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修好心成好事(佛学大师开释人生的12堂明心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陈写意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写意编著的《修好心成好事》通过佛学的12堂明心课,告诉我们:

修好心,是修一种宽大包容的胸怀,修一份清净简单的本性,是修一颗如水的善心,也是修一颗感恩的真心。

成好事,是成就一生一世的因缘,成就一种提放自如、烦恼不生的人生境界,是张开双臂拥抱满怀的幸福,也是摊开手掌收获满手的厚礼。

内容推荐

本书《修好心成好事》通过佛学的12堂明心课,细致讲述从观照内心到开悟自我、从一份放下禅到一颗厚道心、从拥有包容的智慧到实现付出的力量、从舍下贪欲到心怀慈悲的人生开释历程,以理入事,以事入情,带领读者体会佛家的做人智慧,为那些追求幸福却又为现实所苦、被心灵围困而寻不到出路的朋友们指点迷津,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

《修好心成好事》由陈写意编著。

目录

第1堂 观照内心,修好心转好运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2

 踏踏实实,保持真实的自己>4

 主动孤独,沉淀一切烦恼>6

 自省的力量>8

有约束,才不会走错路>10

 以勇气忏悔,用真诚改过>11

 心不动,荣辱皆安定>13

 每个人都有无可取代的优点>15

 以自谦的态度提升自己>17

第2堂 如何在喧嚣中安顿身心

 世事无常,不必挂怀>23

 不自扰,烦恼都在身外>25

 当提起时提起,当放下时放下>27

 不拘于外物,便是轻松>29

 释怀是看不见的幸福>30

 执著是茧,缚住自己也隔绝幸福>32

 破除“我执”,生活处处动人>33

 有所舍弃,才能活得洒脱>36

 卸掉重负,轻装上路>38

第3堂 做回真正的自己

 人生随时要保持单纯的本性>44

 想得少点,活得简单>46

 做人不掺杂念>48

 除去心中累赘,回归自然天性>50

 聪明累,过无机心的人生>52

 做人要有一颗直心>54

 不伪饰,不失本色>56

 做自己最幸福>58

第4堂 做人不比较,做事不计较

 让内心开满繁花>62

 心宽如海,身外辱不计较>64

 不能改变事,可以改变心>66

 把嫉妒转化为动力>67

 千般凡事不挂心>69

 有豁达气量,而跳脱烦恼>71

 以爱对恨>72

 遇谤放宽心,毁誉看得轻>74

第5堂 平生多讲人好,凡事多留情面

 厚道人有厚道福>78

 赞美比批评更有力量>79

 留三分,让三分>81

 不妄评善恶,不徒惹是非>83

 春风化雨般待人>85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86

 一串佛珠不如一句好话>89

 拒绝要婉转,要有代替>92

第6堂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空出才能拥有>96

 退的智慧>98

 抬手放过他人的过错>100

 在仇恨处施与谅解>102

 路留一步,让对方先行>103

 一分包容胜过十分责备>105

 结缘好过结怨>107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108

第7堂 将心比心做人,在因缘中干好分内事

 遇怒缓一缓,不迁怒于人>113

 多要求自己,少苛求他人>115

 不以自己的标准度量他人>118

 设身处地为人,将心比心待人>120

 以恕己之心恕人>122

 平等待人,以心换心>123

 从吃亏中收获更多>125

 不偏私,不自私>127

第8堂 结缘越多,成就越大

 利他利人,散布欢喜>132

 分享的过程是结缘的过程>134

 人人重要,独“我”不重要>135

 主动吃亏,才能实在获得>137

 多给人“利用”,实现自己的价值>139

 为他人点灯,亦照亮自己>141

 让一步不是失去,而是互利>142

第9堂 不贪不求,简单就是一份厚礼

 沉迷于欲望便是画地为牢>146

 舍去贪婪,过不负累的人生>148

 不贪不执的清净心>150

 以舍治贪>152

 懂得放弃,往往拾起更多>154

 舍一分利心,得一份简约>156

 布衣桑饭,知足就能开心>158

 舍了就是得了>159

第10堂 慈悲心助人,智慧心成己

 要有爱的胸怀和爱的智慧>164

 以厚德立身,以大智做事>165

 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167

 世上没有不能回头的歧途>168

 做善事不拘一格>170

 发自内心的慈悲>173

 无声施与,不求回报>175

 容忍恶行,感化恶念>176

 存悯物心,对生命不草率>179

第11堂 心存善念,身体力行

 爱如山谷,每一份付出都有回声>184

 播一颗花种,收一园花香>185

 幸福就藏在付出的怀抱里>188

 一言之善,暖于布帛>190

 助人之乐,在于给人快乐>192

 爱是一种循环>194

 宽心地给予,放心地接受>196

 存善念,行善行>198

第12堂 用惭隗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对生活中的一切都要感恩>202

 每一次磨难都能产生一颗珍珠>203

 有对手的人生才不寂寞>205

 能知福,也能造福>207

 与人和气,处处都有善缘>209

 尽孝要及时,亲情经不起等待>211

 缘来不容易,缘走要珍惜>212

 把握当下的幸福>214

 有惜心才能得福报>216

试读章节

世事无常,不必挂怀

在300多年前的日本,有一位老禅师在圆寂之前应弟子所求留下遗偈,他只写了一个“梦”字,而后便含笑去世,他就是高僧泽庵宗彭。

高僧圆寂之时,一般都会根据自己一生的修行或者大悟之后的禅理为后人留下遗偈,一般以五言、四方为主,像泽庵禅师这样只留下一字为偈的实属罕见。他在入灭之际为后人揭示了人生如梦的真谛,他一生写了上百首有关“梦”的诗和歌,其中一首写道:

人世沧桑虽有情,来去匆匆皆为梦。红枫染尽群山麓,残阳西下闻秋岁。

生命就像是大梦一场,梦醒之后,即使头脑中还残留着梦中的些许痕迹,但是双手已经握不住一物。古人语“一指弹风花落去,浮生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此,世人在不可掌控的时空变迁中忙碌奔波,直至死去。佛家认为世人所经历的生死过程犹如一场梦,“众人在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中,或上升或下降或转生,出生入死,死了又生,此生到彼生,一生又一生”,都是一场生死梦。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也谈到过梦:“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觉后为空,而未觉之时,则感叹世事无常,被莫测的命运捉弄。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留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就像《佛说无常经》中所言:“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请,偕同弟子至城中开示说法。结束后,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遇见一人赶着牛群回城。牛个个肥壮,一路上跳跃奔逐,彼此还不时以牛角互相抵触。佛陀见到此景,有感而发,说了一首偈子: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犹然,亦养命去,千百非一,族性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寿之消尽,如荧穿水。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毕,就座后,阿难即稽首请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说的偈语,弟子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义理,祈请世尊慈悲开示!”佛陀告诉阿难:“回来的路上,你是否见到那位牧牛人赶着牛回城?”阿难回答:“是的。”佛陀接着说:“这群牛的主人是屠户之家,原本养了上千头牛,为了让牛健壮肥美,屠户雇人天天放这群牛到牧草丰美的地方吃草,逐日挑选最肥壮的牛,宰杀赚钱。就这样一天过一天,这群牛已经被宰杀超过了半数,然而,这群糊涂的牛儿浑然不知,依旧每天开心地吃草玩乐,或与同伴争斗。我因为感伤它们如此无知,所以才会说此偈语。”

接着,佛陀又对大众开示:“不仅这群牛如此,世人也是一样,不知晓无常的道理,执著地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每天只知贪图五欲之乐,更为了永不满足的欲求彼此伤害。当无常来临之际,又无能力超越,徒然掉入轮回的深渊,生生世世无法出离。所以,世人又与这群牛有何差别呢!”

不仅这群牛不知道无常的道理,很多人从生到死也都像是在梦中一样,在其中忙忙碌碌、吵吵闹闹,煞有介事。而世间的一切,每时每刻都不断变化着,没有永恒的东西,例如人有生老病死,这些都是无常。

佛法说,人生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苦的事实,而在这个苦里就有无常。无常生白发,无常催别离,无常导致求不得,无常将朋友变为冤家。捉摸不定,随时变化,这是无常,也是空。

无常就是没有永恒,同时又是永恒,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悖论,事实上并不矛盾。佛法讲“无常”,指的是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只有“经常在变”这个原则永远不变,所以无常就是永恒。

诗仙李白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人生浮泛,如梦一般,能有几多欢乐?又何必过于痴迷?

苏轼也在《前赤壁赋》中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生命不过是须臾一瞬,注定要受无常红尘的颠簸。从梦中醒来,心中便会开阔明澈再无挂碍,对生死、自我也将不再执著。

假如有一天世人能够认识并接受世事无常的事实,就能够明白自己心中的欲望皆是妄念,自己所执著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存在,想到这些而放下执著,才能得到解脱。

P23-25

序言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其实,所谓的“不如意”是“不如己意”,我们对世事的不满意大多源于内心的不满足。我们为境遇所苦,为得失所累,为名利所惑,为喧嚣所扰;在顺境中迷失,在困境里彷徨;失去了就抱怨,得到了却不知足;穷困时不知如何自处,富有时被烦恼缠身,总是不得解脱。

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缚住了自己,被欲望的绳绊住了手脚。

佛说:“刹那花开,明心见性。”

我们的心原本很简单,并没有那么多负累与机巧,但在社会的染缸里浸染太久,染上了不属于我们的色彩。明心,就是要抖落这些多余的色彩,洗净铅华,寻回最本真的自己;见性,就是要在迷惘中,收回向外求索的目光,观照自身,彻悟内心的本性。

佛的智慧就在于教人观心明心。世间万象都在自心,心若是一片苦海,世界就是苦海;心若是乐园,世界也将处处花开。

行走在喧嚣人世,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在风雨得失中昂起头颅,在悲喜的大潮中挺直脊背。修一颗好心,才能成一世好事。

一颗好心,意味着不动如山的境界,简洁纯粹的本性,宽广包容的胸怀;意味着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能保持心灵的自由,对生命中的一切赐予充满感恩。

一世好事,是一世的宁静与幸福,是一条宽广的人生大道,是这条路上的惊喜与奇迹、美丽与善,是烦恼和痛苦不再来打扰,仿佛世界是一泓清泉,清清净净地照见我们各自的心。

人人都追求幸福、期盼美好,然而越追求、越期盼,却离得越远。正如古代南辕北辙的故事一样,最根本的方向错了,有再多的盘缠、再好的车夫,也无法助你到达目的地。

其实只要及时调转方向,在错误的道路上回过头,就会发现身后那些被我们长久忽视的美丽风景。

心若迷,性难见,所以明心才能见性。好比在一间黑屋子里就需要点亮一盏灯,灯亮即“明心”,灯亮之后,我们看清了屋子里的一切,这就是“见性”。

品读本书中的明心智慧之后,愿每个人都能执一盏灯,驱散心内的黑暗与迷茫,在疲惫中找到安心之所,在忙碌中找到定心之处,在喧嚣里找到静心之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