作者露西·蒙哥玛丽在《绿山墙的安妮》中除了浓墨重彩地揭示安妮那美丽而善良的心灵之外,还塑造出多个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他们对安妮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绿山墙里的主人马修和玛丽拉。这两兄妹性格迥异,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俩具有劳动人民特有的朴实真诚,对安妮关怀备至,但方法截然不同。马修是安妮忧乐的倾诉者和忠实的听众,他与安妮的情感息息相通。可以说没有马修,就没有绿山墙的安妮。玛丽拉也深深关爱这位乐天的小姑娘,但她的爱只默默地表现在行动上,不但忌讳在言语上流露出来,而且表面看来对安妮有时还过于挑剔和严厉。如果说马修兄妹在物质上保证了安妮的成长,那么牧师妻子阿伦太太和斯塔西小姐则在精神上予以安妮指导和影响,她们的言行几乎成了安妮前进道路上的榜样。
露西·蒙哥玛丽编著的《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更是一曲展示人性真、善、美的颂歌。主人公安妮出生三个多月就成了孤儿,阴差阳错来到绿山墙之前曾帮人看过孩子,做过家务,还在孤儿院生活过。她渴望亲情,渴望理解,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她幸运地被卡思伯特兄妹收养,在绿山墙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她爱风景秀丽的绿山墙和收养她的卡思伯特兄妹。她诚实热情,富于幻想,但也有任性、虚荣等坏毛病。在马修和玛丽拉的关心爱护下,她从一个红头发、满脸雀斑的“丑小鸭”成长为才貌出众、善解人意的大姑娘。马修去世后,她为了照顾丧失了劳动力的玛丽拉,毅然放弃用心血和汗水赢得的艾弗里大学奖学金,一网到了偏僻的绿山墙,开始了新的生活……
雷切尔太太轻声地敲了敲厨房的门,得到允许后走了进去。绿山墙的厨房可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确切地说,要不是整理得过分干净,看起来简直就是一间空着不用的客厅,那是何等的赏心悦目。厨房的窗子是朝东和朝西开的,而朝西的那扇对着后院,窗口直射进来一束六月柔和的阳光。从朝东的那扇窗子望出去,一眼就看到果园左边一株株开着雪白花朵的樱桃树,以及小溪边山谷下摇曳生姿的修长的桦树。这窗口上方悬挂着虬枝盘结的葡萄藤,把窗口染成一片翠绿。玛丽拉·卡思伯特要坐就坐在这窗前,她对阳光有点儿信不过,似乎在这世道,阳光太轻佻和太不负责任了,而现今的世道应该是要认真对待的。这时候她就坐在这儿,做着针线活儿,身后的桌上摆着晚餐用的饭菜。
雷切尔太太刚关好房门,就把桌上的东西看了一遍,牢牢印在脑海中。只见桌子上放着三只碟子,足见玛丽拉在等马修跟另一个人来吃晚饭。但碟子里只是一些酸苹果酱和饼子一类的家常食品,看来来人并非什么特殊人物。可马修戴上白领子,套上那匹栗色的母马为的是哪般?雷切尔太太面对这静悄悄而寻常的绿山墙里这些不寻常的蹊跷事儿,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好,雷切尔,”玛丽拉欢快地说,“今儿晚上可真叫好,是不是?请坐吧,家里人可好?”
玛丽拉·卡思伯特和雷切尔太太之间过去和现在的关系只能用“友好”两字来形容,虽然两人之间存有差异,但也许正因为存在差异,才保持住这种友谊。
玛丽拉长得高高的、瘦瘦的。她棱角分明,却缺少女性的曲线,乌黑的头发已染上些许白霜,用两只金属发夹牢牢地盘在脑后,煞是令人注目。看上去她是个阅历不深,且古板的女子,事实上确是这样,不过,如果她的嘴巴四周的线条稍加发展,她那古板的神色就可改观,也许被认为是个带有幽默感的人了。
“我们家里人都挺好,”雷切尔太太答道,“可是今天看见马修出门的样子,我倒是担心你的身体哩。我还以为他可能去请大夫了。”
玛丽拉会心地一笑。她已料到雷切尔太太准会过来的。她知道,一见马修这样非同寻常地外出,必然会引起这位芳邻的好奇心。
“哦,不,我身体好好的,只是昨天头痛得挺厉害。”她说,“马修是到布赖特河那边去。我们要从新瓦斯科舍的一家孤儿院领回一个小男孩,他坐今晚的火车来。”
要是玛丽拉说,马修去布赖特河车站去接一只来自澳大利亚的袋鼠,雷切尔太太也不会比这时更惊讶了。她听了足足呆了五秒钟说不出一个字来。这是说哪里去了,玛丽拉决不会寻她的开心,可雷切尔太太还是差点认为是在寻她的开心。
“你这话可是认真的,玛丽拉?”她回过神来,问道。
“是这回事,当然是。”玛丽拉答道,听那口气仿佛从新瓦斯科舍孤儿院领回男孩是阿丰利每个治理有方的农家春季寻常的活儿,而不是什么前所未闻的新鲜事。
雷切尔太太感到自己的精神受到严重的震撼。她思考着,满脑子是惊叹号。一个男孩!不是别人,却是玛丽拉和马修·卡思伯特领养一个男孩!孤儿院领回的!这不是天翻地覆了吗!此后再也没有什么事让她吃惊了!再也不会有了!
“你脑子怎么会出现这么个主意?”她说,听口气她很不赞成。
事先没请教她,讨个主意,就干出这样的事来,她自然是不赞成的。
“说起来,我们寻思好一阵子了——实际上,整整一个冬天我们都捉摸着这事儿。”玛丽拉答道,“圣诞节前,亚历山大·斯潘塞太太有一天上这儿来,她说打算春天到霍普敦的孤儿院去领养一个小女孩。P4-5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更是一曲展示人性真、善、美的颂歌。
故事发生在加拿大一个偏僻的农村阿丰利的一所叫绿山墙的农家。农家的主人是一对孤身的卡思伯特兄妹,哥哥叫马修,妹妹叫玛丽拉。由于年事日高,他俩想从孤儿院收养一名男孩,既可为这寂寞的农家增添生活的乐趣,也多一名帮手,以减轻马修的负担。可是阴差阳错,人家给他们带来的是一个小姑娘——安妮。绿山墙的这位新成员长着一头红头发,满脸的雀斑。她虽然从小丧失爹娘,经历种种生活磨难,却生性活泼乐观,极富想象力,她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原本闭塞的绿山墙;她的善良和率真博得了同学和乡亲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她聪明而勤奋,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顺利地考取女王学院,一年后不但取得一级教师证书,并获得大学奖学金。但她不忍失去与之朝夕相处、温馨亲切的绿山墙,更为了照顾为自己付出心血而影只形单的玛丽拉,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大学深造的大好机会。即使“她脚下的小路是狭窄的,她知道,这一路上仍然开放着恬静的幸福之花。.真诚的工作带来的欢乐,有价值的追求,志趣相投的友情都将属于她。任何东西都无法夺走她那与生俱来的想象权利和梦幻的理想世界。总有峰回路转之时。”
安妮最突出的特点是坚强的生命力。她爱幻想,处处闪烁着爱和梦想的火花,少年儿童最普遍的性格特征在她身上得到最鲜明的体现。她善于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汲取无穷的乐趣,在平凡中发现绚丽的人性美和自然美。一个普普通通的湖,在她的眼中,成了“闪光的湖”,一所小池塘被她称为“柳池”,一株开花的树,她认为那是“白雪王后”……当然,她的幻想也给她带来烦恼,甚至痛苦,闯了祸,闹出不少笑话。安妮之所以爱想象,是因为她不安于平庸的生活,是她追求美的率真表现,是她的善良本性的流露。她爱自然,尽情领略生命的乐趣。 安妮另一个令人感动的地方是她的善良,这种善良源自她天性的纯净。她的生命是一条虽然激荡却依然澄澈的溪流,仿佛直接从源头涌出,既积蓄了很大的能量,又尚未受到任何污染。她的善良实际上是一种感恩,是享受生命而产生的对生命的感激之情。怀着这种感激之情,她善待一切帮助过她乃至伤害过她的人,也善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是一种更为本真的善良。
作者在《绿山墙的安妮》中除了浓墨重彩地揭示安妮那美丽而善良的心灵之外,还塑造出多个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他们对安妮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绿山墙里的主人马修和玛丽拉。这两兄妹性格迥异,但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俩具有劳动人民特有的朴实真诚,对安妮关怀备至,但方法截然不同。马修是安妮忧乐的倾诉者和忠实的听众,他与安妮的情感息息相通。可以说没有马修,就没有绿山墙的安妮。玛丽拉也深深关爱这位乐天的小姑娘,但她的爱只默默地表现在行动上,不但忌讳在言语上流露出来,而且表面看来对安妮有时还过于挑剔和严厉。如果说马修兄妹在物质上保证了安妮的成长,那么牧师妻子阿伦太太和斯塔西小姐则在精神上予以安妮指导和影响,她们的言行几乎成了安妮前进道路上的榜样。
本书作者露西·马德·蒙哥玛丽1874年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克利夫顿(现在的新伦敦)。母亲因肺结核早逝,父亲是商人,再婚后就搬离了爱德华王子岛,后定居于加拿大的西部地区,小露西则跟随外祖父母长大。露西自小生活在卡文迪许村,参与各种农活,外祖父母对她很严厉。但幸运的是,爱德华王子岛很美丽,这让小露西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从她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她从小喜欢写作,并取得了很多荣誉。1902年,为了照顾外祖母,露西再度回到卡文迪。在这段时间,她完成了《绿山墙的安妮》一书。这部作品的出版非常坎坷,在遭到五次退稿后,终于在1908年得以出版,并迅速成为畅销书,多次重印。
《绿山墙的安妮》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他们给露西写信,询问“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其中最为著名的粉丝就是大文豪马克.吐温,他说:“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此后,蒙哥玛丽将安妮的故事写成了系列:《阿丰利的安妮》《小岛上的安妮》《风吹白杨的安妮》《梦中小屋的安妮》《温馨壁炉山庄的安妮》等等,分别讲述了安妮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
露西的生活很忙碌,除了负责一切家务事外,还担当起很多社会工作,如主日学校、圣诞演出……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坚持每天写作,包括没有被出版的作品在内,她一生的著作总共超过500部。1942年4月24日,露西因病逝世,享年68岁。
2013年姚锦镕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