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漂(一个青椒的追梦之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善勇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定要出国留学吗?什么样的人适合走学术之路?“老外”如何做科研? “青椒”是怎样炼成的?“海漂”是如何生存的?

《海漂:一个“青椒”的追梦之旅》共分留学篇,科研篇和生活篇三个主要的篇章。留学,科研这两部分,作者王善勇根据自己在香港,美国,澳大利亚一路走来的切身经历,原汁原味地跟大家分享了在求学,科研上的心得,经验和教训,对年轻人的求学科研之路应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这种价值不见得非得出自一个大牛,大明星等功成名就的人士之手,一个正在前行的青年学者的心声可能更能打动你,更能产生共鸣。

内容推荐

《海漂:一个“青椒”的追梦之旅》取材于作者王善勇近些年在科学网上发表的系列博文。这些博文原汁原味地记录了作者在香港读博士,在美国做博士后,以及在澳大利亚的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心路历程;道出了一个青年学者在学术之路上奋斗的酸甜苦辣,他有过痛苦迷茫,有过数不清的失败,也曾有过退缩,甚至自暴自弃,但更多的是执着,是对科研的迷恋,对生活的热爱……本书带你走近当代“青椒”,一窥“青椒”们的修炼之路,体验学术圈的生存之道,感受“海漂”们的别样人生。

目录

我和我的梦

留学篇

 香港,梦想从这里起航

 我为什么喜欢香港

 吃在香港

 住在香港

 学在香港

 香港的大学图书馆--我追梦的地方

 我的香港博士生导师

 我眼中的一位院士

 一个师兄

 国际学术大牛

 一个越南同学

 我对SCI的认识

 香港的周末

 shopping 在香港

 失信

 美国,博士后之旅

 租房

 艰苦的岁月

 英文趣谈

 我眼里的明星,我眼里的美国梦

 薪火相传

科研篇

 澳大利亚,点燃新的梦想

 我的第一个博士生(一)

 我的第一个博士生(二)

 导师指导学生是否要留一手?

 思维不能太发散

 一个退休老教授

 人在江湖

 学生给我“送礼”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也谈基金申请

 投稿与审稿

 英文论文怎么写?

 科研的兴趣

 做科研,idea从何而来?

 科研合作中的吃亏和占便宜

 原创何其之难

 瓶颈

 美女做实验

 一个伊朗的“寒门”学生

 我的国内硕士生导师

 不一样的国际会议

 教科书

 英语角

 办公室的门为谁而开?

 纠结的海归

 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生活篇

 澳大利亚的蚊子,中国的雾霾

 回乡之路

 衣锦夜行

 家乡的豆腐

 又是一年中秋月

 回乡偶书

 父亲

 母亲

 女儿

 父亲的菜园

 平凡的人生

 寒门学子两重天

 人生就是一场负重的旅行

 我的“音乐人生”

 青涩的青春

 同学相聚(一)

 同学相聚(二)

 脚底有金矿

 涉世之初

 渐渐远去的文学情怀

 生病

 男人做饭

 在澳大利亚申请PR的故事

 门当户对

 理发

 一条迷失的“狼”

 中国人起外国名字

 入乡随俗

 中国式聚餐

 条条大路通罗马

 生活就是事儿叠着事儿

 凯瑟效应

 所有的奋斗都是为了一个好的生活

后记

试读章节

英语角

英语角,英文当然就是English corner,中文意思就是一个讲英语的角落。在大学里,举办时间多在周末,通常是在一个比较隐蔽的位置,要么一片松林里,要么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建筑的拐角处,而且时间一般是从傍晚开始。为什么对时间、地点有这么特殊的要求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晚上,黑灯瞎火的,又在树荫底下,每个人彼此之间讲英语的距离一般都要控制在两米左右,效果最好就是彼此谁也看不清谁的脸,这样心里感觉比较安全,也不会有暧昧的嫌疑,尤其是一个男生跟一个女生讲英语的时候。这种情况下,若是女生有男朋友陪着(其实是保护),就更要注意尺度问题,因为男朋友的表情可能会有不正常变化,哭笑不得。

主要的参加人员有两类,一类是对英语口语、听力有着天然的优势,简单地说就是英语讲得不错的同学。这类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很像一外国明星,也即说言谈举止比较像外国人,尤其是神态。通常这些明星学生是不苟言笑的,当然必要的时候也会幽默一下,耸一下肩,摊一下手,总会迎来周围一圈无数崇拜的目光,大家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一句正宗的“伦敦音”。当然,第二类人大多就潜伏在这些英语明星同学周围的人群中。这类同学,也有一个特征就是比较“谦虚”。谦虚到什么程度呢,通常在英语角第一句,也是最“溜”的一句英文就是:“My name is Tom。My English is very poor。”然后就开始做忠实的听众,听的过程中会不住地迎合着点头,其实并没有太听懂,多数情况下一片茫然,但还是表现出自己完全领悟了对方传递的英语信息。而对方其实心里也没底,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只是看到对方频频点头,不得不撑着,所以双方都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纵观参加英语角的人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多数英语对话过程中其实是自己说自己的英语,或者说是在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在来英语角之前自己背下来的想说的英语,只要把这些背下来的内容在当天晚上拼了命找个人讲出去,就算大功告成。所以在两个人的英语对话终于结束后,双方都是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正经就参加过一次英语角,还是被导师强迫去的。因为当时导师组织了一个本领域影响很大的国际会议,邀请了很多国外的大牌教授参加。我们这些研究生当然都是会议组织接待的主力军。可能导师考虑到要接待外宾,因此对我们这些研究生的英语口语还有点担心,所以就强令我们每周去参加大学里的英语角,提高一下口语。不谦虚地说,我当时的英语在组里算不错的,因为之前我有半年在香港做研究助理(RA)的经历。话说那是十年前了,也算见过大世面的了。书说简短,一个周末的晚上,去英语角的路上,一师弟迎面匆匆走来,满脸通红,说:“完了!”“什么完了?”我问。“整完了!英语角整完了,今天晚上碰上一高手,我一句话也没插上,我对口语彻底没信心了,丢死人了!”师弟很沮丧地说。我说:“咱们中心哪丢过这个人,你带我去看看。”师弟看有师兄“帮凶”,立马来了精神,带我返回英语角。不远处,昏暗的路灯无力地透过茂密的松枝,留下模糊的影子,只见一个红衣女子正在跟一群人演讲英语。师弟手一指,说:“就是她,那个女的,太厉害,师兄你得给我找找面子!”

话说这个女子真不简单,虽然与大家都只有两米的距离,但毫无惧色,舌战群儒,巾帼不让须眉。师弟一个劲捅我,我只好抓住一个机会,介绍一下自己。当我说到我去过香港的时候,一下子就把大伙镇住了,后来,变成了红衣女子跟我的一对一对话。众目睽睽之下,搞得我很紧张,因为来之前,我是一点材料也没来得及背。好在红衣女子很会聊天,我才开始一点点地介绍在香港的所见所闻。我说在香港,我就怕接电话。首先,刚去的时候粤语听不懂,英语又不太好,经常在电话里听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有一次,我帮一个朋友租房,对方问我现在的地址,比如说213 street。当时我一紧张说成了two yao three street,对方一下就懵了,良久,小心翼翼地问我:“what is yao?”我当时也懵了,心想yao不就是1吗?这有什么问题吗?于是我用标准的英语告诉他:“yao is one。”对方接着问我:“How to spell yao?”我一下子醒悟过来了,敢情yao不是英语!后来,为了在电话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通常都会要求对方如果是很复杂的事情,最好给我来一个E-mail以确认无误。但说我的E-mail的时候我又遇到一个问题。“@”的英文不知道怎么讲,中文我都习惯叫“圈a”,英文当时真不知道。后来我隐约听到对方提示我好像跟“at”的发音相似,我才恍然大悟。最后我总结,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真的是白学了,实在是浪费时间。我又举了个例子说,我的第一篇英语科技论文,那是破绽百出,让人家改得惨不忍睹。最让我无法释怀的是英文的时态都错了,我连最基本的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都不会用。别笑,当时我是真不会用。这是十年前的事了,然而十年以后,前段时间,我国内一个哥们,正教授了,青年才俊,还很困惑地问我,什么时候用一般现在时、什么时候用一般过去时。我一下子笑出声了,但我非常理解我这哥们,我告诉他:“实验,因为是以前做的,所以对实验流程的描述要用一般过去时。那么现在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就用一般现在时。”之前,我看过他的初稿,别的不说,就这两个英语中最简单的时态,他是随便切换,随心所欲。另外最基本的a,an,the乱用。话说这是现在,想当初,我也是这个样子,甚至问题更严重。就这样,我用英文跟红衣女子控诉中国的英语教学真的是把我们这些学生害惨了,并随带着我又把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给狠狠扁了一顿。红衣女子被我说得频频点头,周围全是崇拜的目光!总算给师弟找回点面子!

当时,我还没拿到香港读博士的offer,所以保险起见,我还注册了导师的博士,并上了半学期的博士课程。因为导师有不少项目,我们这些学生经常出差,所以我的博士英语课就上了一次,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后悔的,反正最后考试过了就行。然而就是那一次课,着实让我差点背过气去,因为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就是英语角里那个红衣女子,后来一打听还是英语系新调来的一个主任。之前之所以叫红衣女子,主要是因为晚上看不清楚,就记住穿一件红色衣服,其实有点不敬。据说这位新来的主任去英语角是“微服私访”,因为要搞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没承想被我们师兄弟给撞上了,并被见过“大世面”的我给“教训”了一番。当然,人家才是真正见过大世面的人,不仅没跟我计较,而且对我的“直言不讳”还颇为欣赏。可惜就上了一次课,不然我倒想看看她会如何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学这个问题,从小学到研究生,学习、考试和应用严重脱节。没有哪个国家的学生像我们这样占用如此多的学习时间,而实际应用效果又这么差。包括像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伊朗等国家的学生似乎都比我们强。所以,说严重真的很严重,因此,我们非常期待英语教学改革,也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P154-158

序言

未曾想过要给人作序,尤其是给文学作品作序。

善勇曾是我的学生。那年派他去香港学习时,只想派他去体验、去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没有想到那次派出会对他后来的求学之路和职业生涯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后来他在香港读了博士,去美国做了博士后,又应聘去了澳大利亚工作。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学习、工作都很勤奋。

但是他要出书了,而且是与文学相关的,这对我而言,就都是在意料和情理之外的了。

看来我对自己学生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过去只知道他学问做得不错,有思想,但从未知道他居然能有如此的文字功底。也不完全是因为我不了解。现代通信技术日益发达,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之间交流都是很顺畅的。特别是有了QQ,有事基本都是即时交流,时空已没有阻隔。但正因为如此,我们也不需要书信交流,更不需要用经过润色的、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因此,难以了解他的文学文字能力。

所以,我真的是不知道善勇还有如此内秀。

自从读到他的第一篇科学网博文以来,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发表了上百篇博文,或议论,或感悟,或所思。篇篇有内容,有深度。作为他当年的老师,我由衷地祝贺他,并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也有他的师兄、师弟或师姐、师妹,在赞叹之余,也担心过他的写作频度,担心他如此一发不可收拾,或许会耽误了他的正业。

我告诉他们,大可不必。善勇是科学工作者,他写这些科技论文以外的文字,大多不是因为爱好文学。因此,他不会像专业作家那样,去“寻”感而发,他是有“感”而发。他从沈阳到香港,再到北美,再到澳大利亚,阅历不少,感触颇多。只是过去没有合适的“发泄’’渠道,博客的诞生正好给他开启了一扇与大家自由沟通的大门。他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过去多年长期积攒的所思所想迫不及待地一股脑儿地要合盘端出来与大家分享,“高频”是可以理解的。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也许就是他未来“细水长流”的一个转折点。  不管怎样,大家都非常惊羡他的才华,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文学方面。

我欣然同意为他写这个序,是因为我在我自己《别样记忆》一书的“自序”中有过这样一段话:“目前明星出书、专家立说、名人出版回忆录之风日盛,拜托各位别以为我是在跟风赶这个时髦。我记得曾有伟人说过,学工学理的应该学点文。权当以此为我的工科学生们作一个示范。”善勇这本书的出版,算是这个“示范”的一个延续。这也是这个不成“序”的“序”最想要表达的一点。感谢善勇,为我们的学生们带了一个好头。

唐春安

2014年6月3日于瑞士洛桑

后记

本书承蒙清华大学出版社垂青,用“留学篇”、“科研篇”和“生活篇”三个主要篇章向大家讲述了我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追逐梦想的心路历程。留学、科研这两部分,是我在香港、美国、澳大利亚一路走来的切身经历,原汁原味地跟大家分享在求学、科研上的心得以及经验和教训,对年轻人的求学科研之路希望有参考价值。这种价值不见得非得出自一个成功人士之手。一个正在前行的青年学者的心声可能更能打动你,更能产生共鸣。另外,“生活篇”这部分,很多文章貌似在讲一些平常的故事,其实里面体现了一个海外学者对家庭、事业、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生的解读。这里不见得有多深刻的思想见解,但我却是在用心挖掘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最纯粹的感觉,无论美丽还是丑陋,高尚还是卑微,都是真实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