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传(平民泰斗)/大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郭梅//杨溢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而又丰富多彩。

在本书中,作者主要向你讲述了季羡林先生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内容推荐

农家少年,求学清华;留德十年,梵文专家;海归学者、执教北大;不喜不惧,三辞桂冠——他,就一带平民泰斗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而又丰富多彩。用季先生自己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下面就让我们去追寻季羡林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足迹吧!

目录

第一章 农家少年

 1.故乡与母亲

 2.学海始航

第二章 此情可待成追忆

 1.乘风破浪

 2.奠定基础

 3.婚姻与爱情

第三章 清华园中的岁月

 1.初识清华

 2.难忘恩师

 3.良师益友

 4.两位“乔木”

 5.泪别清华

第四章 留德十年

 1.离家赴德

 2.初抵德国

 3.路的选择

 4.有家难回

第五章 艰难回国

 1.哥廷根的中国人

 2.回国之路

 3.北大执教

第六章 浩劫之后

 1.坎坷遭遇

 2.《罗摩衍那》

 3.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第七章 老骥伏枥

 1.写作《糖史》

 2.学术大成

 3.重返德国

第八章 先生琐事

 1.童年兔友 

 2.甘为猫“奴”

 3.布衣泰斗

 4.三辞“桂冠”

 5.“粉丝”眼里的季羡林

 6.缠绵病榻

 7.桑榆晚景

试读章节

100多年前,山东省的西部有一个清平县(今临清县)。当时清平县县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叫康庄镇的地方,大概是取“康庄大道”的意思吧。而在康庄镇的附近有一个叫官庄的村庄,官庄并不能如其名那样盛产官员,相反,它是山东省西部最贫穷的村子之一。村子里的人家大多非常贫苦,村南头的季家最为贫穷。用官庄村民的话来说,老季家穷得连贫农都算不上,可见这家的经济状况算是底层中的底层了。

这家男主人叫季老苔。过去在山东农村,为了显示家族的势力,往往用大排行。季姓在官庄又是小姓,就更需要借助大排行来壮大家族的声势了。季老苔一辈统共只有3个男丁,这三兄弟共生下了11个儿子,这样第二代用大排行称呼后就蔚为可观了。可是这么穷,如何填饱这一大家子的肚子呢?季老苔膝下有3个儿子,老大叫季嗣诚,老二叫季嗣廉,老三刚生下来就因为家里实在没有能力抚养而送人了,可见多子并不一定多福。而季嗣诚和季嗣廉的同辈兄弟中,有6人因家贫下了关东.无不客死异乡——那个年代,人命真是贱如蝼蚁!

季老苔夫妇不到50岁,就在贫病交加中撒手人寰,留下两个儿子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兄弟俩饿得实在吃不消时,甚至捡村外枣林中的干枣果腹。后来两人合计决定去外面闯荡世界。

闯荡世界说得轻巧,光是路费就已把两兄弟难倒了。但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犟劲,也不知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苦,最后他们终于到了山东首府济南。生活自然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般顺利,为了生计,他们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受尽煎熬。后来在偶然的机会下,兄弟俩一起报考济南武备学堂,弟弟幸运地考上了,而落榜的哥哥只能回乡务农。

弟弟季嗣廉毕业后在济南黄河内务局找了个差事,总算在济南站稳了脚跟。哥哥季嗣诚回乡后,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弟弟的接济,生活勉强也上了正轨。几年后,季嗣诚娶了一个与他一样贫穷的姑娘做媳妇。可是在城里的弟弟却遭逢劫难,失业了,刚刚在城里站住脚的根基又垮掉了。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走投无路的季嗣廉用身上最后的五毛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居然就中了奖,而且还是头彩,6000两的雪花纹银顿时令季家成了暴发户!弟弟带银子衣锦还乡,与哥哥一起以高得离奇的价钱买了60亩带水井的地。为了炫耀财富,他们决定造房子,一时找不到足够的砖头,竟在村里宣布,谁家愿意拆掉自己的房子,季家就用高出几十倍的价钱收购砖头。就这样,季家迎来了他们家族最风光的阶段。有了钱,哥哥喜欢上了赶集,经常在赶集时请全席棚的人喝酒吃饭,因此季嗣诚声名远播,慕名来赶集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但这样的风光日子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季家除了那6000两银子外,没有别的稳定收入,坐吃山空,势必很快败落。季家不是那么辛苦得来的田地房屋等不动产,也在几年中陆续易主,最后只剩下半亩多救命田。

现在想来,当时的季家穷怕了,猛然间得了那么多钱,很缺乏安全感,于是便在挥霍中享受着金钱流失的真实感。最终老季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重又回到了破落户的境地。

在季家升上云端,很快又衰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几年后,季家的第三代降生了。1911年8月6日,也就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前两个月,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取名“季羡林”,他也就是后来成为北京大学教授,为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作出杰出贡献的文化大师季羡林。

虽然现在距离季羡林出生的那个时代已近一个世纪,但季羡林本人的回忆录和一些旁人的佐证材料使我们对那时的状况并不陌生。季羡林自己常常开玩笑说,托赖着那两个月,自己好歹也算是个“满清遗少”——其实在临清乡问,大家对所谓的革命无不将信将疑,他们对朝廷、皇帝也并非很有感情,所以皇帝在不在位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的。总的来说,他们是一批不了解政治的人,也是被政治遗忘了的人。

季羡林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每天端上饭桌的都是“红的”,也就是红高粱做的饼子——在当时的饭食中,最高级别是“白的”,就是白面粉做的饼子,这种面食季羡林一年中只能吃上几次,对他而言,这好比龙肝凤髓。其次就是玉米面做的黄饼子,俗称“黄的”。就是这次一等的“黄的”,季羡林想吃也得费上一点心机。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他便去割草或是高粱叶子,然后背着一捆高过头的草或高粱叶去他二大爷家,把草放进牛圈,扯几根草喂喂牛,然后就自恃有功,赖着不走,等着蹭一顿“黄的”吃——小小年纪,为了肚皮生计问题如此煞费苦心,想来也让人心疼。

但是,“黄的”还是比不上“白的”,怎么样才能吃上一顿“白的”呢?季羡林从小就知道美食要用劳动来换的道理。

季羡林四五岁的时候,每到麦收时节,对门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总会带着年幼的季羡林,到别人收割过的地里去拾一点别家掉下的麦穗。那些麦穗都很细小,都是别家不屑于拾起来的,这给了小季羡林吃白面的机会。不过通常拾上半天也不过只有半篮子,这样拾上一个夏天,也只有十斤八斤的麦粒,所以想要用来填饱肚子是不可能的,只能解解馋。所以每次麦季过去以后,就是小羡林最幸福的日子了,他总是看着母亲将麦子磨成面,再做成死面饼子——什么是死面饼子呢?就是没有经过发酵的饼,因为面太少,不值得发酵。当饼子蒸熟时,那阵阵的香味真是诱人啊!虽然面很少,但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所以这点死面饼子也要细水长流地吃,每次季羡林只能吃上一点。季羡林那时毕竟还小,馋劲上来以后忍不住又偷吃了一块,母亲看到了,就追着要打他。季羡林就往水坑里跳。母亲没法下水,于是他就站在水坑里,把那一点点饼子享用了。小时候的季羡林与其他孩子一样,非常调皮。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