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文化名人的推崇,最实实在在的行动,莫过于积极倡导和认真践行一种名人文化,这就是走进他们、学习他们,特别是对待当代文化名人,更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的精神财富,同时,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的文化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文友钱汉东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好样子。
《名人印象》是一本记述和讴歌当代文化名人的书。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曾见诸于报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人印象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钱汉东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对文化名人的推崇,最实实在在的行动,莫过于积极倡导和认真践行一种名人文化,这就是走进他们、学习他们,特别是对待当代文化名人,更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的精神财富,同时,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的文化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文友钱汉东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好样子。 《名人印象》是一本记述和讴歌当代文化名人的书。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曾见诸于报刊。 内容推荐 由于《名人印象》作者钱汉东先生与这些文化名人有直接交往,都是第一手材料,有真情实感,有生活细节,读来很有兴味。这些文化名人,从不同角度见证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进程,很有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对于启迪后人,开拓未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名人印象》中写到不少大师级的人物,诸如光未然、吕叔湘、朱东润、陈荒煤、孙犁、施蛰存、姚雪垠、臧克家、罗君惕、周而复、陈从周、徐苹芳、汪庆正等等,都是声名显赫的文化人。他们既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当今文化事业的积极推进者。这些名人虽已相继离我们远去,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不能对民族的文化历史失忆,不能淡忘这些文化名人创造的非凡业绩,他们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坐标,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目录 文化名人与名人文化——由钱汉东新著《名人印象》想到的(代序) 陈香梅的中国心 文化大家沈尹默 作家的知心朋友金炳华 头戴六顶院士帽的钱煦 光未然:黄河依旧咆哮 陈荒煤:荒野里燃烧的煤 孙犁:荷花淀里飘清香 中国语言大师吕叔湘 文史大家朱东润 怀念施蛰存先生 姚雪垠与《李自成》 世纪诗翁臧克家 国学大师罗君惕 周而复:经受天磨的铁汉 良师徐中玉 走近金庸 邂逅周巍峙 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 文坛“老妖”蒋星煜 我所熟知的刘衍文教授 书生本色乃刘征 将军作家彭荆风 爱爬格子的黄宗英 睿智勇敢豁达的马达 乡前辈张煦棠先生 报人丁法章 纯粹的金福安 厚道之人贾树枚 高洪波的情怀 邓伟志的文化担当 冯骥才的人文情怀 竹林:知青文学第一人 风风火火的陆星儿 伊人:散漫的文化守望者 喜欢阿沧的理由 “牛博士”之父戴逸如 沈嘉禄的生活情调 书法家任政 叶叔华:天上的新星 章含之:走进厚厚的大红门 陈桥驿其人其事 宿白:新时期的夏鼐 我所熟悉的汪庆正 徐苹芳:中国考古界的一个坐标 田野考古学者朱伯谦 耿宝昌:陶瓷鉴定大师 考古学家李伯谦 张永珍:天价宝瓶赠祖国 赵月汀的壶里春秋 张连志:天津有座瓷屋 品张子扬《和苑赋》 何占豪与“梁祝” 钱惠丽与韩非子 追忆恩师徐振维 “地才”钱梦龙 方仁工五十而不惑 资深记者许克强 我读张复兴 陈刚:风雨中一起走过 走向远天底下的余纯顺 附录 余纯顺壮士十年祭 后记 试读章节 陈先生的多才多艺和深厚学养造就了他俊逸清雅的散文风格。陈先生从不以治园名家自誉,而是谦虚地称自己是“杂家”。治学之余,他最爱写作,把写作当作最好的消遣。陈先生出版散文集多部,我的书架上就排列着他签名赠送的《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等散文集。他的《说园》既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现代经典,也是一篇篇绝妙的美文。不少与他过从甚密的散文大家对他的文章都十分推崇。俞平伯先生认为他的散文“其间山川奇伟,人物彬雅,楼阁参差,园林清宴,恍若卧游,如闻馨咳。”冯其庸先生说他的散文“如晚明小品,清丽有深味,不可草草读过;又如诗词,文中皆诗情画意也,更不可草草读过;又如听柳麻子说书,时作醒人醒世语,时作发噱语,然皆伤心人,或深心人语也”。邓云乡先生认为“他的散文,记游踪、说名胜、谈园林、言昆曲,甚至思念大饼油条,情之所钟,无一不围绕着神州传统文化。其实这是综合的,是一种熏陶、是一种气氛、是一种与生命俱存的禀赋”。 陈先生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有德者,虚怀若谷;想做事业,“板凳要坐十年冷”。他反对文、理分科,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会贯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邀请昆曲大师俞振飞来讲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他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既有创见又现灵活。 有一年,他陪同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苏州听昆曲时,惊悉名闻遐迩的苏昆剧团因经费难以为继,以致一些专业人员改行流失,他向有关领导大声疾呼:“救救昆曲!”当时有人对此很不以为然。他撰文预言:“如今国外自‘明轩’建成后,掀起中国园林热,我想很可能昆剧热不久也便到来的。”二十年后,历史验证了他的预言: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昆曲已走进了中学课堂。 有一次与陈先生闲聊,谈到了礼仪问题。陈先生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要讲究应酬对答。但现在一些年轻人不肯尊称别人,最刺耳的是有些媳妇对公婆开口闭口“老头子”、“老太婆”。其实“老太婆”三字中减少一个字叫“老太”不是很好吗?至于殡仪馆里的花圈,很多称呼不伦不类,令人啼笑皆非。所以,我们要教青少年学一点如何称呼。陈先生对社会上浮华不务实的风气十分反感,他说提倡一次性消费、电视广告宣扬铺张与豪华,同我国历来主张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相悖。陈先生忧国忧民,颇有锋芒,书生本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先生曾赞誉海盐南北湖“山有层次,水有曲折,海有奇景;比瘦西湖逸秀,比西子湖玲珑,能兼两者之长”。2000年他谢世后,长眠于曾经奔走呼喊、保护过的南北湖的青山绿水之间。今年是陈从周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我从他的书作里,再一次品味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真挚的热爱和真切的情怀,心里越发对他崇敬和怀念。陈从周先生和他的艺术创作万世流芳。P117-118 序言 文化名人与名人文化——由钱汉东新著《名人印象》想到的(代序) 丁法章 大家知道,举凡文化名人,不管其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是宝贵的人文资源,都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在人类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在其奔腾不息的进程中所积淀的举世惊骇的文化瑰宝,无愧为永恒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而与之相伴随的,每一历史时期必将会产生一批文化名人,他们委实是这些宝贵文化遗存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传统文化的积极继承者。 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说,无论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事业的传承角度来看,文化名人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名片。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的文化名人而蜚声世界。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斯福镇,因为有了莎士比亚而成为人们追慕观光之地;我国偏远的湘西小镇凤凰,因为有了沈从文、黄永玉而名扬海内外;浙江诸暨,则因美女西施忍辱负重,帮助越国东山再起的故事,多年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造访。 文化名人的名声固然不可或缺,但最可宝贵的地方,是在于他们对文化的探求和坚守。在他们身上,凝聚了历代先贤的才情和智慧,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他们以卓越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给人以奋斗的勇气和前进的力量。例如苏东坡以词、文闻名天下,他却能文而不求举,他以画闻名遐迩,他却善画而不求售。仕途不畅,依旧豪放;人生苦闷,谈笑如常,有君临天下的气势和壮志凌云的胸怀。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他成为天下文人心中的偶像。又如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完成了虎门销烟这一历史壮举后,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因大功而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当你回首仰望历代文化名人之时,不由会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领悟到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立身之本,就是泱泱中华的民族之魂。 我们对文化名人的推崇,最实实在在的行动,莫过于积极倡导和认真践行一种名人文化,这就是走进他们、学习他们,特别是对待当代文化名人,更要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发掘他们的精神财富,同时,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的文化人。在这方面,可以说文友钱汉东先生为我们做出了好样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钱汉东友的新著《名人印象》即将面世。这是一本记述和讴歌当代文化名人的书。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曾见诸于报刊,我也断断续续地阅读过,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与这些文化名人有直接交往,都是第一手材料,有真情实感,有生活细节,读来很有兴味。这些文化名人,从不同角度见证了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进程,很有文化内涵和史料价值,对于启迪后人,开拓未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书中写到不少大师级的人物,诸如光未然、吕叔湘、朱东润、陈荒煤、孙犁、施蛰存、姚雪垠、臧克家、罗君惕、周而复、陈从周、徐苹芳、汪庆正等等,都是声名显赫的文化人。他们既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当今文化事业的积极推进者。这些名人虽已相继离我们远去,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不能对民族的文化历史失忆,不能淡忘这些文化名人创造的非凡业绩,他们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坐标,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我认识汉东也有些年份了,最早是读他的文章,后来成为了同事。我年长他十多岁,说实在的,这些年看他一路走来,在文化人的担当上孜孜以求,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硕果累累,打心眼里为他高兴。他年轻时在淮北插队,曾参与长篇报告文学《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采写。大学读书时学业优异,其中有一门难度较大的古典文论学科,教授给他免考并给予高分。当高中语文教师时,因教学工作出色,被推选为上海市青年教师语文学会会长。1992年调入《劳动报》社任总编办主任、月末版主编等职,该报能重振雄风,汉东功不可没。他作为人才被引进文汇出版社后,所策划出版的图书大多再版,每年创利近百万元。本世纪初,他担纲创办面向中学生的《新读写》杂志,一炮打响,发行量高达二十四万余册,并被评为国内优秀品牌期刊。 钱汉东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瓷器收藏文化研究,到祖国各地进行田野考察,写出了《人间瓷话》、《寻访中华名窑》、《日照香炉》等学术专著,有的荣获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并曾二度荣获全国冰心散文奖。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专门为他开过作品研讨会。他的考古发现和见解引起圈内专家的关注。中国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门给他写信,感谢他在陶瓷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努力。上海博物馆已故老馆长汪庆正先生对他也赞赏有加。 钱汉东还十分热心社会文化公益活动。他曾参与接待台湾钱复兄弟认祖归宗活动,为海峡两岸宗亲联系起到积极作用。目前他正在策划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先生来杭州钱王祠认祖归宗事宜,光大中华传统宗亲文化。不久前他两度去松江区考察,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学术见解,在干山发现了元代文坛领袖、书画大家杨维桢的墓冢,提出修复建议,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钱汉东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他的字笔力雄健,娟秀流畅,基本功扎实,书卷气浓厚,曾为他的故乡浙江诸暨西施故里赋诗书碑,还为国内外风景名胜题写匾额等。 钱汉东还是一位有爱心的文化人。2002年1月,由他策划组织的《上海作家散文百篇》的拍卖活动,一举成功,所得18.8万元全部捐赠上海慈善基金会。前不久,当家乡诸暨遭受特大水灾,他毅然拿出自己创作的精美书法作品十件,收藏的古代瓷器十件等举行义拍,结果拍得78.8万元,加上社会各界所捐款,所得153.8万元悉数捐给诸暨灾区民众。 对于钱汉东先生,不少人夸赞他是一个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此话信矣。我看他的成功来自对弘扬中华文化的执着追求,来自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勤奋和坚守。我期待他继续努力,挑战自我,不断超越! 2011年7月10日写于踔厉斋 (作者系上海新闻学会名誉会长、 原《新民晚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 后记 辛卯荷月,骄阳似火,酷暑难忍。这部记录我与当代文化名人交往的书籍,终于如期交稿,专题写作也暂告一个段落,一下子感觉轻松不少。 年轻时仰慕名人,渴望与名人交往。后来由于工作关系,我有机会接触各类文化名人,本书中仅仅记录了其中的一部分,我交往过的文化名人,远远不止这些,如大学者郭绍虞先生。郭老当年是复旦中文系唯一的一级教授。1974年冬天,我去南京西路他的府上拜访,他非常随和,讲一口糯糯的苏州话。我向他求墨宝,他一边说年纪大了,手抖得厉害,字写不好了,一边拿出一张写有毛主席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旧作相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他那带有点瘦金体味道的书法,我很喜欢,在卧室里挂了多年后,我把它珍藏起来,它是郭老留给我的最珍贵的纪念。 今天,当我将散落在各大报刊的文章编辑成书时,与名人交往的情景历历在目。不少我所敬仰的先贤已离开我们多年,但想起他们,我总是难以释怀。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们的谆谆教诲,刻在心里。龚自珍说得好:“士大夫多瞻仰前辈一日,则胸中长一分丘壑,长一分丘壑,则去一分鄙陋。”岁月如梭,物换星移,我自己亦从昔日的后生学子,步入老夫之列,叹年华几多虚度,徒生感慨。 二十六年前,我采访过一个胸前佩戴金菊花徽章的日本皇家寺院大和尚,他还是气功大师,他告诉我:和幸运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幸运起来,好的磁场会影响你的健康和发展。这话与我国传统说法颇为相似,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大和尚的话发散开去,我想,与有智慧的人交往,一定也会让自己聪明起来,少走弯路。事实证明,前辈和师友们的人格和才学、智慧和经验,如雨露甘霖般一直滋润着我的心灵,影响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说,今天我能为国家、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与我经常与名人打交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少时读明代大儒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每读此句,我都很感动,很感慨,故记忆尤为深刻。在人生道路上,我有幸得到这么多文化名人的指导,与这么多文化精英成为朋友,实在是祖宗的荫庇啊!为此,我常怀敬畏之心,格外珍惜。 巴菲特曾说过:“最幸福的人不一定拥有最好的东西,但是他们懂得享受人生中遇到的东西。”我认为看一个人,要看他与哪些人为友,从中可以看到其志向和追求。上帝的恩惠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1992年夏,我初识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她就谆谆告诫我:“年轻人努力奋斗,国家才有光明前途。”多年来,此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边,成了我工作学习的动力。如今我俩成了忘年之交,香梅女士每次来沪总要约我见面,关心我的生活和学术研究。十年前我乔迁新居,她闻讯后给我题了书法条幅“幸福”二字,表示祝贺,如今斗大的“幸福”二字悬挂在客厅中央,每日欣赏,幸福之感油然而生!去年春天,我为祈福世博平安,举办古陶瓷香炉藏品展,香梅女士得知后专程从美国赶来观展,还亲笔题词:“今日来观赏中国文化成果,快哉!并祝钱汉东继续努力!陈香梅2010年4月22日。”这是怎样的情谊,让我感激涕零。 热情的人不仅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1994年我去拜会臧克家先生后的真切感受。尽管臧老当时年近九十,但热情奔放、阳光灿烂的诗人气质依旧,我非常喜欢他的年轻心态,我俩一见如故。2003年,我捧着花篮又一次轻轻地叩开臧老新居的大门,九十八岁的臧老躺在床上,依然乐观,依然健谈。他告诉我,他比巴老小十个月,文坛排老二。还详细询问巴老的健康状况。我说臧老你跨过百岁大关没问题。臧老十分自信地说:“不,我能活到一百二十岁,我无大病,饮食起居都正常。”说话的声音很有底气,慈祥的眼光真切而坦诚。临别时,他从被窝里伸出右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带给我的温暖和力量,热情和快乐。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臧老,我浑身就充满热情和力量,这是快乐的源泉。 勤奋刻苦,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品格之一。我们的祖先就凭着这种非凡的意志力,开天辟地,才拥有今日之辽阔富饶的疆域。在姚雪垠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这样的品格。他历经磨难,花了四十年时间写作《李白成》,让人震撼。曹雪芹写《红楼梦》已是十年辛苦不寻常。为了写《李自成》,姚雪垠下的功夫人们难以想象,书中对崇祯皇帝的描写,简直让人感到姚雪垠老人家就生活在宫中一般,没有对帝王生活和当时历史的熟稔,怎么可能留下如此辉煌的文化遗产!民族意志力,或是尼采说的“强力意志”,在姚老的身上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这位马拉松式的作家给后人的激励也是持久的。 最难得的是,我在考古和陶瓷文化研究领域里,结识了汪庆正、徐苹芳、朱伯谦等一批前辈学者,他们治学严谨,心胸开阔,乐于提携后生。我在各地田野考察时,凡遇到困难求助于他们,他们都会热情地伸出援手,或帮忙联系,或落实接待,让初涉考古领域的我有机会走进象牙之塔,去第一现场领略古代先民的生活场景和人文理念。犹记得,在汪庆正府上和上博办公室,与汪先生促膝长谈的一幕幕,银丝满头的汪老给我讲解一些器物特点时的神情,至今仍常在我的眼前浮现。朱伯谦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硬是陪我上山考察杭州老虎洞遗址,还跟我详细讲述了遗址发现的来龙去脉,让我眼界大开。每次赴京畿,我总爱去徐苹芳先生府上谈天说地,慢慢地成了忘年交。他说学者要珍惜自己的名誉,要像小鸟爱惜羽毛一样。他曾慷慨激昂地公开质疑曹操墓,表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坚守和良知。与考古界前辈学者相处,让我深深地感到,收藏研究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扎实深厚的功底,开阔深邃的眼界,实地考察的毅力,要做到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前辈的教诲和榜样,我会努力地去接近这个目标。 这本书里的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民晚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国文物报》、《文汇读书周报》、《劳动报》、《世纪》等报刊上发表过。《文汇读书周报》名牌栏目“书人茶话”责任编辑朱自奋策划了“名人印象”专栏,还约我为此专栏写了几年,最终专栏名成了拙作的书名,想想也蛮有意思。贺小钢、房延军、朱自奋、钱冶、刘敏君、沈飞德等报刊责任编辑,为拙作的发表尽心尽力,在此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导师刘衍文先生的教诲和恩惠我没齿不忘。在大学读书时,他不但免去了我古代文论课的考试,还破例打出高分。毕业后,但凡遇到文史方面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教授,而他总是有求必应,悉心为我指点迷津。著名报人丁法章先生,百忙之中为拙作撰写序言,真诚地提携后学。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彭卫国热情地邀我将作品交由他们出版,并派资深编辑王有朋先生担任责任编辑。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上海智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奇威先生,日前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文汇报社、诸暨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为诸暨特大水灾募集善款,当代文人钱汉东书法、古瓷藏品义拍”活动中,出资二十三万拍下我的四件书法作品、古瓷藏品。他听说此书出版,乐意赞助,赠送给诸暨市中小学师生阅读学习,献出一份爱心。书画鉴赏家邱超英女士和好友徐智强兄也给予了我很大帮助。图宇公司总经理吴小明先生也予以支持。对他们,我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我的夫人陆惠芳女士不仅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而且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对她,我也要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母亲生前多次教诲我:“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施人慎勿念,受施慎无忘。”我从心底里感激所有帮助和理解支持过我的朋友,也愿与朋友们分享此时此刻的快乐。 写于2011年7月9日为诸暨水灾义拍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