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府编写的《婚内婚外》是一部对当下中国典型式婚姻的解析之书、揭示之书、深省之书。
这部小说紧紧围绕着家庭、婚姻、伦理的叙写,对具有中国典型性特点的婚姻、爱情、人性、道德等进行了一次深刻接触,一步步揭示了一群都市青年男女婚内欺骗、婚外放纵的情感纠葛与灯红酒绿的现实,书中或凄凉或凄美的男欢女爱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都市男女的情与欲的婚恋观以及由此观念所带来的人性的冲撞与道德的沦丧。小说情节曲折,多姿多彩,高潮迭起,悬念横生。通过诗化般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往往三几笔,便使一个人物跃然纸上。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讽剌意义,艺术感染力强烈,是描写现实社会、世态人情的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之一。
杨府编写的《婚内婚外》是一部对当下中国典型式婚姻的解析之书、揭示之书、深省之书。
他官居高位,追求肉欲的刺激甚于追名逐利,招妓泡妞,以性作为游戏人生的手段,却陷于情人所设置的陷阱中,锒铛入狱。他美丽的妻子怒其不幸,顾念昔日情分,为减轻其罪过,不得不周旋于一堆追逐声色犬马的男人中间,泡在权色欲的名利场上,喝着美酒,听着颂扬的谀词,心灵深陷于爱与被爱、性与欲的痛苦挣扎之中……这部小说即紧紧围绕着一起由通奸变为强奸的扑朔迷离的案件的叙写,对具有中国典型性特点的婚姻、爱情、人性、道德等进行了一次深刻接触,一步步揭示了一群都市青年男女婚内欺骗婚外放纵的情感纠葛与灯红酒绿的现实,书中或凄凉或凄美的男欢女爱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都市男女的情与欲的婚恋观以及由此观念所带来的人性的冲撞与道德的沦丧,而更多表现的则是生活的悲苦与无奈,爱情的执著与追求。
《婚内婚外》情节曲折,多姿多彩,高潮迭起,悬念横生。漂亮的女人最终要放弃自己最初的坚守吗?从而彻底改变性格成为一个染色的女人?!男女的婚姻危机仅仅是性的审美疲劳吗?爱情与性无关、性与婚姻有关吗?婚姻是对人性的禁锢抑或褒扬等等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在书中都做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形象化的描绘,而这一切,无不燃烧着读者的阅读兴趣……。
《婚内婚外》另一显著的特色是语言运用的出神入化,通过诗化般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往往三几笔,便使一个人物跃然纸上。文中写了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人物三十几个,无不形象生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上至省、市长、诗人、业余歌星,下至下岗工人、囚徒、妓女,以其复杂广阔的社会背景,做为五行八作的小说人物活跃的舞台;细腻的心理描写,充沛的情感抒发,以及明暗二条线索齐头并进的叙述方式(明线即主要人物的事件线、感情线,暗线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全文的对于社会各种现象的批判精神),整部作品显得铺排有致,颇见构思力度。时而惜墨如金,时而浓墨重彩。或如江河奔流,激昂奋进;或如丽日春水,一碧万顷。虽然这是一部关于城市婚恋题材的小说,但正是由于作者巧妙地镶嵌了这几条线索,使作品的寓意并不仅仅在彼,其气韵贯通绵长。因而,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义,艺术感染力强烈,是描写现实社会、世态人情的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之一。
不远处钟楼上的巨型大钟响了,“嗡嗡嗡”的撞了九下。黎澍记得很清楚,已是上午九点钟了。因为在钟声的余音犹在缭绕的时候,他习惯性的伸出胳膊,捋腕对了对表。恰在此时,他接到了诸葛霞的电话,诸葛霞在电话中委婉地告诉他,她家出事了。
什么事?
诸葛霞支支吾吾,没有明言。黎澍问得紧了,诸葛霞才含混地说,黄笑闻上班伊始,被公安人员带走了。
黄笑闻是她的丈夫。至于原因,她没有解释。虽然如此,黎澍也猜到了八九分:就黄笑闻那德行,不外是嫖娼,要不就是强奸。
黎澍想到了报应,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因此,乍一听,便略有诧异,既而心下窃喜,暗自感慨:“人做事天在看。人可欺,天不可欺。纵欺得了一时,岂欺得了永久?活该他这样!”那完全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本能反应,虽然仅只一瞬,他也为自己有如此阴暗的心理吃惊不已。他一向自视高尚,私底下也便不承认这种卑微,因此,另一种同情又想帮助诸葛霞的意志很快就占据了上风。诸葛霞既然如此信赖地告诉他,就有寻求帮助的意思。然而他多少有些无奈,不知道该如何帮她。他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为诸葛霞深自叹惋,那么妩媚漂亮的女人,竟摊上这档儿龌龊事。真应了那句俗话:自古好马没好鞍,美女常伴拙夫眠。先前,黎澍就有一种预感,担心诸葛霞家迟早会有事情发生。究竟有什么事?他也说不清,只是一种朦胧的潜意识里的东西,反正有事情要发生就是了。这取决于他以往失败的经验,也缘于他有对事物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前景的担忧。当然哕,他不是为自身的祸福,他从来都不会为自己操心的。他是为诸葛霞,为诸葛霞他心仪的女人忧郁得有些迷茫。时时有一种莫名的淡淡的忧伤,袭扰、压迫着他敏感又多愁的心。
办公室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桌上那一部电话,那一部暗红色的电话。陷在一堆稿件之间,红的非常醒目。它往往在黎澍将要遗忘或专注于忧伤的遐思时,蓦然鸣叫起来,声音特别清脆响亮。仿佛一团火焰,腾的燃烧起来。嘀滴答答地闪烁着,一下,二下,三下……,似乎有些精疲力竭了,瘦弱文雅、高挑个儿的黎澍才漫不经心地探出头来,从那黑色的高高的靠背椅上欠起身,抓起电话。
这是他的习惯,也是他的性格。
他向来是笃定的、散淡的。
虽然他屡屡在铃声初响时,下意识地会吓一跳,身子不由自主地跟着惊悸一下,分过心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话。但是,他决不会在第一时间去接听。他不知道犹豫什么,仿佛赌气似的一下、二下数下去,直到他认为合适的时候。以此来考验对方的真诚和耐心,更确切地说,是以延时的方式平静自己旁骛的内心。
黎澍这样做,自有其原因。他是国内数得着的知名的新锐诗人,现供职于一份叫《财富文摘》的财经类杂志。份内工作是流览剪编各式各样报刊上的相关文章,再加以归类,拟好目录。他通常仅用十分之一的精力,就轻松自如地完成了任务。因此,自然有大量的有闲功夫,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文学事业。而他对诗歌的感悟独具慧心,诗有别才,他的意志和执着劲儿就像一块磐石,十匹马也拉不转儿。他几乎每天都陷于痴思之中,三十岁上就出版了三部诗集,在社会上声名日隆,获誉颇多。他往往为一句神来之笔,常自忘乎所以,手舞足蹈,童心毕现。对于突兀而至的电话,他作譬说,就像大好的天气突遭阴霾,搅得心情支离破碎。因此,多少起些莫名的烦恼。但反过来说,哪一个电话又是事先约定的?这样一想,又多少有些可笑,有些无可奈何。所幸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久又恢复到被电话击打得花枝零乱的构思状态之前了。一任风声拂过窗纸,而自岿然。
佛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他常常想起这句偈语。 黎澍解嘲说:“这是多年的机关工作修来的道行。在当前体制下,你只有学会适应。适者生存嘛。”说罢,耸耸肩,一笑。
黎澍对催他接电话的健硕、魁伟的山茂远一脸坏笑,不疾不徐,滔滔不绝地说起电话经,一副哲学教授的派头。
P2-3
我想写小说的准备时间较长,大概要追溯到好几年前,那时很有写作长篇的冲动。为了写好人物,我把对故乡熟悉人物的特行异言——写了小记,计有五十余篇。他们虽是小人物的小作为,可是他们的思想言行依然浸淫着时代的特性,折射着某一阶层人物的共同命运。他们或生如艾草,或平凡如昨,在制度和社会分工中受到盘剥,艰难求生的意志令人尊敬。他们不知什么是忧愁,也从不失去欢乐。我把部分文章拿去发表,居然能引起嘤鸣,我想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我虽然有那么多的故事要讲,但我却不愿也不敢轻易动笔,我怕糟蹋了这些极好的题材,以至毁了自己昂奋的心境。我试图做着文字和技巧上的准备,为此,我动笔创作了一部散式的长篇《我检讨》,力争在文体结构上有所创新。那些一个个生活在民间的鲜活的小人物,我写了近百个。我的叙述方法是白描式的,间或穿插着小说的诸要素。但我还是不敢轻易触及早先筹划好了的命题,虽然创作的激情像惊涛裂岸一般激溅着我,时刻拍打着我思想的堤岸。
我阅读了几乎能看到的翻译过来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那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何其相似乃尔。以至心有戚戚。我生活在贫困闭塞的乡间偏邑,巫蛊盛行,宿命严重。对于一切疑惑巧合之事,神秘现象,无不归结于神灵的力量。人们敬畏鬼神,敬畏天命。信巫而不信医。小时侯我曾受到惊吓或发烧冷颤,我的祖母和母亲几次在门槛内外或在旷野一答一应的“叫魂儿”,向游走的似乎是无处不在的牛头马面阎罗帝君告饶,那暗夜中森严的气氛怕是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即使我现在回到乡间,人们也会向我讲述某某人死了,在死前有诸多令人不解的神秘征兆等等反常怪事发生,似乎预示着什么。
我想我如果动笔,写的定是我所熟悉的乡村的旧时人物,我的构思也是这方面的,并且写出了详细的提纲。那些人物故事,风土民情也早已烂熟于心的了。但我还在等待,在等待什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总之,是在等待。我想,我文学上的理想或许就在这种等待的蓄积中实现。
我并未想到即刻就去写城市题材的故事,那是与我的梦有一定距离的生活,而且是关于爱情与婚姻方面的内容。我断断续续写了近三个月,那完全是与网上的一段征文的激励有关。随着点击率的攀升,我的激情始终亢奋。有朋友看完后,对我说,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其人性的弱点,即使正面人物,也是食人间烟火的饮食男女,并非十全十美。我说你说得很对,这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想想周围吧,即便生活中的好人,你也保证不了他永远品质高洁,不会犯错误?况在目下红尘物欲之中,他甚至也不可避免地有或多或少龌龊的想法或行为,你能说他不是好人?即便所谓的坏人,内心深处也会偶尔掠过柔性的闪光的东西,人性本乎此啊!我想还原生活的本真,这就是我文学的追求。虽然我的一些想法还有些心力不逮,但我正在前行的路上,正在作着不懈的努力。好在眼前的事实是,我写完了对我的创作而言具有某种意义的作品,它比什么都重要啊!而这一切,皆缘于一件真情实事的激发,此即构成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
又,以上后记,大概写于2005年1日,是在小说写完之后不久,现在要出版了,本应写上几句话,因为自小说完成到今天,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事易时移,或有新的感喟吧!然重读一过,竟无所发。以是知文学自有其永恒的魅力,弥久而弥新。因此,多年前的后记之言,亦即今日之发言,照录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