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建芳主编的《自我与沟通》内容介绍:遇到任何问题、状况与事情时,不要怨天尤人,怪别人甚至怪老天无眼,而是要冷静下来先想想自己,做自我检测与沟通。自我与沟通的首要条件,即在於认知,知自己之不足、障碍、限制、圈圈和问题到底在哪里。认知后,接著必须动心,用心去感觉、去体悟,使自己的心开放,增加自我与沟通的内心动力。心动不如马上行动,当自己内心的动力增强后,即刻就要付诸实践,让行动发挥出自我与沟通的充分效果。自我与沟通非一蹴即成,必须持续不断一次又一次的为之,不可心急或求速效,而必须慢慢的,一步一步来,方能真正达到自我与沟通的确实效果。
阮建芳主编的《自我与沟通》以人与人的交往中,自我形象的不断完善,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克服自己缺点,控制自我情绪,学会尊重与聆听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本《自我与沟通》中,我们从几个方面讲解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我们每一个迈向更高的人生高峰。
自我是人格的呈现
自我的分化与人格的发展就有着必然的联系。若以人的本质为研究起点,且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种生命的生成性过程,那么我们将会发现:自我是人的个体本质的根本体现,而人格则是自我的多方位呈现;如果以人格的现实状态为研究起点,那么我们将得出这样的结论: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人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特性的人格化(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化)。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我可以看做一个由“真实我”、“现实我”与“理想我”为分别内容所组成的人格体系,人的“真实我”(个体本质存在的内在状态)与人的“现实我”(个体存在的外在状态)以及与人的“理想我”(个体存在的未来想象状态)是有距离的,这一距离表示着自的同一的“张力”程度,自我张力的变化又决定着个体人格状态的变化与转换。自我同一对应于健康的人格,自我分化对应于双重人格,自我分裂则对应于病态人格。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包含着以下内容:自我寻觅、自我发现、自我形象的产生、自我描述与概括、自我评价、自我沉思;自我价值的认识、社会性自我的确立、群体自我的形成与强化、自我控制与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与自我高峰体验的获得。
青年的人格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青年的情感冲突,青年时期是情感最丰富的时期,青年人的情感思维水平往往高于他的理性思维水平,其自我控制的能力尚不足,因此,青年人的情感很容易被“激惹”,但是从社会的期望来看,社会更多的是要青年理性的选择。
其次是青年的需求冲突:青年时期也是需求最旺盛的时期,青年人比其他年龄时期的人有更高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且青年获取需求的行为往往会转化为社会性的行为。问题是青年的需求满足线总是高于社会的平均需求线,于是在两条需求线之间产生了需求的“代际差”,这一需求的代际差不仅导致了不可逾越的“代沟”,而且常常导致青年的反社会行为。
再次是青年的能冲突:青年期的各种能量均处于过剩状态,青年的生物能,储备量大;青年的心理能如感知、记忆等均处在高峰时期;青年的思维能也达到高峰,创造性思维通过物化和非物化的两条途径不断转为能的形态,根据能量不灭定理,青年的过剩能如果不及时导泄,则会成为社会的有形冲突。
第四是青年的个性冲突:青年时期个性比较丰富和鲜明,但对青年的人格评价常常偏重于社会性,强调社会的同一标准使青年人的个性受到压抑,并与社会之间形成冲突。个性冲突是导致青年自我分化的重要因素,青年的个性发展追求着人格的独立倾向,但由于青年心中美好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王国与现实状况和失望冲突,他们往往会感叹:“理想中的我们,不是现实中的我们。”由于理性的自我和行动的自我未能达到很好的同一,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我们,不是思想中的我们。”再由于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矛盾,他们苦恼:“心理上的我们,不是生理上的我们。”这种“我们不是我们”的情感体悟与内心呐喊典型地反映出青年的自我与其人格的发展存存着一种双重冲突的苦恼。
1.双重人格与变态人格
自我分裂——就是人格的病态。病态人格是一种较为明显的反常人格,在人格的结构中主要表现在心理亚结构和社会性亚结构方面.病态人格或称为人格障碍、人格异常、人格变态,它表明当一个人人格发展异常,远远超越正常的规范时,就显现出一种病态的品格特征和行为模式。导致病态人格的主要原因是人与自我综合能力薄弱,自我分化程度加重,自我的张力超过正常的度,同时自知力大大趋弱,真实我与现实我不能保持同一而且处在分裂的界内.自我分裂而引起的人格病态的主要特点是:以极端的自我为中心,智能虽然良好,但其道德观念、理智、感情匮乏,脾气古怪,喜怒无常,缺乏责任感与荣誉感,缺乏预见力和判断力,具有强烈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常常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另外,还有一种病态人格表现为反社会化人格。这类人格由于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社会化中断、失败,导致人格的变态.这一类型虽然人数极少,但常常有反社会的越轨行为,危害性大。反社会化人格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缺乏道德情感,“没有良心”,无视社会最起码的规范,对家规、校规、厂规等各种社会性规范有抗拒心理,凭好恶感行事。
2。人格意识的自我生成
人格意识是人在自己生命存在的绝对性价值层次上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自我是一个多维的复合体,人格意识包括“自我意识”和“他人意识”两个部分,自我意识中又包含着“理想自我”、“真实自我”、“现实自我”的内容与张力,他人意识中则涉及社会各层面的价值的折射。自我意识是人格意识的基础,人格意识是自我意识的最高发展。当自我意识关涉到他人与社会,形成了“社会性自我”时,人格意识也就基本生成。
3.学会体验生命
人格意识的最根本的内容是对生命意向的直接体验。独立人格意识则是人以自我主体为认识世界的轴心,学会与周遭世界共情,与万物生命同趣。人的本质是在人作为人的生生不息的“生存体验”中由人自己创生的,人怎样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人也就有着怎样的本质和特征,人怎样去体验生命,人也就有怎样的境界与造化。
4.努力提升需要
人格意识作为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自我认识,作为呈现着人的最高生存方式的价值境界,其实质就是成为人,理解自己为人并把人当人、尊重他人为人。因此,人格意识是人成为人的意向行动的对象性实现。相比之下,人格意识这一范畴比人的自我意识范畴的层次更高,它是人在“主体间性”中所达到的“共通”、“共感”、“共约”的自觉境界。人作为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存在物,不仅应能在生理的水平上经验到自己肉体机能的存在,也不仅应能在心理的水平上感知到自己精神活动的存在,而且更应该在实践理性的水平上自觉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本质”,即真正成为一个有着崇高精神需要的人!P3-6
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视自身素质修养。如孔子强调立志,要求人们”志于道“,“择善而固执之”。他还提倡”内白省”、“内白讼”,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迁善。而《大学》说的“君子必慎其独”,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功夫。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
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大整体,无论我们身为何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都与整个社会中的其他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想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更融洽地与人相处,就需要我们学会很好地与人沟通。只有每个人都善于与别人合理沟通,融洽相处。才能真正地构建出我们心中美好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