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作家马克·吐温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然而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回顾过去,而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作品通过儿童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现实,揭示了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南方社会闭塞、沉闷、死板的生活,对畸形的教育制度、宗教的虚伪可笑以及小市民的贪婪愚蠢等,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鞭挞。作者借汤姆之口说出"宁愿在舍伍德森林做一年草莽英雄,也不愿当一世美国总统",反映了他对平庸守旧的社会生活的极度厌恶,和对自由理想世界的向往。
本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彩插励志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了19世纪美国一个小镇的生活情景,也是当时美国生活的缩影。
汤姆是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他像其他孩子一样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有好多优点,他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毫无趣味的说教,也不喜欢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喜欢海盗,喜欢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做出其他孩子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以此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魅力。贝琪·撒切尔,她是撒切尔法官的女儿,汤姆一见到她就对她展开了爱情攻势。镇上还有一个孩子叫哈克贝利·费恩,是汤姆的好朋友。
顽皮的汤姆常常逃学闯祸。一次他与哈克贝利·费恩在墓地目睹了一起凶杀案,还一起逃到荒岛上做起了“海盗”。没过多久,又与贝琪·撒切尔在岩洞里迷了路,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威胁……从洞里出来后,汤姆和贝琪指证了杀人犯,又得到了一笔宝藏,成了这个村的小英雄。
小说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穷人和富人、教堂和学校、宗教与犯罪等当时美国各个方面的生活。
本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彩插励志版。
“汤姆!”
没人答应。
“汤姆!”
还是没人答应。
“这孩子到底去哪儿了?真是拿他没办法。汤姆,我在叫你!”(开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老太太往下拉了拉眼镜,眼睛朝屋里搜索了一遍,然后又往上推了推眼镜,又朝屋外瞧了瞧。她很少透过镜片去找像一个孩子那么小的东西,眼镜是她心爱的宝贝,是她引以为傲的装饰。戴眼镜是为了显得有“派头”(风度),而不是为了使用它。就算她戴上一对火炉盖,也照样能把东西看得清清楚楚。她独自纳闷了好一阵子,然后又开口说话了,尽管不算是粗声大气,但那嗓门还是大得连屋里的家具都能听清楚:“你听着,我发誓这次一定要抓住你,被我逮住你就……”
她话还没说完,就弯下腰,用扫帚往床底下捅,她每捅一下,就需要停下来喘口气(简单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姨妈肥胖的特点)。结果,只从床底下捅出一只猫,其他什么也没有。“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费心的孩子!”
她朝敞开的房门走去,扶着门框站着,朝花园里那些西红柿藤和曼陀罗花丛中张望,仍然看不到汤姆的人影。于是,她提高嗓门,声音高得足以传到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里去,她高声喊道:
“喂——汤姆!”
突然,她听到身后传来了轻微的响动。波丽姨妈猛一转身,正好抓住一个小男孩的衣服下摆,心想这回你可跑不了啦,“好啊!我早就想到你应该就躲在那个储藏室里。你躲在那里干什么?”
“没干什么。”
“没干!看看你那双手,再瞧瞧你那嘴巴。还想骗谁?”
“我不知道,姨妈。”
“哼,我可看得清清楚楚。是果酱,一定是果酱。我跟你说过有四十遍了,你要是不肯放过那果酱,我就剥你的皮。快把鞭子拿过来。”
波丽姨妈把鞭子已经抡到半空中了——就要大难临头了。
“哎哟!姨妈!瞧你背后,那是什么?”
波丽姨妈紧抓住自己的裙子,猛一转身。就在这一眨眼工夫,汤姆已经从她手底下跑掉了。他爬上高高的木板栅栏墙,翻过墙去,瞬间不见了踪影。
波丽姨妈站在那里,一时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她才不由自主地笑出来:“这个该死的小子,我怎么总是没多留个心眼儿?他的这套把戏,都耍过多少回了,怎么到现在,我还是会上当?唉!真可怜,天底下最蠢的,就数我们这些老家伙啦。还是俗话说得好啊,老狗学不会新把戏。可是天啊!他天天都换新的花样。这些花招他都是怎么想到的呢?看起来这小子心里有数,知道捉弄我多长时间,而不至于叫我发火。他还知道,只要他能想办法让我分心,或者偶尔逗得我发笑,我就会冰释前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像冰一样融化,消失),舍不得打他一下子。唉,对这孩子,我没有尽到责任,要是我打他,我的心也会碎了。哦,上帝,这是大实话。还是《圣经》上说得对啊,舍下了棍子,惯坏了孩子。我这是作孽(niè,邪恶)呀,我很明白,这是害了我们俩。这孩子满肚子诡计。可是天啊!谁让他是我死去的亲妹妹的孩子呢,这个可怜的小东西,我是无论如何也狠不下心去揍他的,唉,怎么也不能。每一回我放过他,我的良心都好难受啊;可每回我要是真揍了他,我的心又难受得要命。唉,还是算了吧,《圣经》上说,人为妇人所生,时光短暂,多有灾难。我琢磨着是这个道理。等着瞧吧,他下午又会逃学,我呢,明天非叫他干活不可,好好惩罚他。要是让他在星期六干活,眼睁睁看着别的孩子都玩耍,他可真是要难受死了,他可是最讨厌干活了。但我无论如何也得对他尽点责任呀,否则,我真要把这孩子给宠坏了。”
不出姨妈所料,汤姆下午果然又逃学了,而且还玩得很欢畅。当他回到家,正赶上那个黑人男孩吉姆在锯木柴,于是就帮助他把第二天要用的木柴锯好,还把引火柴给劈好。汤姆就把他一天的经历,绘声绘色地讲给了吉姆听。吉姆一边听着,一边把剩下的活儿都干了。汤姆的弟弟席德(其实是表弟),这时也把他分内的活儿干完了。席德是个守规矩的乖孩子,本本分分,不像汤姆那样到处惹是生非。
晚饭时,就在汤姆一边吃,一边瞅空偷糖块的时候,波丽姨妈故意问了一些切中他要害的问题。姨妈想通过问话,引他上钩,使他在答话中露出破绽来。她像许多心地单纯的人一样,卖弄她的虚荣心,使她自以为有耍弄阴谋诡计的天分。她喜欢把自己那些容易被人识破的小心眼,当做锦囊妙计。她说:“汤姆,学校里是不是挺热的?”
“是呀,姨妈。”
“热得厉害,对不对?”
“没错的,姨妈。”
“那你想不想去游泳呢,汤姆?”
汤姆的心里突然“咕咚”一下。这句问话让他很不愉快,他开始起了疑心。他察言观色,密切注视着波丽姨妈的脸,然而什么也看不出来。于是,他说:“不,姨妈。哦,我不是很想去。”
波丽姨妈伸出手来,摸了摸汤姆的衬衣,说:“是的,你现在看起来不太热了。”她心里暗自得意,她已经发现了衬衣是干的,而这一发现,她自认并没有暴露出她自己原来是试探。但是,就在她自鸣得意的时候,汤姆现在也已经摸清了风向,知道了姨妈的真实想法。于是,他决定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为了解暑,我们几个伙伴用水龙头往头上冲了冲,你看,到现在我的头发还湿着呢,您能看出来吗?”
波丽姨妈一听,顿时觉得失策了。她想到自己应该先找个旁证,才能揭穿汤姆的谎言。不过,接着她又有了新主意:“汤姆,你要往头上冲凉水,我给你缝的衬衣领,就不必拆开了,对不对?解开你的衬衣!”
汤姆脸上一脸轻松自在,解开了外衣。他的衬衣领缝得好好的。
“哼!算了吧,我敢肯定你一定逃学去游泳了。不过这次我饶了你,汤姆,我相信你是像俗话说的那种被烧了毛的猫——外表虽差,但内心仍是好的(诙谐的歇后语,表现了姨妈的风趣和对汤姆的疼爱)。好,暂且饶你这一回。”
姨妈一方面觉得懊恼,另一方面又觉得高兴。懊恼的是,汤姆的行为让人生疑,自己的聪明又没派上用场;高兴的是,汤姆也许真的是听话了一回。
没想到,这时席德却开口说道:“哦,如果我没记错,你给他缝领子用的是白线,可现在,他的领子是用黑线缝的。”
“哎呀,没错!我确实是用白线缝的!汤姆!”
不过,汤姆没等她把话说完就开溜了,跑到门口时,还回头愤愤地说了一句:“席德,为了今天这事,我要揍你一顿,你等着。”
等他跑到自以为安全的地方,就脱下衣服,检查了一下衣领。他说:“哼,要不是席德这个多嘴的家伙,她永远也发现不了。真该死!她有时用白线缝衣服,有时用黑线。不管黑色还是白色,我真希望,她只用一种颜色的线该有多好呀,像现在这样变来变去,我实在搞不清楚。不过这事儿还是怨席德,我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汤姆从来就不是村里的“模范少年”,而且他对“模范少年”可是看透了,他打心眼里瞧不起那种人。
不过,没过两分钟,甚至比这时间还要短,汤姆就已经忘掉了所有的烦恼。并不是因为他的烦恼对于他来说,不像大人的烦恼对大人来说那么沉重和痛苦,而是因为,又有一个新的、更有趣的事儿,超过了这些烦恼,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他头脑中统统赶走了。就像一个人,一遇到新鲜的事,就跃跃欲试而把不痛快的事忘了一样。
他的新鲜事儿,就是一种吹口哨的绝招,这是他刚从一个黑人那里学来的。他正急着要找个没人的地方来练一练。这种吹口哨的方法很特别:在吹一支曲子的时候,要用舌尖顶住上颚,一下接一下有技巧地弹出流畅的颤音,像清脆的鸟儿鸣啭(zhuàn,鸟婉转地叫)一样。如果读者是从孩提时代过来的,大概还会记得这种吹法。勤奋和专注练习,使汤姆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技巧。于是,他一边走在街上,一边吹着这种和谐的鸟鸣,心灵深处充满了说不出的满足感。这时,他的心情就和一个发现了新行星的天文学家相差不多。而且要论起快乐的强度、深度和纯度,汤姆毫无疑问,要比那位天文学家快乐得多。
P1-6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了19世纪美国一个小镇的生活情景,也是当时美国生活的缩影。
汤姆是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他像其他孩子一样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有好多优点,他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毫无趣味的说教,也不喜欢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喜欢海盗,喜欢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做出其他孩子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以此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魅力。贝琪·撒切尔,她是撒切尔法官的女儿,汤姆一见到她就对她展开了爱情攻势。镇上还有一个孩子叫哈克贝利·费恩,是汤姆的好朋友。
顽皮的汤姆常常逃学闯祸。一次他与哈克贝利·费恩在墓地目睹了一起凶杀案,还一起逃到荒岛上做起了“海盗”。没过多久,又与贝琪·撒切尔在岩洞里迷了路,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威胁……从洞里出来后,汤姆和贝琪指证了杀人犯,又得到了一笔宝藏,成了这个村的小英雄。
小说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从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穷人和富人、教堂和学校、宗教与犯罪等当时美国各个方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