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所著的《民族教育家(马曜)》是“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之一。马曜(1911-2006),近现代,出生于云南洱源县大果村,白族。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一代宗师。对民族工作提出并推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方案”和“直接过渡”的意见,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工作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创举和成功范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族教育家(马曜)/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嘉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嘉所著的《民族教育家(马曜)》是“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之一。马曜(1911-2006),近现代,出生于云南洱源县大果村,白族。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一代宗师。对民族工作提出并推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方案”和“直接过渡”的意见,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工作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创举和成功范例。 内容推荐 他是诗人,以笔为剑为理想而战; 他是战士,满腔热血朝着光明前进; 刘嘉所著的《民族教育家(马曜)》是一部传记作品。 他是学者,目光如炬洞察历史的苍茫; 他是教育家,在故土上播撒面向未来的教育诗。 这位集诗人、战士、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的人,有一个闪光的名字——马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云南高—惜欠,他将这片天空下巍巍高山的气质熔铸于灵魂中,把这块土地上滔滔大河的激情汇集在生命里。在一个世纪的风云岁月中,造就了一个先行者的性格。以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完成了一代革命者的光荣使命。 目录 有志于学的少年 家在洱源 动荡之年 热血青春 仗剑前行的勇者 客居庐山 重归云南 战士高歌 荒原上开拓的岁月 开路先锋 直接过渡” 和平改革范例 中缅勘界 逆境中的坚守 在风暴中 历史证明 冬去春来 民族教育的硕果 教育先行 以人为本 为人师表 满目青山夕照明 著书立说 “以今证古” 进取精神 满目青山夕照明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家在洱源 马曜于1911年10月11日出生于云南省洱源县大果村一个白族知识分子家庭。马曜的父亲马秉升(1886~1946),字东初,是前清秀才。1912年毕业于云南优级师范史地科,1913~1919年先后任大理省立第二中学、昆明成德中学国文教员,省教育杂志总编辑。据《云南简史》载,马曜的父亲“素有诗名,1924年春,历黔、湘、鄂、赣、皖、苏、浙、鲁、冀等省,周览名川大山,所至皆有诗文,以纪其胜。1936年任永平县长。次年,抗战军兴,日寇封锁沿海,政府筹开滇缅公路,永平段全长70公里,山川深阻,三月而告成,功居第一。1940年由龙陵县致仕……其文出入经史,而归于自然……著有《抱霞轩诗文集》……古风磅礴淋漓……”马曜出生时,父亲在外读书未归,他7岁以前,父亲还在大理、昆明等地教书。马曜的幼年是随同母亲在家度过的。但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力与日俱增,愈发显现出真正读书人身上那种一脉相承的气质。对马曜而言,这样的气质是持续终身的。 马曜在其自传中说:“我自幼在家依母亲戴坤翠生活。”马曜的母亲戴坤翠(1887~1960年),洱源城东夹石洞村人。年轻时在家种菜卖菜。父亲当县长后,有一点钱,母亲遂在乔后井(滇西当时最大的盐井)买了一个盐灶,请一个盐工煮盐,盐煮出后售卖所得用以维持生活。后来父亲解印归家后,也靠母亲经营的盐灶维持生活。马曜在7岁以前由母亲抚养。那时家庭经济拮据,虽有土地十余亩,因无力耕种而出租。只剩房前半亩多园地,靠母亲种菜卖菜度日,勉强维持家用。母亲秉承了当地白族妇女吃苦耐劳的传统,默默地操持着这个清贫之家,抚养着年幼的孩子……滇西各族妇女是出了名的勤劳善良,马曜的母亲也不例外。有民谣这样描述:“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母亲的辛劳与坚韧,在幼年马曜的记忆中是无法忘怀的。也正是因为“家里有个女人么,火塘就亮了;家里有个女人么,男人就把山都扛起来了!”像民谣中说的那样,母亲全力担负起生活的重担,也撑持起一个家庭的希望。尽管生活如此艰辛,母亲仍坚持让马曜“七岁入本村私塾”,及时地接受在当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发蒙教育。白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吸收汉文化、崇尚儒学的民族。在洱源县内,自明、清以来“有水井处即有私塾”,尊师重教渐成风气。更何况,“农恒耕,士恒读”早已是马氏家族绵延已久的传统。 马曜的开蒙老师是父亲的老师杨性成老先生。从7岁到9岁,马曜在老师指点下读完《幼学琼林》、“四书”等。当时马曜的大哥随父亲去了昆明,家庭经济困难。马曜在课余放牧一头小牛,还帮母亲做些轻微的劳动。 P2-3 序言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千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人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谋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 后记 从接受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委托开始,到这份书稿的完成,对马曜这位集诗人、战士、学者、教育家为一身的世纪学人,我从只闻其名的遥远的注视,到走近其人的深入的探访,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提升。说来惭愧,身为云南人、洱源人,我对马公他们那一代人一直是知之不多的。他们的作为、他们的功绩,随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日益模糊。对于云南历史作出过贡献、我们至今仍在享受其成果的先贤们,他们的身后不该就此寂寞,他们的事迹不应被人淡忘。 借此契机,得以重温历史、了解创造这段生动历史的仁人志士,重估其留下的历史遗产的价值,对我辈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受教育的机会,也是一次接受思想洗礼的过程。从一开始,我就在寻找路径,寻找一条最适合我的路径,去接近这位家乡的骄傲、白族的精英,同时也是云南高原的骄傲、各族人民的光荣的一代学界领袖——马曜。在李文辉先生所写的《中国现代教育家马曜传》,谢本书先生所写的《世纪学人——马曜评传》这两部传记中,我找到了有关马公生平的翔实的记载和公允的评介。尤其是谢本书先生所写评传中,细节之丰富、评介之全面,令人不禁生出类似李白登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之诗在上头”的浩叹……在我文中大量援引的权威性资料,以这两部传记为主。如果说两位先生是站在巨人肩头的引路者,我就是跟随其后寻寻觅觅的寻踪者,只能亦步亦趋。有专家之论在前,在借助《马曜先生从事创作学术活动五十周年纪念文集》中众人口碑,加上《马曜学术论著自选集》、《民族学与民族工作论文集》、《茈湖精舍诗注》等著作的启示,一个真实的、形象丰满的历史名人就这样呼之欲出…… 我并非专家出身,不能作出专业性的述评。谨以一个后来者的平常心来了解这段历史、感悟这段历史。马曜先生的一生与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天翻地覆的时代同步,与云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风云激荡的岁月同行。他抱定远大的理想、光明的信念,坚持革命的意志、奋斗的精神,站在历史的潮头上,把个人之小我融铸于祖国的解放、民族的振兴、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大潮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造就了自己作为诗人、战士、学者、教育家令人敬仰的一生。 红土高原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神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开疆拓土、生息劳作,共同创造了悠久而斑斓多彩的历史文化。“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各民族的优秀代表、杰出人物在不同的时代应运而生,在历史的大潮中顺势而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进程中奋发努力,从而造就自己的光辉风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云南精神”。在马公身上,这种精神有着最充分的体现:“铁肩担道义”——坚定的意志、担当的勇气、务实的风格,正是那拔天倚地莽莽群山所孕育的大山品质;“妙手著文章”——高远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包容的气度,又似那奔腾浩荡的江河湖川所滋养的高原情怀……作为辛亥革命的同龄人,马公一生正值云南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一段光辉岁月。他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脚踏在自己生长的大地上,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为造福乡梓、为建设家园、为共同的理想,“运淋漓大笔如杠”,书写高原大地上的历史诗篇,为云南精神的发扬光大作出了榜样。 同样的历史,在不一样的人眼中,有着不一样的解读。马公丰富多彩的人生,留给人们如此多样的启示,让同时代人和后来者都能收获到不一样的感动:学者,能感受到他道德文章并重、“领袖群伦”的风骨;教师,能感受到他育结桃李、为人师表的情操;战士,能感受到他勇猛精进、不屈不挠的气概。而我更倾心于把他当作云岭高原上的诗人来看——以其生命中独树一帜的诗魂,为这块山高水长的大地家园,书写了不朽的诗篇。在他目光所及、足迹所至的地方,有多少有声的歌吟如云雾散后的星光洒下对故土的眷恋;有多少无字的诗行如风雨过后的彩虹送来对人间的祝福。无论有形或无形,这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都永远留在了我们生长的故国家园中…… 马曜,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将深深铭记在红土高原各族人民的心中。 2013年6月于昆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