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徐莉著的《黑科技浪潮》是以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所评选的2016年全球十大技术突破为题材,比较全面地挖掘这十项技术的内涵和背后的故事。其内容跨越生物基因技术、语音识别互动技术、火箭回收技术、机器人、太阳能板、即时通信、自动驾驶、空中充电各种不同领域,这些内容都体现出时代主题、社会热点,具有适时性、典型性、可读性,汇集了有阅读价值的新信息和新成就,启迪读者思考,激发探索欲望。
。本书的创作理念在于不仅让公众关注保健、养生、医疗、健康等有关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让其树立对人类与社会发展共命运的长远利益的价值观。作者体现出对科普理念和目标的深刻理解,并准确地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书中不仅介绍了技术进步和未来期盼,还讨论了潜在问题或风险,令人在欣喜阅读的同时保持一份冷静,以科学的理性,探索科学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
张勇、徐莉著的《黑科技浪潮》以科普读物和科技评论的方式介绍当今世界范围的前沿科技,选材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2016年10大技术突破,不仅讲述这些技术的特点和故事,还探讨每个技术的前景或潜在问题,并穿插介绍相关科学知识,文理兼顾,夹叙夹议。
本书旨在以人文化的方式写作,糅合故事、诗词、科学和技术,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营造一个愉悦的读书过程,引发读者对最新科技的畅想与思考。
一、语音识别技术
1.回望过去,那么单纯
人与人交流,只要不涉及外语,就可以如流水般顺顺当当。可是,人与电脑能交流吗?电脑就是冷冰冰的机器,与它怎么交流啊?对牛弹琴都已惹得古今耻笑,更无消说这个了。不过,科研人员就是敢想敢做,锐意进取,他们就是要让电脑能听懂人话,能应声作答,于是就有了震撼的语音识别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最初在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195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就设计了一个名叫“奥黛丽”的系统。名字很是阳春白雪,再加上可以听懂数字,那时的“奥黛丽”算得上冰雪聪明了。1962年,在世界博览会上,美国IBM公司展示了一款设备,名叫“鞋盒”。“鞋盒”不装鞋子,却可以识别语音,可以做数学题。只是,它只能听懂16个英语单词,其中包括从O到9的10个数字。并且它只能做简单数学题,比如“4+5等于多少”。虽然这些题连现在的学前儿童都难不倒,可这在当时已经很是高大上了。“鞋盒”里也是有些玄机的,要想让它开动脑筋做算术题,人就要对着麦克风说话,麦克风把声音转成电脉冲,然后由测量电路来处理电脉冲信号,接着由中继系统启动加法机,最后由加法机来计算并打印结果。如此看来,那只“鞋盒”就像“一根筋”,有简单的脑子,没有可以开口说话的嘴,名字还比“奥黛丽”土气了不少。
2.来看今朝,百度厉害
之后的年月里,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都在研究语音识别技术,进步时时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只是现在,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网络、信息搜索、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手机等许多技术齐头并进的今天,百度算是赶上了好时候,一飞冲天了,它的语音识别和互动技术已有了突破式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
百度有两个技术团队作为坚强后盾,一个在北京。另一个在美国硅谷。2014年12月,百度硅谷实验室开发出了语音识别系统,取名为“深度语言”。2015年11月,这个实验室又锦上添花,开发了更为强大的语音识别系统,取名为“深度语言2”。
百度的硅谷团队很是可圈可点,团队成员基本对汉语一窍不通,既不懂普通话,也不会任何中国方言,可就是这群人开发了能识别中文的语音识别系统。想想看,中文是音形不同步的语言,发音与书写是两码事,不像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诸多语种,根据发音就可以写得八九不离十。百度是怎样攻关的呢?难道语言可以像机器一样被剖析、拆成零件再组装?
更厉害的是,百度的语音识别系统就像一个超级语言大师,还能识别其他语言,只要先给它足够的某种语言范例,它就开始自学,直至掌握,速度和效果令学霸们汗颜。这不是在抢翻译的饭碗吗?以后还会有翻译这个职业吗?也许以后人们学外语仅仅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
3.依旧前行,没有止境
(1)总有听错的时候
语音识别技术,听者惬意,钻者辛苦。说起来语言交流也是项复杂的工作,双方不仅仅要听清楚字句,明白意思,还要领会语气语调,揣摩言下之意。软件程序能逻辑计算,但能对付得了掺杂了情感和情绪的语言吗?如果话中夹枪带棒,话中有话,一语双关,语音识别系统能识别吗?
暂且不说那么难的,单就听清楚字句来说,如果语音识别错误,就算不闹出麻烦,也要闹出笑话。比如,你明明说的是“要弘扬发展武术”,却被语音识别成“要弘扬发展巫术”;你明明说的是“我在脸上涂了点儿芦荟”,却被语音识别成“我在脸上涂了点儿炉灰”,令人哭笑不得。是该你检讨自己的发音呢,还是该软件系统检讨自己的能力呢?
语音识别技术还在前进的路上。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语音识别要做到百分百准确,确实困难。两个人聊天,有时还会听错或听不明白。先不说中文有那么多方言,大家说起普通话都带着不同的口音。就单说个人吧,情形不同。同样的话说出来就不一样。比如,一个人正火冒三丈在气头上,或病恹恹没力气,那说出来的话可能就走形了,就不是通常的发音,没准儿连家里人都感觉有点儿难辨呢。再如,小孩子的发音与成年人不完全一样,有时连家长也搞不清楚。语言的各种复杂情况,语音识别技术哪能完全应付得了?
(2)当周围冒出声音时
语音识别还有一个不易之处。如果你正对着机器(电脑、手机等)说话,可周围有噪声,如有人在高声喧哗,有人在听广播,有人在敲敲打打,那么机器就糊涂了,原本能识别的语言也识别不出来了,还说不定把你说的话和周围环境中冒出来的话全都搅到一起,一股脑识别出来,最后不伦不类。周围噪声干扰问题也是科研人员不断努力改进的地方。
P53-55
2016年,中国科技成果颇丰,方方面面的报道纷至沓来,国人深感震撼和骄傲。国际范围的科技发展又是怎样的呢?本书对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2016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进行梳理和探究,间或对比国内相应的技术发展,期待能为读者了解最新科技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
因为兴趣驱动,我们埋头阅读了有关这十项技术的大量国内外报道和文章,受益匪浅。我们一边感叹技术发展,一边浮想联翩,终有所悟,发现了一些线索,获得了一些感悟,于是特别想与大家分享。
写作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当厘清思绪并把思想变成文字的那一刻,心里满是喜悦。我们非常享受文字落纸的那一刻,一边领略高科技,一边沉浸于把思考和感想变成有趣的文字的喜悦中,感觉自己也逐渐变得唯美起来。
我们把自编小故事和中国古诗词融入书中,尝试在科普内容中融入人文要素,让本书处处充盈着STEAM融会贯通的教育理念。我们期待对每项技术及其每个方面问题的描述都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意境,就像如歌的行板,娓娓道来每个技术的身世和前途。
在这十项技术中,四项与数据和计算有关,三项与基因研究有关,两项与能量利用有关,一项与太空探索有关。与数据和计算有关的四项技术分别是语音识别与互动技术、相互学习的机器人、Slack办公交流工具、“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与基因有关的三项技术分别是免疫工程技术、植物基因编辑技术、DNA应用商店。与能量利用有关的两项技术分别是“太阳城”超级工厂和空中取电技术。与太空探索有关的一项技术是火箭回收利用技术。
数据和计算领域涉及数据来源、网络、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这些技术促使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数据和计算领域的整体感觉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人类潜心开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程度,超越人类,现在人类感叹人工智能的厉害,未来人类也许不得不处理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
对基因技术的整体感受就是“生存是硬道理”,人类要奔向更美好的明天,就要健康地存活,一切科技飞跃都离不开人类的健康体魄。对能量利用技术的整体感受就是宇宙是一个能量场,能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太空探索技术的整体感受就是它是能量技术的延伸,对能量的有效利用使人类深入宇宙进行探索。
本书对空中取电技术着墨最多,不是回顾历史,就是描述现状,或是讨论未来,总也写不完,没想到这项压轴技术占了本书很大的篇幅。
对这十项技术,还可以更精简地总结。无论是与数据和计算有关的四项技术,还是与基因有关的三项技术,追求的都是“快”和“准”。与能量有关的两项技术和与太空探索有关的一项技术追求的是“省”和“快”。也许,在描述科技的质的飞跃时,“快”“准”“省”是少不了的关键词,现代高科技就是要在效率上力求“快速”,在效果上力求“精准”和“节省”。
除了利用自编小故事和古诗词把高冷的科技知识变得温暖外,我们也特别想把技术背后的故事和人物呈现给大家,让本书时时洋溢暧暖的人文情怀。书中出现最多的名字是“特斯拉”和“马斯克”,有尼古拉·特斯拉、马斯克的太空公司、马斯克的太阳能板公司、马斯克的“特斯拉”自动驾驶公司。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位百年一遇的科学家。马斯克是一位大智大勇的科技和商业奇才,他既经历了巨大失败,又获得了伟大成功。无论是如从天到地般的失败,还是如从地到天般的成功,他都从容面对。他有做大事所必需的心理素质,他是一个见了大世面的人。在领略这十项技术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领略尼古拉·特斯拉和马斯克的风采。似乎他们俩相约在悄然进行一场跨世纪的又寸话。
这十项技术刚刚露出了端倪,未来仍充满变数,业内人士一边摸索一边前行,即便不是胸有成竹,也胸中充满憧憬,锐意进取。为此,本书在挖掘这些前沿技术时,不仅描述技术进步和未来期盼,还讨论潜在问题或风险,令人在欣喜的同时也保持一份客观冷静。
本书虽然不能涵盖过去一年中全球所有重大的科技发展,但其内容跨越生物基因技术、语音识别互动技术、火箭回收技术、机器人、太阳能板生产、即时通信、自动驾驶、空中充电各种不同领域,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
本书虽是大众科普读物,但是我们也非常期望本书能给学生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和知识上的冲击。书中描述的技术不仅与中学的物理、生物、机器人课程等相关联,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书本中似曾相识的知识如何被科学家演绎成前沿技术,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与“黑科技”之间的距离,为他们缩短这个距离,为他们打通一个通道。
我们很荣幸本书的写作能获得大师名家的鼓励,非常感谢科技科普领域的泰斗李象益先生和知名专家柳卸林教授欣然拨冗为本书作推荐序和推荐词,这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鞭策。此外,我们也很感谢教育科技行业的新锐总裁对本书的肯定,他们是北京启智荣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马丽丽女士、北京时尚百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段红宇先生。
作为首师大的学子,我们感恩母校的培养,并很荣幸能与首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本书。
此次写作本书,我们是在做一种写作方法上的尝试和探索,是想更好地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学习所得,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我们将努力做得更好。
张勇 徐莉 2017年5月于北京海淀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评选的2016年十大突破性技术进行了介绍。作者将文学、诗词融入科普文章的写作之中,把晦涩抽象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我们,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使普通渎者,特别是青少年,能在愉悦的阅读中汲取所需的养分,是科普写作方式的重大创新,是一本难得科普读物。
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知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柳卸林
本书在抽丝剥茧地展现前沿科技的同时,融入了辩证思维和情景故事,既有科技内容,又有人文内涵,在选材和写作上体现了不可多得的创新精神。高科技总让普通人有种“只可远观、不可近触”的感觉,而本书则使世界前沿科技内容变得有血有肉,让广大青少年走进最新前沿科覆,不仅毫无枯燥之感,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通常的朴素思维链接到前沿的科技理念,也能对未来科技发展展开丰富的思考。本书具有很高的科普教育价值,值得向大家推荐。
北京启智荣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马丽丽
本书体现了作者的科技教育前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内容上来说,作者取材于2016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把基础科学知识、技术突破发展、人物故事等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呈现给读者。从写作风格上来说,作者探索用人文化的方式来写科普书,把自编的小故事、中国古诗词、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地编织起来,把“高冷”的技术从“高处不胜寒”之境带给读者,令人兴趣盎然。
北京时尚百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