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芳踪》由李梦星编著,选择了34位在青原山留下墨宝的名儒贤士进行介绍。内容包括:颜真卿祖关真迹、张商英佳句传世、黄庭坚墨宝留芳、戴复古寄情于景、王庭珪颂扬山水、胡铨隐居研学、周必大游山揽胜、杨万里妙手描景、刘辰翁梦寐青原、罗钦顺梦飞名山、湛若水高龄讲学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贤芳踪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梦星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贤芳踪》由李梦星编著,选择了34位在青原山留下墨宝的名儒贤士进行介绍。内容包括:颜真卿祖关真迹、张商英佳句传世、黄庭坚墨宝留芳、戴复古寄情于景、王庭珪颂扬山水、胡铨隐居研学、周必大游山揽胜、杨万里妙手描景、刘辰翁梦寐青原、罗钦顺梦飞名山、湛若水高龄讲学等。 内容推荐 从唐代中期七祖行思在青原山开辟禅宗道场以来,其祖庭禅风、秀丽山水、理学之光,吸引名宦显官、仁者志士、儒士文人,前来瞻仰取经、探究考察、游览观光;在江西和吉安任职的官员以及本籍名士贤达,更是纷至沓来。有的留下了墨宝佳作,有的行踪载于史志,无不给青原山增添厚重的人文华彩。《名贤芳踪》由李梦星编著,在诸多与青原山有关的名儒贤士中,选择了34位留下的墨宝和故事作了介绍。 《名贤芳踪》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引言 颜真卿祖关真迹 张商英佳句传世 黄庭坚墨宝留芳 李纲挥毫抒怀 戴复古寄情于景 王庭珪颂扬山水 胡铨隐居研学 周必大游山揽胜 杨万里妙手描景 谢枋得泉边言志 刘辰翁梦寐青原 文天祥题写山名 刘崧诗歌唱和 解缙朱陵作记 罗钦顺梦飞名山 王阳明钟情祖庭 湛若水高龄讲学 讲会掌门邹守益 绪山龙溪赴讲会 王门弟子传师说 曾乾亨热心传道 郭子章倡修殿馆 邹元标担纲主讲 甘雨寻幽怀古 李日宣倡修三殿 徐霞客青原游记 刘同升修殿善报 李元鼎热衷复兴 施润章助禅兴教 黎士弘敬佩药地 赵进美复建凝翠亭 张贞生铭记断碣塔 魏禧寄情晚对轩 众名士赋诗记胜 后记 试读章节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谥文节,江西修水县人。北宋治平三年(1066)进士,历任秘书丞、吏部员外郎等职。王安石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革新和保守的斗争逐渐蜕化成官僚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支持和赞同司马光和苏轼兄弟的观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的一生一直被卷入斗争的漩涡里。 宋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被任为吉州泰和知县。这是他第一次担任独当一面的地方官。为了了解人民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踏遍了泰和县境的崎岖山路,将农民的疾苦,如实上报,减轻农民负担。人称:“治政平易,人民行以安定。”后入京为官,在政治斗争中几上几下,最后被贬至偏远的广西宜州,直至去世。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书画号称“三绝”,当时与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他曾与秦观、张耒、晁补之游苏轼之门,号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又工文章,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他的草书用笔瘦劲婉美,雄放瑰奇,渗入篆意,自成一格;行楷书用笔以欹侧取势,结体中宫敛结,长笔四展,极具气魄,与苏轼、米芾、蔡襄一起,被后人誉为“宋四家”。 黄庭坚在任泰和知县期间,写了许多描述庐陵风物的诗歌,流传最广的是《登快阁》一诗,以洗练的笔墨描绘了快阁的景色,给人以清新轻柔的美感,尤其是“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之句,意境开阔,是黄诗中的精华,快阁也因此诗而名闻天下。黄庭坚曾多次游青原山,写了数首诗,流传较广的有两首。 一首是《次韵知命入青原山口》,知命是他的弟弟,名叔达,此诗依照弟弟诗作的用韵而写,为五言律诗。末句为“山形与祖印,岑绝两相当。”其意为青原山山势高峻和佛祖真传的高妙,如两峰对峙。完全相当。 另一首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所写的46句五言排律《次韵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作者自跋道:“余曩时上七祖山,极爱其山川,故为友元翁作此诗。”周元翁是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之子,原名涛,字季老,黄庭坚任泰和知县时,他任吉州司法参军。“同曹”为同事之意。周元翁也曾作游青原之诗,黄庭坚依其诗韵作此长篇记游诗。周诗今已不存,黄诗凭碑刻得以传世。酒 黄庭坚所作并书写的《次韵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是他留给青原山最珍贵的遗产,历来作为“青原墨迹四宝”之一珍藏着。诗中“市声故在耳,一原谢尘埃”,“水犹曹溪味,山自思公开”,“石头麟一角,道价直九垓。庐陵米贵贱,留与后人猜”,“鲁公大字在,笔势欲倾摧”,“松风吟高邱,何时更能来”之句(全诗见《青原志略(卷九)》),描述了青原LLI的风貌和主要事件,情景交融,写实与想象结合,内涵丰富,后人步韵唱和者甚多。 哲宗元祐七年(1092),海昏王子骏以生绢来求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因王子骏与黄庭坚夫人家里有交往,关系较好,于是黄庭坚书写了所作的青原山长诗给他。王子骏将此书法作品镌刻在青石板上,本打算送往青原山。可是还未动身,黄庭坚因在朝廷新旧党斗争中获罪被贬谪,王子骏担心诗碑会使青原山受到牵连,就将诗刻留在自己家里(今已不传)。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黄庭坚获赦,回朝任职。庐陵郡守程章和监郡章清,通过友人联系,得到了原诗刻的虿墨拓本。这年12月,僧人居月寻找青石,依拓本再次将诗刊刻,共计八石。清康熙二年(1663),时任江西参议分湖西道的施闰章,游青原山时见到第八石书法粗劣,认为不是黄庭坚的原作,可能是当时诗刻已过数百年,在此期间偶有销蚀,遗失数行,其他人补写上去的,已不全是原貌了。他就搜寻黄庭坚墨迹,有同样的字就拓来补充,并收集他有名的书法补写刻录黄庭坚外甥洪炎的原诗跋文及自题跋,刻于第八石之后。八通石碑上,分嵌青原山净居寺大雄宝殿两侧,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损毁数通,后又逐渐受侵损和销蚀剥脱。到2010年仅存数字。但拓本在国家图书馆和民间仍有存留。据考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此诗的清代拓片,但因拓时碑书局部漫漶,有的文字残缺或难以辨清,虽存265字,却无法知其全部内容。有幸的是清王昶(1724~1806)所编《金石续编》卷十六曾著录此碑,较好地保留了清代时碑刻原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书局(文明书局)曾据此拓本石印出版,题为《黄山谷七祖山题诗》。可能考虑出版效果,对碑中漫漶的字迹多处填墨修补,致使把“雅”字错误地涂改成“稚”字,前面坏损“诗”字,用后面完整的“诗”字来替代……故石印本已失去原拓本的真实面貌。现上海图书馆所珍藏的传世最佳拓本影印本中,收有清王昶所编《黄鲁直青原山诗》拓本,此影印本已出版发行,为青原山保留了珍贵的黄庭坚书迹佳作。 P11-15 序言 禅宗祖庭青原山的禅风梵音、七祖高德、灵山智水、心学之光,自古吸引无数名宦显贵、仁者贤士、儒士文人,前来拜谒取经、探究考察、游览观光。有的风尘仆仆专程参禅求道,有的从赣江水道路经吉安时,登岸进山访胜;在江西和吉安任职的官员以及本籍名士贤达,更是神往足至。有的留下了墨宝佳作,有的行踪载于史志,无不为青原山增光添彩,也可从中寻觅吉安辉煌历史的点点痕迹。 后记 “青清青原山,净静净居寺。”青原山以其仁山智水、祖庭禅风、心学之光的人文魅力,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为策应中共吉安市委、市政府”三山一江”旅游发展战略,青原区政协从2010年开始,用两年多的时间编写出版了《青原山志》,较全面地记载了青原山的生态自然和人文历史。为了便于更多的读者了解青原山,热爱青原山,根据青原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青原区政协继而组织编写了这套文化丛书,按历史发展脉络,以通俗的语言,分册介绍了青原山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向社会推介这座文化名山。 为确保丛书编撰质量,编委会聘请了刘宗彬、李梦星、汪泰荣等三位庐陵文化研究专家和李伏明、黄天娥两位历史学博士分别主笔。本丛书全套7册采取“1+6”模式,充分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青原山史话》为总览综述,其他6册书名分别为《净居禅寺》《心灵圣域》《名贤芳踪》《名胜古迹》《青原山诗文选注》《民间故事传说》。 青原山文化丛书的编撰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共青原区委书记程以金,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小勇等对丛书编撰工作高度重视,亲自审定丛书选题;区政协主席萧萌、区委常委杨彩霞、区政协副主席罗志强等精心组织,具体协调落实了编撰出版事宜;净居寺方丈妙安大和尚全力对接,为编撰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青原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为丛书的编撰出版和发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吉安市利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吉安市万商汇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李松泉先生,北京中建财富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江西财富饭店王志安先生、薛忠礼先生为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帮助,谨在此一并致谢。 本套丛书内容主要参考新、旧《青原山志》以及地方史籍。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在学术方面也难免存在一些缺憾,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青原山文化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