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生病,就会伤及脾胃,致使胃气虚弱,食量减少。因此,病中或病后调养,都须从扶胃气为根本。善于调理脾胃,是少生病、不生病及病后很快痊愈的关键。
柴倩云、王骊斓编著的《病从脾胃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脾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了解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对脾胃病多一些关注,并学会一些日常的治疗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病从脾胃生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柴倩云//王骊斓 |
出版社 | 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一旦生病,就会伤及脾胃,致使胃气虚弱,食量减少。因此,病中或病后调养,都须从扶胃气为根本。善于调理脾胃,是少生病、不生病及病后很快痊愈的关键。 柴倩云、王骊斓编著的《病从脾胃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脾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了解脾胃对人体的重要性,对脾胃病多一些关注,并学会一些日常的治疗方法。 内容推荐 柴倩云、王骊斓编著的《病从脾胃生》这本书的内容以李东垣的《脾胃论》为基础,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药膳学等内容,向中医爱好者和脾胃病患者呈现出一部较为综合的脾胃病方面的作品。为了使读者对脾胃病的由来,日常生活中常见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以及脾胃养生方面有更多更深的了解,编者将《病从脾胃生》分为上、中、下篇,分别从了解、诊治、预防三个方面阐述脾胃病。 上篇,主要介绍了脾胃病的研究历史、脾胃的重要性、脾胃关系等内容,可使读者对脾胃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中篇,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病情望闻问切四法,使读者可以运用简单的方法快速掌握基本原理,初步判断病情;随后分为十一个部分具体介绍常见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常用药物、针灸配穴,以及每部分附加的“你应该知道的事”,使读者加深对脾胃病的了解,初步学会诊治脾胃病的基本方法。 下篇,以脾胃病的防治为主题,教读者防治脾胃病的养生方式,并列出了常用方剂、常用穴位、煎煮事项等内容,使读者对脾胃方面的知识更加完善。 目录 上篇 教你了解中医里的脾胃 第一节 中医里的脾胃是指什么/3 脾/3 胃/6 第二节 谁研究过脾胃/8 脾胃学说的萌芽期——《黄帝内经》/8 脾胃学说的初步发展期——张仲景/9 脾胃学说的全盛期——李杲/9 脾胃学说的现代研究/10 第三节 脾胃能否分家/12 位置/12 功能/12 经络/14 第四节 为什么说脾胃乃“后天之本”/15 第五节 脾在五行/17 正常调节/17 异常调节/18 中篇 腹部不适的常见症及治法 第一节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23 五脏/23 六腑/24 第二节 运用简单的中医思维来诊病/26 望诊/26 闻诊/33 问诊/35 切诊/42 第三节 自己动手诊疗脾胃病/46 食欲不振/46 胃痛/51 胃胀/70 呃逆/74 噎膈/78 疳积/83 呕吐/87 腹痛/103 腹胀/111 泄泻/115 便秘/127 第四节 调理脾胃的更多收获/145 调理脾胃治失眠/145 调理脾胃治疗皮肤病/147 调理脾胃治疗糖尿病/150 调理脾胃治妇科病/152 下篇 防治脾胃病的小窍门 第一节 李东垣的医嘱/157 脾胃将理法/157 摄养/158 远欲/159 第二节 常用方剂及药物详解/161 温脾汤/161 四逆散/162 半夏泻心汤/163 香薷散/165 清暑益气汤/166 理中汤/167 小建中汤/168 四君子汤/170 参苓白术散/170 补中益气汤/172 旋覆代赭汤/173 平胃散/174 藿香正气散/175 保和丸/177 健脾丸/178 第三节 煎药、服药的注意事项/180 煎药注意事项/180 服药注意事项/182 第四节 经络点穴详解/185 足太阴脾经/185 足阳明胃经/192 第五节 生命在于“运动”/205 太极拳/206 气功/207 强壮脾胃操/209 慢跑/210 第六节 调节 “情绪”保健康/211 参考文献/217 试读章节 第一节 中医里的脾胃是指什么 ——脾胃的生理功能 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与四肢。 (一)主运化 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这些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可因之而失常,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 也有人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这就是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运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体现。 (二)主升清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升和降是脏腑气机的一对矛盾运动。脾的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也就是升清和降浊相对而言,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正如李东垣(李杲)所强调的脾气升发,则元气充沛,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也因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症。 (三)主统血 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也较健全,而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气血的固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但是,由于脾主升清,脾气主升,所以在习惯上,多以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 (四)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1.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故有“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之说。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导致气滞和气结,从影响脏腑生理功能来说,最明显的是脾的运化功能,由于气结于中,影响了脾的升清,所以思虑过度,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2.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它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涎出于脾而溢于胃。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P3-5 序言 《病从脾胃生》这本书的内容以李东垣的《脾胃论》为基础,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药膳学等内容,向中医爱好者和脾胃病患者呈现出一部较为综合的脾胃病方面的作品。为了使读者对脾胃病的由来,日常生活中常见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以及脾胃养生方面有更多更深的了解,编者将该书分为上、中、下篇,分别从了解、诊治、预防三个方面阐述脾胃病。 上篇,主要介绍了脾胃病的研究历史、脾胃的重要性、脾胃关系等内容,可使读者对脾胃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中篇,主要介绍了中医诊断病情望闻问切四法,使读者可以运用简单的方法快速掌握基本原理,初步判断病情;随后分为十一个部分具体介绍常见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常用药物、针灸配穴,以及每部分附加的“你应该知道的事”,使读者加深对脾胃病的了解,初步学会诊治脾胃病的基本方法。 下篇,以脾胃病的防治为主题,教读者防治脾胃病的养生方式,并列出了常用方剂、常用穴位、煎煮事项等内容,使读者对脾胃方面的知识更加完善。 本着对大众负责、更好地普及中医知识的原则,编者查阅了各类相关书籍,但由于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共同完善有关知识和书中的相关内容,使中医药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