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听弘一大师讲佛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郭林生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取法天地间

取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功。

——弘一法师

佛法以其自身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阐释对世界和人生的各种看法,从而让我们更加清晰而正确地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和谐统一的圆融境界。在佛法中,一直都在强调众生平等,而且指出世间的万物皆有佛性,这样就不是将人与自然隔裂开来,而是使之融合在了一起。释迦牟尼普度众生的苦心在于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的接触之中学习并且领悟到佛法。

自然界本身就是有规律的,而这其中也蕴含了无限的禅机。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自然界本身就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着,而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更是应该了解并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并且最终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圆融。而佛法中的圆融思想正好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当今和未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等的各种的矛盾冲突,从而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而圆融的人生境界。

而和谐必不可少的内涵,首先表现于人天的和谐。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自然,同时也影响自然;自然也制约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人与自然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依存关系,正为人类科学的高度发达、人类随心所欲驾御自然能力的畸形发展所稀释。但是,就人而言,地球是我们的立根之本,谁都有权来保护它的生态平衡,要是破坏它的生态平衡,就是自掘坟墓。几千年来,我们都遵循着古训,在这片沃土上休养生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但有些人却忘记了先贤的格言,丧心病狂地无休止破坏这和谐的环境,大开杀戮,乱采乱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从而引发了天灾人祸,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回敬,这是告诉人类——住手!否则人类将被自然界这无法抗拒的力量吞没。

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陈兵教授认为,关键在于治好人心,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佛法圆融观教导人类:自然界作为人类主体(正报)之“依报”,与人类息息相关,乃人类自身的一部分,并非只是征服的对象。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及破坏,必然导致人类主体自身的不和谐,产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滋生各种疾病。经济建设应从整体思维出发,进行集约式综合资源开发,兼顾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可持续发展。

陈兵教授特别提到,“全人类如若能掌握圆融的智慧,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心等关系的处理,则一个和平、和谐、发展、生态良好的新世纪之创造,殆非难事”。

所谓“取法于天地间”,自然界本身就是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智慧。一切自然现象存在的背后都隐藏着一双规律的手。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并领悟到自然界的诸多智慧,那么,这必将能增加我们在生活中的智慧,从而过得更好。而在佛的世界里,哪怕是一棵毫不起眼的树苗,它其中也蕴含着无限的禅机。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信徒不解地问道:“园头禅师,你照顾花草时,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灰心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旷土,实因泥土中更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会成长茁壮!”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育花如同育人,自然界就是这样的巧妙,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寓意于一草一木之中。不仅是佛教,在中国的道教和儒家学说都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观点,十分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都从自然界中提炼出不少的真理来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每个个体的心灵纯洁与否、与人间的和谐,以及世间天地人的和谐相应,有着莫大的关联,佛法特别注重心灵涵养给予社会、自然那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因此,我们在日常繁忙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妨抽空多多加强心灵的涵养,并同时亲近自然,让自己保持一种与自然和谐的身心平衡的状态。

P15-18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廉勇、欧红梅、周珊、张艳红、柳絮恒,赵一、赵红瑾、齐红霞、齐艳杰、陆晓飞,赵广娜、徐春艳、王非庶、李秀敏、王杰、张保文、李亚莉、何瑞欣、杜莉萍、李卫平、李敏、梁素娟、许庆元、姚迪雷、毛定娟、尹娜、王巧、杨婧、王娟娟、张艳芬、许长荣、王爱民、李琳、李伟楠、王鹏、罗华杰、武敬敏、甘艳河、阎妍妍、杨英、罗婷婷、李良婷、上官紫薇、杨艳利、于海英、曹慧利、肖冬梅、张乃奎。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书的诞生。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遥现佛陀的微笑

你的生命需要被点亮

空及不空

觉悟的智慧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取法天地间

莲出淤泥

缘起缘来总有时

第二章 我们都是为爱而生

一言之善人心

站在同一台阶上

关怀到一只蚂蚁

善待他人

悯物之心长存

大慈大悲菩提心

第三章 亦如莲花般为人

时时拂拭你的心灵

诚心不拘泥于形式

不经考验,怎见功德

有容乃大

虚怀若谷

欲取先予

遇谤不辩

心存感激

第四章 洞穿事事背后的佛理

扫地亦是修行

有轻重便有取舍

一心不能二用

利他方能利己

实事实干

一米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凡事须尽心尽力

劳动是上天赐予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 尘世中开出的恶之花

恶语一句六月寒

贪婪是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凡事不可走极端

勿让理性葬身“嗔”海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第六章 践行佛法美妙的教化

凡事认真

时间是恒河里的沙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静查己过,勿论人非

不要被偶像压倒

凡事都得有一定的约束

自尊是生命的衣裳

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以品德去感召他人

第七章 啜饮生活的琼汁

心中不染铜臭

人到无求品自高

学会忏悔

常常失败常常悟

不圆满的人生

知足常乐

第八章 华枝满春,天心月圆

世事繁华皆如梦

苦乐的诗意

活在当下

顺其自然

花枝满春,天心月圆

后记

序言

“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件事,都做得像模像样。”这段话说的是谁呢?是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弘一法师的生平颇具传奇色彩。他家资万贯,锦衣馐食;他才华横溢,聪慧过人;他风流倜傥,阅尽春色;他积极入世,革命救国。他第一个向国内传播西方音乐;他在日本主演《茶花女》,轰动东瀛,开中国人演话剧之先河;他执教天津、杭州、南京长达十年,成为在国内传播西洋画的先驱,又是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他无私培育了许多优秀艺术人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均为其高足,鬼才黄永玉也曾得到过他的手把手指点。

弘一法师一生的成就是无比辉煌的。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另一高峰,“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然而,这样一位艺术修养极深的艺术家,在各方面都颇有造诣的才子,在艺术成就斐然的时候,居然将所有家当和艺术收藏悉数与人,悄悄皈依佛门,过起了一领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生活。在24年的孤灯黄卷和古刹钟声中,他潜心研究佛经,使失传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再度兴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人物典型。

弘一法师的一生是严谨而认真的。丰子恺这样描述弘一法师:“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个青衣,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大面又像个大面。”法师的严谨和认真由此可见一斑。

丰子恺形容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对于弘一法师而言,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弘一法师的人生历程就是这样一层层上升,最终归于平淡的。从一个富家子弟到一久负盛名的艺术家,又从一位艺术家而出家成为一名僧人。他做人做得太完美,风骨、才骨、傲骨兼具了。

太虚大师曾为弘一法师赠偈曰:“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居士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据说,如今大师的天津故居已经湮没于房产开发的热潮中,时代的喧嚣已经将精神的空间挤压殆尽。这时,笔者不由想起弘一法师,他的那份严谨、认真、清静、执著,或许可以用来涤荡当前人们的这种浮躁。让灵魂回归清明和宁静吧!

内容推荐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既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弘一法师一生的成就是无比辉煌的。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另一高峰,“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如今大师的天津故居已经湮没于房产开发的热潮中,时代的喧嚣已经将精神的空间挤压殆尽。这时,弘一法师的那份严谨、认真、清静、执著,或许可以用来涤荡当前人们的这种浮躁。让灵魂回归清明和宁静吧!

编辑推荐

他有天生的“悲”,也有天生的“智”。“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俱足,乃名菩萨。”为悲而智,为智而悲,这就是他的“大智慧”。在这大智慧的观照下,不光人世,天地万物都变成X光底片上的“白影”。他被中国佛教界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使南山律教湮没七百年后而得彰……他就是弘一大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师讲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7: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