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被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州大学7大名校争相录取!创造华人常春藤录取记录!打破台湾地区北一女百年创校纪录,刷新台湾教养史上的纪录!
怎样才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是所有父母最想问作者梁旅珠的问题。
不上辅导班,不请家教一样可以把孩子培养进名校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学写毛笔字。三年级学会做计划和画重点。四年级学会记笔记。五年级学会做复习表,订目标。
《我把女儿教进世界名校》是史上最牛妈妈梁旅珠的教养书!教出被哈佛、斯坦福等世界7所名校同时录取女儿的秘笈!
《我把女儿教进世界名校》讲述了: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但又希望能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如方法不当,不仅孩子一事无成,还毁灭了和谐的亲子关系。作者梁旅珠培养的女儿被世界7所名校争相录取,一时,梁旅珠被台湾各大媒体报道,大家都好奇怎样才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梁旅珠在这本书中,首度完整披露她的教养观。从女儿出生起,除了爱与安全感,她最严苛要求的是生活教育,而且完全没有妥协空间。
生活教育包括人格教养、价值观。对梁旅珠而言,生活教育就像一块沃土,当你将沃土整理好,无论你播洒什么种子,都会美丽绽放,结出丰盈果实。
于是,女儿读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她让女儿借着练习毛笔字养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小学三年级时,她教女儿做计划表及画重点;小学四年级,女儿记笔记;小学五年级,女儿做复习表、订目标……这些,完全事半功倍。至今,乐在学习的女儿,更是交出一张最令人激赏的成绩单。《我把女儿教进世界名校》作者梁旅珠除了“从小开始”、“先紧后松”、“想在前面”的教养哲学,她最想提醒父母,教养无法速成,没有秘方,时间、耐心以及坚持,是最必要的付出。
第一章 把我最珍贵的资产──时间,给孩子
第一节 我为什么自己带孩子
第二节 我的零岁教养
第三节 父母的教育分工
第四节 不容妥协的教育坚持
第五节 写字,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态度
第六节 《阿信》,我的最后一出连续剧
第七节 发现孩子的天生气质
第八节 亲子过招──提出孩子愿意接受的建议
第二章 小学一年级,就让孩子养成专注、坚持的读书习惯
第一节 孩子愈小,陪读时间愈多
第二节 小学一年级,就把习惯养好
第三节 怎样才能把书念好──从生活教育做起
第四节 怎样才能把书念好──专注
第五节 怎样才能把书念好──坚持
第六节 乐在学习
第七节 女儿从来不上补习班
第八节 计算机与网络
第九节 才艺课
第三章 教育孩子之前,先教育我自己
第一节 超完美体罚
第二节 赞美与奖励
第三节 培养女儿的幽默感
第四节 梳头发的亲密时光
第五节 培养孩子独立,从小事起
第六节 培养孩子独立,安全第一
第七节 教养比才能更重要
第八节 溺爱会成害
第四章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提早让孩子学会别人永远拿不走的能力
第一节 鼓励孩子走一条最辛苦的路
第二节 美国的夏令营收获
第三节 以身作则的价值观
第四节 教养,预防胜于治疗
第五节 妈妈的妈妈的味道
第六节 老师难为
第七节 教养,必须投入时间与专注
第八节 旅行,创造你和孩子的回忆
第九节 教养意见不同时,如何与长辈沟通
第十节 学会放手
附录 美国七大顶尖名校录取通知书
第二章 小学一年级,就让孩子养成专注、坚持的读书习惯
第一节 孩子愈小,陪读时间愈多
孩子刚入小学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建立读书习惯和观念的黄金期。
那两年不论是写功课,还是考试,我都带着他们一起走过所有的细节,一起检讨,一起研究改进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继续追求更好的表现。借由这样的过程,我让孩子明白,在妈妈心目中,怎样才叫全力以赴,习惯以后,就会成为他们自我要求的标准。
一位朋友谈到刚上中学三年级的女儿,颇为忧虑。
她说:“怎么办?我看女儿整晚晃来晃去,念书态度懒懒散散,花好多时间上网聊天、看电影,常常拖到三更半夜才睡。叫她用功一点、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些,她竟回我说,她觉得自己已经够用功了!我们母女对‘用功’的定义,标准怎么会差那么多?”
现在的孩子缺乏目标
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只要回想起当年联考前冲刺是怎么拼的,多数人都有二十世纪版的悬梁刺股故事想拿出来激励儿心,很不幸的是,孩子们对父母古早的励志故事通常没什么兴趣。
我们所谓的“好好用功”,真的是从早到晚全神贯注、分秒必争,但一对照现在许多孩子边念书边上网的散漫情况,毫无自我鞭策的动力,心里难免嘀咕。
类似的亲子沟通困扰,多数家庭都会有,就好像叫孩子整理杂乱不堪的房间,孩子却顶一句“我觉得很干净啊”回来……在不同的层面交流,当然不会有交集。
现代家庭孩子生得少,不管家境优不优渥,通常都能得到父母的全心关注,尽力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各类资源送到眼前,所以现在的孩子普遍欠缺真心想要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动力。
尤其到了青少年期,生活习惯已然养成,各种观念也逐渐成形,如果父母到这个时候,才发现“各自表述”难以忍受,想要同步观念,为时已晚矣。
这也就是我在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时,花两年时间陪读、盯功课的原因。
刚入小学,是建立学习观念的黄金期
孩子刚入学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建立读书习惯和观念的黄金期。那两年不论是写功课,还是考试,我都带着他们一起走过所有的细节,一起检讨,一起研究改进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继续追求更好的表现。
借由这样的过程,我让孩子明白,在妈妈心目中,怎样才叫全力以赴,习惯以后,就会成为他们自我要求的标准。
我曾听到一些事业有成,但学历不尽理想,或小时候不大认真念书的人说:“念书有什么用?成绩一点也不重要,看我不是好好的。”我不赞成这种说法。
入社会以后是完全不同性质的竞赛,有更复杂的游戏规则;人生的成就本来就还需要靠机遇与离开学校后的持续努力,成绩、学历的确与未来的成就表现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我认为,就培养正向人生态度的目标来看,父母亲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追求成绩表现。
一个人的一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念书,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绩是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学习成果检验报告,可以是大多数成就感的来源,我们当然要尽力避免它成为挫折的渊薮。
孩子上初中以后,我常常跟他们分享一种观念:人的一辈子,念书是少数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事,不需要靠别人,运气的成分也很低。
人生大多数的事,包括人际关系、职场、婚姻等等,我们都会受限于环境条件,更受制于许多其他的人,这些因素都是我们无法操控的。因此,在念书的过程中,你完全可以验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得到成就感,为什么不把握机会好好努力呢!
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现”
当然,追求成绩表现绝不是一味地要孩子当第一名,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
我们自己也要认清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鼓励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现”。
“跟自己竞赛”的观念必须从小灌输,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数字的追求,名次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点,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应有的表现就是最棒的。
我教导孩子的观念是:不能把不喜欢念书当作借口,但努力过后发现不善于读书,是可以接受,也必须坦然面对的。
我希望这能延续为他们未来的做事态度,因为没有一个成年人可以永远只选自己爱做的事情做。
从课业中,学习处理问题与困难
那该怎样找出自己最佳表现的标准呢?求学的过程本来就会被划分为很多阶段,最粗略的分法当然是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阶段的开始,都是一次必须重新设定的时间点。
小学一年级是第一次,就像搬新家到新环境,我非常谨慎地牵着孩子的手走一趟认识路线,找出基准点,然后以这个基准来自我要求。
不是拿成绩来检测我们的孩子需要多做几本测验卷,还是去哪里补习,而是拿成绩来观察小孩的做事态度、能力以及所得到的成果。譬如数学老是不及格,我们要分辨究竟是不够努力,还是努力之后依然没有起色,有没有找出补救的方法等等。
把它当成一个失败的经验,一种不易克服的困难,然后想办法去处理,这就是训练。
我比较担心孩子的不是他们成绩好不好,而是有没有养成自我要求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业,除了努力,也需放下得失心
于珺学龄前的表现并不突出,因为她很安静,不爱讲话,没有一位幼儿园老师跟我说过她是资优或outstanding的小孩。弟弟就很不一样,因为反应快又活泼,常常给人很聪明的感觉。
其实聪不聪明,每个孩子的长处和表现方式不一样。有些小孩思路清晰,若再加上口齿伶俐,看起来就很聪明;有些小孩很会观察思考,但不一定善于表达。
两个孩子和我的运气都很好,小学阶段的第一次考验,就有不错的结果,孩子很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于珺只在一年级拿过一次段考第二名,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试,她总是班上的第一名。
上中学的第一次考试,则让她体会到拿第一不再那么容易,不过她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不会有自我认知错误造成的情绪问题。
我自己念北一女,台大外文系(当年乙组的第一志愿),以前在一个又一个的阶段都有爬上金字塔尖,新阶段又跌下金字塔的经验,所以一再提醒她,对自己不要有错误的期待,但眼前的挫折不表示定数,只要肯下
坚持的读书习惯
功夫持续努力,龟兔赛跑的故事在真实世界是会发生的。
成绩不好,我们做父母的难免失落,但要有心理准备,才不会因为父母的态度造成孩子的压力。
儿女上初中和高中的第一次段考,我已不再过问他们应付课业的方式,全部交给他们自己执行,不过我却要提醒他们好好拼,看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因为这牵涉到未来三年对自己的认知和计划的安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若不在顶尖,只是证明自己不是少数的天才,而是像多数人一样的“正常人”,不用怨叹,也不必自暴自弃。
持续好的学习态度,修正标准和应对方式就好了,因为确实学到自己下个阶段的学业或将来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P55-60
女儿来自斯坦福的一封信
2011年5月底,在女儿于珺赴美读书将满一年之际,我写了一封短信给她,问她这一年的大学新鲜人生活,跟期待中一样吗?可有什么感想?
平常的于珺惜字如金,不论是应答或写信都很简短,但我这次的问题似乎是直接问到她心坎里了,意外收到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回复。或许正好在期末考前,可以看出她前半段虽然很努力地用中文回信,后面一半还是匆促地用英文打完。我从中摘录如下:
唯一跟期待一样的,就是知道会很精彩。或许应该说,“知道会很精彩”是我唯一的期待,因为所有其他的细节,在没有来之前都太难想象。
学校的照顾、自我的期许和同学的互相勉励,让每天生活都满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成长、一种享受。走在比度假村还美的校园里,无比幸福!由于住在SLE宿舍,在餐桌上、房间、交谊厅,甚至厕所内,无论是关于未来,关于卢梭、弗洛伊德、马克思及《古兰经》,哪里都能参与或听到很有深度的谈话。
能够跟世界各地来的精英住在一起,随时随地体验文化冲击,是一种享受。
能够跟一群很有理想的朋友一起学习成长,是一种享受。
知道学校里有很多身为世界权威的教授,只要我发一封电子邮件求见,就会立刻抽空指导我,是一种享受。
能够在来到斯坦福的第一个学期,就跟乔治·克鲁尼讲到话握到手,还合影留念,是一种惊喜。
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多到让学生觉得,不论怎么选择都有所损失,是一种奢侈。
多睡一个小时,都会觉得可能错过了学校生活的精彩,或浪费了什么,是一种幸福。(虽然我知道你一定会说,睡眠不足实在不是一种好现象!)
Most important of all,you can find home in each other,among your dorm/club friends,students at Stanford,and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So there is an event called“Spotlight On”in our dorm.People rake turns,two per week,to tell their life stories in the lounge and other students can ask questions.I remember 1 was asked.“What’S your best memory at Stanford?”I said,“There are no best memories here at Stanford,because every moment is a bestmemory!”(翻译如下)
最重要的是,小至室友、社团同学,大至整个学校都给人归属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独一无二的家。
宿舍里每周都会举办一个名叫“Spotlight On”(聚焦人物)的活动,每次两个人,到交谊厅和宿舍与同学分享个人的成长故事,并接受大家“身家调查”及“严格拷问”。还记得轮到我时,有人问我:“你在斯坦福,到目前为止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我说:“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太珍贵美好,以至于我在斯坦福找不出所谓最美好的回忆!”
于珺信中提到的SLE(Structured Liberal Education),是斯坦福大学专为大一新鲜人安排的组合性人文科学课程,将大学四年必修,包括文学、哲学和艺术等所有人文课程集中整合,并提供写作能力的加强训练。学生要经过申请审核,才有机会进入这个名额相当少的program,每周有固定的讨论会与活动。入选的学生必须住在指定的宿舍内,同住的还有专属的教授和助教学姐,让课程与生活更紧密结合。比起分散个别选修的人文课程,SLE提供了整合的授课内容,更多更深入的讨论和练习机会,也代表了学校非常重视的一种观点,那就是不论主修哪个学术领域的大学生,都应该要先具备相当的人文素养。
于珺一直在中文学习系统中成长,初到美国就选择参与这样的课程,挑战性很高。不过她爸爸和我还是鼓励她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因为我们希望她了解,进了大学之后,尤其是在如此自由多元又无限宽广的学习环境中,成绩与分数不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课堂之外,从人、从事、从环境,都可以是最好的学习。
一年以来,关于繁忙的课业和社团活动,我没听她抱怨过半旬,或嘁过一声累。对身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同侪,她没有透露过一丝忌妒或嫌怨,我听到的总是对同学优异表现的赞叹和朋友间的生活趣事。能够养出这样一个乐在学习又懂得欣赏别人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一心只想踩过别人的竞争机器,我对上苍的厚爱心存感谢。对我来说,她将来能成就什么样的表现一点也不重要,因为我对她的人生期待只有平安健康、生活快乐与心灵富足……而这些,我相信她已经有能力去追求与达成。
2009年12月,于珺还在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后简称北一女)读高三时,就比一般正常申请程序提早申请上了斯坦福大学,因而上了报纸。4月初,她更因为申请上前七志愿美国大学的百分百命中率(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耶鲁、哥伦比亚、宾州大学)而受到媒体青睐。虽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但似乎很多人对我教育孩子的方式感兴趣,有许多家出版社因而找上门来,连亲友们都鼓励我出书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或许因为儿女课业行为表现向来不错,朋友们观察我这妈妈好像当得很轻松,即使三天两头出国,小孩都自动自发不用管,早在两个孩子上初中以后,就开始有出版社找我出亲子教育书。当时我总是玩笑回说:“我不够资格吧?女儿还没上北一女呢!”四年前女儿考上北一女,我只好换个推托借口对出版社说:“不好吧,我的孩子还没上台大、哈佛啦!”
其实,对出书犹豫的真正原因,是我觉得关于教养,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不同的环境,各异的条件,独一无二的孩子……我行得通的方法,别人不见得适用。我不是教育专家,不希望善意的经验分享最后被误会为自以为是、大言不惭,更不希望单纯的家庭生活因此公开。
带孩子,每个人都是从没有经验的第一次开始。即使生第二个、第三个,之前的教养经验也不见得合适,所以整个教养过程对做父母的来说,其实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应用、观察与修正的过程。回头来看,旁人或许以为我很有计划地从小培养,但其实并非事事都在算计之中。我深深了解做父母的对孩子未知的未来总是有很多的担忧与焦虑。
不论站在人生的哪个时间点,往前看,我们都有种种的期待与不安;回顾时,也总有很多的欣慰或反省。即使去年姐姐申请出好成绩,今年陪着弟弟走同样的一段过程,不一样的孩子,不同的时空环境,还是会有许多差别。终于,我说服自己回顾并写下近二十年的人生故事,因为我相信自己经验的分享,并不是展示给读者一个用来复制的模式,而是提供一个参考样本,协助大家思索,并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于珺的好表现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但实际上我们俩都知道,比起真正天资聪颖的孩子,她其实非常平凡、普通,只不过她的运气比较好,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小努力,就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回报。虽然,许多人有兴趣的重点,在于想了解如何让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如何栽培出类拔萃的精英,但我更急切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孩子生活教育与观念养成上的付出与用心,以及满满的收获。
天才和第一名的人生真的值得羡慕吗?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人生的智者。比起一个生活在别人的掌声与期待中,不凡却寂寞的佼佼者,我宁愿我的孩子有正常的成熟期,让生活交织着满溢的友情,以及从努力付出所得到的富足与回馈;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平凡踏实地从学习中得到智慧,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