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故事(远古夏商卷)/青少年经典历史故事必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万方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的历史,俗称上下五千年,在公元前170万年以前,人类刚刚诞生,还没有文字记载,所以万方编著的《中国故事(远古夏商卷)/青少年经典历史故事必读》所讲的上古史故事,全靠神话传说和少有的考古发现来编述,使我们对我国上古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有一个客观和形象的了解。

内容推荐

万方编著的《中国故事(远古夏商卷)/青少年经典历史故事必读》讲述了:中国文明初起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伏羲氏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此后女娲和神农氏——炎帝相继成为天下共主。“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黄帝和炎帝联盟在涿鹿之野大败蚩尤,此后黄帝又击败了炎帝。从此,中原各部落尊黄帝为共主,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随着历史的车轮滚转,进入了夏商朝,夏朝前后经历四百七十余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商朝拥有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前后相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延续近六百年时间。《中国故事(远古夏商卷)/青少年经典历史故事必读》为读者揭开远古夏商时代的历史故事。

目录

远古卷

 远古史故事提要三

 盘古开天辟地六

 劳动创造了人九

 北京人的发现一二

 天然火与熟食一六

 原始人的住所一九

 伏羲氏和《伏羲六十四卦》二三

 神农尝百草二五

 黄帝诞生和定居涿鹿二八

 嫘祖养蚕织衣三一

 古代的象形文字三二

 黄帝与蚩尤之战三四

 炎黄合建中华三九

 精卫填海四一

 击石取火四四

 颛顼和天子概念四七

 共工死于天柱山五〇

 仁德满天下的尧五二

 鲧堵洪水失败五四

 尧舜禅让五七

 大禹成功治水六一

 湘妃竹的由来六五

 仪狄酿酒惹祸六九

 杀防风氏显王威七二

 龙的传人七五

 凤与火:华夏文明的起源七九

 附录

 我国历代纪元表八二

夏商卷

 夏商史故事提要一〇一

 家天下,启建夏王朝一〇三

 启差一点败了国一〇七

 太康亡国一一一

 两面三刀的寒浞一一五

 少康中兴(上)一一九

 少康中兴(下)一二三

 不降传弟不传子一二七

 孔甲和龙(上)一三一

 孔甲和龙(下)一三五

 暴君桀一三九

 商的兴起一四三

 夏桀囚商汤一四七

 商汤灭夏桀一五一

 奴隶出身的贤宰相一五五

 伊尹训幼主一五八

 太甲思过一六二

 伊陟造坟谏主一六七

 盘庚迁都定殷商一七二

 武丁思贤一七六

 武丁北伐南征一八一

 贤王后妇好一八五

 孝己中计一八九

 武乙射天神一九三

 后母戊鼎的来历一九六

 暴君纣杀商容二〇〇

 暴君纣宠妲己二〇四

 暴君纣囚姬昌二〇八

 比干剖心二一二

 暴君纣逐微子启二一五

 殷墟甲骨文二一八

试读章节

原始人的住所

最远古时,我们的老祖先住在山洞里。山洞太不安全了,除了不通风,空气污浊外,它还有如下缺点:一是躲避不了野兽的侵扰,若是蛇、豹、虎之类的食肉动物进了洞穴,只能束手待毙;二是抵御不了山洪或是大火,洞穴哪怕是挖在山腰、山顶,洪水一来,把洞穴淹了个透,而洞外如果烧起了天火,谁能免得了被烧死或呛死的厄运

所以,当山顶洞人又向前迈进了一万多年,到河姆渡、半坡时代时,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不再穴居,而是另外解决了住的问题。

河姆渡在浙江余姚,地处长江下游。六七千年前,这里生活着一批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的河姆渡人,他们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后人考古发现,他们是生活在树上的,房屋就建在树干上。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水乡泽地,平原无际,河姆渡人还常遇到一些凶猛的食肉动物,唯一的躲藏方式便是爬树,爬得高高的,让狼虫们望树兴叹。当然,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树下的若是不走,树上的就无法移动,甚至几天没东西吃。

解决的方法,就是干脆把房子搭在树上,晚上在树房里安睡。树房里存一定数量的食物,就算要与凶猛动物抗衡几天,也能有吃的,还有睡的,获胜的可能就大得多了。

树上建房,当然不同于小鸟衔草筑巢,它除了能睡之外,还要能遮风挡雨,也就是说要有顶,要有墙壁。所以房子虽然简陋,但供人休息的基本条件是可以满足的。

陕西半坡古人类的居住情况,则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1955年,考古专家在清理半坡遗址时发现了六千年前半坡的好几十间房屋,有的保存得十分完好。基本上有方形和圆形两种类型的木屋。这里,我们就圆形木屋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女主人大丁正在洞穴里哺育一个吃奶的婴儿,她让男主人副丁一、副丁二去盖房,等盖好房之后,她再领着孩子们来居住。

副丁一、副丁二是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们很爱大丁,干活一直很卖力。

下山后,他们看中了一块平地,研究了一下,副丁一说:"喂,你看这里怎么样"

副丁二四处看了看,说:"这里不错,后有山前有水,又背风,又向阳,是个好地方。"

副丁一说:"是呀,盖房子是得朝南,跟我们住的洞穴一样,老祖宗曾经也朝东、朝西开过洞口,但后来都改了,都一律改成向南了。现在不住山洞,住平地,这个朝向面对南边的传统还得坚持。"

副丁二说:"好吧,那就动手吧。"

按照事先研究好的办法,两人先在地上挖了个坑,埋上一根大树干,埋下去后地面上还露出一截。然后,他们又向四周放射性地搭上四五十根细木棍,中间全依着大树干,细木棍成45度角和地面相交。当然,他们没有忘记在南边留下一点空隙作为出入之门。

这样一来,他们就以大树干为中心,在地面上围成一个椭圆形的空间。再以松枝、黏土密封。这样就建出了一间房屋。

两人忙了半天,到了傍晚,新屋总算建成,等大丁带着几个孩子下山时,里面已经能住人了。

地上铺上了干草,几人睡在草上过了一夜,都觉得十分温暖、舒适。

缺点不是没有,住到第三晚,这缺点便显了出来,这就是房屋夹角处太窄太小,而且老是往屋里灌风,这些虽然可以忍受,但是这种闭塞,还是弄得一家上下心中多有不快。

到第五个白天,刮起了大风,问题便严重地暴露出来--中间的大树干被风刮歪,过了一会,椭圆形屋顶便塌下来。副丁一、副丁二赶紧从打猎处回来帮助大丁,总算把大家从废墟里救了出来。

副丁一、副丁二觉得很没脸面,灰心丧气,瘫在地上不说一句话。

大丁说:"起来吧,野地里是躺不得的。"

副丁一说:"太惨啦,若是树枝倒下时砸坏了孩子,那不……就……"

副丁二说:"我们两个大男人怎么就这么没用,盖个房子,只住了三两天便散了架,太……"

大丁说:"别说丧气话!你们没见吗他们--"她一指别人盖的房,又说,"他们至今还没盖成,他们连一天舒适的觉也没睡好过,而我们,总还算是成功了几天。"

副丁一说:"可最后,还是倒了,坍了,砸了!"

副丁二说:"一切还得从头开始。"

"不!"大丁说,"我觉得你们原来的总体构想还是有用的,只是要在想法上做一些改进,存利去弊。"

"大丁,你说怎么办呢"两个男人同时问。

"我看我们是不是这样……"大丁和他们共同商定了一个方案,以后又不断改进、添加……终于,六千年以后,在半坡的大地上,留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种房屋--半坡古人类住房遗址。

1956年第二期《考古通讯》杂志在一篇题为《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的文章中有如下的叙述:

在原来的地面上下掘深约0。8米,长4。1米,宽4。75米,东西长的长方形圆角坑。以坑壁作为墙壁,壁上涂抹一层厚约2。5至3。5厘米的黄色草泥土。门开在南边,门道是长1。7米的一道狭槽,作阶梯形,共4级,宽约0。4米,仅能够使一人出入,门道南端两旁各有柱洞一,作为遮盖门道棚架的支柱。门口有宽1。3、长0。42米的门坎。屋里面有烧火的灶坑,灶坑附近堆积有灰烬和木炭渣。居住面为细的黄色草泥土。在屋内中心偏西有一个柱洞,可能是原来支撑屋顶的木柱的遗迹。

在另一篇《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的发现--西安半坡》的文章中,还有这样的叙述:

圆形房子,有近平正圆的,也有作椭圆形的,墙壁当中夹有木柱,相当稠密地排列在居住面的周围。屋顶也是由木柱支持的木板或木橼排列而成,上面盖上黏土。如1954年所发现的第一号圆屋,屋基略呈正圆形,直径约为5米,周围有残留的立壁,立壁有垂直的,也有部分向内弯曲成弧状的,高度平均0。22米,西南部分保存得较好,高0。38米,房子中间是一个匏形的灶坑。灶坑两边有六个对称的柱洞,隔壁的壁中夹有长方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的小木柱作为骨架。

可见,聪明的原始人已经在几千年前建屋而居了。

龙的传人

龙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崇拜的神异动物,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在传说中,龙与我们的始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据载,庖牺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和黄龙氏。在一些重大的庆典中,往往有龙的形象出现,如年节舞龙等。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鲜明的印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龙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观念究竟是怎样演变的龙在华夏文明中究竟意味着什么这首先要求我们弄清:龙究竟是怎样一种形象?历代文人骚客对此描述颇多,最广为人所知的是牛头,豕鼻、鹿角、马鬣,蛇躯,鳞身,鳄棘,鱼尾,鹰爪,鼍足,能水中游,云中飞,陆上行,能呼风唤雨,行云播雾,司掌旱涝。

那么,龙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曾作过种种考证和拟测。主要的说法有如下几种:

蛇:龙是以蛇为基础的。而发展变化了的蛇图腾象就是龙的形象……故民间又称蛇为"小龙"。

马:马八尺以上为龙。

蜥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其实,所谓"龙",就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共名。

河马: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河马不仅把自己的部分形体贡献给了龙,而且把自己的部分性能--善于御水,也贡献给了龙。

鳄鱼:在中国古代,确实曾存在过这样一种令人敬畏的巨型爬行动物,那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作湾鳄的巨型鳄鱼。

恐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龙的原型是恐龙。  云:最初的龙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

虹: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合并了的图腾: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以上诸多说法中,以"图腾合并说"影响最大,至今国内学术界多依此说。然而,各家之言,除个别明显有悖于现代科学常识(如恐龙说)外,似乎都有其可取之处,尽管这些说法仍然只能满足对龙的某一部分特点的解释。实际上,我们很难将龙比拟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

在后人陆续出土的各种文化遗址中,均可见到不同的龙的纹象。这些龙的形象形态各异,但都是从一般动物中抽象出来的,都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记。随着各地区文化的不断交流,先民对龙的信仰意识及对龙形象的艺术表现日趋融合,构建了统一的龙的概念。显然,龙的起源与发展同中华文明的起源相伴相融,难以分离。

上古时期,龙的文化含义大体有三种:

一是人神通天的助手和坐骑。龙纹是从原龙纹演化而来的。原龙纹虽有多种,但充当沟通天地的媒介和人神通天的助手是诸多原龙纹所共有的、也是最主要的含义。商鼎上的龙纹就是最富时代特色的通天纹饰。在许多古籍传说中,一些天神人主干脆以龙为坐骑,乘龙往来于天地间。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九歌》中描写神人乘龙在天空飞行的瑰丽诗句更是比比皆是,如"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等。汉画像石(砖)中多有仙人乘龙及驭龙驾车行空的图画,其含义明显源自先秦的神人乘龙观念。

二是拥有行云布雨的神通。商代甲骨文中向龙卜问未来天气晴雨状况的内容即是这一观念的反映。这种观念被古人总结为"云从龙,风从虎"。在神话传说中,有条名叫应龙的龙不仅依恃自身行云布雨、掌握河泽的本事帮助黄帝击败蚩尤,还成为大禹治水的得力先锋。

三是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在远古的动物中,代神赐福降祸是一些动物的基本功能,作为动物崇拜观念产物的龙也具有显示吉祥与灾变的作用。古人认为,凡统治者的作为顺乎天意,就能导致年景风调雨顺、社会安定,就会有奇禽异兽出来显示祥瑞。这类奇禽异兽可有多种,其中主要为龙、鳞、凤、龟四灵。汉代是动物显示灾祥观念盛行的时代。据载,距泉陵城七里的湘江水深难测,曾有两条黄龙出现,长约十六七丈,大于马,举头顾望,状如画中之龙,当地居民都亲眼目睹。距龙数十步远的地方,又有状如马驹的小龙六条,出水游戏于岸上。人们猜测,这必是六龙子。专家们认为,这一"龙出"事件描述具体而生动,不像是编造出来的,大概是鳄类两栖动物。汉代,湘江一带鳄已罕见,世人见之引以为奇,官员们借此机会向朝廷报称祥瑞。

由此可见,龙在各类神兽中地位最高,因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最聪灵的动物,进而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总之,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反映了中国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发展、演进和民族意识的融合、变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尽管龙到汉代以后逐渐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百姓对龙仍旧表现出极大兴趣,在许多重大习俗中保存了龙的形象,并始终将龙视为尊贵的神异之物,称自身为龙的子孙,赋予龙一个民族象征的地位。

暴君桀

孔甲一辈子迷信鬼神,最后,龙未驾成,自己一命呜呼了。

他死之后,传皋、发和癸,然后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桀了!

桀这个人长得粗野无比,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力气大得能把牛角拗断,能把铁钩扳直,能把高墙推倒。有次,他甚至赤手将虎、豹打倒。

桀不仅力气极大,而且才智不凡,聪明异常。只可惜他整天不思国家大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吃喝玩乐上。

他能喝酒,而且酒量极大,所以宫廷里日日喝酒声不断,那些能喝酒的阿谀之徒便总能得到重用,会造酒的仪狄的后代们,更是成了座上客。

他又十分喜欢女色,专门派了许多大臣在全国挑选美女。这些美女选来之后,桀是来者不拒,全部留下供他享用。

诸侯们也摸到了他们这位大王的习性,所以常常讨好似地送些美女来。每当这时候,桀总会给他们封官许愿。一些周围的小国家自知不是夏王的对手,也常常会弄些美酒美女来搪塞自己的过失。

有一次,桀攻打有施国,眼看着有施国的城池就要丢了。这时,有施国中的一个大臣向国王提出一个建议,给桀送一个美女,也许可以退兵。

有施国国王听了他的话,将国中最漂亮的妹喜献给桀。桀一看妹喜,丹唇微闭,显出娇媚百态,秋水泛波,映得人目眩神迷。心想,哇,这真是绝代佳人,我到现在还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女人哩。

他当即就带着将士们回家,打仗的事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有施国仅凭一女而保了平安。

第二天,桀就把妹喜封为王后,整天和她厮守在一起,对她是百般宠爱。

他有幸得到这样一颗明珠,觉得原来的那些宫殿都太小,太寒酸了。于是,他招来国内最优秀的工匠,专门为妹喜建造一座宫殿。

这座宫殿是当时京城最高、最豪华的建筑,高耸入云,似乎要倒下来,人们就给它起了个怪怪的名字,叫倾宫。

倾宫的内部装潢也华丽无比,用白玉雕成楼栏,以锦绣铺在地上,用象牙镶嵌在宫殿的走廊里,他就在这样的地方和妹喜嬉戏游乐,看着歌舞,听着音乐,大臣们要进宫来报告事情,一律被挡在宫外。

妹喜本来就长得如一朵初开的鲜花,住在这样的宫殿里,在绫纱宫帷的衬托之下,自然更显得妩媚动人。再加上她柔声细语,曲意应酬,更使那贪恋女色的桀神魂颠倒,长夜相陪。因此,这倾宫后来也有人叫它为"长夜宫"。

一天夜里,天本来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空中突然有一道白光闪过,亮如白昼,接着有大小石块从天而降。后世发现的《竹书纪年》一书记载了这次自然现象,说:夏桀十五年,一天半夜,星陨如雨。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流星雨记录。

历史记载中的这座倾宫,详细地点至今还不清楚。但在公元1960年,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发现的一处夏代宫殿遗址群,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这是不是世代流传的倾宫遗址呢?就不得而知了。

这里顺便再说一件事,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在位时,除了发生过流星雨,还有两次地震。一次是在夏桀十五年,和流星雨同时期;一次是夏桀三十年。

为了讨妹喜的欢心,桀还别出心裁,在倾宫的边上挖上一条河,河里全部注满了酒,他把它叫做酒池。

在酒池的旁边,桀又叫人垒了一座山。这座山可不是平常的土石垒成的,它完全是靠人肉和兽肉堆积而成的。

每天,他便和妹喜驾着小船,荡漾在酒池之中,欣赏两边的肉山肉色,听听周围的丝竹管弦,真是乐胜天仙。

一天,桀正与妹喜在倾宫上尽情观赏,突然鸡鸣狗吠,接着天空传来一声闷雷,倾宫已晃动起来,真像是要倾倒一般,再看宫中桌上的杯盘,碰得乒乓乱响,几个凭栏的侍女竟被抛到宫下肉山上去。

桀和妹喜也觉得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两人慌忙抱住亭柱,闭上眼睛,这才略略安定下来。

这是一次地震!

不一会,一切平静。待桀睁眼看时,城中民舍倒塌,尘土飞扬,四野里裂开道道缝隙,酒池已经倒流。

这时早有大臣前来向他奏道:"城中房倒屋塌,死伤百姓无数。""老人孩子流落街头,衣食无着,亟待救济。""有人传言,说大王营造倾宫,劳民伤财,这才引起天帝发怒,晃动大地。""适才是天帝发怒,地动山摇,只怕大王……"

桀实在听不下去了,怒道:"大地晃动,没关系,天上的太阳并没有掉下来!我夏桀好比天上的太阳,只要太阳不陨落,我就不会亡。"

"不错,大王。"一个大臣说,"百姓们也把太阳比做大王,可是他们却指着太阳说:'你这个太阳啊,何时才能灭亡,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

桀疑惑不解地骂道:"混账!与我同归于尽,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看来这个大臣决心趁这次地震之机,借题发挥了,他道:"常言道,民安则乐其生,不安则轻其死,民不畏死,必铤而走险,而百姓走险,则天下势必大乱。如今天灾连年,百姓流离。如此看来,只怕今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大的灾难。"

桀听到这里,气得脸色发青,咆哮道:"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竟敢谎报民情,蛊惑人心,咒我大夏朝早日灭亡。"

"大王可不能误会我的意思,"大臣道,"我是一片好心,劝谏大王,不忍目睹夏朝的灭亡。"

桀冷笑道:"哈哈,即使有朝一日天将亡我,也不能让你这样的人目睹。来人,替我把他的眼睛挖去!"

这个大臣果然被挖去了双眼,丢弃在肉山之上。不一会,就气绝身亡。

大臣一死,桀抬头一看,天高云淡,烈日当空,自信亡国之说纯属妄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