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毛泽东率部进入江西省寻寻县境内。次日,在项山遭到尾追之敌刘士毅部四个团兵力的突然袭击,红四军一部被打散,朱德手提机枪率警卫班战士作后卫,且战且退,最后只剩三名战士,奔上一条侧径,才与大队会合。伍若兰就在这次战斗中为掩护朱德而被俘,受尽折磨,于12日昂首就义于赣卅I。建国以后,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她为烈士。1929年3月,朱德与康克清在江西省长汀结婚。康克清是江西省万安县罗塘乡人,出生于1911年8月,家庭是贫苦农家,有一姐生于五月,取名五秀,她生于八月,取名桂秀。桂秀出世才16天,父亲康年苟(因生日是大年三十,故名年狗)受诬被关押进乡联保处,不久出狱,由肖庆仲介绍将仅40天的桂秀抱进罗家作童养媳。几岁时,罗家男孩病逝,罗父罗奇圭改称桂秀为养女,如同亲生。罗奇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引导桂秀于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妇女协会工作,1927年参加万安暴动,1928年参加红军,改名康克清,上了井冈山,193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
朱德在婚姻问题上,是十分严肃的,特别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为谨慎,还过了五年单身生活,做到了一不要家,二不要命,三不要钱,只要革命,堪称革命者的楷模。朱德同志在逝世前夕,嘱咐康克清把毕业积蓄的两万多元钱作为党费上缴,而留给子孙和人民的是盖世功勋和崇高品德。他长期以来,既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又是普通一兵;既是人民的委员长,又是一个普通公民。他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是我们世世代代学习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祖父朱邦俊
朱邦俊,生于1829年(清道光九年)卒于1923年(民国十二年,这年朱德37岁,在德国学习马克思主义),享年94岁。祖母潘氏与祖父同年生,生日在夏历五月十九日,卒于1918年(民国七年,这年朱德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率部攻下自流井、叙府、内江、资中,初夏率部到纳溪县剿匪,很快平息匪患,乡民为其树建一镌刻着“救民水火”四字和百余字碑文的德政碑,表彰朱德剿匪的功绩)夏历冬月十三日,享年八十九岁。朱德曾回忆道:“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准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他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朱世连等子女在哀文中曾这样记述道:“先妣生性纯孝,亦必事无巨细,先任先卒,以曲慰母心。先祖妣每当稼稻登庾,鸡归埘,豚在篱,茶香饭洁,阶庭几案无纤尘,顾而乐之,必指以教诸子女日,汝曹师之,若论孝男力田,正有合于古训,大吾宗者,必此妇也。”
朱德的父亲兄弟四人:世连、刘氏;世林、钟氏;世和、鲜氏;世禄、吕氏,兄弟妯娌以农为生,兼做一些小生意和手艺。世连会种桑养蚕,土法取丝;世林会推豌豆粉;世和会煮丁缸酒;世禄会篾工活计,因此生活勉强过得,但是,在1895年的除夕之夜,朱家曾遭受一次严重的打击,造成骨肉分居,一点佃耕资力都完全破产。朱德对此曾回忆写道:“特别是乙未(1895年)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土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遭天灾,庄稼没有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
生父朱世林
朱世林,排行第二,生于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三日(1861年9月17日),卒于民国九年九月十六日(1920年10月27日)。在他的墓碑文中这样记载着:“朱氏籍起粤东,分支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兹土,世代务农,数传而至于公……(公)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事亲孝,持家勤。一兄二弟,克尽友恭。配夫人钟氏,和如琴瑟,生六男,育二女皆无偏私。初,公以生齿繁多,而家计日蹙,乃以先王文钱百纸,另佃躬耕,以供抚字…。’三男珍(即朱德)虽过继伯兄,其求学各费皆公资助……”朱世林因终身勤劳,从未外出,又受世俗所扰,对青年朱德学习体育进而行伍,有些异议,但当其明白理究之后,笑改所持,对朱德便大加赞许了。P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