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倪徵■传(法界巨擘)/大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伶伶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东京审判战犯的法庭,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中国的倪徵(日奥)法官表现出了大智大勇,最终报了仇,雪了恨,扬了国威。他的一生堪称传奇,本书以平实严谨的笔法真实地描绘了这位国际法院法官的踏实而精彩的一生,细致地叙述了其性格、为人、爱好、亲情等等……

内容推荐

倪徵(日奥)先生的一生堪称传奇,东京大审判,他以凛然正气,将侵华日军战犯绳之以法,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法院法官,他以高见卓识,贏得了国际法界的尊崇……本书以平实严谨的笔法真实地描绘了这位国际法院法官的踏实而精彩的一生,细致地叙述了其性格、为人、爱好、亲情等等。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人物研究工作的人员以及历史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倪家老九“非池中物”

 1.家庭与出身

 2.少小求学

 3.进入大学

第二章 留学美国

 1.偶然选择斯坦福

 2.追随女友赴美国

 3.在华盛顿结婚

第三章 回沪岁月

 1.美满婚姻

 2.会审公廨的刺激

 3.战争打乱了生活

第四章 远走大后方

 1.别妻女去大后方

 2.历史提供机会

第五章 参与东京审判

 1.考察美国司法

 2.北平取证受挫

 3.苦寻证据

 4.庭上诘倒战犯

第六章 母校执教鞭

 1.代人与胡蝶打官司

 2.婉拒做高官

 3.不肯去台湾

第七章 新中国的法律顾问

 1.适应新社会

 2.为最高决策做参谋

 3.参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会议

 4.应对跨国官司 

 5.安然穿过政治风暴

第八章 走上国际法律舞台

 1.当选国际法院法官

 2.赢得赞誉

第九章 人生终曲

 1.挚爱昆曲

 2.淡泊一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倪徵(日奥)的父亲叫倪寿康,号迪民。晚清时参加科举考试,中过秀才。后眼见清廷政治腐败,国家内患外侮交加,便与弟弟寿龄放弃科举之道,闭门研读新学。倪徵(日奥)回忆说:“父亲喜欢读书,不事生产。”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寿康欲东渡日本留学,但未去成,就在家里和他的姐姐王倪寿芝一起办了学堂(即黎里女校前身)。寿康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无论家境如何拮据,他都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在他晚年因积劳而病不久于人世时,他还不忘嘱咐家人:“今后子孙无论如何困难,对小辈攻读不可废去,目下列强虎视眈眈,世乱年荒,汝等当好自为之。”他的所有孩子中,除了二女儿早殇外,个个都受过良好教育。

倪徵(日奥)的母亲张兰芬出身于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粗通文墨。她本是离黎里镇不远的马鞍坝人,嫁人倪家后,辛勤操持家务,数十年如一日,又心地善良,连对佣人都从不大声呵斥,深得邻里夸赞。她虽说只是家庭主妇,但因自身受过一些教育,又受丈夫影响,正直而深明大义。抗战初期,她随儿子倪徵(日奥)住在上海愚园路愚园坊。当时,倪徵(日奥)的四哥倪徵时在日本洋行工作,一次前往探视母亲,张兰芬就指着他说:“目下日寇猖狂,举国共愤,你还在为鬼子效劳。只要来去光明,就是做贩夫走卒也要好得多啊。”徵时闻之,不觉汗颜,随后辞职。

母亲身上带有的刚烈性格对子女多有影响,她的女儿、倪徵(日奥)的四姐徵玛,肄业于圣玛利亚女校。在学校时,她不屑于富家千金小姐鄙视的眼光,学习刻苦,成绩相当好。后返乡执教,但因怀才不遇,心情颇为郁闷。抗战爆发后,她随哥嫂避于安吉山村。一天外出散步时,遭遇几个出言不逊的国民党士兵,她激愤之下怒加斥责:“你们听到敌人即望风而逃,欺侮老百姓是拿手好戏,”士兵们恼羞成怒,竞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开枪。徵王与就这样死于非命。

倪徵(日奥)一生努力向学而耻于为官,又崇正义、重大节,与受其父母影响有关。抗战中,他不为汪伪所诱,毅然抛家别子,历经重重险境,远走大后方,就是一个例子。

倪家是个大家庭,倪氏夫妇育有9个孩子,倪徵(日奥)于1906年出生,是老幺,上有四个哥哥,四个姐姐。全家人的生活主要依靠祖上传下的不到200亩田地以及在黎里镇和平望镇两地的几处店面租金维持。倪徵(日奥)3岁时,因战事连连,加上一场意外的大火焚毁了所有房屋,家道从此衰落,便随父母兄姐迁往距黎里镇12里的平望镇去了。

平望镇的南面是浙江,北面是苏州,它不同于黎里镇,是个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各地往来客商,川流不息。太平天国时期,它还是军事重镇。倪家迁来平望之初,在镇南姚家赁屋而居,后住到镇河西街、倪徵(日奥)祖母娘家的空房子里。这里的房屋多,场地宽阔,院子里又种有果树、榆树,墙上有爬山虎、蔷薇花。倪徵(日奥)就在这里,度过了他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

倪徵(日奥)的大哥徵■,毕业于清华学校,学的是气象专业。其二哥徵■,性格也很内向,平时话很少,但特别好学,通四国文字。他在上海民立中学肄业后,本欲继续深造,后在父亲去世后,主动帮母亲分担家庭,到上海邮政局T作。三哥徵晖毕业于南洋大学(即现在的交通大学)。倪徵(日奥)与四哥徵时同在澄衷学堂就读。

倪徵(日奥)是在平望上的小学。因为平望没有高等小学,他和比他大两岁的四哥一起回到黎里,在那里的吴江县第四高等小学学习了三年。除了学习正常的学校课程外,他的父亲对他的课余学习也抓得很紧,为他讲授《史记》和《汉书》,还让他读了很多课外书籍。

在所有的课外书里,他最喜欢读的是诸如《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昭雪申冤的故事。这可能与曾参与审判“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而被撤职抄家的浙江省臬台(相当于现代的省司法厅长)蒯稚■是黎里镇人有关。倪徵(日奥)这样回忆自己爱读公案小说:“总是觉得看过后松了一口气,难道这就是一般所谓‘正义感’吧?”他的这个兴趣,也许是他日后选择法律作为职业的一个原因。

倪徵(日奥)认字了,也会写诗做文章了。有一天,家人在桌上看到这样两句诗句:“今日藐乎一学童,他年中国主人翁。”一打听,原来正是11岁的倪徵(日奥)写的。父亲非常高兴,毫不掩饰地当面赞道:“此子恐非池中物。”知子莫如父,倪老先生果真没有看错他的小儿子。

2000年的一天,上海澄衷中学迎来了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他步履稳健,精神矍铄。校园里的建筑格局,他似乎很熟悉,指点着对旁人说:“我念书的时候,是从西边那条石子路上走进来的,那边还有一座钟楼,东边还有祠堂。我念书的地方就在当中的蒙学堂。”当他走到世美堂时,很迷惑地说:“这楼,我记得原来是没有的啊。”学校的人告诉他,这幢楼是1931年才建起的。他恍然大悟。这位老人就是倪徵(日奥)。

倪徵(日奥)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进入澄衷学堂的,在那儿念了两年。当他和四哥自吴江第四高小毕业后,家人考虑到上海是离家乡最近的大城市,况且二哥、三哥又都在上海工作,去上海升学是最方便的。当时,上海有四所私立中学最有名:民立中学、南洋中学、浦东中学、澄衷中学。倪徵(日奥)和哥哥们比较了这四所学校:民立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高,毕业后考海关、邮政是有保证的,二哥曾在这里读过书;南洋中学以数学、理科著名,毕业后进入高等院校比较合适。

倪徵(日奥)最终选择澄衷,一是为澄衷的创办人叶澄衷的人格魅力和传奇经历所吸引,二是因为澄衷的学费比较低廉。叶澄衷原是船工,在一次送客人上岸后,发现了客人遗忘的一大包钱。他守在风雨之中,耐心等着焦急的失主返回。失主真诚地赠送给他一大笔酬谢金,他没有用这笔钱买房置地,而是兴办了学校。所以,学校的校训就是“诚朴”二字。也正因为如此,澄衷学堂多招收平民子弟,收费不高。还有一个原因,倪徵(日奥)没有说。原来在他之前,从澄衷走出去的有蔡元培、胡适、竺可桢等著名人士。他希望能步他们之后尘。

在澄衷的两年,倪徵(日奥)自觉收获颇丰。他在重返澄衷参观时,满怀深情地说:“澄衷的教师都是很优秀的,我在这个学校念书得益匪浅。”然后他扳着手指,列举道:“教国文的是当代江南文豪余天遂先生,教地理的是有名的地理学家项达村先生,教英语的陈亚渔先生的教授法更是令人折服……”

可当时,倪徵(日奥)并没有在澄衷读完中学。如果说他当初从家乡走出来的时候,思想还比较单纯质朴的话,在他在上海待了两年、见多识广、眼界大开之后,心也活了许多。在澄衷读了两年书后,他15岁了,已经不满足上了中学上大学,上了大学就工作挣钱的既定生活模式,他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以,当他的堂姐倪徵琮鼓动他转学到沪江大学附中时,他动心了。

倪徵琮就是在沪江附中毕业的,后来考取了清华,然后就出国了,在美国司密斯女子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主修医科,获得博士学位,并领取了美国行医证书和金钥匙奖。抗战时,在云南,她是当地有名的小儿科医生。P2-6

后记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入海的河流,各人有各人的源头,而结局是一样的。在通常情况下,人生饶有意思的部分,往往不在于老死之如人海,也不在于初生之如发源,而在于中间一段的或缓流徐徐,或湍流奔腾,或向前直泻,或九曲十八弯。

对一个人来说,他的人生阅历哪怕再丰富,他的直接经验总还是有限的,固然要“相信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同时也有必要顾一顾左右,看看别人的路是怎么走的,尽管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走上别人的路。人生的最大遗憾在于它的不可逆,看一看前车之鉴,或有可能减少些遗憾。

不同人的人生会给人不同的启示。贝多芬是“扼住命运的喉咙”,敢与命运之神对抗;倪徵■则是在逆境中不取斗士的激烈,而平然接受命运的安排,然后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不懈的努力,渐渐改善身处的环境,以跬步过坎坷,而重归坦途。

写作是我的职业,法律是我的专业。几年前,我在写作的空隙,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有资格做一名律师了,只是一直在写作的道儿上恋恋不舍。后竞有机会以法律后学为法界耆宿作传,想来是有一种因缘在里头;又因了同专业的缘故,在经历传主的经历时,不时有一种会心,也使得这次写作多了一种愉快。

拙作得以成书,还要感谢传主的女儿倪乃先女士、本书的责任编辑张凉女士、《莫愁》杂志的总编助理汪小农姐姐。

2008年国庆于秦淮河入江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6: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