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14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3层中央大厅里,中外记者踊跃地向刚刚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会场走来的温家宝总理提问。当台湾《联合报》记者问到对台湾大选、公投之后两岸关系的前景有什么看法时,温总理说:“我想通过《联合报》的记者向台湾人民说几句话。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几乎是用血和泪写的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他是台湾人。他的诗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温总理用低缓的嗓音吟诵着这首诗,眼里满含悲恨.之后他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同胞的血脉是相连的,这条海峡不能够把我们的骨肉隔断。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这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整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
温总理提到的丘逢甲,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护台的民族英雄。他原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仓海,也称仓海先生,诗文中常自署“东海遗民”、“台湾遗民”。丘逢甲从小好学不倦,刻苦用功,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中举人,连捷进士,授工部主事。丘逢甲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忧国忧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志士,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把诗歌当作武器,写出许多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思想的诗篇。1894年甲午战争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丘逢甲三上血书表示抗议,同时在台湾组织义军抗击日寇。义军失败后,他被迫内渡大陆,满怀悲愤地写下了《离台湾》6首,诗云: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山河意黯然。
温总理说丘逢甲是台湾人没错.丘逢甲1864.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铜锣湾,但是,丘逢甲的父辈却是从广东镇平县(现蕉岭县)迁居去台湾的。1895年丘逢甲率领台湾民众抗日保台失败后,挥泪离台,回到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定居,并积极兴办新学,投身革命,后因积劳成疾,于1912年病故于淡定村,终年49岁。
丘逢甲的祖籍地再往前溯,是闽西的上杭。其先祖自河南迁至上杭中都黄坑乡,之后迁居广东镇平县,甲午战争前再迁台湾苗栗县。丘逢甲虽生于台湾,却始终不忘祖籍地上杭,不仅长期和上杭丘氏族人保持联系,诗文往来,还多次来到祖籍地上杭寻根,流连祖籍地的山山水水,写下了大量反映祖地人文、表现爱国思乡情怀的作品,如《忆游上杭》绝句15首,充分流露了丘逢甲对祖籍地上杭一草一木的热爱,其中有不少诗句脍炙人口,而“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两句则成为赞美上杭城的千古绝唱。
丘逢甲的《忆游上杭》(之三)更是以主人身份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厚感睛。黄坑多竹,他在竹林环绕的故乡里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惬意。他的亲朋好友中有不少是上杭人,如丘复、丘瀛海、丘幡然、丘晴溪、丘朗山等.他与这些宗亲的交谊很深,在他的《岭云海日楼诗钞》中,与上杭族人唱和的诗句就有23首之多。
丘逢甲现已离世百年了,台湾、广东、福建三地人民仍然深深地怀念和敬仰他。P239-241
多年前,编撰《闽西文学史话》的时候,常常忍不住为闽西历代诗歌中那些优秀之作击掌叫好,也为限于篇幅和体例,无法对这些佳作深入品评、赏析、阐释而深深遗憾。那时就梦想,有一天精选这些拨动心弦的佳作,以今天的眼光、散文的笔法去作深层的解读,赏析作品精华,阐释时代背景、分析艺术价值、揭示现实意义,让心灵与古代先贤深度沟通。于作者而言,这既是能力的挑战,也是心灵的攀升,此中自有双重快乐:于闽西读者而言,则在阅读中领略闽西文学的芬芳,增进闽西历史、民俗、人物诸方面的了解,进而得到精神的陶冶和享受。增强身为闽西儿女的自豪感。因而,无论对读者作者来说,此梦都让人心向往之。
《闽西文学史话》出版3年之后,《诗说闽西》与闽西读者见面了。得益于闽西客家联谊会的鼎力扶持,多年的心愿终于得遂,此梦终圆,感慨良深。
《诗说闽西》从闽西历代诗歌作品中精选有代表性、能够揭示闽西历史、风俗、民系特质、人物个性的100篇佳作,予以文学的解读。这些诗作,有的出自名人之手,有的出自一介布衣,甚至有的流传街坊里巷不知作者姓名,但几乎无例外的,是这些诗作都承栽着厚重的历史。且大多表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因而,这种解读除了艺术的赏析外,重在阐释,重在阐释作品承载的历史,阐释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尤其注重表达我们自身阅读的感受。我们不过是无意间闯入闽西历代诗歌宝库的阿里巴巴,随着一声“芝麻开门”,便目眩神迷于五色斑斓的珠光宝气之间。我们贪婪地捡选,把珠宝抱了个满怀,却难免因眼力的不济遗漏了更有价值的珍稀:我们惊喜地尖叫,毫不遮掩地表达“掘到窖了”的喜悦,也难免有些许夸张的溢美之词。这一切都期待读者的体谅,毕竟,身在宝山中,有一点缺乏定力的失态也是可以原谅的呀!
感谢海峡文艺出版社提供了出版的机会,感谢闽西客家联谊会、闽西日报社、龙岩市文联、龙岩市作协的关爱、关心、关注与扶持,感谢闽西乡贤李新炎的鼎力资助,感谢所有热心的友人与读者。尤其要感谢的是,为本书作序的闽西客联会会长林仁芳先生,他的高屋建瓴的序言,足为本书增色。他以及客联会执行会长林乔城先生的悉心指导,令我们难忘。
也许,最好的感谢是提升本书的品位,而读者的关注正是图书品位的证明。愿《诗说闽西》走进更多的闽西读者中,那,将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2013年5月15日
闽西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先后有闽越人、畲族人、南迁汉人在此生息。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闽西古代居民,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母体,融汇闽西土著文化,创造了极富浓郁的地域特色。涵盖了客家文化、闽南支系文化、畲瑶文化各种因素的闽西文化,产生了诸多独具魅力、绚丽多姿的文化事象,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重要的珍藏。闽西文学作为闽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呈现出独特而迷人的风采。这样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千千万万的闽西后人发掘、吸收、继承、发扬。
基于发掘、传承闽西文化宝藏的初衷,2008年起,龙岩市政协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由我任主编,撰写《龙岩文化史料丛书》,经多年努力,公开出版了《闽西戏剧纵横》、《闽西文学史话》、《闽西教育丛谈》、《闽西新闻史略》等分册,对闽西地方文化史料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发掘、集中与汇总。本书作者马卡丹、天一燕在这套丛书中承担了文学分册的编撰任务,他们认真、勤奋、负责,前后数年,行走在原汀州府八邑、龙岩州三县城乡,寻典籍,访耆老,查实证,辨正误,付出了大量心血。《闽西文学史话》出版后得到广泛好评。由于该套丛书体例与篇幅的限制。无法对书中提到的闽西历代文学大量佳作进行深入的品评、赏析、阐释,这是我与两位编撰者共同感到的遗憾。
所幸,多年之后,这一遗憾有望弥补了。带着墨香的《诗说闽西》大样摆上我的案头。作为“闽西客家祖地文化丛书”的一种,《诗说闽西》精选历代闽西籍或客寓闽西的文人名士有代表性的诗歌佳作100篇,以今人的眼光、散文生动的语言予以深入的解读、赏析和阐释。值得赞赏的是,这种解读是文学的、活泼的、潜移默化的、有着翔实依据的,在阐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手法、艺术价值的同时,关注这些作品在客家民系、闽南民系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特别重视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比如两宋是南迁汉人大量进入闽粤赣边的时期。学界普遍认同宋末元初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本书选析的两宋闽西本土文人诗作,尤其是客家知名文人郑文宝、吴简言等人的作品,文字清新,感情真挚,艺术技巧纯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说明这一阶段的闽西文学已经达到颇高的水准,也从一个侧面对客家民系在宋末元初的形成作了映证。相信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读者自会增进对闽西历史、民俗、风情、人物的了解,自会与闽西历代先贤悠然神会,从而得到精神的陶冶和享受,身为闽西儿女的自豪感自当油然而生。
今天,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闽西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让这颗明珠闪耀更加迷人的光彩,这是千千万万的闽西后人共同的心愿。《诗说闽西》的出版,可喜可贺。
林仁芳(龙岩市政协原主席、闽西客家联谊会会长)
二○一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诗说闽西》(作者马卡丹、天一燕)精选汀州建州以来1000多年间,闽西籍或客寓闽西的文人名士有代表性的诗歌佳作100篇,《诗说闽西》以今人的眼光、生动的语言予以深入的解读、赏析和阐释。
闽西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先后有闽越人、畲族人、南迁汉人在此生息。
闽西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让这颗明珠闪耀更加迷人的光彩,这是千千万万的闽西后人共同的心愿。
《诗说闽西》(作者马卡丹、天一燕)精选汀州建州以来1000多年间,闽西籍或客寓闽西的文人名士有代表性的诗歌佳作100篇,以今人的眼光、生动的语言予以深入的解读、赏析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