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略微涉及前代大儒的书籍,看到圣贤于修身方面教导别人的话尽管千言万语,但它的要点以不忮不求为重。所谓忮,即嫉贤害能,忌妒别人立功,与人在上司面前争宠,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懒惰的人不肯去修炼,好忌妒的人则害怕别人修炼”这一类。所谓求,即贪图名利,时时刻刻想念着利益恩惠,也就是书上所说的“没有得到时总想得到,已得到又害怕失去”这一类。忮不常见,每每出现在功名事业、权势地位相差不大的人之间。求不常见,每每出现在财产的经手与仕途的竞争之时。打算为自己谋求幸福,先要去掉忮心,这就是所说的“人如果能充满着不想害别人的心,而仁则用之不尽”:打算提高自己的人品,先要去掉求心,这就是所说的“人如果能没有盗窃之心,则义将用之不尽”。忮若不去掉,则满腹都是荆棘:求若不去掉,则满肚子一天天变得卑污。我对于这两点,常常加以整治,尚痛恨没有能够扫除干净。你们想要心地干净,宜在这两点上痛下功夫。附所作的关于忮、求诗两首,抄寻于左边。
不忮
善行莫大于宽恕,心性莫恶于忌妒。忌妒乃妇人的行为,猥猥琐琐不值得提起。自己笨拙却忌妒别人能干,自己遭堵塞却忌妒别人顺畅。自己没有建树,却忌妒别人获得成功。自己没有同伴的支援,却忌妒别人多得帮助。权势地位相当,则害卟白对方逼迫又互相仇恨。自己没有好名声,则忌妒别人文名彰显。自己没有贤良子孙,则忌妒别人的后代兴旺。为争名而日夜奔驰,为争利而四处劳神。为了自己一人的荣耀,不惜让别人受污。听说别人遭灾则心里欢喜,听说别人遇祸则心里愉悦。问他为何如此做,他也说不出此中的缘故。你的心里充塞神圣,言行高明则鬼都会来眷顾。天道常常喜欢回报,忌妒别人者最后会误了自己。世上有形无形中有许多污垢忌讳处,乖戾之气与它们互相倚伏。乖戾之气重的则使人受灾,乖戾之气轻的则减掉人的福分。我现在以此先诫后生辈,肃然警觉过来。一生为别人让道,你自己也不会失去半步路。一生为别人祝福,你也不会损失一尺布。消除嫉妒之心,普天下都会降甘露。大家都吉祥,我也不会再有恐怖。
不求
知道满足则天地宽广,贪求得到则宇宙狭隘。不能说没有过人之处,只是被多欲求所害了。处在简约时则每每想丰足,处在困苦时则每每追求奢泰。富裕了则求取千辆车,尊贵了则追求万钉打造的腰带。没有得到时则巴望早日实现,已得到了又盼望长期保留。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如同种满椒兰似的芬芳,自己所获得的地位如泰山般的坚固。追求荣耀不知厌倦,志气亢奋精神越来越振作。一年之中有热也有冷,月有明亮也有晦暗。时运来了善缘也跟着多,运气一去灾祸也接着发生。运去时什么福分也盼不到,而各种各样的灾殃都会来到。一句话说得不当就招来怨尤,一动脚便遇到障碍。弄得人一天到晚心情戚然怀抱忧愁,精神上的爽快之感一天天凋零。抬起头来仰望四面八方,宇宙天地何等浩大!享受荣耀无需骤然间便得意忘形,身处患难也无需深深地怨恨。您看世上十个人里,便有八九人无所倚赖。不顺利的人比我多得多,我一时不顺是可以忍耐的。况且处于坦途上,何来叹息声呢?对于世界所求不多,则无论是俯是仰都快乐。静候命运中的时机到来,这是值得永远谨守的大道理,这之外的所求则不要去奢想。
评点
佛家认为贪、嗔、痴是人性中的三大弱点,在曾氏的眼中,儒家将忮、求列为人类应当剔除的坏习。求即贪。可见无论是佛界的祖师还是儒学的圣贤,都看到人类自身所存在的一个最大毛病:贪。所谓贪,即过分地谋求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古往今来,贪财贪物贪色贪权贪名的人遍地皆是,真正能看淡财、物、色、权、名的人却极少极少。因为贪,会过度劳心劳力,耗尽精血,使人多病早亡。因为贪,会热心争竟,易于结仇结怨,招致无穷苦恼。因为贪,会不择手段,甚至伤天害理,触犯刑法,最后丢了性命。自有人类以来,因贪而死于非命的人不知多少!然而,人类却很难从中觉悟过来。
除开贪外,嫉妒也是人性中的极大弱点。粗略看来,嫉妒像是一种很奇怪的病态。人家得了好处,并未伤害你,你凭什么不好受呢?仔细解剖,怀着这种病态心理的人,他的心里会觉得别人得的好处是抢了他的,或是别人得到了而自己没得到,就会衬托出自己的无能。如此则间接伤害他,所以他不好受。嫉妒也普遍存在于人的心中,只是程度深浅不同罢了。许多人因嫉妒而失去理智,害人害己。嫉妒对人类的危害,实在不可小视。
一个人如果去掉贪去掉妒,则如同旅行者丢掉不必要的包袱,将轻松前进,潇潇洒洒地领略一路风光。
P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