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日常生活
“嗬,你成了你家的大秀才了!可秀才就不止认五六百字哟。恐怕至少要认五六千字才行呀I”
主席打趣地说:“鼻孔换眼睛,何须骑马乘车咧!父母给了我们两条腿,不能让他失业呗l”
主席轻言细语地问“你们总想我一个人吃饱,吃好,长个大胖子,拳就能打败日本鬼子,是吗?”
一
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组织上为了照顾毛主席的身体,特意从中央警卫大队遴派一名战士,去主席身边做内务警卫。这任务交给了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区的李长培。李长培听到这一消息后,高兴得一夜醒来3次。战友们都非常羡慕,欢送会上,大伙千叮咛,万嘱咐:“到了主席身边,一定要特别经心,要时刻注意主席的安全和健康啊。”冬月11日那天,当东方微微露白,大地才睁开惺忪睡眼的时候,李长培就换上于干净净的军装,挎上背包,跟随保卫局的孙科长,高高兴兴地朝毛主席的住地走去。
那时候,毛主席已从保安迁入延安西山脚下的窑洞里,窑洞被土围子围着。从外观看,像个院子,院的北面并排四孔窑洞,主席住西边一孔,警卫班住东边。中间一孔通道,则是主席的会客室。主席的内务班长叫王能坤,江西瑞金人,他一直跟随毛主席长征到延安。班长见这位四川小个子来到,便热情地拉着他朝宿舍走去。快到主席的门口,班长低声地说:“脚步放轻点,主席还没起床。”李长培诧异地问:“主席怎么?”班长拍拍他的肩膀说:“没什么,主席有个习惯,一般是白天休息,晚上办公。”
午饭后,李长培急不可耐地问:“班长,主席可能起床了!”于是,王能坤又领着他去见毛主席。一进屋,毛主席却不见了。一问门卫,才知主席已去隔壁罗瑞卿局长(保卫局局长兼抗大副校长)那里了。
趁此机会,李长培就跟着班长在主席的卧室和办公地方仔细地看了一番。他没想到主席的住处,竟是这样简陋。这窑洞和警卫班住的宽窄一样,不同的是窑洞正中放有一张四方桌和几条木凳,一张陈旧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文件和厚部头书籍,当中放着一个盛满墨汁的大砚池,一张光溜溜的旧木椅子,放在办公桌前。主席的睡铺,也同样是一张木板子硬床,床上铺着一条灰色的旧军毯,盖的是一床很薄的棉被。床头挂件打着补丁的单衣。李长培边给主席叠被子,边捏了捏棉絮,发现有的地方已脱了棉花。这时,班长悄悄地对新来的战友说:“老表,这床被子,还是从井冈山带来的咧!”李长培一听,不禁感慨地问:“这能御寒吗?”他原以为,身为人民的领袖,毛主席在生活上,无论穿的住的睡的总该要舒服一点吧。然而,眼前的一切告诉他,毛主席与普通士兵一样。此时此刻,李长培赞叹:主席呀,主席!你也是一个普通战士呀!
下午4时许,王能坤再次领着李长培去见主席。恰好,主席刚从罗瑞卿局长家回来,坐在那只硬木椅上,敞开他那件补丁的灰色棉军装,挺直腰板正目不转睛地批阅文件。只是偶然间用左手按摩一下那又黑又浓的头发。李长培第一次见到主席,心里怦怦直跳,他拘谨地站在门口,盯着主席那宽阔的背影,不知如何是好。
“主席!保卫局给你介绍的警卫员同志,现在来了!”
“嗯,好!”主席听到班长的介绍,忙放下手中的笔,合拢文件,转过身来,点头微笑,指着椅子说:“坐吧,李长培同志!”
李长培大吃一惊:我还没见过主席,可主席连我的名字都叫得出来了。他连忙将双脚并拢,右手齐额向主席行了个军礼,并问候一声:“主席,您好啊……”
“好!好!好!连队的同志都好吗?”
“都很好!都想去前方杀鬼子!”
这时,毛主席一边点烟,一边笑眯眯地说:“快坐下!你眼睛怎么红润润的呢?”
李长培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只是傻笑着。班长一旁急忙插话:“他初次见到主席,心里很激动。同时,看到主席的被子太单薄,心里难受……”
“哈哈”主席爽朗一笑,“加上我这套棉衣,不就顶两床被子了吗?这比在雪山草地过夜强得多咧!”接着,主席问李长培:“听口音,你家离朱总司令的家乡不远吧?”
李长培随即站起,又是一个军礼:“报告主席:我家住四川省巴中县江u场土地垭(今平昌县土兴乡),离朱总司令的家乡90华里。”
主席转过身子,摆头含笑:“嗯,随便一点嘛,你们四川爱说‘摆龙门阵’,我们不也是在‘摆龙门阵’吗?何须讲形式,呼报告咧,快坐下吧!”主席又将椅子靠拢和李长培面对面地摆谈。
“这么说,你跟朱总司令是小老乡哕,你这位小老乡多大的年纪啦?”
“刚满18岁。”
“哦,18周岁了。常言道:三岁黄牛十八汉,你就堪称一条好汉了!哈哈……”两位警卫员也一齐跟着笑了起来。主席又问起李长培家中几口人,是否有田地房屋,上过几年学……
李长培告诉主席,他全家6口人,一亩薄地,两间草房,6岁时娘就死了,靠父亲打长工为生。祖宗三代都没有上过学堂,只有他参加红军后才认识五六百字。
“嗬,你成了你家的大秀才了!可秀才就不止认五六百字哟。恐怕至少要认五六千字才行呀!”
“主席!正因为我文化水平低,就怕干不好这项工作。”
“嗯,红军是所大学校,只要你肯学,不需怕这怕那的!”
这时,主席又取出一支烟,李长培顺手划燃一根火柴,给主席点燃。,主席又问:“你参军后打过多少次仗?负过伤没有?”
李长培犹豫一阵后,腼腆地说:“打仗的次数记不清了,只记得负过7次伤,其中4次是在红四方面军回师南下川康途中负的。”
主席听到李长培提到张国焘坚持南下的事,面色一沉,继而略露微笑地说:“道路总是曲折的嘛!革命必然要流血牺牲的呀!”
“主席,为着今后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大家都希望你保重身体!”
主席和这位新来的警卫战士亲切而诚挚的交谈结束了。最后,主席站起身来,目光转向王能坤:“你是班长,他是新来的同志,今后要多多帮助他!”
“是!”两人满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走出了主席的窑洞,主席的一席家常话,像清风一样早把李长培紧张、拘谨的心情吹得干干净净。这时,他的心中是那样舒坦、轻松。
为了指导全国军民抗战,1938年春,毛主席忙着写《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本书。当时,警卫员们都不知道主席写的是什么,只看到主席日夜不停地写呀,写呀。实在写得太困了。就搁下笔,搓搓手,揉揉前额,叫警卫员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或者用手捶捶腰,踢踢腿,到院子里转一转。要不然就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养一会儿神……写到最紧张的阶段,主席一连八九个晚上没睡过觉。就这样,主席持续写了两三个月时间,只见他发须渐渐增长,食量减少,那修长的身子显得十分清瘦。大伙都为主席担心,特别想到当时主席肺部不太健康,生怕他累病了。
一天,正好是李长培值班。后勤科科长(叶子龙)和警卫班王班长,事先提醒李长培:“你要特别留神,今晚主席再不休息,就是6个昼夜了!”李长培一听,满口答应:“你们放心,我保证今晚劝主席休息!”
天黑了,李长培照例走进主席房间,点燃两支蜡烛,插在两边。碰巧,这时主席咳了两声,趁此机会,李长培故作认真地说:“主席,今晚只剩下这两支蜡烛了,您照完就休息吧!”
话没落音,主席的面孔突然变得十分严肃:“那可不行咧,快叫给养科多准备一点。没钱吗?我这里有。”边说边掏出一把钱,又一口吹熄右边的一支烛。此时,李长培急了,连忙划燃火柴点燃那支烛,又顺手掏出藏在包里的一把蜡烛。边给主席看边说:“主席,您的双眼已布满红丝,大家都希望您早点休息!”
“啊。跟我撒谎可不行咧。事完之后,我一定好好休息!..
半夜光景,该是主席夜餐的时候了。李长培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去,又一次恳切地说:“主席,该吃饭了,吃了唾会儿吧!t. “好,你先睡吧!这一节写完了我就睡。”主席说着,手中的笔,仍像战马在万里疆场驰骋,而李长培只好焦急地站在一边。
大概主席发现警卫员还站在那里,便扭过头,微笑着说:“好吧,我一会儿就睡。”
李长培不好再往下说了,便退了出去,轻轻地关上门……
过了约半个时辰,李长培估计主席已吃过饭了,便去收拾碗筷。谁知他推开门一看,主席还在聚精会神地写,桌上的饭菜早就没热气了。这真叫李长培失望,他把饭菜端回厨房蒸热后,又一次请求主席:“这下快吃吧,不然又会凉了!”
“嗬,我还没有吃饭?”毛主席看了看桌上的饭菜,又朝窗外望了望那宁静的夜空,对李长培说:“好,吃就吃吧!?刚刚吃了一半,主席好像突然又想起了什么,搁下饭碗,依然低头写起来。李长培还能说什么呢?他折身退出窑洞,默默地望着主席窗前那辉映夜空的明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脱稿后,毛主席接着又写《论持久战》。
又轮到李长培值夜班了。这天晚上骤然降温,西北风刮得窗纸和屋外树枝“哗哗”直响。李长培怕主席冷,把炭火生得旺旺的,搁在主席脚边。一个多小时后,他又给主席加了木炭,换了蜡烛,直到12点过,李长培才将周师傅用炒干菜包的小笼包子给主席端去。
一进屋,忽然闻到一股烧破布的臭味,李长培忙把一盘包子放在主席面前,弯身一看,主席的棉鞋帮和棉裤边都冒烟了。他连忙一把捏熄裤脚边的火。主席这才一边脱鞋一边说:“这是怎么搞的?唉!棉鞋又烧了一个窟窿,太可惜啦!”
“烧了鞋是小事,该没有烧伤脚吧?”李长培边说边找只单鞋让主席穿上。果然,炭火烧痛r主席的脚趾。主席用手紧紧捏住脚趾,索性又伸到炭火上烤。李长培吓了一跳,主席却笑着说:“这就叫以毒攻毒咧!''李长培也笑着说:“你看连火神爷都在劝主席休息啦!'.
“好,我吃罢饭休息吧!”主席说着,顺手递给李长培一个包子。李长培不肯要,说是早已吃过了。主席生气地说:“年轻人,多吃一点儿,怕什么的?”李长培只好接过包子,退出门外。
过一会儿,李长培进屋收碗筷,见主席拿起那只破棉鞋,喃喃自语:“太对不起老乡,又要难为他们帮我补啊!”
李长培不禁发笑,说:“主席啊,你这双棉鞋已穿了3个冬春,补都补了3次早就该换啦。连那补鞋的大娘都埋怨咱们主席干啥这样节省,衣服鞋袜补了又补,一个人能省出多少呢?”
主席点燃了香烟,斜靠在椅子上,笑着问:“那你怎么回答她呢?”
李长培说:“我说大娘,咱们毛主席常讲,要想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不节省不行呀!一人节约一个铜板,全国就可节约4万万5千万个呀……”
主席点了点头,笑眯眯地说:“对,要多给群众直传节约的意义,而我们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更要带头节约,才能减轻群众的负担。”
四
在延安时,毛主席常找林伯渠、吴玉章等几位老同志商谈工作。但是,这几位老同志又不与主席住在一起,每次要商谈什么事,主席都是亲自登门拜访。
1938年冬的一个晚上,刚吃过晚饭,主席兴致勃勃地叫喊:“王能坤,李长培,走,我们去看看林老的新居吧!”
“主席,天色已晚,又在刮风,是骑马乘车还是改日……”没等警卫员说完,主席打趣地说:“鼻孔换眼睛,何须骑马乘车咧!父母给了我们两条腿,不能让他失业呗!”
于是,几名警卫员只好跟着主席上路。
当时,林伯渠同志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边区政府刚搬进延安城南西山上新挖的一排窑洞。地方很偏僻,窑洞前山脚下尽是乱坟堆,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可以通上山的窑洞。当天夜里,寒风刺骨,漆黑一团,几个人只带了一只光亮微弱的手电筒。主席和警卫员们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刚走到西山脚下,突然听到“哇……哇”地儿声怪叫,一个什么东西“噗”地从李长培身边窜过,他禁不住打了个寒战,惊慌地朝前跑了……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