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编著的《中国故事(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卷)》中五代十国部分,讲述了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大改组,最后又归于大统一的故事。
按传统的说法,五代上起于公元907年朱全忠灭唐建后梁,下讫于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创宋,前后计53年。其实,五代故事中的大多数历史人物,他们的活动始于唐僖宗乾符(公元874-879年)年间,即黄巢农民起义之时,结束于赵匡胤兄弟统一中国以后,前后共有近百年的时间。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还有各族人民,以自己的生存方式,共同演绎着动人的故事,书写了这段历史。
《中国故事》中北宋、南宋部分,讲述了宋史中官制、军事、农业、商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其中最牵动人心的就是征战沙场的英雄: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等,他们杀敌报国、驰骋在战场的故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
《中国故事(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卷)》由万方编著。
《中国故事(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卷)》是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卷。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这一时期,中原地区被五个朝代依次更替,而其他地区则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整个中国处于分裂的局面,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实现基本统一。使中国又逐渐进入经济、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后来,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是宋朝的继续,是北宋灭亡后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一个朝代。
包拯智断“牛舌”案
包拯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时,受理过一起“割牛舌”案件。其断案之怪、之奇,让人觉得不同寻常,但真相大白之后,人们又不能不从心里叹服。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衙门前来了一位告状的农民。当时正值农忙季节。包拯接到报告,料想此人一定是遇到了火烧眉毛之事,否则他不会在大忙季节进城来。包拯立即升堂,准备问案。
不一会儿,一位面色沮丧、衣衫褴褛的农夫颤颤巍巍地被人带上了堂。他结结巴巴地说:“我的牛舌头丢了,被割掉了,成了没舌头的牛了。”
舌头被割这倒是一件新鲜事,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包拯慢声细语地开导农夫,足足花了半个时辰,总算弄清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来人名叫李金泉。家有老少8口,耕种30亩田地。不久前,他用全家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钱买了一头牯牛。由于李金泉的精心喂养,大牯牛精壮极了。农忙中大牯牛耕田一天,回来后仍然精神饱满,一头大牯牛简直可抵得上两头用。李金泉心里乐滋滋的。
那天夜里,李金泉一家因连日劳累,睡得特别死。蒙眬之中,李金泉仿佛听到牛栏里有动静。他披衣出屋,只见淡淡的月光照着牛栏,四周寂静无声。见牛还在,安然无恙,李金泉放心地回屋了。约摸三更时分,他突然听到大牯牛惨叫一声,连忙赶到牛栏,只见大牯牛嘴边挂着一团血肉模糊的东西,再仔细一看,那是大牯牛的舌头……
听完李金泉的述说,包拯对他的遭遇深为同情。肇事者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包拯陷入了深思。如果图财,为什么仅仅割断舌头,而不是将牛牵走他感到困惑,他努力地思忖着。堂上、堂下一片寂静。
忽然,思路豁然贯通了:牛舌被割,牛肯定就活不了;牛活不了,李金泉的30亩田就无法种;再说李金泉爱牛如命,牛死了,对李金泉的打击一定非同小可。他估计肇事者十有八九是出于报复。那么,肇事者想来必是李金泉的冤家对头。
想到这里,包拯问李金泉:“邻里之间,你可有仇人”?
李金泉道:“小人凡事宁愿自己吃亏,从不占别人便宜,也不损害别人。赌钱喝酒一样不沾。和谁都没有瓜葛。我琢磨应该没有什么仇人。”
包拯见问不出所以然,就让李金泉站一边,再细细想想。又差人传地保李小龙问话。
李小龙奉命来到堂前。他毕竟惯于应付公差,口齿伶俐,说:“禀报大人,本村懒汉李卜安是个游手好闲的角色,常常在外偷鸡摸狗。依小人之见,这桩坏事保不准就是他干的。”
李金泉平时对李卜安也很反感,此时听李小龙一说,似乎抓住了罪魁祸首。于是他肯定地说:“对,就是他,错不了。我怎么看就觉得怎么像。”
包拯侧过身来,询问李金泉:“李卜安和你有无怨仇”?
李金泉使劲拍拍脑袋,怎么也想不出有什么宿怨和新仇,于是讷讷道:“怨仇,说不上,就是看着像。”
“不能依看着像不像断案,”包拯并不想训斥李金泉和李小龙,但他觉得个中道理却有必要让他们知晓,“李卜安偷鸡摸狗,无非想得点好处。现在牛没偷走,只是被割了舌头。这于李卜安,一点好处没有。这种损人而不利己的事,似乎不应是他所为。”
听了包拯的这一番分析,李金泉、李小龙都佩服得连连点头,同时又都为自己的胡乱推测而深感愧疚。
“牛是养不活了,李金泉,你不如回家去把牛杀了,牛肉还可以卖两个钱。”包拯很体贴地说。
李金泉听了,简直不相信那是包大人说出来的话。如果只想牛肉卖钱,还跑到城里来告官干什么他心里发急,两眼直发愣:“官府的告示上不是明文规定不准宰杀耕牛吗怎么……”李金泉心中感到纳闷。
包拯脸色陡然一变,惊堂木一拍,声色俱厉地说:“李金泉,本县刚才的话,你听清楚了没有”?
包拯让李金泉回家杀牛,是想借此把肇事者引出来,而这些,他又不能对李金泉说明。
惊堂木将李金泉镇住了。他赶忙说:“听清楚了,回家杀牛,杀牛。”
李金泉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走下堂去。家里人见他脸色不好,神志恍惚,不敢询问衙门断案之事,只好暂且让他歇息。
这一天,家里像死水一样沉寂。
李金泉躺在床上,心里直犯嘀咕:知县大人案子不查,却叫我宰牛,这不是明摆着让我犯法吗但不照办,违抗命令,又是犯法。这叫人如何是好他思前想后,决定不请屠夫,由自己与儿子晚上偷偷动手。
好不容易挨到了深夜,村里村外一片寂静。这时,父子俩点灯烧水,忙碌开了。谁知,他们一心想背着人宰牛,却又偏偏被三个人撞见。
自从李金泉的牯牛舌头被割以后,有一双鹰似的眼睛,就一直在冷冷地注视着李金泉家的一举一动。李金泉在明处,这双眼睛躲在暗处。
这是李伯泉的眼睛。李伯泉自肇事以后,一直在暗中监视着李金泉。整整一个白天,毫无动静。夜里,发现李金泉家灯光隐隐闪烁,便蹑手蹑脚来到李金泉屋后,踮起脚尖往里看。他惊呆了,李金泉在杀牛他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李金泉这么胆小的人居然也敢杀牛他准备索性来个一不做二不休,等天明进城报官,让李金泉尝尝不肯把牛借给他的苦果。
继李伯泉目睹李金泉杀牛之后,本村懒汉李卜安赌完钱回来,路过李金泉家,发现深更半夜屋里还亮着灯,一双好奇的眼睛凑近了窗户。惊人的发现使他在感到不可思议之外,还感到高兴。哪家宰杀耕牛,于他无妨,然而进城报官,他就可以得到赏钱。
再说地保李小龙,白天从知县大人那里回来,总觉得事情没完。他有那么一种预感:李金泉宰牛,会引出大篇文章来;至于说是什么样的文章,他就说不清楚了。这一夜,他没敢睡,时不时出门察看动静。皇天不负有心人,李小龙的收获很大,他不仅看见了李金泉父子杀牛,而且看见了李伯泉、李卜安鬼鬼祟祟的行动。
第二天,李金泉、李小龙、李卜安、李伯泉四人各怀心事先后来到县衙门。李小龙一到,由差人直接带到后衙。李小龙一五一十地向包拯报告了昨天夜里自己看到的一切。
包拯听了暗自高兴,果然不出所料,鱼上钩了。他吩咐手下人立即和李小龙一起去李伯泉家搜查作案工具。
事不宜迟,他又即刻升堂问案。
李卜安、李伯泉分别被带上堂。
“李卜安,半夜三更你为什么不在家里安安顿顿睡觉,而去李金泉家”?包拯话音不高,但话中自有一种威慑力。
李卜安自知名声不好,故而说话毫不隐瞒、掩饰:“昨夜赌完钱回村路过李金泉家,恰好看到他父子俩在杀牛。我知道,杀牛违法,报官可得赏钱。我这是领赏钱来了。”
包拯听他说得合情合理,没有再追问。他已经排除了李卜安作案的可能性。
“李伯泉,本官问你,你怎么知道李金泉家杀牛”?
“昨天晚上,我透过李金泉家窗户看见的。”李伯泉异常镇静地回答。
“深更半夜,你去人家窗底下干什么”?
“我……”李伯泉觉得这时说什么都不合适,一时语塞。
包拯见他答不上话,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好大胆的李伯泉!你把李金泉家大牯牛的舌头割了,还恶人先告状,倒打一耙。来人,给我重重地打!”
众差人吆五喝六,一拥而上。
“不,不,别打。我李伯泉一向安分守己,怎会去割牛舌头我亲眼看见李金泉私宰耕牛,违犯了朝廷法令,才来举报。如若不信,大人可去他家察看。”
包拯从李伯泉的话中听出他的心虚,于是紧逼一句:“李金泉杀牛,是本官授意的,是用来试探你们的。你还有什么话说”?
李伯泉自知中了圈套,冷汗直冒,但还想狡辩:“我与李金泉无仇无冤……”
“哪里是无仇无冤”?站在一旁的李卜安忍不住插嘴道,“几个月前,你向李金泉借牛,没有借你,你一直耿耿于怀,扬言迟早要报复。” 李金泉听这么一说,方才记起确实是有那么一回事。由于大牯牛连日负重干活,渐渐瘦了,李伯泉来借,被李金泉婉言拒绝。李金泉开始还处处提防着他,日子一长,没见动静,也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没想到,李伯泉竟在几个月后下了毒手。
这时,去李伯泉家搜查作案工具的差人赶到。他递上溅满血迹的衬衣和寒光闪闪的尖刀:“禀报大人,这是从李伯泉家搜出来的。”
李伯泉知道事情已经彻底败露,耷拉着脑袋,从实招供了。
P2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