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祖国的伤口在流血
“汶川!汶川!汶川!”——剧烈震荡过后,全中国人民的目光都在这里聚集。
5月12日,已注定成为一个黑色的日子,突兀地横亘在国人面前。它让以前一直默默偏居于四川西北一隅的汶川县,一下子如此惊心动魄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然而,不以它山川的秀丽,而以它突如其来的巨大伤口。
苦难中的汶川,痛苦地呻吟。短短80秒钟,自然的魔掌无情地摧毁了这里灿烂的地域文明和人民美好的生活,吞噬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山岳失去了挺拔峻秀,河流消失了汹涌奔腾,人民丧失了家园,妻子失去了丈夫,儿女失去了父母,孩子失去了学校……
汶川,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其间森林苍翠,河流萦绕。县城威州镇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成都、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线、317线像两条腰带,穿城而过,连接着外面的世界。登上城市两侧的高山俯瞰,错落有致的楼房充溢了人间的平凡和幸福。
汶川,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羌族人口2983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69%。岷江纵贯县境西部地区,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汶川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可开发量170万千瓦,现已开发100万千瓦。
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这里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更是别具一格,拥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城西南部。
三江生态旅游区距成都110公里,东邻青城后山,西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接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与卧龙共享世界动植物宝库的美誉,其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万亩植物活化石珙桐林。景区内春日碧绿如洗,夏季繁花似锦,金秋红叶彩林烂漫,隆冬银装素裹。四季景色美不胜收。三江景区有骑马、漂流、篝火晚会、观猴等娱乐节目,成为成都周边地区最为火爆的旅游景点之一。
萝卜寨——汶川最大最古老的羌寨,位于汶川雁门乡境内,岷江南岸半山台梁上。距汶川15公里,海拔1970米,高出岷江河床600米。萝卜寨为冰水堆积阶坡,地形平缓,台地纵横各约700~1000米不等。民房均为高土房,二至三层。户户相连,层层叠叠,井然有序。有北东南西向主巷和众多支巷。巷宽处约7尺,窄处仅容两人擦身而过。曲曲折折,环环相扣,整个寨子宛如一座微缩小城。其山歌、羌舞、刺绣很有特色。羌寨民居及特有的民风民俗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和游客。
美丽迷人的汶川,在“5·12”特大地震灾害中,遭受了重创。
而处在震中的映秀镇,更是几乎被夷为平地!
映秀镇地处汶川县城南边,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阿坝的门户,也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有人这样描写:映秀——一个含羞的名字,似深闺美人,溪流潺潺,群峰叠翠,过往的人们无不倾情于她的绰约风姿。映秀镇幅员面积115.12平方公里,1.2万人口,汉族与藏族、羌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交错居住。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修建了映秀湾发电总厂、华能太平驿电厂、福堂水电厂等水电站,有“水电之乡”的美称。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阿坝州大部分企业都在映秀,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这些企业遭到了灭顶之灾。
5月13日,首批徒步进入映秀镇的成都军区小分队报告:映秀镇的路上塌方十余处,70%以上道路损坏,桥梁全部倒塌,车辆无法通行,大量人员被埋,伤员急需救助,食品、饮用水极度短缺!目前包括沿途群众、旅游者共生存3000余人(其中1000余人为重伤员),其余人员大部分死亡或下落不明。
在阿坝电力公司工作的黄安兵当天没有上班,吃过午饭,他跑去镇上的网吧上网。突然,房子晃了两下,旁边上网的一个人站了起来,四下望了一下,喊了一嗓子:“谁在放炮啊%”几乎同时,所有人意识到了——地震!网吧老板沈琴和丈夫当时拼命想往外跑,“根本来不及,跑的时候被人绊倒了,只有捂着耳朵等死”。四周楼房垮下来的声音震耳欲聋,20来秒后,沈琴发现隔壁茶楼的桌子刚好罩住了自己。她慌忙扒开桌子,往街上冲。“地上全是人,每跑一步就有人喊:你踩着我的脸了!你踩着我的鼻子啦!”
从地震灾难中逃出的灾民说:“眼看着房屋倒塌,眼望着亲人瞬间死去,那一种无助和彻骨的疼痛,让人无法承受……”
“到处都是鲜血,到处是伤员,到处是死去的人,到处都是痛苦的呻吟声……道路中断,电话也打不通,亲人也下落不明,惨象让人不敢看!垮塌的楼房下,还有那么多人等待救助……”映秀镇镇长蒋青林满面痛苦,这个坚强的汉子眼里含着说不尽的悲情。
灾难,让逃出的人们无家可归。
大地震后万次以上的余震和次生地质灾害,也时时威胁着刚刚从废墟中逃出来的汶川人。
一份专家报告中指出,汶川县地震前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点3590处,其中79处新增点已对县城形成压迫和包围之势,并随余震和降雨而日渐恶化,严重威胁到县城城区80%以上的面积和全部的对外交通线安全。
地质灾害让汶川农业生产遭到重创——汶川县原有耕地106500亩,地震导致灭失土地42000亩,严重损毁48000亩,仅存10000多亩耕地。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础已经丧失,吃饭和饮水都面临严重困难。
特大规模的山体崩塌使县城的两江六岸尽成裸岩、裸土,构成连绵不断的巨大沙尘源。每个晴日,午后河风溯江而上,整个谷地下起草坡上达雁门均处在沙尘暴笼罩之中,属重度污染,最低能见度不足百米。所有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工程地质专家的共同意见认为,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
汶川县城已不具备适于人居的环境。专家认为,汶川县城已经不具备原址重建的空间面积和环境容量,应考虑异地重建。
美丽的汶川,已经是活着的死城。
一滴鲜血,流在共和国心上。P7-10
今年7月,我陪同四川工会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北京,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中国工人出版社的领导给我布置了“表现工会及职工群众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的“作业”。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各级工会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在上级工会的指导下,迅速行动,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者奔赴灾区一线,参加抢险、了解灾情、慰问职工、帮扶困难、反映诉求、维护稳定,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谱写了光辉篇章。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广大职工舍生忘死、无私无畏、自强不息,充分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各级工会快速反应、迅速行动、有力组织,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工会干部不怕疲劳、勇往直前、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作为灾区工会一名工作人员,写地震中工会所做的工作既是义务也是责任。为了及时记录在这场空前的自然灾害面前的广大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品格、风貌与真情实感,并发扬光大,我带着这个课题,实地走访了四川省重灾区的6个市州18个县(市、区),并夜以继日翻阅了大量“5·12”震灾资料,以最快的速度收集整理,熬更守夜,历时一月半,终于完成了“作业”。
当然,和铺天盖地的“5·12”震灾资料相比,和全国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相比,和工会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显得简陋和匆忙,但我尽全力了。
在《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面世之际,我非常感谢全国总工会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谷常生部长,中国工人出版社张帆社长、庞洋副社长以及李阳主任的大力支持;感谢四川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罗茂乡及四川省总工会领导同志们的热情支持,倾力帮助:感谢著名作家王敦贤在百忙之中对书稿批阅、斧正:感谢四川省总工会蒲忠瑜先生提供抗震救灾中珍贵的图片;感谢李国军先生、张志国先生所付出的辛勤和辛苦。同时,感谢那些曾经和正在关心、爱护、帮助我成长的所有好心人!
苗勇
2008年8月6日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特殊战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和全总书记处按照中央的部署,紧急动员全国各级工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捐款捐物,现场搜救,心理抚慰,文化帮扶……广大职工、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工人阶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迎难而上、甘于奉献的精神,彰显了广大工会干部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工会组织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兆国同志当即作出重要指示,全总和各级工会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组织职工踊跃捐款捐物,在全国工会会员中开展“重建家园、再献爱心”大行动;加紧生产灾区急需物资,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以“抗震救灾作贡献、重建家园立新功”为主题的“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十大帮扶行动”,实施对口支援,先后组织了由全国劳模李斌、李黄玺、杨建华带队的全国劳模技术服务队,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技术帮扶,16个省市总工会与对口地区开展技术服务,为受灾企业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各地工会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川籍农民工思想工作,为家乡房屋受损、亲人遇难和受伤的JIl籍农民工发放慰问金7000余万元,为7500名灾区农民工返乡救灾提供了经费和交通服务,维护了农民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全国各级工会快速反应、有力组织,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各级工会组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抗震救灾作为首要任务,全力开展救援帮扶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工会组织的温暖送到灾区职工群众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和衷共济、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
广大工会干部和劳动模范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日夜奋战在抗灾抢险、救危扶困、安置安抚、后勤保障等抗震救灾一线,带动广大受灾职工群众积极开展抗震自救,重建家园,切实发挥了为党政分忧、为职工解困的重要作用。
广大职工舍生忘死、自强不息,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保大家,奋力抢救受伤受困群众,全力筹措受灾群众急需的生活必需物资,及时抢修受损设施设备,尽快恢复灾区的通路、通电、通信和供水,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壮丽篇章。
自然界的每一次大灾大难,都是对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品格的锤炼,也是对一个组织的力量和信念的考验。作为广大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危难时刻,各级工会选择了担当——无论身处灾区还是远在千里之遥,责任和信念让大家心手相连,团结的力量坚不可摧。
为真实记录广大干部职工在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以及各级工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在全总书记处的关心支持下,全总宣教部和中国工人出版社共同策划创作了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
作为首部全面系统地反映在抗震救灾这场特殊战斗中全国各级工会及广大干部职工重要作用和精神风貌的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关注这段难忘的岁月,定格的是坚韧、激情、爱和凝聚力,弘扬的是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当前,正值全国人民努力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弘扬这种精神。展现中国工会人的形象,把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于后代子孙,这是我们推出本书的一个重要动力。 并借此向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全国广大职工、劳动模范和工会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8年10月
作为首部全面系统地反映在抗震救灾这场特殊战斗中全国各级工会及广大干部职工重要作用和精神风貌的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关注这段难忘的岁月,定格的是坚韧、激情、爱和凝聚力,弘扬的是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当前,正值全国人民努力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弘扬这种精神。展现中国工会人的形象,把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于后代子孙,这是我们推出本书的一个重要动力。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真实记录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情,全面展现了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动员工会干部和职工奔赴灾区一线参加抢险、了解灾情、慰问职工、扶危济困、反映诉求、维护稳定等工作中表现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书中记录的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更是在传承着抗震救灾的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