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在纸上静水流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纳兰泽芸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迎着书卷的朝阳走路

朋友笑我“书痴”,我一笑置之。我爱读书,这已成为我的业余习惯。虽然刚在上海那几年,实在是两手空空,不得已要奋力工作来改变现状,读书与写字于我是一种奢侈。待一切基本安定之后,回望,我痛惜流逝的光阴,好在,还年轻,书仍可以读,字仍可以写。

有同事跟我说,不知怎么回事,一拿到一本书就哈欠连天,我笑笑说,因为你没有这习惯。

读书,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我很少有感到非常无聊的时候,哪怕漫长的出差途中,因为我的手里有一本书,我的手、心都不空,何来无聊?罗曼·罗兰说,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我真的有这样的感觉。

记得以前读钱钟书,说钱家人笑钟书是“书痴”,并说“痴人有痴福”——钟书爱读书,只要有书读,他别无营求,好像享受富人“命中的禄食”一样丰足。当然,自己不能与这位伟大的钟书先生相提并论,只是一种意义上的相似而已。

钟书先生有一段时期将书房命名为“容安馆”。这个所谓的“容安馆”书房,是由小客厅里拦了一扇屏风隔出了一角,窄小只能容身。他做到了真正的“容膝易安”。谁能想象,在这样一扇屏风拦出的一角里,他写出了《管锥编》、《谈艺录》等令人惊叹的伟作。所以说,思想,是能够穿越时空而存在的。

钟书曾说:“弈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大意是说,世事无常,个人心中喜忧,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心境平和恬淡一点,将营苟之心褪却一些,可以活得坦然一些。

记得周有光先生有一则《新陋室铭》。说起周有光这个名字,可能许多人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要说到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知道,周有光就是《汉语拼音方案》主持者和主要拟定者。有了这个方案,汉字才能被一个个注上拼音,然后才能扫盲、才能推广普通话、才能进行电脑输入等等。周有光为汉语的科学化、国际化、信息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0多年前,周有光的居室条件简陋至极,书房、客室、吃饭间都在一间小小的屋里,书没地方放,只好放在菜橱里,他曾戏称: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在艰苦的环境里,这篇《新陋室铭》诞生了,读来令人莞尔的同时,不得不钦佩他的超然心胸: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

斯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

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周先生说:“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他生于1906年,如今已是105岁高龄。105岁的周先生,淡泊心胸,乐观豁达,他说,大智若愚,大道至简。

生活,本身其实是简单的,但绝大多数的人们制造出了太多的复杂。其实,你简单了,生活也就随之简单。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永远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当然,不是说物质不重要,某种程度上,物质相当相当的重要。

在这个物质远胜于精神的年代,追求物质,已成了人们众所趋之的目标。但是,能否,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在稍稍停下的间隙,读一本好书,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让狂躁的物欲之心能够让思想的净水洗濯,得一丝清凉之气?晚三秒,再关门

家里的洗衣机脱水时,里面发出很响的“咣咣咣”的声音。我打电话报修。周末,维修人员上门来拆开看,是一枚硬币掉进了机器里面。

维修人员是位约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可能是一直骑着助动车风吹日晒跑维修的缘故,脸上显得憔悴而沧桑。他在忙维修的时候,我倒了杯水给他,说师傅辛苦了,喝杯水吧。他憨厚地笑笑说,我不渴。

将那枚硬币取出来后,他又顺便将洗衣机内部清洗了一遍,说洗衣机用久了要清洗的,否则会滋生病菌,沾到衣服上对身体不太好。

洗衣机修好了,师傅提着维修箱出门,跟我说再见。我并没有立刻“呼”地关上门,而是扶着门也对楼梯口的师傅道着再会。我开着门目送他,直到他拐过楼梯口,才轻轻关上门。

我能想到,此刻即使外面寒风割面,这位维修师傅的心里也是暖的。因为他不是前脚离开,背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呼”的一声沉重而冰冷的关门声。

他得到了别人对他晚三秒钟再关门的尊重。

这种晚三秒钟再关门的习惯,是我三年前去一位客户家后养成的习惯。那次因公事紧急,一份文件必须周末亲自去客户家拿。

当我拿好文件,双脚刚刚踏出客户家的门,突然一瞬间,门就在后面“呼”的一声重重关上了!那一声,惊得我一震——我愿意相信这不是客户自己的本意,他家阳台是敞开的,我愿意相信那是阳台的风将门瞬间吹得重重关上,因为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

但是,尽管这样想,那扇瞬间在我身后重重关上的门,还是让我的心里掠过一片寒凉。我感到有一种叫做“被尊重”的东西从我的身上慢慢剥落。

“被尊重”,有时候,是多么难得。一旦得到,会让人觉得三冬犹暖。

如果你细心一点,你会发现,电梯里常常有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有什么作用呢?许多人可能回答不上来。几年前,我也回答不上来,我一直以为那面镜子是给每一个进入电梯的人整理仪表用的。当我偶然间知道了真实的答案时,我心里的感动,像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个答案是:当有残疾人摇着轮椅进来的时候,他(她)不必费力地转过身来,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楼层显示灯。

在小事或细节上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尊重,像一朵小小的雏菊,并非美得惊天动地,却静静地散发丝丝缕缕的芬芳,让人的心里恬静而暖和。P3-6

书评(媒体评论)

细兰泽芸的文章,温情与理性相融,哲思与绰约并重。

——著名作家、资深编审 柳萌

纳兰泽芸对生话的感悟是独特的、细致的,让人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具有可贵的洞察力与悲悯情怀。

——《意林》资深编辑 刘世佳

我想象着,在那样一个繁华万丈、灯红酒绿的上海滩,需要一种怎样的耐心和沉静,才能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于深夜里与文字对话,与心灵对视?才情,与勤奋往往是唇齿相依。

——著名青牟作家 同海亮

追遂细兰泽芸的博客已经两三个年头了,她的每一篇更新文章,我都会去读,并为之感动和沉醉。她写亲情,总能直击人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她很励志,嬉笑怒骂皆在探寻人性的光辉。纳兰泽芸的温婉和才情,让她笔下平凡的人间烟火都有了耐人寻味的哲理。她用文字和良知,在这个偶尔让人浮躁和迷茫的社会里,亮起一盏灯。

——网络读者 叶小绿

文之清冽,笔之清新,人之清淳,心之清直。

——财经作家、商道传媒董事长 张建云

后记

写过,爱过,活过

一直以来,新华书店里、图书馆里、书城里那些书,在我看来,都是神圣而高不可攀的。我笔下的那点文字,似乎还不够具备成为“书”的份量。

把这想法说给一前辈听,前辈说:不要想得太复杂,出版属于自己的书,只是对自己作品的一种汇总或总结,间隔一段时间,把发表的作品集结起来,是一种纪念。

那么,就像前辈说的那样,这本书,就算是对过往几年一个小小的总结,或者纪念吧。

司汤达说:写过、爱过、活过。

司汤达认为,不管作品如何,作品命运如何,但他写过;不管爱情如何,不管是苦是涩是甜,但他爱过;不管人生是痛是乐,是悲是喜,但他活过。

是2008年年底吧,我看到一篇有关青年作家乔叶的文章,那里面,有许多乔叶的真实心路历程。

她的那些经历:出身平凡农家、没有亮色的童年、捉襟见肘的求学岁月、为了给家中省钱而去上了师范院校、16岁第一次发表第一篇小文……

我突然发现,她的经历,在我的身上,是那样的似曾相识:出身半个农家、没有亮色的童年、捉襟见肘的求学岁月、为了给家中省钱而去上了师范院校、12岁第一次发表第一篇小文……

三年前的那个隆冬深夜,我想了很多。外面冷风呼啸,我几乎坐了整整一夜。

乔叶比我幸运的是,她从1993年开始正式踏入写作路途后,没有中断过。

而对于我来说,“遗憾”是有,但是如果要说到“后悔”二字,似乎也没什么可后悔的。回望过去的这近+年时光,我每一天也都在努力地生活着,工作着。然而这种“生活”,更多的是衣食意义上的生活。似乎我的心灵深处有一个缺口,随着日月的更替,越来越大,越来越空。是什么呢?那个冷风呼啸的冬夜,深夜独坐的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梦想。确切地说,是一个关于文字的梦想。

那个夜晚,我心里一个声音在问自己:乔叶从1993年开始写,如果你从现在开始,比乔叶晚了16年,你是否还来得及?

另一个声音又在回答我自己:没有什么来不及。

我心里清楚,这个与文字有关的梦,荆棘密布。这条与文字相伴的路,荆棘丛生。

作家毕飞宇说,当他被退稿弄的快要疯掉的时候,他有一种把所有的稿子付之一炬的冲动。也许,今天的他回忆起往昔,所有的苦辣酸甜都可以在风中,付之一笑吧。

我知道,我也可以在朝九晚五之余,逛街、跳舞、泡吧、喝咖啡……,我可以过这种生活。  我完全可以不必夤夜秉烛。但是,这种夤夜秉烛的生活,是我内心愿意选择的一种方式。

我记得乔叶写了这样几句话,我到今天还记得很牢,她说:

“曾有许多读者向我打探写出好作品的诀窍,我摇头。我是真的没有发现这个诀窍。如果有诀窍,我就不会为了写东西而积累上百本的生活日记和读书笔记,也不会在发表作品之前作废两百多篇的文稿,更不会落下腰椎、颈椎、指关节变形等病痛——不,也许这正是诀窍,这些诀窍就是:无微不至地去体味生活,全身心地去汲取营养,将这些营养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之后,再像春蚕吐丝一样,用生命去织锦。”

用生命去织锦。

我自知没有乔叶那样的资质,更没有乔叶那样的悟性。但,我会努力。

但愿自己能够如她,坚强、坚韧、坚持,慢慢的,慢慢的,一路走下去。

这条与书与笔相伴的路,不好走。然而,没有关系,爱过,写过,活过,就好。

目录

辑一 晚三秒,再关门

 迎着书卷的朝阳走路

 晚三秒,再关门

 吹彻早春不知寒

 向心湖投一颗大石子

 感谢我有一双“鸭脚”

 想想那方随风飘动的窗帘

 守望人性

 不怕流血怕流泪

 笑对秋声

 不要忽略大脑这个大药房

辑二 此生还能见你多少次

 那个为你反穿衣,倒踏鞋的人

 此生还能见你多少次

 不跛之心

 抱抱世界上最疼你的那个人

 爱的长线妈妈永远看得见

 父爱无须分辨

 喊出一个母爱与尊严的秘密

 妈妈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听你的啼哭像天籁

 搂

 两张生死状

 永远在你的前边

 忍住眼泪

辑三 爱君笔底有烟霞

 爱君笔底有烟霞

 分一节指骨给父辈抚摸

 笔下美丽,旖旎而来

 蓝墨水上游的干瓣莲

 人间情味,温润如玉

 梦境的路上,飘满红罂粟

 年轮上刻下的都是爱

 青春,背负着伊卡洛斯的翅膀

 我不是玛丽雅姆,也不是莱拉

 相错于流年的彼岸花

 爱在纸上,静水流深

 她在爱情里灵犀失明

 由华枝春满到禅灯梦影

 平凡的世界,真实的人生

辑四 旧雨三年精化碧

 别让“手掌心煎鱼”打倒你

 旧雨三年精化碧

 轮椅上的夕阳与朝阳

 “瘦鹅”启示

 下游抗洪,不如上游植树

 小蜗牛的飞翔之梦

 谢谢你曾那样嘲笑我

 一切皆有可能

 夜来无梦过邯郸

 做那个不要鱼竿的孩子

辑五 聆听二胡如水的美

 聆听二胡如水的美

 爱是一场甜蜜的苦役

 当它的眼神抚过你的心

 上天韬晦的钻石之光

 生命缺氧不缺爱

 五字真言,千年秋心

 与快乐一墙之隔的忏悔

 白血哺我,红血救我

 背向大地的爱

 方寸荧屏里的“拍岸惊涛”

辑六 生活是带刺的玫瑰

 你究竟有多少朋友

 生活是带刺的玫瑰

 再富不能富孩子

 我要马上告诉你,我爱你

 为你锁牢那道门

 法官大人,请判我犯法

 就做那只鳄鱼

 看到“天使在擦窗”

 没有天光云影的自然角

 通水管的羞涩少年

后记

序言

最好的回报

屈指算来,从提笔写点文字到今天,已经近三年了。三年时间,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不算久,但其问经历的明媚与忧伤,纠结与畅怀,却历历在目。

这本书汇集了我过去几年里在报刊发表的部分文章。看着一个个熟悉的题目,我都能一一想起当时写作它们时的情形,想起发表时它在某报刊杂志上的排版样式,想起那些有关于它们的点点滴滴。

从不觉得自己写得有多好,但一直觉得写得很快乐。我就像一位年轻的妈妈,文章是我的小女儿,在我的照料下,小女儿一点点地长大和成熟。到成书那一天,就是女儿出嫁那一天,女儿一出嫁,当妈的就不能再照顾她的生活了,更多的只是远远的观望和祝福。就像书一出版上市,写这本书的人更多的也只能观望和祝福,希望它遇上懂它、惜它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讲,这本书,是写给我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读者们。

再有,这本书,就是写给我的爸爸妈妈了。

也许,此刻,爸爸正在批改他永远也批改不完的作业,妈妈正在我远方的老家忙她永远也忙不完的活计,或者,妈妈正在为奶奶的96岁生日做准备吧。

再过几个礼拜,我的奶奶就要迎来她96岁生日了。96岁的奶奶,是我老家方圆百里之内最高寿的一位老人。

说起奶奶的高寿,老家的人都会说:还是她老人家的“下人”孝顺得好啊。“下人”是我老家的方言,意思是“晚辈”、“子孙”。

三年前93岁的奶奶突发脑溢血。那次情况相当严重,我从上海匆匆忙忙赶回老家时,奶奶已经不会说话,我在床头呼唤奶奶的时候,奶奶的眼神已经涣散。奶奶的思维已经如游丝一样,飘浮在天空的某一角落。此前奶奶已送过医院抢救,但医生最后摇摇头说:回去吧,准备准备吧。所有人都知道医生的话意味着什么。

回到家后,奶奶已不能进食,我爸爸就设法买到高营养注射液,通过奶奶已经微细的血管慢慢注入她体内。接着奶奶又开始发高烧,爸爸马上请来医生到家里来为奶奶退烧。

七十古稀,而奶奶九十三岁,已属高寿。村里就有人说不必再救,反正已这么大年纪了。爸爸后来满噙泪水对我说:“她是我亲娘,不管她多大年纪,她都是我亲娘。她在生死线上挣扎,如果我能够救她却眼睁睁地看着她离开人世,我会一辈子于心不安。如果我尽力救了,她还是走了,那我无话可说。”

奶奶终于被爸爸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但是半身不遂。一个半身不遂的九十多岁老人,对于照顾她的人来说该是何等的考验!

我的妈妈,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也教会了我怎样为人儿女。

在奶奶半身不遂的日子里,妈妈悉心照料奶奶的吃喝拉撒,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幸好爸爸仍积极为奶奶进行治疗,托在省城大医院工作的学生为奶奶买药。

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看到了爸爸妈妈的辛劳,神明被感动了,于是又重新赐予了奶奶灵活的双腿和身体。

如今三年过去了,奶奶活得好好的,吃饭也香,还不喜欢闲着,爱东家西家地串门子。人老了就成了小孩了,奶奶有时候会像小孩子一样不讲理,小闹腾,妈妈都宽容地笑着。

这些年,我像出巢的小燕一样在远离爸妈视野的城市里生活和工作。离得远了,自然不能周全地照顾他们,有时候就会心生歉疚。爸妈就说:“只要孩子在外过得好,爸妈比吃什么山珍海味都高兴。”短短一句话,往往让我哽了喉头。

一直记得作家史铁生说,当他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当他的文章第一次获奖的时候,他多希望他的母亲还在人世,让她高兴高兴啊,可是,母亲为他这个残疾儿子操碎了心,49岁就积劳成疾离开了他。

每次想到这里,我都暗自庆幸——我是多么幸运啊,每次取得一点点小小的哪怕微不足道的成绩,我都可以跟妈妈分享快乐。听到妈妈欣慰的笑声,所有昼夜工作的辛苦都一笔勾销。

常常在这种时候,不可遏止地,我的眼前就会浮现一张苍老悲郁的脸,我仔细辨认,发现那是海子母亲的脸。

几年之前,我去了与我老家一江之隔的安徽怀宁高河查湾村,去那里看望海子,准确地说,去看望海子永远安息的地方。我从来不知道,我与海子的地理距离,竞离得如此之近。

那是一块不高的土丘,上面绿草萋萋,土丘四周用石头环砌。附近有一些空酒瓶,有绿色的啤酒瓶,有透明的白酒瓶,我想那是崇仰海子高蹈灵魂的人们带来给海子喝的吧。他们心疼年轻的海子在那个小酒馆里,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我的诗歌,你给我酒喝。那个世俗的小酒馆老板面带蔑视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请你别在这儿朗诵诗歌!这句话深深刺伤了视诗歌为神圣的海子。

1964年出生的海子,经历了半饥饿状态下的童年与少年,1979年,年仅15岁的海子就考上了北京大学,这实在是件太了不起的事。之所以说了不起,是因为那时候的孩子能考上大学,简直就像古代考上状元一样的稀罕,况且是考上北大,况且只有15岁,况且是从那样一个贫穷而闭塞的小村里!

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海子,想到将要看到和乘上真正的火车而兴奋得晚上睡不着。海子母亲东挪西借了30元钱,让海子带上,15岁的安徽乡村少年海子,穿着一双胶鞋,带着一个简陋的木箱子,怀着激动的心情乘上了神秘的火车,往北京的方向前进。

大学毕业后的海子第一个月工资90元,他寄了60元给母亲,母亲很欣慰,海子是个孝顺的孩子。可是瘦弱的母亲怎么能料到,短短几年之后,她就要永远失去她的儿子?

决意离开之前,海子想了些什么,已无从知晓。但为何要选择在山海关这个“天下第一关”离开?是他的心里有难以逾越的“关卡”吗?

要走了,还带着那几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德拉小说》,是舍不得这些朝夕相处的灵魂伙伴吗?还有那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多么善解人意的一个人,担心自己走后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自己留下一纸声明。让那山海关的血色铁轨与血色残阳,都由他瘦弱的身躯独自承受。

可是海子,你对每个人都如此善解人意,可是为什么就不想想自己的母亲,你难道想不到,年仅25岁的你走之后母亲会为你几乎哭瞎双眼?你苍老的母亲说:海子上大学,参加工作,每次回来又回去,我每次送他,都哭。

你说: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荒凉的大地上承接着更加荒凉的天空……可是你知道吗?你走之后的荒凉岁月里承接的是母亲更加荒凉的心。

你的死真的与任何人无关吗?哪怕与任何人无关,也与你的母亲有关。你到另一个世界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谁都管不着,你也谁都可以不管,但你唯一不能不管的就是你的母亲!

那次从查湾回来,我想了很多,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我只是在内心默默地告诉自己:这一生既然做了父母的孩子,就不要让他们为我担心,为我难过。回到上海后,我写了篇小短文《爱的最好回报》。里面有一句话:如果我们真的爱自己的亲人,我们就要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好好地学习,让他们放心,让他们欣慰。

我想好了,等书出版上市之后,我要寄一本给爸妈。妈妈不识字,就让爸爸读给她听。

谢有顺说:因为写作,生活不会甘于平庸,不会陷于空虚,不会沦于尘俗,我靠叙述自己而获得生命的意义。

我知道我写得可能远远不够好,甚至,稚嫩。但不要紧,苍鹰不是一天学会飞翔的。

在这个繁嚣的时代,写作是艰苦的,更是寂寞的。

但我还是要感谢文字。是文字让我拓展了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我只此一次的生命呈现了最大可能的美。

我知道我应该感谢许多人。广大读者、编辑、父母、师长、朋友……

但最好的感谢,是继续不断地努力……

是为序。

纳兰泽芸  2011年11月

内容推荐

这本《爱在纸上,静水流深》由纳兰泽芸著:渐渐地,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一十素淡的世界:清可见游鱼的小河水、河岸那只方头渡船、碧色排挞的竹篁、桃杏花里的沽酒小屋、温煦目光下的繁花布,这一切,在启承转合、清丽单纯的文字里,如一首潺湲的诗,不动声色地,在午夜里,绾结成一个静水流深的梦境。

《爱在纸上,静水流深》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编辑推荐

这本《爱在纸上,静水流深》由纳兰泽芸著,这本书汇集了作者过去几年里在报刊发表的部分文章。看着一个个熟悉的题目,作者都能一一想起当时写作它们时的情形,想起发表时它在某报刊杂志上的排版样式,想起那些有关于它们的点点滴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