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动乱的时代,也是最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九流十家争相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思想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分裂的痛苦,连年征战,也让百姓苦不堪言。
《从春秋到战国》(作者:易中天),讲述分析这绑在战车上前行的五百年历史。那时候,圣贤们辩论真理,国君们争夺霸权,群星辉映,浪漫无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春秋到战国/易中天中华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易中天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东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动乱的时代,也是最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九流十家争相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思想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分裂的痛苦,连年征战,也让百姓苦不堪言。 《从春秋到战国》(作者:易中天),讲述分析这绑在战车上前行的五百年历史。那时候,圣贤们辩论真理,国君们争夺霸权,群星辉映,浪漫无边。 内容推荐 《从春秋到战国》:管仲实行军政一体,重装升级了齐国的战斗力,齐桓公就此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商鞅变法,手腕铁血,一天处决囚犯七百多人,使秦国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战国最大的赌棍苏秦,伙同张仪合纵连横,将七个国家的命运握在掌心…… 五百年间,圣贤们辩论真理,国君们争夺霸权。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群星辉映的浪漫时代。 《从春秋到战国》由易中天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祸起萧墙 窝里斗开始 姑息原本为养奸 弑君第一案 又杀了两个 耗子打猫 霸主就要来了 第二章 五侯争霸 管仲相齐 尊王与攘夷 蛮夷之邦:楚 不战而霸 真霸主晋文 准霸主秦穆 第三章 南方崛起 九头鸟 血染的霸业 两笔账 阖闾伐楚 夫差亡国 勾践灭吴 第四章 礼坏乐崩 南方,北方 黄河,长江 子产政改 鲁国政变 田陈代齐 三家分晋 第五章 商鞅变法 世道变了 天子没了 这错不该犯 只能霸道 从此血腥 为谁改革 第六章 合纵连横 赌棍苏秦 骗子张仪 食客冯驩 商人吕不韦 这是什么时代 谁来回答中国 后记 这格子不好走 试读章节 窝里斗开始 郑庄公跟他亲妈和弟弟都翻脸了。 这事发生在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即春秋的第一年。也就在这年,立国二百年的以色列被亚述灭亡,只剩下犹太王国苟延残喘。但,亚述灭以色列是见惯不怪的外族入侵,郑国这边却是地地道道的祸起萧墙。春秋史以母子兄弟的窝里斗来开篇,虽然要算碰巧,却也意味深长。 先看人物关系。 本案的男一号,当然是郑庄公。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国君,郑武公的嫡长子,名叫寤生。武公的正妻是申国的公主,史称武姜。武,是丈夫的谥号;姜,则是娘家的姓。申国据说是伯夷之后,姓姜;郑国则是厉王之后,姓姬。武公娶武姜,不过姬姜两族长期通婚之一例。 武姜给武公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寤生,老二叫段,都是嫡子。刀兵相见的,就是这哥俩;翻脸不认人的,则是寤生和武姜母子。 奇怪!亲妈亲兄弟,血浓于水,怎么就水火不容呢? 据说是因为武姜不喜欢老大。不喜欢的原因也很怪异,据说是因为老大出生时两条腿先出来,着实把武姜吓了一大跳,因此管他叫“寤生”,也就是“倒着生”。 倒着出生的寤生,从小就不受疼爱。后来有了弟弟,老妈的一片爱心便全部给了段,甚至多次在床上吹耳边风,要武公立段为太子。只不过,未遂。后来武公去世,寤生接班,武姜又为段讨封地。这时武姜已是老夫人,相当于后世的太后,自然得逞。叔段如愿得到了京邑,从此人称“京城大叔”。大,就是太,也读太。京城大叔,就是“住在京邑的郑君之头号弟弟”。 叔段得到京邑之后,便开始扩军备战,图谋不轨,《左传》称为“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完,就是高筑墙;聚,就是广积粮;甲是甲胄,兵是兵器;卒是步兵,乘是车兵。总之,叔段建立了“反政府武装力量”,武姜则在郑都充当卧底和线人。鲁隐公元年,叔段自认为羽翼丰满,计划偷袭郑都,武姜也做好了开门接应的准备。郑庄公得到消息,派大夫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伐京。京人闻讯,立即宣布与叔段划清界限。叔段无力抵抗,只好狼狈逃窜到鄢。庄公当然不会让他在鄢安家落户,便挥戈东进。五月二十三日,叔段再次逃亡。只不过这一回,他逃到了卫国的共(读如恭),从此叫共叔段。 叔段逃到共以后,郑庄公把武姜迁到了城颍(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宣布母子二人恩断情绝,不到黄泉不再相见。 春秋编号第一大案,大体如此。 但,此案可疑。 郑国的受封之地,原本在今陕西省华县,后来迁到今河南省郑州市和新郑市之间,靠近现在的新郑市。因为是新的郑都,所以叫新郑。郑庄公的郑,就在这里。那么,它跟叔段受封的京、避难的鄢,又是什么关系? 二者之间。 请看地图。 京,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位于新郑西北;鄢,在今河南省鄢陵县,位于新郑东南。京、郑、鄢,刚好连成一条直线。也就是说,叔段从京逃到鄢,要路过新郑。这种逃亡路线,岂不怪异?难道段的本意,是要去投案自首?或者庄公的战车开过来时,段是像贼一样夜行昼伏一路狂奔的? 再说了,鄢与京,相距甚远,中间还隔着新郑,不大可能是段的地盘,也没听说他在那里有什么盟友。他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郑国的西北部,最远到廪延。廪延在今河南省淇县和滑县南,延津北,跟鄢可谓南辕北辙,八竿子打不着。跟共,倒是近。共,在今河南省辉县,而且当时是卫国的地盘。事实上叔段到了共,就平安无事,庄公也没派人去捉拿或暗杀,反倒自我检讨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因此段的逃亡,应该是由京而廪延,再到共。甚至逃到廪延,说不定就安全了,为什么要往鄢跑呢? 这就只有叔段自己知道了,历史上没有任何解释。 更难解的,是郑庄公。 我们知道,郑庄公是春秋最早的牛人,之后才轮到齐桓和晋文。他即位时,郑立国不过半个世纪。然而在他掌权的四十三年间,郑却崛起为中原第一大国。这样一位雄霸天下的政治家,为什么会让叔段肆意妄为长达二十二年之久?。难道他对段的狼子野心,事先竟毫无察觉,也没有任何人提醒和劝阻? 当然有。P3-7 后记 本中华史第一卷《祖先》和第二卷《国家》在北京首发时,我跟媒体有一次对话。记者问:你用一己之力,在五到八年的时间内撰写三十六卷本中华史,不难吗?我答:难,当然难。记者又问:不累吗?我答:累,当然累。记者再问:有办法吗?我答:有,当然有。 我的办法,是临睡前读侦探小说。 新星出版社的谢刚和褚盟听说,便把他们的“午夜文库”陆续寄来,结果让我在无意中又学了一招。 这一招是迪弗的,叫“走格子”。 走格子是一种刑侦手段。具体方法,是在头脑中将犯罪现场画上若干格子,然后一格一格地收集证据。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漏掉任何线索,而且效率很高。这种高效率的手段完全可以用于写作。《祖先》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夏娃、女娲、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六格。《青春志》也是这样写出来的。刺客、情人、战士、人臣、使节、鬼神,也是六格。 只不过,迪弗是“走格子”,我是“填格子”。 但到第五卷,难了。 最大的困难,是这段历史时间长,头绪多,人物关系复杂。从公元前722年春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战国结束,整整五百年。平均下来,一万多字之内就得说清百年。这当然并非做不到。但如果既要讲清楚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又要有血有肉有声有色,那就太难了。 然而必须做到。 在我看来,一部好的史书,史观是不能没有的,那是灵魂;史识是不能没有的,那是骨骼;史料是不能没有的,那是血肉;史感也是不能没有的,那是神采。没有神采就没有魅力,历史也就仍然是手术台上的木乃伊。 那不是我要的东西。 史感的获得当然要靠同理心,但同时还需要一项技术支持,这就是还原现场。还原现场才能身临其境,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这就决定了本书不能是剧情梗概,而应该声情并茂,栩栩如生。 也就是说,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问题是如何取舍。 首先看是否不可或缺。比如齐桓称霸和商鞅变法,分别是春秋和战国的两件大事;田陈代齐和三家灭知,则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至于开春秋之篇的郑庄公,终战国之世的吕不韦,也不便缺席。由此及彼,宋襄、晋文、秦穆、楚庄、阖闾、夫差、勾践、子产、三桓、苏秦、张仪等等,都非说不可。再加上其他相关人物和事件,已是满满当当,济济一堂。 剩下的,只好割爱。 割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秦王赢政,还可以留待将来;也好在申包胥哭秦、信陵君救赵、蔺相如会渑池等等,读者多有耳闻,不妨舍去。至于同为食客,为什么选冯獾而非毛遂,则因为冯獾更具有代表性,故事也更有看点。因此,尽管后者为我们贡献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我仍然选择冯驩。 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这是第二条原则。 第三是可读,尤其是要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先秦毕竟古远,让读者记住那么多名字就不容易。办法之一,是尽可能让同一人物反复出现。实际上,只要文章做足,是可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 效果如何,请君检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