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是一位很多人都很崇拜的对象,但是他也不是一出生就拥有巨额财富的,对于他是怎样从一个没钱人变为一个富豪、他的人生都经历了哪些,也许很多人充满了好奇。您在阅读完本书后,让我们一起了解分享沃伦·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菲特的传奇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白阿丽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沃伦·巴菲特是一位很多人都很崇拜的对象,但是他也不是一出生就拥有巨额财富的,对于他是怎样从一个没钱人变为一个富豪、他的人生都经历了哪些,也许很多人充满了好奇。您在阅读完本书后,让我们一起了解分享沃伦·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内容推荐 投资和财富是人们一直向往和热衷的话题,而成功的投资人物也被人们视为榜样和崇拜的对象。作为一代股神的沃伦·巴菲特恰恰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不仅是华尔街的神话更被华尔街众多投资者誉为“奥马哈神”。 他游刃有余地在变化莫测的股市中穿行,就像有未卜先知的神力一样在投资市场游走。他的成功透着神秘,散发着无穷的吸引力,挑人心弦,流露出的个人魅力,更是耐人寻味。 一个5岁的少年就热衷于做生意,而且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时时处处在生活中寻找生意的机会,那么这个神秘的天才少年是谁呢?他不是别人,就是沃伦·巴菲特。6岁卖口香糖、柠檬汁,11岁开始股票投资,13岁开始送报纸,后来又出租维修好的小汽车、做弹子机生意、作报童的小主管,零零碎碎,他一路都在坚持。他的成功可以说是有他的天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有这种持之以恒的耐力。 26岁只凭100美元,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就开创了合伙人公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勇气。凭借一种信念和自己的投资理念,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他不仅使公司的资产翻了200多倍,还成功地收购了一家公司——伯克希尔公司。 此后的数年他又成功地投资了美国通用、可口可乐,并且力挽狂澜,挽救了吉列、所罗门等公司,事业的蓬勃发展使他成为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富豪。 作为众人眼中投资的指南针,有人可能会想他的生活肯定潇洒、奢侈,可是谁能想到简单、普通的可乐、汉堡才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和食物,对于衣服他宁可穿旧的也不愿买新的,甚至给人抠门的印象。 生活中木讷的他曾与前妻爱恋着,又与女友同居着,三个人维持着一段特殊的爱情。28年早已磨去一个女人的全部风华,而短短的15分钟就给一段爱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个在生活中抠门、吝啬至极的人,对租给儿子的庄园都要求收地租,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干出了一件令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为慈善事业捐出370亿,占他个人资产的85%之多。 一个从5岁开始小打小闹的投资者,70多岁后依然坚定的作为一名投资战士,战斗在投资的洪流中。投资是他的追求,更是他的信念! 2008年面对全球的经济危机,众多的企业深陷投资旋涡,作为一代投资的常胜将军,沃伦·巴菲特也终究没能逃此磨难。只是自信的他依然沉着、冷静地面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他相信,胜利终究会属于他。明天一定会更好! 目录 第一章 少年天才 生意世家的早产儿 对数字敏感的小少年 股市小试牛刀 卖报的小行家 弹子机生意 第二章 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辗转求学 处处是商机 格雷厄姆 老师,我想为您工作 第三章 白手创业,投资未来 资金的原始积累——合伙人公司 伯克希尔公司的投资 保险业的小巨人 第四章 投资巅峰,力挽狂澜 不断扩大的投资——华盛顿商报 拯救所罗门 低价收购潜力股——可口可乐股票投资 慧眼识珠——收购吉列公司股票 第五章 沉浮航空业,屡战金融危机 美国航空公司的投资 投资总裁飞机公司 好马也有失蹄时——经济危机中的股票投资 第六章 生活中的守财奴,慷慨做慈善 只爱汉堡和可乐的亿万富翁 桥牌是他最喜欢的娱乐活动 15分钟终结了28年的等待 370亿巨额慈善捐赠 附录 附录一:沃伦·巴菲特年谱 附录二: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与投资六要素 附录三:沃伦·巴菲特经典语录 后 试读章节 生意世家的早产儿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在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出生了,这个6磅重的孩子略显性“急”,早产了5天。那时的奥马哈正于潮湿的夏天,天气闷热难耐,只是那天有一场及时的暴风雨撕碎夏天固有的高温。 沃伦·巴菲特的降生,打破了这个家庭因受经济困扰而笼罩的沉闷,给他的父母无限的欣慰和快乐。沃伦·巴菲特的母亲利拉来自内布拉斯加的一个小镇,是一位身材娇小但性情非常活泼的妇女;他的父亲霍德华有着聪明的头脑,秉承了沃伦·巴菲特家族温文尔雅、气可人及坚忍不拔的品质,只是,他的先祖是做生意的好手,而他的兴趣更是在思维的活动之中。 霍德华的先祖——约翰·巴菲特是把巴菲特姓氏带到美国的第一代人。当时他是法国休格洛地区纺织粗毛哔叽的工人,1696年与汉纳·太特斯在长岛北岸结婚,组成幸福的小家庭。此后他们夫妇一直没有离开过长岛,直到内战结束。巴菲特家族不仅具有勤俭持家的品格,而且他们也具有不断寻求自强和个体发展的野心。1867年,悉尼·霍曼·巴菲特的祖父雇佣年轻的悉尼·霍曼·巴菲特为自己清扫土地,但是,当满怀憧憬和抱负的悉尼听说每天的工钱只有50美分的时候,愤怒的年轻人立即扔下斧子离家出走了,后来他找到一份工作,并驾着马车离开了奥马哈。 1869年是值得庆祝的一年,在这一年,他为自己创办了名为S.H.巴菲特的杂货店,更重要的是悉尼·霍曼·巴菲特的商店开张的时间正好赶在联邦太平洋铁路连接贯穿了大陆后的三个月这一重要时间段。作为东端终点站的奥马哈,一下子涌进了流浪汉、定居者、投机者等各色人物。这些人偶尔也会照顾巴菲特小店的生意。作为生意“精”的悉尼,很快就调整了所售的货物,开始根据人们的需要,卖些鹌鹑、野鸭、草原鸡等东西。虽然他的出走让祖父非常的不快甚至有些气愤,对于他所干的事情也持有怀疑态度,但归根结底祖父还是疼爱他的,在他的生意中还是会不时的给他一些善意的建议。 始建于1854年的奥马哈紧邻密苏里河,是座年轻的城市,由于交通的改善充满了活力,并很快就变得繁荣起来。到了19世纪70年代,奥马哈已经发展得非常不错了,它有了铸铁的建筑物,还有了工人们消遣娱乐、享受艺术的剧院,在世纪之末的它已经高楼林立,并修建了地铁,当地也跟着繁荣起来,人口很快就达到了14万人。 城市在发展、经济在发展、人口在发展,悉尼的生意也在发展,这时候的悉尼已经今非昔比,富裕起来了。有了钱之后,他并没有让这些钱闲着,于是他又筹建了一个更大的商店,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加入到了自己的生意当中。他的小儿子欧内斯特,也就是沃伦·巴菲特的祖父,后来继承了家族商业。但是因为后来娶了当时哥哥也非常喜欢的一个女孩,而使兄弟二人关系冷漠,甚至断绝了来往。1915年,欧内斯特把商店搬到了西城,并且命名为沃伦·巴菲特父子商店。 当奥马哈的居民逐渐迁往西岸时,欧内斯特又敏锐地发现了郊区的潜在机会,并且不失时机地开创了一项信用销售的业务,成功地招揽了很多富人家厨师的生意,使得生意越来越兴隆。只不过欧内斯特还是保持了家族吝啬的风格,他付给仓储员工的轮班费仅为每小时两美元,而且他还表现出对最低工资法案的罪恶的评价。 霍德华作为欧内斯特的儿子,自然而然地将会成为杂货店的第三代主人,但是他对于这一项生意全然不感兴趣。他渴望在新闻界任职,所以在他读大学时他就在《内布加拉斯报》工作,而正是因为在报社的这份工作,使他认识了沃伦·巴菲特的母亲利拉。 利拉出生在内布拉斯加一个叫西点的乡镇,并在那里长大。那是一个略显荒凉的小镇,人口非常稀少,当时只有大约2200人。利拉的父亲约翰·安蒙·斯塔尔当时是《卡明县民主报》这家周报的所有者。 利拉的母亲因为特别的孤独,精神委靡不振,所以利拉和家里的其他孩子都得自己保护自己。利拉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协助父亲办板报,瘦小的她坐在板凳上面用手操作活字印刷,在有了活字印刷机之后他又开始用活字印刷机来帮助父亲工作。 当利拉16岁的时候,她又为了筹集上林肯大学读书的学费而不得不工作了三年多。而她出现在霍德华面前的原因是她觉得自己对于报纸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帮助父亲办《卡明县民主报》的时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她想在《内布拉斯加日报》找份工作。她辛辣的语言风格、苦涩的幽默感和她温顺的性格很快就吸引了霍德华。不久两个年轻人就开始约会,在霍德华毕业之后,两人就结婚了,然后直接就去了奥马哈。 因为父亲曾经资助自己读大学,霍德华最终放弃了在报界的工作,服从父亲的意愿,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但是,很快霍德华就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甚至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厌倦情绪。于是,他放弃了保险公司的工作,做起了自己喜欢的证券经济人,虽然这份工作父亲极为不满。 年轻的夫妇住在奥马哈巴克大街的一座带壁炉的白色平板房中。这种艰辛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只是个开始,更多的问题还在等待着他们。以前在家的时候利拉基本没有做过家务,而现在她与霍德华组建了小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由于经济条件的约束,她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做家务。因为霍德华上班的地方比较远,必须开车上班,而家里只有唯一的一辆汽车,于是利拉不得不坐公共汽车上班,生活得很辛苦。P1-4 序言 投资和财富是人们一直向往和热衷的话题,而成功的投资人物也被人们视为榜样和崇拜的对象。作为一代股神的沃伦·巴菲特恰恰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不仅是华尔街的神话更被华尔街众多投资者誉为“奥马哈神”。 他游刃有余地在变化莫测的股市中穿行,就像有未卜先知的神力一样在投资市场游走。他的成功透着神秘,散发着无穷的吸引力,挑人心弦,流露出的个人魅力,更是耐人寻味。 一个5岁的少年就热衷于做生意,而且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时时处处在生活中寻找生意的机会,那么这个神秘的天才少年是谁呢?他不是别人,就是沃伦·巴菲特。6岁卖口香糖、柠檬汁,11岁开始股票投资,13岁开始送报纸,后来又出租维修好的小汽车、做弹子机生意、作报童的小主管,零零碎碎,他一路都在坚持。他的成功可以说是有他的天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他有这种持之以恒的耐力。 26岁只凭100美元,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就开创了合伙人公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勇气。凭借一种信念和自己的投资理念,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他不仅使公司的资产翻了200多倍,还成功地收购了一家公司——伯克希尔公司。 此后的数年他又成功地投资了美国通用、可口可乐,并且力挽狂澜,挽救了吉列、所罗门等公司,事业的蓬勃发展使他成为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富豪。 作为众人眼中投资的指南针,有人可能会想他的生活肯定潇洒、奢侈,可是谁能想到简单、普通的可乐、汉堡才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和食物,对于衣服他宁可穿旧的也不愿买新的,甚至给人抠门的印象。 生活中木讷的他曾与前妻爱恋着,又与女友同居着,三个人维持着一段特殊的爱情。28年早已磨去一个女人的全部风华,而短短的15分钟就给一段爱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个在生活中抠门、吝啬至极的人,对租给儿子的庄园都要求收地租,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干出了一件令众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为慈善事业捐出370亿,占他个人资产的85%之多。 一个从5岁开始小打小闹的投资者,70多岁后依然坚定的作为一名投资战士,战斗在投资的洪流中。投资是他的追求,更是他的信念! 2008年面对全球的经济危机,众多的企业深陷投资旋涡,作为一代投资的常胜将军,沃伦·巴菲特也终究没能逃此磨难。只是自信的他依然沉着、冷静地面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他相信,胜利终究会属于他。明天一定会更好! 后记 沃伦·巴菲特是一位很多人都很崇拜的对象,但是他也不是一出生就拥有巨额财富的,对于他是怎样从一个没钱人变为一个富豪、他的人生都经历了哪些,也许很多人充满了好奇。您在阅读完本书后,让我们一起了解分享沃伦·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在编写过程中,为了使作品更加圆润、丰满、充分还原沃伦·巴菲特的真实生活经历,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作品和资料,从中不仅得到了启示,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精华。谨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是你们的支持和奉献才使本书顺利完成的。而你们的支持也会给予相应的回报,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照有关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敬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函告您的详细信息,我们会尽快办理相关事宜。 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