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持续创新的环境,同时通过有效的管理将创新转变成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绩效,是任何企业梦寐以求的能力。许凤婷编著的《创业在微软》描述了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了很多引人深思的经验,不仅值得企业家学习,也值得管理企业的职业人士参考。如何处理和对待“人”的问题,更是这本书的亮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许凤婷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何创造持续创新的环境,同时通过有效的管理将创新转变成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绩效,是任何企业梦寐以求的能力。许凤婷编著的《创业在微软》描述了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了很多引人深思的经验,不仅值得企业家学习,也值得管理企业的职业人士参考。如何处理和对待“人”的问题,更是这本书的亮点。 内容推荐 身处软件巨擘微软之中,何来“创业”二字? 《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详尽勾勒了微软亚洲工程院(ATC)的成长历程,披露了工程院人在“创业”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种种酸甜苦辣,生动展现了工程院的独特文化,并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其领袖人物张宏江博士的心路历程和管理思想。 《创业在微软: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启示》由许凤婷编著。 目录 第一辑 创业·创新 第一篇 创业旅程 引子 创立工程院:从温泉里冒出来的想法 从鲍尔默手里拿到“印钞机” 张宏江的艰难抉择 四大金刚 一场媲美“超女”海选的招聘狂潮 借来伯乐找千里马 东邪、西毒、洪七公:卓越软件工程三大基石 野蛮成长 非常“人贩” 筑巢引凤 团队孵化器 中国“智”造的非典型尝试 静谧的港湾 第二篇 创新自修六堂课 Lesson 1 倾听市场的声音——我们听市场的,总部听我们的 Lesson 2 打造高效的创新组织体系——有冲突才有突破 Lesson 3 如何从小切口打开大市场 Lesson 4 创新突围靠设计 Lesson 5 如何打造为创新服务的人才战略 Lesson 6 把失败当作最好的老师——跨越创新“四大雷区” 创新:永无止境的任务——宏江感言 第二辑 宏江话题 第一篇 技术透视 最好的研究是有用的研究——解读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技术成果转化经验 魅力源自互联——展望新一代数字娱乐 《阿凡达》式的“未来”生活何时成真?——展望IT科技的未来 第二篇 管理心得 构建合理的脑力资源应用机制 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五大法则 驱动软件企业成长的三大动力——高端人才、完善流程、持续创新 缺一不可 危机边缘的管理之道 第三篇 产业发展 有“智”者事竟成——创新应成为企业的生命线 “卓越工程”振兴软件中国 中国创新必将辉映全球 主动应变,转“危”为“机”——2009年对国内企业和人才的几个建议 第四篇 工程院与我 驾驭梦想,智引未来——寄语微软亚洲工程院五周年 我的“研发十年” 有智慧才有未来——写在Windows 7正式发布的前夕 以中国创新打造全球商业影响力——微软亚洲工程院的新长征 第五篇 张宏江微博语录 第三辑 工程院360度 第一篇 职场生活 如何不为“资深”负累? 一定要到海外“镀金”吗? Say“No”,你学会了吗? IT公司是男性的帝国? 我不是领导,如何让别人听我的话? 和同事发生冲突怎么办? 第二篇 媒体看工程院的“潮人”们 订制你的好上司 工程院的“超级女生” Windows 7背后的中国力量 微软的“潮人”们 我对未来更感兴趣 幸福是一杯二合一咖啡 三代微软人 试读章节 张亚勤回国之前曾任职于美国著名的桑纳福研究院。桑纳福研究院作为RCA公司的中央研究机构,代表着当时电气和电子技术方面全球最高的研究水准。但在被收购之后,桑纳福研究院面临着从一个“衣食无忧”的纯基础研究机构转化为自筹科研经费的研发中心的挑战。 当时,作为研发主管的张亚勤开始为资金和市场绞尽脑汁。“每天80%的时间都花在了做业务上。”那时他想得最多的问题是:“怎样做才能让别人订购我的技术?三五年后的技术和市场是什么样子?” 这段经历让张亚勤明白了“市场”二字的分量——超前的技术要和实用的功能相结合才能赢得市场。所以,在1998年年底张亚勤帮助微软在中国设立研究院之初,他就曾提出要把研究成果向产品开发的转化列为首要任务之一。 然而,一项研究成果的商业转化通常需要耗费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了加速研究成果的产品化,研究院专门设置了一个团队,帮助研究人员搭建产品模型,用以向微软总部的研究机构和产品部门展示基于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原型。 当时,微软在中国的研究院运行的项目约有12个,每个项目组都配备了两名工程师(开发人员)。 渐渐地,各个项目之间展开了一场开发人员争夺战。原来,随着研究院规模不断扩大,开发人员不够用了!况且,有的项目只需要两名开发人员,而有的项目较大,可能需要五名开发人员甚至更多。如何才能合理地分配开发人员,以保证技术转化的高效进行呢? 如果有一个团队能专门完成为研究成果开发建模的任务,或许可以实现从目前的一个个小作坊独立作战到具备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的工业化、体系化的进化! 2001年年底,一个拥有25名开发人员、专门从事技术转化的团队应运而生。这个名为TTG(17echnology Transfer Group,技术成果转化组)的团队,正是日后微软亚洲工程院的前身。 和之前把开发人员派往特定的研究项目组不同,TTG的工程师们是按照需求被分配到各个项目中去的,针对不同的项目可能配备不同数量的开发工程师。集中化的管理,使研究院在分配人手时重点更突出,也更灵活。 领导这一小组的林斌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开发工程师,他在2000年回国加入研究院之前,曾在微软总部美国雷蒙德工作了五年,全程参与了Exchange 2000服务器等大型项目的开发。林斌的办公室中陈列的许多“Ship It”纪念奖牌,记录了他对微软产品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说,就当时研究院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成立这个小组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就算一些开发人员能够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项目,他的小组顶多也只能同时承接30个左右的项目。 “到了2002年年底,研究院需要转化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TTG只能顾及那些短时间急需技术转化的项目。研究院的技术转化工作遇到了瓶颈。”林斌说道。 但是,不可能让在雷蒙德的产品部门的同事大老远跑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当研究人员将一项新发明或者一组新代码交给产品部门后,开发人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改进和测试才有可能实现产品的成熟乃至上市——产品部门并不总是有精力处理好这些工作。开发人员的手头常常堆满了更要紧的工作,例如升级软件的功能、改进软件的安全性能等。即使是一项伟大的新发明,也很有可能在产品开发周期中命运多舛,推迟投放市场的时间。张宏江说:“这就意味着,产品部门要成立一个小组来承担开发的风险,但风险可能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大,而且非常分心费神。”他补充道:“作为一个研究人员,如果错过了一个机会,你就可能得再等三五年时间。” 这时,微软亚洲研究院步入第四个年头,一些关键问题日益紧迫,摆到了研究院的管理团队面前:如何跨越从研发到产品的鸿沟,使研究成果能够尽快地转化为产品?怎样才能说服总部,引起他们的共鸣?研究院的许多员工已在热烈地讨论,而研究院的管理团队甚至把问题带到了休假中。P6-7 序言 拥抱变化 永无止境 张宏江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 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 2011年4月,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北京的员工搬人中关村西区的新址。家庭开放日、工位装饰评比、摄影比赛等暖屋活动接连展开,新楼里洋溢着乔迁的欣喜和兴奋。与我的同事们相比,除了分享这份踏上新起点的喜悦,与人生中最精力充沛的12年告别,心中荡漾的更多是留恋与不舍!希格玛大厦,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止一次…… 1999年3月,我从硅谷回到北京,考虑加入刚刚成立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北京迎接我的是我一生中经历的第一场沙尘暴,漫天飞舞的沙尘让我一时犹豫。于是,当亚勤问我准备回国工作几年时,我如实告诉他我只做了两到三年的打算。却不曾想,回来工作一段的想法,后来竟成为我12年未曾改变的承诺:在北京、在微软、在希格玛整整工作了12年。在这12年里,微软在中国的研发团队从最初单纯的产品本地化发展到全面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四大职能的创新机构;从十几个人成长到今天超过3000人的团队;职能更从中国拓展至整个亚太地区。1998年的微软中国研究院走进一位IEEE院士,12年后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走出了12位IEEE院士、4位杰出亚裔工程师奖获得者……12年,我们在中国打造了一个世界一流的软件研发机构,这是不争的事实。 回望这12年走过的历程,我感到幸运和欣喜。 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面注重科技创新的氛围,给予我们可遇不可求的丰富发展契机,让微软走上了引领基础研究和研发创新并重的快速道,而我个人职业发展的短期规划也在此过程中变成了长久的专注和对梦想的追寻。 第二点,也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文化一创业者(Start-up)文化。这种根植于微软DNA中的文化所提供的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历久弥新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乐此不疲,沉醉于“创业在微软”的路上。我回国后的前五年参与创建亚洲研究院,从第二个五年开始,又自辟疆土,白手起家创建工程院,开创了微软在中国产品研发团队的新模式。我想,也只有微软这样开放且包容的公司才能提供如此自由的成长空间,为我们提供从资金、技术到创意的支持。这种“创业者文化”也是工程院能够保持活力和反应速度的关键所在,使我们能不断地探索在中国发展的途径,挑战自我,在面临竞争和机遇时有能力保持自信,迅捷应对。今天,创业的成果令人欣喜,创建工程院的初衷——建立起顶尖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为微软。和中国开发全球和区域市场所需的重要技术和产品;吸引产业内最强的精英,并培养出一批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中坚力量——已一一实现。当然,带领工程院打拼的这些年,也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创业的甘苦。这些感受,大家在捧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许能慢慢体会。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是吸引我在这里一呆就是12年的因素一人。我常常说,建立工程院最大的收获是“人”——一定要把工程院变成一所“培养一流软件人才的黄埔军校”,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信念。现在看来,我们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将来自国内高校的有潜质的优秀毕业生培养成了解软件开发流程、掌握关键技术的高手;另一方面,我们从海外引进了一批批资深的软件开发管理和技术人才——他们既带来了成熟的软件开发流程,同时还不断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移植转注给工程院的年轻人。今天,多年前迈进工程院的高校毕业生们已成为了研发集团的骨干,行业的专家;而当年在远景的感召下归来的“海归”们依然意气风发,憧憬并执著地奔往下一个目标——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的激情和智慧一道感染着我,淹没了创业路上的疲倦和挣扎,让“放弃”的念头一闪即逝…… 12年过去,当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较以往更具有挑战性的研发工作,我充满信心。正如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所说的,中国和亚太地区已成为微软公司重要的创新基地。基于对亚太地区所蕴含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前景的坚定信心,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也不断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和责任。时间不舍昼夜,创新没有止境。我们仍执著在创新创业的路上。 2011年的这个春天,对我个人、对我所工作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虽然她依然是短暂的,但她的无穷变幻、无限生机都让人沉迷,值得珍惜。 书评(媒体评论) 如何创造持续创新的环境,同时通过有效的管理将创新转变成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绩效,是任何企业梦寐以求的能力。《创业在微软》描述了微软亚洲工程院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了很多引人深思的经验,不仅值得企业家学习,也值得管理企业的职业人士参考。如何处理和对待“人”的问题,更是这本书的亮点。 虽然认识亚勤及宏江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了解和领悟他们的真功夫;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深深地理解了微软亚洲工程院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和美誉,它凭借的既不是运气,也不是偶然,而是通过创业的精神和创新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然后通过有效的管理,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在过去的7年里,微软亚洲工程院不仅为微软作出了贡献,也为国内软件行业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和宝贵的经验,同时还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这样一家成功的研究机构,的确有资格成为书中的主角。相信这本书会让业内人士大有收获,让业外人士大开眼界。 ——孙振耀,海辉软件董事长 在IT行业,竞争是企业之间的常态,而人才则可以说是企业和研发机构都渴望争夺的一种稀缺资源,所以我钦佩微软亚洲工程院在培养和招引人才方面付出的努力。《创业在微软》一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有关工程院成立前期围绕人才招募,猎捕和培养所做的工作。我也很兴奋——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如林斌),而今成为了我的同事,开始了再度创业的征程。我想,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跨国企业,只要对中国IT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利,那就是值得尊敬的。 ——雷军,天使投资人,金山软件副董事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