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秉大道之德而逍遥;德充符:德行充沛的人生的境界。
《禅说庄子(逍遥游德充符)》由讲稿整理而成,语言幽默通俗。冯学成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此书,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逍遥游》中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与逍遥的象征,影响深远。《德充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残疾人,但是在不同修为的人眼里,他们竟有残与不残的区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说庄子(逍遥游德充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逍遥游:秉大道之德而逍遥;德充符:德行充沛的人生的境界。 《禅说庄子(逍遥游德充符)》由讲稿整理而成,语言幽默通俗。冯学成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此书,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逍遥游》中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与逍遥的象征,影响深远。《德充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残疾人,但是在不同修为的人眼里,他们竟有残与不残的区别。 内容推荐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 《逍遥游》以“北冥有鱼”、“化而为鹏”的夸张描绘,提出了生命与精神自在逍遥的宏大境界,开启了迈向广阔天地的思考之门。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些在认识论上极为重要的问题,值得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个人修养的局限进行反省。在这一篇中,庄子还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样与老子《道德经》相唱和的人生修为的最高境界,配合后面“尧让天下于许由”等一系列寓言故事,提出一种高尚、优美的人生价值观念,这对中国后世的隐士思想和隐士文学以极大的启迪。《德充符》中,展开了对“形与神”关系的论说,用现代的思想来看,就是人类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者关系的问题。庄子借“老聃”之口,提出了“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这样的至高境界,表现出对理性乃至生命的超越。 《禅说庄子(逍遥游德充符)》由冯学成讲稿整理而成,语言幽默通俗。 目录 引子 三十三篇中的最高境界 第一讲 鲲鹏之变的精神内涵 昭昭生于冥冥 鲲是因地,鹏是果位 丹道里的北冥神功 光明与黑暗不二 鲲鹏展翅九万里 禅宗与庄子 感受地球的呼吸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第二讲 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 水浅难泊大船 培植我们深厚的福德 通达无碍的本钱 蝉和斑鸠笑大鹏 凡夫不知圣人境 怎样提高自己的修为 第三讲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性 能耐都在因缘内 鲲化为鹏的过程 立志、炼性、开眼、致用 名家代表宋荣子 修炼宠辱不惊的定力 有所待就是缘起 不怕“破戒”怕“破见” 最高的修为境界 顺应自然,以游无穷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四讲 尧舜禅让天下的故事 骑驴觅驴的最老版本 中国哲学的名实之辩 皇上的卧室有多大 越俎代庖的由来 大而不当,往而不返 藐姑射山上的神仙 给自己的心投资 我们的心就是时空隧道 第五讲 给中华民族一个更大的精神空间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从古至今的隐士思想 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 医治心灵创伤的妙药 到原始部落卖帽子 没用的屠龙术 巨型葫芦的妙用 臭椿树与黄鼠狼 善于用心的人不动心 《德充符》:德行充沛的人生境界 引言 德充于内而形于外 第一讲 不言之教,化成天下 残疾人王骀的追随者 借孔夫子之口打道家的广告 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 万变不离其宗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照镜子的妙旨 怎样才能“止”你的心 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 宇宙万物都不放在心上 第二讲 从形骸之内到形骸之外 重神而贱形的道家哲学 谁会甘心情愿去认错 安之若命的悖论 中学为养,西学为用 把命这个东西说穿了 精神、自然与社会 应该神交于形骸之外 第三讲 叔山无趾见仲尼 亡什么也别亡心 就是要追求一个圆字 一个巴掌的两个面 禅宗公案里的生死不二 你去奈何桥上逛过吗 庄子对业力的处理方式 天之刑与人之刑 第四讲 形全与德全 庄子与卡通美女 古代的头号大众情人 哀骀它是何许人也 生死两重天 全形之人与全德之人 鸟道玄路,羚羊挂角 春风入我怀,化作春水流 有形与无形之德 以德为友,相尚以道 第五讲 有情无情,天与之形 注重无形无相之真精神 圣人也喜欢旅游 老天爷赐予的好伙食 人算不如天算 用我们这个身体作道场 庄子把脉给拿准了 诡辩术与养生家 试读章节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昭昭生于冥冥 《逍遥游》这篇文章的展开,就是从鲲鹏开始,我们先来看文章吧。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北海那里有一条鱼,这个鱼名字叫鲲,这个鲲很大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长。在一定的因缘下,鲲会化而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啊。它一飞冲天、翅膀展开的时候,就像天边的云,那么辽阔,那么无边无际。 就是这么一则故事,庄子展现出来的境界是什么呢?一般人看了,常常只是停留在故事本身,没有去故事背后寻找答案。我在成都时,《逍遥游》也讲过两三遍,但都没有录音。因为我知道,讲那两三遍也是我的一个学习和消化的过程。当我把内篇讲完了,外、杂篇也讲了近十篇,再回过头来看《逍遥游》,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看《知北游》,主人公游到什么地方了呢?游到了“隐弅之丘”。那么,庄子说的北游、北冥,到底是什么意思? 《知北游》里说“昭昭生于冥冥”。庄子也讲因位成就,也讲大变化,也讲顿悟。凭什么这么说呢?就从这里。 北冥,就是极北之地。我们都知道北极,有半年黑夜,半年白天。一般来说,北冥就是指北海。在古希腊神话故事里,冥王永远都处在黑暗之中。所以,北冥就是极北之地,是一片混沌,属于精神的黑暗之地。我们所谓的无知、无觉、无受、无想、无识的这么一个状态,即“无受想行识”的这么一个状态。只有黑暗,没有光明,因为没有知觉,所以就是北冥。 虽然这里没有知觉,但并不是一潭死水!因为“北冥有鱼”,所以也不像佛教说的落入顽空。里边有“鱼”,就有一个最初的因在其中。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是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是果。所以,这就是因和果的一种对应关系。因为处于“北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是视之而不见,触之而不觉,听之而不闻的状态。所以,“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如果北冥是光明的,是眼睛可以看到的,那我们用眼一看就知道了。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都知道它的半径是多大。如果不知道它多大,那是因为看不清、道不明,只能感觉到它很大很大,所以“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冥有鱼”,其实就是指我们的精神处于不知、混沌的状态中。但是这里边有一个很伟大、非常高妙的东西存于其中。有的人说,我好蠢啊!我好笨啊!我告诉你,别怕自己蠢、自己笨,就在你蠢、你笨的地带里,就有条活泼泼的大鱼,这条大鱼就叫“鲲”。但这个东西并不需要在光天化日之下,不需要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中。一旦我们清楚了,明白了,就不叫“北冥”了,这个“冥”就该用“明”来代替了。 所以,我们把《庄子》后面的篇章看完了,再反过来看《逍遥游》,这其中的意蕴就展开了,就清晰了。不然,我们老是从字面上去看,就看不出《逍遥游》的妙处。P5-7 序言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茶余饭后,与学生后辈们侃一侃还行。要为此恢弘大作作序言,实不敢当。另一方面,大凡一本名著,作序者常常是高官名仕,自惭不在其列。而且那些序言常常是官样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其意,不仅于书没有增色,反而给人以互吹互擂之嫌。所以,我一贯不为人作序,自己的书也从不请人作序。 春天的一个早上,细雨霏霏,我坐在香港的家里看海。冯先生来短信了,提及写序的事。他说“写序之事本应在因缘之内,相识相知方可为”。我十分赞同冯先生的话,写序为因缘之事。想想我对《庄子》的欢喜,对作者的印象,对年轻学子聊聊在现代学习《庄子》的意义,恐怕也不好推辞。这就是我最终还是答应冯先生来写这个序的原因。 大家熟知,大凡在内地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或一开始出来讲话的,常常是一位有分量的官员,介绍出席会议人员,欢迎各位莅临。而同样的学术会议若在香港举行,我们一般邀请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对男女学生)来主持会议,介绍来宾,介绍会议,天南海北聊一聊,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就这么轻轻松松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次学术会议,那么“序言”就好比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致欢迎词、介绍来宾的主持人。我这个序言,姑且就当作香港学术会议上的学生主持,大家会曲谅其无知、外行、肤浅及幼稚吧。 (一)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什么书。我逛书店,常常逛了两三个小时,还找不到一本满意的书而离开书店。家人和朋友常常责问我:“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买一本不应该读的书回去,不更浪费时间吗?”所以,我读书是很“挑”的,要读好的书、一流的书。 《庄子》就是一部超一流的书,是一部奇书。曾经有一位美国华人问我:“年轻华人,如果只要求他们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应该读什么书?”我说:“《庄子》。”“两本呢?”“就读《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这说明了我对《庄子》的欢喜。我对《庄子》的欢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首先,是《庄子》的“文学性”。《庄子》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庄子》不仅有思想,有哲理,也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神话,文字极其华丽,想象无比广阔。其余诸子的著作,也都很经典,也都是不朽的著作,充满了大智大慧。但多数比较抽象,比较枯燥。读那些书,很像一位手执教鞭的父亲,站在你面前给你讲人生哲理。你在他对面坐着,一句句记下来,你也承认他讲的都对,但不乏被迫而敬畏的感觉。《庄子》不一样,读庄子的书,更像与一位朋友在交谈,你没有一定要听从他的压力。他会像朋友一样告诉你生活的智慧,生动有趣,妙语连珠,很多成语出自《庄子》就是其“文学性”的一个佐证。 其次,是庄子的“自然性”。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我欢喜庄子重视“天”与“天道”。这个“天”,不是sky,是“自然”。书看得愈多,走得愈远,活得愈久,愈觉得人的渺小。现代许许多多的灾害都是人酿成的,人对“天道”、“自然”的违逆和忽视,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赞成庄子“人不助天”的观点。庄子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事物“顺其自然”上。这里的“自然”不仅包含了“原由”(规律),也包含了时间、空间因素。凡事都是有规律、有“因”的,与时空有关。同样一句话,早说了十年,可能就要坐牢。如果十年以后再讲,可能会被人们奉若金科玉律。所以,过于执著不如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或者像《易经》中讲的“君子待时而动”。 再次,是庄子的“独立性”。庄子不仅在观点上不同于其余诸子,而且很少“功利”主义。其余诸子的著作,以及两千年来文入学者的论著,似乎大部分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些文章、论著的主要目的是为帝王统治服务,这是历代中国文人的共性。北宋最有才的三个大家,苏东坡、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后都去做官了。何况现在的学者、教授?庄子却不一样,他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去做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庄子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对任何人不搞个人崇拜,其余诸子以及后来的学者,好像都在“尊”一位“师”,即使子贡这样聪明自负的人,也不敢超越夫子,一再强调“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庄子与他们很不同,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智者的形象。这种“个人崇拜”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征,是有文化缘由的,是在我们中国很难出现“独立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创新”的根源之一。 (二) 读庄子,对今天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理解庄子的思想对真正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要。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到近代一百年被抛弃得所剩无几。这一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浩劫主要有三场。一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有其积极意义,比如说新文化运动。但客观上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五四运动就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那批知识分子的胜利而告终的。其实那些知识分子撰写的介绍西方的书,现在看来有的是从日本留学时看到的,有的来自上海租界出版的一些西方的东西,比较肤浅,更谈不上系统全面。但其实际效果却是确确实实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文化大革命”,这大家当然都知道。我看到在我家园里烧了许多字画书籍。后来的多次运动,如“批林批孔”也是如此。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导致了几代人缺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对道德的坚守。三是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这三十年建设对国家、对人民十分重要,但许多地区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十分严重,这次不是烧书,是拆城,拆文化古迹。我的家乡在浙东,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古城,现在看上去像一座“新城”。现在国内的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像“新城”,没自己的特色。大家试想,如果在欧洲的某个城市,比如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突然间把城市的大部分都拆掉重建为一座新城,大家感觉怎样?还会有人去吗?我想,如果庄子活到今天,他大概是不赞成这么做的。 其次,读《庄子》,能使我们静下心来。在发展一日千里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急躁,避免浮夸。我们国家因为走过弯路,现在正逢盛世,抓紧时间搞建设是应该的。要有紧迫感,不等于我们可以浮躁。内地来的一些教授,到我办公室时常常说很羡慕我,还能静下心来做点研究。其实我每天做研究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我去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所看,做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有名望的大教授基本不做研究。年前去中科院北京的一个研究所,看到一位老院士还在自己办公室写论文,惊讶之余不禁敬佩万分。我常说现在的大学和科研所里,“大和尚”都去化缘了。“小和尚”在那里念经。浮躁情绪到处可见。读读《庄子》,或许能使我们从这些忙乱、急躁、忘形、强求中静下心来,多点恬淡与智慧,少点急躁与怒气。从这条匆忙的急流中,哪怕是短暂地静下来一阵子,回归到宁静的思考和精神创造中去。 (三)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他是从禅说起的,这有他的道理。冯先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早年下乡插队,后来又坐牢,一生坎坷。他自己的说法是,所有“发达”的路都堵上了,只有那条读禅、读老庄、读古书的路是通的。其实,我看冯先生还是很幸运的。第一,他一直在“体制外”,虽然艰辛,但没有人来干扰他,使他能够潜心研究那些他喜欢的东西。钱钟书先生曾经论及过治学,“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现代做研究的,尤其在“体制内”,谁能做到这样?所以,只有像冯先生这样的“荒江野老素心人”才能潜心写点有价值的东西。第二是冯先生在他坎坷的人生路上幸运地遇到不少高僧大德,在那特殊的时代,他才能有机会接近那些高僧大德并跟从他们学习、讨论。这些人如果现在还在世,大概也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更谈不上和他们讨论深究了。第三是冯先生不善攀缘,不善交际。我记得泰戈尔讲过,“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如果冯先生到处应酬,他哪有时间来写《禅说庄子》系列丛书?这正如庄子所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我第一次读冯先生的书是他的《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碧岩录》是一本很难懂的佛学书,他居然把它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我觉得很了不起。后来又读了他的《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每次看他的书,都是恨不得一下子看完。那天他给我刚写完的《禅说庄子:刻意、缮性》的打印稿,我拿到家里埋头就看。那天天气特别热,我的汗衫都湿透了,我也觉得应该去换一件,但还是舍不得放下书。他的书为什么这么吸引我呢,这里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和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 比较明显的原因是《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这套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活”,不是“死书”。能把几千年前的《庄子》讲得这么“活”,这么不同凡响,一方面是作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另一方面是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他的书引用了许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本人也曾下乡插队,相同的经历,使我看到这些文字倍感亲切。那个时代我们没有更多的书读,只有领袖著作。年轻人对知识、书本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没有书读怎么办,就仔仔细细地读著作的注释部分。我们这代入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是这样开始的。而从冯先生的书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苦涩的痕迹。读冯先生的书,就像与一位走了很多很多路的老人聊天,他平静而淡然地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激烈亢奋。有的是恬淡悠闲,有的是清静舒适,这恰是我最喜欢的。 (四) 虽然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但如果有读者问我,这套书究竟好在哪里,我可能很难回答。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外行,一个“学生主持”,还因为大凡对欢喜的东西人们一般都说不出“好在哪里”。谁能说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吗?我们常常对不欢喜的东西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对欢喜的东西,即使能够说出一些理由,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对《庄子》如此,对《禅说庄子》也是如此。所以,还是让各位读者自己去感觉吧。 很多年前看过一幅石涛画的“笋”,很是喜欢。旁边有一首诗:“出头原可上青天,奇节灵根反不然。珍重一身浑是玉,白云堆里万峰边。”我想用这首诗来看《庄子》,看这套系列丛书,看作者,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是为序。 徐扬生 2013年初夏于香港听涛雅苑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