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君臣的友谊
一 “金柜之盟”的出世
建隆二年(961)那个夏天非同寻常,只因为一个花甲老人临终前留下的一席话,便打破了大宋王朝天子继位的程序,并且影响了王室几个人的命运。
六月初二晚上,皇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赵普吃过晚饭,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摆一张小桌,放着灯盏和茶水,坐在竹摇椅里,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拿着《论语》认真地研读。因天气闷热,树上的知了“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夜已深,赵普打着哈欠回到屋内,脱下丝绸长衫正准备休息。突然,杜太后宫中的内侍太监赵成急匆匆地赶来,在院子里高声喊道:“赵普接懿旨。”
赵普急忙换上朝服来到当院跪在地上。
赵成宣道:“传太后口谕,宣枢密副使、检校太保赵普速到滋德宫觐见,有要事相商。”
赵普心里暗自一惊:深夜召见,莫不是老太后有什么不测吧?她已生病数日,皇上赵匡胤撇开朝政日夜守候在母亲身边,无微不至地喂汤煎药,有一段时间没上朝了……想到这儿,赵普暗自叫道:不好,老太太要升天了!他急忙吩咐家人备轿,片刻不敢耽误。
赵普是老太后最信任的人。
当初,赵匡胤还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时,奉周世忠调遣攻陷滁州,恰恰赵普以滁州军事判官的身份到达滁州,这是二人第一次照面,也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龙虎会。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出征淮南,在返回京城时,走到滁州不幸染病,而赵匡胤又急等着兵发扬州,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照顾染病的父亲,多亏赵普朝夕侍奉,端汤喂药,尽心照顾。赵普替赵匡胤尽了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所以,赵匡胤很感激赵普,赵家人也没把赵普当外人看。由于这一机缘,赵匡胤和赵普的关系变得十分亲密。后来,赵匡胤担任定国军和归德军节度使时,赵普作为书记官,一直在赵匡胤的幕府工作。因此,杜太后对赵普也倍加信任。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每次出门,母亲都谆谆教导他说:“一定要有赵书记陪同才行。”赵光义从来不敢违背母命,只得让赵普跟他一起出门。陈桥兵变,赵普立下了头功。为了表彰赵普之功,赵匡胤提升他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赵普在赵家很受尊重,赵家人没把赵普当外人看;而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也颇为密切,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建隆元年(960)五月,北方潞州、泽州的李筠叛乱,太祖赵匡胤亲自出征,前去讨伐李筠。赵普想通过出征建立一点功勋,便跟随赵匡胤出征。当时赵匡胤认为赵普一介文弱书生,不同意他到战场上,让他在家里辅助都点检赵光义守京城。赵普就通过赵光义请行,希望赵光义能跟圣上说说,让他跟随圣上出征。赵光义立刻跑去向哥哥请示:“赵普想建立功勋,随您一起出征,皇兄就带他去吧!”赵匡胤笑道:“赵普是一介文弱书生,恐怕连甲胄上身都承担不了吧?”又对赵光义说:“这次征伐,胜了就不用说了;万一失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做另外打算。”
赵匡胤凯旋后,赏赐众将,说:“赵普有从朕征伐的功勋,应格外赏赐。”因此提拔赵普为枢密副使。赵普既是赵光义最亲密的朋友,又是赵匡胤最忠实的幕僚。
想到这些,赵普断定,老太后肯定是预感自己的大限到了,有话要对他交代。
四个轿夫抬着轿子沿着甬道直接朝滋德殿走去,轿杠压在轿夫肩上一颤一颤,轿子“咯吱、咯吱”地发出声响。赵普紧闭双目,大脑却在飞速地转动,杜太后要说什么呢……
轿子来到滋德殿门前停下,赵普从轿子里下来,迈着流星大步急匆匆地向里走,却看见都点检、领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站在滋德殿外。只见这个御弟魂不守舍,焦急不安地伸头探脑向里张望。
赵光义的表情更加证实了赵普的判断,他问道:“老太后情况怎么样?”
赵光义看见赵普,一副沮丧的样子,耷拉着脑袋说了声:“不知道。”原来,太后有旨:赵光义不得入内。
赵普看到这情形,也不再追问。
就在抬脚朝寝宫迈进的一瞬间,赵普瞥见,赵光义抬起头眼巴巴地看着赵普,朝他拱拱手,眼中流露出期待的神情……
寝宫内,宫女们川流不息地端汤、送药、端水,一个个面色紧张、屏气凝神,不敢有半分差池。老太后躺在床上,身上盖一条黄色绣凤软丝缎夹被,形容憔悴,脸色泛红,看上去还算精神。赵普知道,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回光返照。赵匡胤坐在床前,手里拿着一块黄色丝帕不停地给母亲擦拭额头上的汗珠。
看见赵普进来,老太后的眼睛一亮,发出微弱而有点颤抖的声音说:“赵爱卿来了。来,坐在我身边,我有话要对你说。”眼珠随着脸转动,示意他坐到自己床头的一张椅子上。赵匡胤急忙把太后扶起身,在她身后放一床叠成四方的锦被,自己则坐在床对面的卧榻上。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