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语堂曾说过:“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道德经》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秦泉主编的《道德经》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书中光辉熠熠的朴素辩证法包含智慧的箴言妙语和深刻轩辕的大智慧,今日读来,仍旧能在笑声中带给读者耳目一新、深受启迪之感。

内容推荐

秦泉主编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全书仅仅五千多字,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前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称之为《道经》;下篇从第三十八章开始,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称之为《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称作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种规律,顺从而不违背这种规律,适应和利用这些规律。《德经》讲的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道出了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目录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功成弗居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夫唯不争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营魄抱一

第十一章 无以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道废有义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曲则为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燕处超然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 执道皆往

第三十六章 柔可胜刚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善贷助成

第四十二章 强梁者死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正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无为之治

第四十九章 圣人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尚啬

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者为下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为以无为

第六十四章 圣人无为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以其不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弱之胜强

第七十九章 道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

试读章节

老子提出了“道”,又提出了“道”同时包含了“无”和“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老子讲到的两种认知“道”的方法,“观”就是认知的意思,“其”就是指“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说明了一种从上至下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本体“无”人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妙”。“妙”的意思是精微奥妙。具体说,就是哲学、数学的方法。哲学一般并无实验基础,所有的哲学都是起源于哲学家对事物、对真理的感悟,而直接建立一套理论去认知世界的。数学这点上有点像哲学。用哲学、数学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明了一种从下至上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作用“有”人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徼”。“徼”的意思是广大。具体说,就是实验科学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的方法。用实验科学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徼”。

古代社会的物质匮乏,人们的精神世界却相对丰富,人类多能从“无”的角度人手看世界,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在大量物质的缭乱下,人类再难以从“无”的角度人手看世界。所以,现代社会的哲学发展十分缓慢,但实验科学却能得到大力的发展。

老子认知世界的方法当然是“常无”,但老子并没有否定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地把它写在了第一章。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太重视“常无”的方法,太忽视“常有”的方法。老子早就指出,认知世界不只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认知,哲学数学和实验科学是认知世界的两种方法。但后人却没有认识到他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为人之道]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刀可斫金,砍水无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上,不要太看重自己的名声,在不违背自己做人原则的前提下,很需要掌握一点“自污”之法。

西汉初创,汉高祖刘邦仍马不停蹄地东征西讨,可内心却又十分担心后院起火。后来,萧何出谋划策除掉了韩信,消除了刘邦一个心腹大患。刘邦大喜,便封萧何为相国,加赐食邑五千户。

萧何很高兴,文武百官也纷纷向他祝贺,陈平却暗地里对萧何说:“您快要大祸临头了。圣上在外征战,您掌管国家政事。圣上提高您的薪俸,增加您的食邑,这并不是对您的宠信。之前淮阴侯韩信谋反,让圣上现在还惊魂未定。现在他对您也不放心啊。您最好能推掉封赏,再变卖家产去资助圣上扫灭叛军、平定天下,这才能使圣上消除对您的猜忌。”

萧何认为陈平的话很有见地,就按照他所说的变卖家产以充军资。刘邦果然欣喜异常,对萧何的猜忌之心大减。

一年秋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期间,刘邦曾数次派人刺探萧何的行动。派去的人回报说:“萧相国正鼓励百姓出钱出物支持军队作战。”

在这个当口上,萧何的一个门客对他说:“用不了多久您就有被灭族的危险了。您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能再向上升了。可自从进入关中以来,您一直深得百姓爱戴;皇上数次派人来刺探,显然是害怕您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而生异心。您现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对百姓不再体恤,以自损名声呢?这样圣上一定会消除疑心的。”

萧何从来就没有想到这一层,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急忙按这个建议去做。

刘邦平定叛乱,班师回朝,一些百姓便拦路哭诉,说相国萧何如何不体恤百姓。谁知刘邦不但没有生气发火,反而特别高兴,当然更没有责罚萧何。

难道萧何视自己的名誉无足轻重吗?显然不是!只因为名誉与生存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其实,在隐伏的巨大危机面前,萧何变卖家产以充军资,以及刻意行恶来自毁名誉,都是非常高妙的明哲保身之法。

[从政之道]

东汉末年,满怀雄心的刘备在动荡的局势中一直在寻找发展壮大的机会。但是,在他年届五十之际,还屈居于新野小城,托身于刘表门下。当他得知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王佐之才后,便不辞辛苦,三顾茅庐。

见到诸葛亮后,刘备坦率地跟他说:“汉王朝已经衰败了,大权落在奸臣的手里。我自不量力,一心想挽救日益衰落的汉朝,可是我的能力有限,以至于屡次遭受挫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我仍然还有光复汉室的雄心,你认为我应当怎么做?”

诸葛亮见刘备这么谦虚有诚意,就推心置腹地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了,即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他首先分析曹操和孙权集团,说:“如今,曹操在北方,已经拥有了百万大军,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这个人您不能跟他对抗。孙权占据了江东,已经有三代,而且江东地区紧靠长江,地势险要,民心归附,这个人,您可以与他结成联盟,作为外援,也不可以算计他。”

接着诸葛亮又分析了荆州的形势,以及盘踞在这个地方的刘表集团的情况,说:“荆州地区,北方有汉水和沔水可以作为屏障,西边连接着巴郡、蜀郡,地势相当重要,是一块重要的军事基地。可是占据荆州的刘表懦弱无能,您可以夺取荆州作为自己起家的地盘。”

接着他又分析了益州,说:“益州边界地势险峻,中心地带土地肥沃,素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是占据此地的刘璋昏庸懦弱。益州北边还有张鲁相邻,虽然土地肥沃,百姓富庶,财力充足,但他不知道珍惜,志士贤才都盼望着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

分析完天下的形势,诸葛亮水到渠成地指出了夺取天下的最佳策略:“您是汉朝王室的后裔,很有威信。您可以先夺取荆州,再占据益州;之后,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再和孙权结成联盟,对内修明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等待时机北伐。这样,您就能够建立霸业,复兴汉朝王室了。”

刘备听了这番精辟深刻的分析,不禁茅塞顿开,不得不佩服眼前这个年轻人,连连赞叹:“好!真是好!”刘备极力邀请诸葛亮帮助自己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也觉得刘备礼贤下士,谦虚谨慎,志向远大,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君王。于是欣然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诸葛亮不仅有宏大的战略视野,更有高超的军事、外交和政治才能。诸葛亮出山不久,曹操大军南下,击溃刘备的军队,并且以优势兵力大举南下,已经威胁到孙权。刘备走投无路,急需和孙权达成同盟;而孙权一方内部主降、主战两派各抒己见,孙权举棋未定。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进行游说。这次游说的政治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要坚定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促成孙权和刘备两方的政治军事结盟。P2-3

序言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诸子所共仰,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前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称之为《道经》;下篇从第三十八章开始,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称之为《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称作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种规律,顺从而不违背这种规律,适应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德经》讲的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道出了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九视之道。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全书仅仅五千多字,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这部旷世奇作贯穿历史数千年,流传至今,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经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

林语堂曾说过,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道德经》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书中光辉熠熠的朴素辩证法,包含智慧的箴言妙语,深刻轩辕的大智慧,今日读来,仍旧能在笑声中带给读者以耳目一新、深受启迪之感。

本书借鉴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使这本经过两千多年岁月洗礼的奇书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本书先列原文,后附注释、译文以便理解,还精选每章节的详细解析,从不同的视角理解每篇文章,见解独到而又深刻。我们苦心孤诣,从老子的智慧中,领悟出“为人之道”“从政之道”“商海之道”,既有思想理念之阐发,又有形象例证,便于读者理解。这种深入浅出的演绎方式,将《道德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希望此书能够作为一本哲学智慧的锦囊宝典,引领您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