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瑞士)马丁·苏特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马丁·苏特(1948— ),瑞士当红畅销书作家,最具市场价值的德语作家之一。瑞士《世界周报》、《新苏黎世报》专栏作者,曾获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德国最佳惊悚小说奖,德国格劳泽小说大奖等。

《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一书为作者2008年出版的第6部长篇小说,已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并于2010年由电影新锐阿兰·葛思彭纳执导、德国和瑞士合拍成同名电影。

苏特的作品已有20多种语言的版本,《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这本书甫一出版,就被译成了数种语言。

内容推荐

马丁·苏特的《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讲述了:阿德里安·威英费尔特,50有余,未婚,出身良好,是一家国际拍卖行的艺术专家,住在市中心的一所大房子里。他已不再奢望爱情,直到一个晚上,他鬼使神差地违背了自己的习惯,将一个比他年轻的女人带回了家。第二天早上,这个女人站在阳台护栏外,威胁要跳楼自尽。阿德里安阻止了她,然而从此之后,女人要求阿德里安对她的生命负责,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他帮她脱离困境。威英费尔特一丝不苟的生活轨迹突然被打乱,直到有一天,他恍然发现真相……

《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兼具一般通俗文艺作品所包含的喜剧性、惊悚性和言情元素。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相当累人的欢乐之夜。之所以说它累人,一是因为梅芮特·韦德勒的挑衅已经显得有些出格,很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味道,二是因为她一口咬定说,她丈夫可能是最后一两次参加这样的聚餐活动了,她的宣布让在座的各位感到心情沉重。

韦德勒夫妇早早地起身告辞,威英费尔特在上路之前又和雷莫·卡尔特干了一杯,之后不久,他们的谈资开始枯竭,他于是给卡尔特叫了一辆出租车。

威英费尔特和他一起站在餐厅大门口等车。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夜晚,对于二月份而言实在是有点太温和了。天空清朗,一轮近乎满月的明月高悬在老城那些陡峭的屋顶上方。胡同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老女人还在用狗链牵着一条尖嘴狗遛弯,而那狗却不安分得很。他俩一声不吭地观察着那个老女人的一举一动,只见她无计可施地被她的狗牵着鼻子走,那狗要嗅闻的时候,她就停下脚步,那狗要往前蹿的时候,她就加快脚步,而当那狗要横穿胡同的时候,她就改变线路。

终于,在拐角处后面缓缓地爬出两只车大灯的光束,一辆出租车尾随其后,徐徐地开到他们跟前,停下来。,他们郑重其事地握手道别,威英费尔特目送车子远去,只见出租车的灯牌熄灭,出租车的刹车灯在汇入主路之前则亮了起来。

他回家的路有一段正好沿河,要经过“拉黎维耶热”,每每在这个时辰——还差一点才到十一点——他经过这里很少有不进去坐坐就走的道理。他走进这家酒馆,这是他周六晚上和他的那些白发苍苍的朋友聚会之后的惯例,这一次也不例外。

这“拉黎维耶热”两三年前还只是一家有些灰头土脸的甜食店。之后,该城众多崛起的餐饮企业之一把它接手过来,改造成为一家非常美国化的鸡尾酒酒吧。你可以在这里喝到用朴素的玻璃杯盛装的马提尼、曼哈顿、代基里、玛格丽塔,专门有两位着蛋壳色无尾晚礼服的酒吧男服务员为你调酒。每逢周六晚上,还会有个三人组合低声表演柔和的古典爵士乐。

现在“拉黎维耶热”还冷清得很,但等再过个一刻钟之后,等电影院都关了门,那情形可就大不相同了。威英费尔特坐到他紧靠吧台的老位置,即靠墙的第一个高凳上。坐在这里,他既可以对酒吧里发生的事情一目了然,又可以永远不必同一个以上的邻座打交道。酒吧服务员认识他,给他端来他要的马提尼,他其实只会吃里面的橄榄。威英费尔特是一个很有节制的酒客。

此外,他也不喜欢放纵自己。如果说他在回家途中还不忘找个酒吧进去坐坐的话,那么,他这样做,可跟别的单身汉不一样,是为了找点热闹,找点温暖,找点性。他并不害怕孤独,相反,他很享受独处的妙处。如果说他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会再三寻找热闹的话,那么,他这样做,更多的却是为了抵制他天陛中那种孤僻的倾向。

就他对性的需要而言,自从他早年发生了那件事情——更确切地说是:自从遭受了那次命运的打击——之后,性所占据的地位就变得越来越次要了。

因此,这晚接下来所发生的一切就跟阿德里安·威英费尔特的一贯作风全然不符了。

就在酒吧服务员给他端来他要的马提尼的当口,一个女人走进了“拉黎维耶热”,只见她径直走向吧台,顺手把大衣和手套放到威英费尔特旁边的高凳上,自己则在紧邻的高凳上落座,同时跟服务员点了一杯杜松子酒。

她穿一件绿色的中国式裁剪的真丝衬衫,衬衫的袖子很短,紧贴在身上,一双玉臂从中浑圆地耸出。与衬衣搭配的是一条黑色窄裙和一双高跟便鞋,鞋的颜色也是和衬衫差不多的绿色。一头红色的长发高高别起,在被衬衫立领松散围绕的细长脖颈的上方由一支仿玳瑁壳的发夹紧紧缚住。

到现在为止,她还没有正眼看过威英费尔特,然而,当酒吧服务员把她要喝的东西放到她面前时,她却一把拿起那只鸡尾酒杯来,匆忙仓促地向威英费尔特举杯祝酒,不等人家举杯回敬,她便一口喝去了半杯,随后,她开始拿眼去看他,并面带微笑。

这是威英费尔特非常熟悉的一种微笑。

所以,他本人也吓了一大跳,因为,他居然也把他自己的酒杯拿到嘴边并——一饮而尽。这个冲着他微笑的女人和达芙妮长得太像了,但是,她说的却不是英语——达芙妮说的可是悦耳动听的带威尔士口音的英语,而是对他小声说了一句地道的“普洛施特利”,这简直也太不可思议了吧。尽管如此,她的开腔多少打破了沉默,也削弱了他所获得的那种达芙妮又回来了的印象。尤其是因为她所点的杜松子酒怕也不是她这晚的第一杯酒精饮料了,而且,她说起话来舌头也已经不大好使了。达芙妮可是从来没有沾过酒。

“这橄榄,”她说道,“要是您不喜欢的话,我可以帮您把它处理掉。”

P5-7

序言

马丁·苏特,瑞士当红畅销书作家、专栏作者和脚本作者,1948年2月29日生于苏黎世。苏特早年曾是著名的广告人,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词,搞创意策划也是才华横溢,26岁便担任著名的巴塞尔广告公司GGK的创意总监,之后又与人合办了斯泰德尔和苏特广告公司并担任“瑞士艺术总监俱乐部”主席。1991年,苏特转行专事写作,成为自由作家。由于苏特具有在广告业、新闻界和娱乐业多年从业经验,谙熟读者心理及好恶,又由于其作品能够准确把握当今时代脉搏和趋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所以苏特本人也被视作目前最具市场价值的德语作家之一。

1992年到2004年年初,苏特负责为《世界周报》的每周专栏“商务舱”撰写专栏文章,于是许多有关商务人士的俏皮故事便纷纷问世,不断获得好评,从而奠定了苏特小品文作家地位。1995年,苏特藉此参加在克拉根夫特举办的“约瑟夫·罗特竞赛”,一举获得“奥地利工业奖”。“商务舱”专栏文章中的相当一部分随后也分别于1994、1995、1998、2000、2002、2005、2007、2009年陆续结集出版了单行本。2010年苏特因针砭商界人士弱点和陋习的讽刺专栏“商务舱”而获得德国市场经济基金会所设置的“斯威夫特经济讽刺作品奖”。这个以约拿坦·斯威夫特命名的奖项自2008年开始每两年颁发一次,专门用以奖励那些特别促进自由市场经济社会秩序的出版物。此外,苏特还为《新苏黎世报》专刊《佛里奥》撰写标题为《和歌瑞·魏伯尔一起好好过》的专栏文章,同样也大获成功,这些文章随后也分别于2001、2002、2005年陆续结集出版了单行本。

在写专栏、出文集的同时,苏特还创作了数量不菲的歌词、舞台剧、电影及电视剧剧本和脚本。1982年和1985年,苏特先后发表方言喜剧《谢莱尔一家》和《夏歌》。自1986年起,他开始创作出多部脚本,1994年他还曾为德语区家喻户晓的著名电视连续剧《犯罪现场》写过一集题为《绅士拳击手》的脚本。另外,目前仍在瑞士、德国和奥地利热映的电影《失踪的朱丽叶》和《丽拉,丽拉》也均由苏特撰写脚本。其中由瑞士电影导演克里斯多夫·邵普执导的电影《失踪的朱丽叶》2009年8月8日还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进行首映,并同时荣获观众奖,该片仅在瑞士就已拥有15万观众,被评为2009年最成功的瑞士电影。不仅如此,苏特还为苏黎世新市场剧院写下《超然物外))和《木乃伊》两部喜剧,分别于2005年3月8日和2006年11月29日在苏黎世新市场剧院首演,同样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苏特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且均取得不俗成绩,故而说他是文坛多面手实不为过。但是,纵观他的全部作品,我们却不难发现,主要奠定和稳固苏特在当今德语文坛新锐地位的仍然还是要数他的长篇小说。从1997年到2010年,他一共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每一部都获得世界性成功。其中有4部进入畅销书行列,堪称畅销书专业户和获奖专业户。而就内容而言,苏特的这些长篇小说游走在悬疑犯罪与温情生活之间,融人丰富世故的人际关系与行业专业知识,同时又不乏社会批判内涵,并暗含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执着褒扬与渴望。

1997年苏特发表《小世界》,这部作品是他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标志。《小世界》主人公因罹患阿尔茨海墨病,即早老性痴呆,在逐渐丧失短期记忆的同时,一步步回归婴幼儿时期的原始记忆,由此最终揭开和揭穿自己的身世之谜和豪门秘史。苏特在该书中对疾病的描摹细致逼真,令读者禁不住会怀疑小说家可能是科班出身的神经病理学家。凭借《小世界》,苏特迅速走红,并于同年获得苏黎世州荣誉奖和1998年度的法国最佳外国文学作品奖。

自《小世界》起,苏特的长篇小说创作开始渐人佳境。此后,几乎每隔两年左右他都会有一部新作问世。2000年他发表《月亮暗的那一面》,2002年又发表了《完美朋友》,而《完美朋友》随即也被授予2003年度的“德国侦探小说奖”,并在法国被法国导演弗朗西斯’吉洛改拍成同名电影。2004年和2006年,苏特又相继发表了《丽拉,丽拉》和《米兰的魔鬼》,前者又被改编为电影《爱情谎言》。2007年,苏特还凭藉《米兰的魔鬼》一书捧回德语地区另一个重要的侦探小说大奖“弗里德里希·克劳瑟奖”。2008年和2010年,苏特继续乘胜追击,竞相发表了他的第六部和第七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与《厨师》。这两部小说也均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读者的热捧,甫一推出,便在德语国家的各大畅销书排行榜上遥遥领先。

家庭生活方面,苏特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他的现任妻子,亦即他的第二任妻子玛格丽特·娜依·苏特是时装设计师。他们抱养了年龄相仿的一儿一女。然而,十分不幸的却是,他们抱养的年仅3岁的儿子2009年夏季却因午餐时食物不慎进入气管窒息而亡。近年来,苏特及其家人主要旅居在西班牙的伊维萨岛和危地马拉阿蒂特兰湖畔的玛雅文化气息浓郁的帕纳哈萨城镇。

《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是马丁·苏特的第六部长篇小说,发表于2008年,迄今为止已经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并于2010年由德国和瑞士合拍成了同名电影,导演为瑞士苏黎世出生的电影新锐阿兰·葛思彭纳。

小说以瑞士德语区大资产阶级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小说主人公阿德里安·威英费尔特出身名门望族,年龄五十多岁,未婚,作为一个瑞士实业家的独生子,他在父母去世之后继承了大笔丰厚遗产,在苏黎世中心城区拥有数栋豪宅不说,还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古玩字画。除去祖上的护佑,他本人也是博士学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事业有成,职业生涯一帆风顺,在他所供职的拍卖行里身居高位,是业内尽人皆知的艺术品鉴赏专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有钱、有才,同时还有德,因为他乐善好施,为人正派。他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始终恪守传统的道德习俗和礼仪风尚,这使得他在当下这个商业化、向钱看的媚俗社会里显得如同天外来客,在许多庸人的眼里则和白痴无异。他自己似乎也刻意要和现在这个世道保持距离。他浑身上下透出一股十足的老欧洲味;他的头发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那样的边分发型;他的衣服鞋帽是清一色的高级定制,“他有十四套睡衣,全都是他的衬衣裁缝专门为他量身定做,全都标有花押字,六套浅蓝色的偶数日穿,六套蓝白条的奇数日穿,两套白色的星期天穿”;他的生活起居也极有规律,因为他相信这样可以益寿延年。然而,不经意之间,他的这种循规蹈矩的老贵族式的生活却被一个陌生女人彻底改变。由于这个出身并不高贵的女人长得很像他数十年前不幸死于车祸的初恋女友,所以他开始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就此方寸大乱。不料,这位穷困潦倒的美女却很快就在金钱上打起了他的主意。与此同时,他交往多年的老朋友也开始欺骗他。他陷入一连串的圈套和危险之中。读者读到这里,会情不自禁地为我们善良忠厚的主人公感到揪心,会情不自禁地替他捏一把汗。小说盼隋节编排极为精致巧妙,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可谓暗流涌动,读者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享受了高潮迭起之后,最后还要面对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局。小说家以此表明,老天有眼,阿德里安·威英费尔特绝非世人所想象的那种傻瓜。

对于为什么要给小说取名叫《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苏特在2008年12月21日登载于瑞士报纸《周报》上的一篇专访中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他说:“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威英费尔特还有生育能力,找个女人对他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最后的威英费尔特不只是说他是他们家族的最后的苗裔,而且也说的是他是他这类人中的最后一个。我这是在向一个濒危物种致敬。”苏特坦言,威英费尔特善解人意,彬彬有礼,格调高贵,举止文雅,而能把这些品质素养与金钱财富同时组合在自己身上的人,现在几乎可以说是绝迹了。他很担心像阿德里安·威英费尔特这样德才兼备的富人会灭绝:“这样的人当今已经不多见了。我的小说也可以说是对这种形式的礼仪的呼唤。瑞士今天一点也不缺乏富人,但却缺乏有教养的富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最后一个。”

同样也是本着这一宗旨,苏特在小说中倾力打造了一个高度理想的主人公形象。大资产阶级近乎已经丧失殆尽的人格魅力在这个人物的身上重新得以复活。阿德里安·威英费尔特成为富裕的有教养的瑞士市民阶层的一个代表和典范。通过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家苏特传递出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怀。事实上,苏特的这部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饱含了诸多对于我们当今时代诸多迫切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当然,除了对主人公进行不遗余力的完美塑造之外,苏特对小说里的其他人物也是竭尽全力精雕细刻,从而使得他们个个呈现出丰满、立体、生动、鲜活的风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小说也不啻为一幅栩栩如生的时代众生相,如为了一己私利而无所顾忌的投机家拜尔,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却并不心怀感激的画家斯特拉塞尔,眼高手低的电影工作者豪斯曼,忠心耿耿却不免琐碎唠叨的老太太管家豪瑟尔太太,乃至良莠不齐的各色人等,不胜枚举。即便是特别小的角色,苏特也会妙笔生花地赋予他们一个引人瞩目的出场,例如那个被威英费尔特雇来运画的出租车司机,他在等待雇主下车办事期间,竟然一直让他的汽车发动机开着,而不是为了节约或者是为了净化环境着想关掉它,更有甚者,他对自己的这种做法还理直气壮得很,因为他认为当今的气候变化和气候灾难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关了也没用。又比如在小说中,苏特甚至连2007年时尚界吹起复古风的表现之一,即重新流行穿鞋带在踝骨上交叉的高原鞋这样的细节也没有漏掉。

此外,瑞士画家费利克斯·瓦洛东的一幅名画《壁炉前的裸体女人》也在小说中扮演特殊角色,为小说增添几分性爱和神秘阴森色彩。小说同时还向读者揭示出艺术及艺术拍卖行业光鲜外表之后不为人知的阴暗之处。小说兼具一般通俗文艺作品所包含的喜剧性、惊悚性和言情元素。

《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克利斯朵夫·巴尔特曼2008年3月11日在《南德意志报》发表《灼热的壁炉前的裸体女人》一文,对马丁·苏特的这部小说极尽溢美之词。巴尔特曼首先对苏特在娱乐性方面所进行的尝试大加肯定,认为苏特非常善于娱乐,也娱乐得极为成功,而这种成功又主要归功于苏特掌控读者的强大能力。他同时指出,苏特也非常能够造梦,他可以轻快娴熟、不费吹灰之力地展开充满幻想的游戏,这在当代作家中实属少见。其次,巴尔特曼将苏特及其作品《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归人“模式文学”范畴,认为该书是一种“程式化”书写,写作技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小说的情节编排也极为引人人胜,令读者爱不释卷,大有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之势。一个持重高雅的艺术品鉴赏专家在情爱和名画造假的双重夹击之下生活完全失去平衡的故事,被苏特这个“老练灵活的魔术师”演绎得妙趣横生,完美而轻盈。

罗泽-玛丽·格洛普则于2008年2月29日在《法兰克福汇报》上撰写题为《一个不合时宜的当代人》的评论,从电影式书写、虚构与真实和娱乐性等方面对《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进行了激赏。格洛普首先提请读者注意苏特别具一格的电影式叙事手法,点明他的这种叙事不仅是异常的经济简洁,而且就叙述视角的转换而言,其频率也是极其惊人的频繁,评论者因此禁不住发出“读苏特的书,就像看电影”这样的惊叹。其次,格洛普认为,小说的情节编排引人人胜,叙事策略简洁经济,小说的视角既多重变换,又神奇诡异,通过对男主人公的精心刻画,大资产阶级的魅力重新获得提升,再加上作者对侦探小说元素的自如驾驭,对细节的偏爱和悉心处理,也使得一幅“流传后世的时代图像”跃然纸上。第三,作者在构思和谋篇布局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老谋深算也令格洛普拍案叫绝。这位评论家指出,虽然小说是大团圆的结局,但依然是虚晃一招,苏特一边揭开谜底,一边却又重新开始摆起乌龙,结果还是落得个似是而非、悬而未决和无解,令人回味无穷。最后,格洛普甚至不惜冒夸张之嫌,一举将苏特和乔治·西默农以及弗雷德·瓦尔加斯相提并论。前者是被誉为“不可思议的天才”的比利时法语侦探小说家,发表作品超过450部之多,全球销售超过5亿;后者则是享有“法式推理”天后美誉的法国女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侦探小说家。格洛普认为,无论就创造才能的丰盈和虚构故事的离奇与优雅而言,还是以文体风格和驾驭文字的强大功底而言,苏特都和他们有得一比。

综上所述,《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正如多位德语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再度证明了马丁·苏特无愧为“欧洲伟大娱乐文学家”的声誉,马丁·苏特是名副其实的欧洲“娱乐作者”和“娱乐文学排头兵”。他具有过人的调研和驾驭素材的能力。他的落笔干净利落,行文轻快幽默,场景切换频繁。他既是讲故事的高手,也是运用文字的高手,尤其是写对话的高手。他的语言于简洁之中蕴含巨大张力。苏特在小说创作方面呈现和显露的这些特点和才气,在《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中继续得到发扬光大。不仅如此,同苏特以前的作品相比,苏特在《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中更加自觉地、有意识地强化了小说的娱乐性倾向。《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完全称得上是一本娱乐性极强、可读性极强的书,可以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的娱乐性需要。尽管如此,作为一道品质精美的文化快餐,《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仍然不失其充当心灵鸡汤的思想价值,不辱其抚慰人类心灵的精神使命。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罗炜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糅合了惊悚艺术文学和爱情故事的成功之作。

——摘自《碧姬》,汉堡

柔软细腻的讥讽,无所畏瞑地和生活琐事过招,精致的虚构,精致的真实,《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不啻为一首有产者成熟魅力的赞歌。

——罗泽一玛丽·格洛普/《法兰克福汇报》

苏特掌控读者的能力异常强大,非常能够造梦,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能够像他那样轻盈娴熟地展开幻想的游戏。苏特非常善于娱乐,也娱乐得极为成功,就这一点而言,苏特是当之无愧的娱乐作家。

——克利斯朵夫·巴尔特曼/《南德意志报》

马丁·苏特这部《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是他迄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这个故事散发着忧郁的中产气息,讲述了一段令人目瞪口呆的爱情。

——拉斯 L.冯·德尔·格纳/《西德汇报》,埃森

马丁·苏特的作品为他赢得了无数读者。他的故事激动人心,题材精彩,带有很强的电影意味;他以紧凑而巧妙的情节设计博得了读者的青睐。

——沃尔夫冈·赫伯尔/《明镜周刊》,汉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