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沉思录(大字彩图珍藏本)(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旷世奇人于无意间为我们留下这一部《沉思录》。《沉思录》的主要思想是让人们对生活中那些可能带来压力的变动和挑战处之泰然;在意图改变世界之前先改变自己对世界的态度。每一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特别是那些正在经历各种考验的人,更应该好好读这本书,而谁没有接受过生活的考验呢?

内容推荐

《沉思录》原为古罗马皇帝奥勒留自我对话的记录,行文质朴,不尚雕琢,然而由于发诸内心,灵性内蕴,故充塞着一股浩然之气,令人高山仰止,有一种深沉的崇高之美。正因为它出诸内心,不加掩饰,所以我们方能窥见作者如何在忙碌的人生路上,以自己的经验为材料,沉思人生大义,领悟宇宙迷题,从中升华自己的智慧和心灵。

哲学原来并非如后世的哲学教科书那般呆板枯燥,如一堆殿堂上的木偶,而是一潭活水,流泻在人生的小道之上、山水之间,由涉足其间的沉思者随手掬来,涤荡心胸。所以读《沉思录》,固然可以正襟危坐,条剖理析;也可以于闲暇之时,憩息之余,捡起来随意翻读。

目录

译者前言

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卷一

 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卷二

 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卷三

 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卷四

 任何行为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

 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

卷五

 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

 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

卷六

 灵魂保持在一种状态和活动之中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

 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

卷七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

卷八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

卷九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卷十

 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

 认识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

卷十一

 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

 总是想着有德之士

卷十二

 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何怀宏:《沉思录》,相伴二十年

试读章节

“浑圆无缺,在它欢乐的静止中安息。”

如果你仅仅努力过好那真正属于你的生活即现在的生活,那么你就能这样度过你所剩的那一部分生命直到你去世:不受烦扰、高贵、顺从你自己的神(即在你内心的神)。

我常常觉得这是多么奇怪啊: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那么如果一个神或一个明智的教师竟然来到一个人面前,命令他只是思考和计划那些他一旦想到就要说出来的念头,那他甚至一天也不能忍受。所以我们对我们的邻人将怎样想我们,比我们将怎样想自己要重视得多。

这怎么可能呢,对人类仁慈的神灵在把所有事物安排好之后,单单忽视了这一件事:即某些很好的人,我们可以说,某些与神意最相通的人,通过他们虔诚的行为和严格的服从而与神意最亲近的人,当他们一旦辞世,却绝不会再存在,而是完全地消失?

但如果事实上正是这样,那么你要相信如果不应当这样,神灵本来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凡正当的事情也都是可能的;凡符合自然的事情,自然也就会使它产生。但因为这事并不是正当和符合自然的,如果事实上也确不是这样,你就要深信它不应当是这样了。——因为你看到,甚至你自己也是在这种探究中与神争论,我们不应当如此与神争论,除非他们是太优秀和太公正了(以致容忍我们)。——但如果是这样,他们将不允许宇宙秩序中的任何事物被不公正和没道理地忽视。

甚至在你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因为,即使在所有别的事情上不太擅长的左手握起缰绳来也要比右手更有力,因为它一直受这种训练。

考虑一个人在他被死亡追上的时候应当处在什么样的身体和心灵状态中;考虑生命的短暂,过去和未来的无尽的时间深渊,以及所有物质的脆弱。

剥去事物的外壳而沉思它们的形成的原则(形式),沉思行为的目的,考虑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什么是死亡;什么是名声;对他自己来说,谁是他不安的原因;为什么一个人不可能被另一个人阻碍;考虑一切都是意见。

在运用你的原则时你必须像一个拳击选手而不是像一个角斗士,因为后者落下他用的剑而被杀,而前者总是用他的手,除了用手不需要用任何别的东西。

明察事物本身,把它分为质料、形式和目的。

一个有力者必须仅仅做神灵将赞赏的事情,接受神给他的所有东西。

对于合乎自然发生的事情,我们决不应当责备神灵,因为他们没有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任何错事;也不应当责备人们,因为他们只是不自觉地做了错事。所以我们不应有任何责备。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感到奇怪的人是多么可笑和奇怪啊!

或者是有一种命定的必然性和不可更改的秩序;或者是有一种和善的神意;或者是有一种无目的、无指导的混乱(卷四,第27段)。那么,如果有一种不可改变的必然性,你为什么还要抵抗呢?而如果有一愿意接受好意的神,那么使你自己配得上神的帮助吧。但如果存在一种没有统治者的混乱,那么满足于你在这种动乱中自身有一种支配的理性吧。即使这动乱把你带走,让它带走可怜的肉体、可怜的呼吸和别的一切,至少理智它是带不走的。

灯光照耀着,不到它熄灭不会失去它的光芒,而在你心中的真理、正义和节制却要在你死之前就熄灭吗?

当一个人表现得像是在做什么恶事的时候,我怎么知道这就一定是一件恶事呢?即使他的确做了恶事,我又怎么知道他没有责备过他自己呢?因为这就像破坏他自己的面容。想想那不让恶人做恶事的人,他就像不许无花果树结果,不准婴儿哭啼、马嘶叫,不准别的必然出现的事物出现的人一样。一个有这种品质的人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呢?那么如果你是易怒的,纠正你的气质吧。

如果这是不对的,不要做它,如果这是不真实的,不要谈它。因为你要这样努力——

在一切事物中总是观察那对你作为一种现象产生的事物是什么,通过把它划分的形式、质料、目的以及它必须持续的时间来解决这问题。

最终要领悟到你在你心中有一种比那些引起各种效果,似乎在用线拉着你的事物更好更神圣的东西。而现在你心里有什么呢?是恐惧、怀疑、欲望,还是别的此类东西?

首先,不要不加考虑地做任何事情,不要没有目的。其次,使你的行为仅仅指向一个社会的目的。P181-183

序言

译者前言: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马可·奥勒留幼年丧父,是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的,并且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甚至绘画方面得到了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教育,他从他的老师那里熟悉和亲近了斯多葛派的哲学(例如爱比克泰德的著作),并在其生活中身体力行。

还在孩提时期,马可·奥勒留就以其性格的坦率真诚得到了哈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的好感。当时,罗马的帝位常常并不是按血统,而是由选定的过继者来接替的。在原先的继嗣柳希厄斯死后,哈德良皇帝选定马可·奥勒留的姑父安东尼·庇护为自己的继嗣,条件是庇护亦要收养马可·奥勒留和原先继嗣的儿子科莫德斯(后名维勒斯)为继嗣。当哈德良皇帝于138年去世时,马可·奥勒留获得了恺撒的称号——这一称号一般是给予皇帝助手和继承者的,并协助他的姑父治理国家,而在其姑父(也是养父)于161年去世时,旋即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皇帝。遵照哈德良的意愿,他和维勒斯共享皇权,但后者实际上不起重要作用。

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马可·奥勒留与安东尼·庇护的女儿福斯蒂娜结婚并生有11个孩子。据说,他在一个著名的将军、驻叙利亚的副将卡希厄斯发动叛乱时表现得宽宏大量。但他对基督教徒态度比较严厉,曾颁发过一道反对基督教徒的诏书。公元180年3月17日,马可·奥勒留因病逝于文多博纳(维也纳)。

斯多葛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

所以,斯多葛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而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物的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一种分享这一普遍理性的理性,一种能认识这一普遍理性的理性。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常常讲到一个人身外和身内的神,讲到身外的神(或者说宙斯)把自身的一部分分给了人的理性灵魂(即身内的神),人凭内心的神,或者说凭自己支配的部分,就能认识身外的神,就能领悟神意。他说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理性主要还是一种实践的理性,一种人文理性、道德理性。体现人的理性的主要不是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而是道德德性的践履,所以,理性和德性又联系起来了。

总之,在斯多葛派哲学家的眼里,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宇宙,世界是一个浑然和谐的世界。正如《沉思录》中所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因为有一个由所有事物组成的宇宙,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有一个实体,一种法,一个对所有有理智的动物都是共同的理性、一个真理;如果也确实有一种所有动物的完善的话,那么它是同一根源、分享着同一理性。”在这个世界上,低等的东西是为了高等的东西而存在的,无生命的存在是为了有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有生命的存在又是为了有理性的存在而存在的。那么,有理性的存在,或者说理性的动物(人)是为何和怎样存在的呢?理性动物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是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这样,就把我们引到人除理性外的另一根本性质——社会性。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也是一种政治动物(这里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一种社会动物。《沉思:录》的作者认为:在人和别的事物之间有三种联系:一种是与环绕着他的物体的联系;一种是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神圣原因的联系;一种是与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联系。相应地,人也就有三重责任、三重义务,就要处理好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对神或者说普遍的理性、对自己的邻人这三种关系。人对普遍理性的态度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要尊重、顺从和虔诚。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斯多葛派一直评价颇低,基本上认为它们作为元素的结合和分解,并没有什么恒久的价值。身体只是我们需要暂时忍受的一副皮囊罢了,要紧的是不要让它妨碍灵魂,不要让它的欲望或痛苦使灵魂纷忧不安。至于我们和邻人的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斯多葛派则给予了集中的注意,事实上,人的德行就主要体现在这一层面。

一般来说,斯多葛派哲学家都是重视整体、重视义务的。他们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个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对于来自整体的一切事物就都要欣然接受,就都要满意而勿抱怨,因为,如果凡是为了整体的利益而必须存在的,对于个体也就不会有害。对于蜂群无害的东西,也不会对蜜蜂有害;不损害国家的事情,也不会损害到公民。《沉思录》的作者说,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要恶人不作恶,就像想让无花果树不结果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要能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对于其他的事情完全不要操心,我们要表现得高贵、仁爱和真诚。

看来,斯多葛派哲学家对个人的德性、个人的解脱看得比社会的道德改造更为重要,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个人无能为力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上。所以,他们特别注意区分两种事情:一种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一种是不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许多事情,例如,个人的失意、痛苦、疾病、死亡,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等等,这些往往并不在我的力量范围之内,但是,由于所有对我发生的事情都是符合宇宙理性的,我必须欣然接纳它们。我也可以做在我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这就是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正直、高尚、有道德的人,这是什么力量也不能阻止我的,谁也不能强迫我做坏事。在斯多葛派哲人对德行的强调中确实有许多感人的东西。例如,马可·奥勒留谈到:德性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要使自己专注于这样的思想:即当你在思考时,别人问你想什么,你任何时候都能立即坦率地说出来。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行动就是你存在的目的,全然不要再谈论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具有的品质,而是成为这样的人。

总之,斯多葛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做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斯多葛派哲学的力量可以从它贡献的两个著名代表看出:一个是奴隶出身的埃比克太德,另一个就是《沉思录》的作者,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悬殊,精神和生活方式却相当一致。但是,另一方面,马可·奥勒留作为柏拉图所梦想的“哲学家王”,他的政绩、他所治理的国家状况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葛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极端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此外,我们也看到,斯多葛派的道德原则并不是很明确的。把本性解释为理性,把理性又解释为德性;道德在于按照本性生活,而按照本性的东西就是道德。这里面虽有某种强调理性、普遍和共相的优点,但也有形式化的循环论证的弱点。在斯多葛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年轻人来说,走这条路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它还不像基督教,它没有过多的对于彼岸的许诺,而是强调在此岸的德性中自足,但在情感和意绪方面也为基督教的盛行做了某种铺垫和准备。我们大概可以说,斯多葛派哲学能够为一个处于混乱世界,面对道德低潮而又感到个人无能为力的人、为一个在个人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和失望(这是永远也免不了的),但又不至于向上帝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不过也要小心这种安慰变为麻醉。最后,我们也注意到,斯多葛派哲学虽然不可能像有些理论(例如社会契约论)那样对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改善发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却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一段,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像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我们也要记得,《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的,而不是供出版的,而且,这里是自己在同自己对话,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并常常用破折号隔出不同意见。既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说服自己,自然也就不需要过分讲究辞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而注意一种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有时话没说完又想到别处,并经常看到“但是”这样的转折。我们需要在阅读中记住这些,不然,也许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精美的体系而感到失望的。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最后简单交代一下书的翻译。原书是用古希腊文写的,我是根据收在《西方名著丛书》第12卷的英文译本(Marus Aurelius,The Meditations of Marcus Aurelius,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Encydopadia Britannida,Inc)转译的。英译者乔治·朗《George Long)的译文是公认的比较好的。本来最好的办法还是根据希腊文造译,但目前国内希腊语人才奇缺,而这本书作为名著确实又有早日与国内读者见面的必要,所以译者觉得先转译还是比长久地翘首以盼为好,待到将来有好的直接根据希腊语译出的本子问世,这一译本自然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何怀宏

1988年初于南昌

书评(媒体评论)

很多国际领导人包括丘吉尔和克林顿在内都将《沉思录》作为床头书,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可以帮助他们在处理天下忧的同时,保持自己心情的平和;在面对繁华的尘世时,不忘记对自身的把持。

——梁文道谈《沉思录》,《东方早报》2008-07-08

我时常回到《沉思录》这本书,翻阅其中的段落。无论是遭逢社会的风波还是个人的不幸,我都能从中读到一些让我的心灵沉静下来而继续努力的句子。它像一个忠实的老朋友,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何怀宏

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旷世奇人于无意间为我们留下这一部《沉思录》。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这部书不能不说是人间至宝之一。

——梁实秋

《沉思录》的主要思想是让人们对生活中那些可能带来压力的变动和挑战处之泰然;在意图改变世界之前先改变自己对世界的态度。我强烈向每一个人推荐此书,特别是那些正在经历各种考验的人,更应该好好读这本书,而谁没有接受过生活的考验呢?

——【美】T.霍普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