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雨无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石孝义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这个星期一直在给林老师忙活画展的事,林老师是单位少有的老实人,也是单位里令我少有的尊重的前辈。在我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副条幅——守常,这是上上个月找人写的,当时正看《李大钊传》,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那么坚定的革命家、反抗者的字号里要取“守常”这么守旧的两个字,后来渐渐的好像有些明白了,就写了挂在墙上。林老师实际上就是这种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你担心出现“无常”的举动,所以可依此为长辈、老师。也许我永远不会做到这一点,但我想至少到六十岁时会让自己身上有那么几种“守常”的品格。

林老师的画是工笔花卉。人也总像是个古代的仕女般宁静、庸和。除去照顾家庭(丈夫半身不遂,孩子在外地上大学)之外,她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到了绘画上。这次画展是林老师积蓄了多年的心血。

“说实话我是犹豫了好长时间的,从去年武县的张老师他们就撺掇我,家里孩子爸爸瘫在床上,孩子上大三正是要钱的时候。你说现在办这个画展,让外人看是不是有点儿太自私了!”林老师闷闷地瞪着窗外说着。

我说:“机会不等人,再说不就是个钱的事吗,您积累了那么多年的作品,不就是渴望着这一天嘛,况且也没到步履维艰的地步!办吧,我支持您!”

“呵呵呵……”林老师略带沉甸甸地笑笑,然后一下提起了精神,“干,不想那么多了。”

我冲林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是啊,这一辈子这么稀里糊涂地过去了,退休前办这么次画展也算是对这半生的一个总结,算算离上次办画展整整20年过去了。”林老师像是回到了久远之前的记忆深处, “那时年轻,三十多岁时手里有几张画就觉得了不得了,巴不得在人前显摆显摆,现在看看那时的作品真是有些羞于见人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显现出来的,并且越来越强烈。恨不得一下将那时的东西都一把火烧了,所以今天要举办这个画展,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忐忑不安,没一点儿底。不知到底自己的东西能到一个什么水平?”

我说:“每个艺术家的创作都有他的黄金期,除少数一露头便横定下他一生最高水准的艺术家外。但这样的艺术家应该不是很多,即使有也是宿世的因缘造就的。大多数人还都是循序渐进的,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我觉得青年时的作品尽管青涩,可同样也是真实的情感记录。”

“是啊。”林老师笑了,“书到今生读已迟嘛!艺术这东西有时不相信宿命不行,行话说灵气。再有就是非经过泣血的历程不可。像我们这样的平平庸庸的一生既没有大起也没有大落能有什么大的作品问世!像徐渭、凡.高、贝多芬……哪个不是将灵魂磨成了粉,沾着血书写世界的。艺术这玩意,你说不是献身,实际上就是献身,你看看古往今来的这些大家们哪个不是身经濒死的绝境才挤出惊世的作品。

P13-14

后记

粗略算来这部书稿从完成到付梓已有18年的光阴。18年,一个人的一生中一段不算短暂的时光了!这不到二十年间,虽在全国各地零零散散地也发表了些许的文字,但多是散文和中短篇,长篇小说再没写过,所以这部小说始终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是处女作。

开始打算写东西,或者说立志弄文学时却不是因为对文字的喜爱,而更貌似一种对生命的救赎。是的,20世纪末,我从教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参加工作不久便极其地厌烦或者说是恐惧了那血淋淋的职场倾轧。至今仍能回想起一个冬天的上午,家里空无一人,我独自躺在被窝里疲惫地赖在床上,甚至连眼皮都不愿睁一下,就这样睡了醒,醒了又睡,醒时便看着窗外那暖暖的阳光,随后又闭上眼。阳光透过眼皮,世界都成了红彤彤的一片,可这红彤彤的世界却难以遏制思绪的涌动,那此起彼伏的思绪像一盆哗哗滚开的沸水,空虚、躁动、没有方向感、自卑,渴望自我实现……一起交织着奔涌而来。奔涌过后,不知为何,心底里泛起的却是无边的空虚与自卑,于是这一切便雾化成一种焦虑与抑郁铺展在心底,那一刻不知为何我忽然想到了死。

这个字眼看上去或许显得黑色而恐怖,可在那个青春年代却是灰色或者白色的,甚至还会带着一点儿浅浅的金色,谁的青春没有出现过这个字眼?没有只能代表你的青春很平庸,在那个年龄,对一个有激情有梦想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无法与人言说的主题!于是,这也就自然而然地成就了我这部小说的这个结尾,有人说“向死而生”之于我的这部小说的诞生确实如此!

应该是从那一刻起,或许是有着一种冲动,或许是在一种 “突围”心理的驱使下,我逼迫着自己拿起了笔,我想写部小说——那是1997年的冬天。

就这样,生命中些许涌动的暗流却无意间造就了我人生的一个新的方向。可是写什么呢?那会儿《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废都》《八里情仇》等陕西小说正东征得起劲。于是从没摸过笔的我,竞滑稽地将我这部小说的场景安排在了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中。那时还没有电脑,还是在稿纸上爬格子。那篇小说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就了,但最后写了些什么,里面的情节到现在连我自己都忘记了,只有一个情节记得很清楚:就是太阳照在一片坟丘上,现出暖暖的色调,男主人公在那儿悠悠地吹起了IZl琴,后来这个情结被我挪移到了现在这部书稿中。那时,写的还只是一个短篇,潦草而潦草,算是我这部书稿的第一稿吧!写完之后便扔到一边去了,之后忙于生活、工作、结婚、生子……我的世界依然还是原来那个样子。1999年吧,大概是,告别了单身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于是那篇小说不知何时又从我的内心深处探出头来。重新再拾起来看看,自己都觉得像篇儿童作文,空、假,这是那时的感觉,可怎么让它真实感人起来呢?我不停地构思着小说的脉络,同时,又开始了这篇小说最重要的一次蜕变——场景的挪移!

陕北——一个多么荒谬的场景,我需要将它拉近到我的生活中来。人物可以虚构,但总该有些真实的东西充斥其中,我坚信只有真实才会传递出美,也只有真实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就这样在一个春天里,柳絮飞扬的季节我骑着我的那辆妻子陪嫁过来的重庆80上路了。这一路的场景实际上都是我曾不知去过多少次的地方,可我需要在重新的“接触”中将它们一一进行分割,然后植入我的小说当中。就这样,离家乡不远的一座曾在亚洲排名过第一的斜拉式大桥出现了,于是桥下面的知青点儿与荒弃的劳改村落,还有那条古老而长长的潮白河,河边的那两个遥相呼应的村庄,淮渔淀与乐善庄,还有那个淮渔淀路上的破砖厂(那是东方和祁方第一次发生性爱的地方),以及十里海,实际上它该叫七里海,当地一处很有名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都一一进入了我的小说。多少年后,小说完稿并以中篇在区内的一本杂志刊发后,我曾带着妻子故地重游,一路上我指给她这是小说中的什么地方,这是什么地方……场景就这样铺设完成了,当然这些场景都是小说中部中出现的。至于小说下部的场景则是我一个同学当年曾居住过的一个小镇的某些场景。而上部的主要场景就是我现在生活的这个保守的城市,只不过是十八年前的样子。而里面出现的那个荒凉的湖,则是家乡的一座不算小的水库,后来发展成了旅游区。  ·

至今还能回忆起写作这部小说时的情形。一切都准备就绪了,提纲列得很详细,后面便是逼着自己一页页在写下去(那时还没有电脑)。开始写时是痛苦的,一个从没持续爬过格子的人,你非让他每天像上班似的,晚上坐在桌前写上几个小时,那份痛楚无疑就像是将一个小孩子捆在椅子上不让他下来。就这样,每天写过千八百字后,我便会像是放风似的跳下写字台,冲到里屋和孩子逗上一会儿,借此休息一下,然后便又强迫自己回去接着伏案写作。一天两天、三天……终于接近尾声了,那天正好是星期天,连着两天真的是进入状态了,基本没有离开写字台,就这样情感在某刻被点燃了,小说中的一幕幕情节像井喷了一样倾泻而下,两天竞完成了两万多字,全篇告罄。在写完最后一个字后,我忽然被自己虚构的这个故事感动了,内心一阵酸楚眼泪好悬没掉下来。这部小说第一个读者是我的妻子,我拿给她看后,她说,她的心情一天都比较抑郁!吧。不过还好,我们都曾在那个属于我们的青春中严肃而真挚地走过,于此可以自信地说——我的青春无悔!

而未来的岁月呢,只是希望他一切安好吧!

目录

后记

序言

仅以这部书稿献给我的青春和我的家人

前些天和妻吃饭时不知为何竟聊起了青春这个话题,聊起了那个我们这一代人都曾走过的单纯、热烈而真挚的年代,在绵长的谈话中不知不觉中竟猛然发觉,自己或许真的老了,青春与我们好像已隔了干山万水,它真的远去了,像远方的一处山包又像是大海中影影绰绰摇动的孤帆……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面昂扬向上的旗帜,即使是明天就要奔赴战场,也依然有着那种挥斥方遒的豪气。或许有时也会抑郁,但那情绪像浮尘永远不遮阳光,只一会儿的工夫便被抛去了九天。青春是奔跑的鸵鸟,青春是无沫的啤酒,青春是即将远行的驼队,青春是五彩缤纷的风筝。灰调、贫苦、没落、伤悲、阳光、飘逸、高傲,一切的一切在青春的岁月里,仿佛都像是一种被高调渲染过的样子,以闪亮的姿态登场!年过不惑,回首这中年沉闷的青铜时代,似乎还是更怀念那青春走过的黄金岁月,因为那年代不存阴霾,不积虚伪,所以回忆中没有痛苦,诚然有太多太多的遗憾和悔恨,但只要你曾经刻意严肃地走过,就一定可以成为一座人生中值得纪念的碑石!

我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将自己青春的界碑埋在了工作后到结婚前这段时间。为什么这样界定?我没有刻意地想过,只是提到青春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段时光,后来竟计划,有时间一定为自己写一部人生三部曲,第一部就是现在这部书稿《无雨无晴》,第二部叫《鸟的天堂》,那是记录婚后分居生活与工作、调动搅和在一起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一种社会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多年前写了一点后便搁置了。第三部嘛,名字想了许多,确实很多,但因为我的生活与活在我生活中的许多人还在继续地创造着一幕幕令人鄙夷且可耻的故事,所以许多的未定义情节便像浮尘一样飘忽不定,我又是个不惯于写蒙太奇风格寓言故事的人,于是一切便都只能是等待着,准备着了!

我的青春是在乡村度过的。很宁静,真的很宁静。上班在一所边远偏僻的乡村小学,那座偌大的校园,看后会令你咂舌,多年之后重新翻建缩小了一半后的那所学校在谷歌地图上查询还有一个足球场大小。记忆最深的是每天下班后,那满院的斜阳和晚来的风,真是宁静无比,无比宁静。独自栖身在一间无人光顾且濒临倒塌的办公室里,教学之余累了便拎着一只坐垫顺着南面的残墙一直往东走,走到没有路了便停下来,倚着墙读《平凡的世界》。远处是田野和河塘,看累了便望着远方出会神,再累了有时会不知不觉地在这荒野中睡去。孩子们常来探头探脑,吸引他们的不是我,而是我屋里的画和一些稀奇古怪的雕像、模型,来了便肆无忌惮地乱摸乱动。把我气恼了,便会拍着桌子吼上几声,于是一群淘气鬼便呼的一声作鸟兽散去。孩子是天真的,农村孩子更是天真中还夹着一种纯真。宿舍那台老掉牙的录音机里,是永远放不完的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田震的《执着》、唐朝的《国际歌》,还有某王子的钢琴曲……那时基本不买正版磁带,学校有的是学生的英语听力磁带,抱来一包就拿去翻录,好在没有永远听着一首歌曲下去的时候,所以磁带总是在不停地刷新中。学校的西南角有间破仓库,同事在那儿立了张乒乓球案子,于是课余便成了擂台。三五个年轻男老师每天都像打擂一样拼了命地要一决高下,当然每次垫底儿的一定是我,一次又一次简直是对我自信心的一种摧残。不过久之倒也慢慢地认可了,小脑极不发达的我在运动项目上真是个不可锻造之才。那会儿因为刚刚毕业,外地的同学接三岔五地会来,本地的同学接三岔五地也会来,学校的同事就更不用说了,因为都是单身汉,所以酒便成了联系这几群人共同的“女人”,村里的几个小酒肆、单位的宿舍、家里的我那间小屋,几瓶烧酒,一锅羊肉真是快意人生!青春与安静无缘,但那一切的躁动与毛躁却能为身边所有的人所包容,课不愿去上,只要买上两根冰棍便会有年轻的女老师颠颠地给你顶上去了。早上起晚了,慌张地冲出宿舍,主任看了会笑着来句:这孩子昨天八成又一个通宿没睡。家不愿意回,回一趟家急匆匆的像探亲,母亲说,家对于你倒成了宿舍。

人是一种个性的动物,禀性各异,天赋不同。我是个好静与好动的矛盾体,总的说更偏重于好静,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倾斜越来越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静,之于我像是生活中必需的一种营养液一般,每次于斗闹场中“撤退”下来,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无人打扰的空间,安静地“修养”一段时间。有时关起门来对着一幅画可以画上一天,有时则抱着一本书看到黎明到来。那是一种完全自己与自己和谐地相处,世界缩小至内心里。有一天,在那片残破的校园被拆掉前的某个夜里,我守着一幅再也深入不下去的水彩画,想了许久,“或许我真的不是这块儿料”,尽管我很勤奋,尽管我曾受过三年的准专业训练,可我看不到我站在画卷巅峰的身影。于是就从那个晚上开始,我作别了苦习多年的色彩,从此走进了文字的世界,而这一走不知不觉中竟有小二十年了。

在青春退场之前,我喜欢上了文字。喜欢上文字就一定要读书,那时我买书、读书基本达到了疯狂状态,婚后母亲曾和妻子说: “有次他说要去市里买件毛衣,结果我前后给他差不多八百块钱,可那件毛衣到最后也没买来,钱都给换了书了。”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大概三四百的样子。不多的月薪除去和狐朋狗友喝酒行令之外便是买书。那时,书是要到市里去买的,而且大型工,但无论是教书者还是装卸工他们又都是极爱书者,每册武侠小说他们都会小心翼翼地包了书皮,藏在书柜深处不轻易示人,谈论可以但从不外借,作为书友我曾给他们每人制作过一枚藏书印,只是不知如今是否还在;孩子们来了多是胡扯的,叽叽喳喳的像一群麻雀,吵够了闹够了便呼的一声跑掉了。小屋好像总是人群不断,笑语喧哗地在那个单身的青春岁月。

一切仿佛都远去了,如今连那个村子都在地平线上消失了。但有时仍会回忆起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一些故事,那些故事里曾经驻足过的人们,那一行行或清晰或模糊的足迹,有的远去了已成永别,有的还很鲜活,只是颜色浅淡了些,时不时地在我的生活里闪跳一下。但无论如何我都会怀念,因为我曾经严肃而认真地经历过——我生命中这段无法回避的时光,还有那个我生活工作过的偏僻小村。有时深夜无入时仍会想起它,因为我的青春曾经在那里经过,虽说只是那么很短的一段时间,可却收获了一本厚厚的记忆,在青春退场时,我将它演绎成了一个故事:以此来祭奠我逝去的青春!

石孝义 2015年5月7日于津门

内容推荐

石孝义编著的《无雨无晴》是一部以日记体格式书写的青春爱情小说,小说以祁方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叙述了他的两段铭心却无果的爱情,全篇以荒谬的故事结构进行螺旋式的推进,最终以悲剧性的故事结尾。小说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背景,多侧面地展现了与祁方同处城市底层的一群“七零后”们朝气、阳光、单纯、热烈的个性,以及那个时代青年们的爱情、追求与生活。

编辑推荐

石孝义编著的《无雨无晴》是一本日记体小说,全书以主人公视角描绘了“我”从大学毕业到工作,从工作到支边,从支边回城辞职专心创作到罹患胃癌最终去世的过程。小说中人物设定不是很多,以主人公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他的爱情、亲情、友情及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以20世纪70年代人群的生存状态与理想追求为蓝本,体现了70年代人群的独特视角与优良品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