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博物馆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
五四运动前后,出于对国民教育的目的,当年在北京一些极具远见的文化名流、学者、教育家和博物馆热心之士,开始奔走、呼吁兴建博物馆。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开始筹组一系列旨在完善教育体制的机构,其中就包括设立与博物馆建设相关行政部门。在中央教育部,设有社会教育司,在该司下设有一个专门的科,负责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动植物园及搜集文物等工作。当年的8月,鲁迅任该科科长。
1912年7月,经鲁迅先生亲自考察、酌定,国子监旧址被选定为北平首家博物馆——北平历史博物馆的馆址,同时,与之相关的筹备处在国子监设立。胡玉缙为筹备处主任,接收太学器皿等文物为最初的馆藏。鲁迅亲自规划筹备工作,并将自己珍存的古物捐赠该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博物馆筹备建立的开始。
但事实上北平历史博物馆在国子监办公的这一时期,仅是处于筹备阶段,至于“筹备”到什么样的阶段、筹备成了什么样的程度,有关资料说法并不一致。倒是一件在筹备期间因处理部分纸质档案所引发的争论,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到1917年因国子监地处等原因,北平历史博物馆迁往故宫午门。
1914年,北平古物陈列所成立。藏品来源于内政部接收的奉天、热河两地清廷行宫的文物文玩,这些物品运到北京后,’被收藏于故宫的武英殿、文华殿,因此,当时的内政部遂决议成立古物陈列所,并任命曾经管理过新旧营房、城内官房事务的满族人治格为所长。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帝王宫苑和皇室收藏辟设的博物馆。随着北平古物陈列所的成立,内政部又于1915年在南京明故宫旧址,成立了南京古物保存所,陈列明故宫遗物。
到1917年后,在并不对外开放的紫禁城中,已有两家有正式名称的博物馆存在,一个是由国子监迁来的北平历史博物馆,位于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中;一个是接收了奉天、热河清廷行宫文物的北平古物陈列所。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故宫对普通市民的开放,宣告了新时代的光阴将要穿过封建王朝的这扇封闭太久的大门。这一天,北京城内如逢盛事,用当时的报纸刊载的文章形容是:“万人空巷,咸欲乘此国庆佳节,以一窥此数千年神秘之蕴藏。”
受到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于北平古物陈列所成立的前后,几家博物馆相继在这里出现。
1913年,一座教学实习型博物馆——交通部所属北京铁道学院的交通博物馆建成,馆址位于北京府右街。
1916年,位于北京西城丰盛胡同的地质矿产陈列馆成立。它是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标本陈列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地质专业博物馆的开端。
1929年,北平天然博物馆成立,该馆即为现在北京动物园的前身。其址原为为清朝皇族园邸,后改为北京农事试验场,馆内搜集异兽珍禽、奇花异草及动、植物标本,供人参观。
1930年,在中南海的怀仁堂筹办北平研究院博物馆,设有理工、艺术、风俗三个陈列所,1931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1931年,由北平静生物调查所筹建的通俗博物馆,馆址设在西城的石驸马大街(即今天北京的文津街),藏品为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动植物标本,堪称全国性自然博物馆的最早雏形。
1933年,由中央观象台改组建立的天文陈列馆馆址在今建国门南侧的古观象台,陈列明清时期的天文仪器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博物馆性质的陈列馆所。如设在地安门鼓楼的通俗教育馆,陈列服饰车船等并设有图书期刊阅览部;礼器陈列所设在先农坛太岁殿,展出明清皇家祭祀礼器;国货陈列馆,设在正阳门箭楼;国剧陈列馆,设在西城绒线胡同,等等。
随着各种类型博物馆的兴建,在一些博物馆专家、学者的倡议下,1935年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北平景山公园绮望楼成立,推举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为会长。中国博物馆协会“以研究博物馆学术、发展博物馆事业,并谋博物馆之互助”为宗旨。当时加人协会的团体会员有30多个,个人会员达120余名。协会成立后,出版会报、编辑丛书、举办展览,介绍国内外博物馆的情况,包括陈列方法、藏品收藏、博物馆建筑等等,做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工作。P7-10
八年前,当我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筹建博物馆的工作之后,才有机会全面触及这个看似“小众”的领域。于此之前,与许多人一样,我头脑中的博物馆只是个模糊的概念。
就是这样一种机缘巧合的偶然,使我发现了北京的另外的一种文化面孔,一种城市性格,一种历史精神。对北京博物馆梳理过后,我看到一个文化的北京,伟大的北京。
于此,我得到了写作此书过程中的第一次感动。
本书写作过程中,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哈骏先生,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中国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关协理事、《美术》杂志编委、中国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刘曦林先生,北京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副馆长崔维平先生,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员毛宪民先生及许多对北京博物馆有着直接、间接联系的朋友们,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他们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博物馆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无私,使我获得了又一次的感动。对此,我谨表示深深地感谢。同时也对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支持的刘磊先生表示衷心的谢意。
2008年6月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定都北京,于今已近60年了。六十年,一个甲子,共和国的人民、北京市的人民,在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过程中,亲历了多少成功的喜悦、顺利的舒畅,以及挫折的伤心和迷惘。然而,我们都已走过来了,我们毕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我们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今天的收获。我们抚今忆昔,怎不激动和感奋!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这个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就需要请读者来做出评判了。
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说,历史至少是人民群众参与创造的。人民群众参与创造了历史,自然也有权了解历史。从这个意义来说,当代北京编辑部的这套丛书是这样一个尝试,即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或者具体说主要是帮助有一定文字阅读能力的老百姓了解当代北京的历史。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
是为序。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络清晰,横向展现充分;又具有“话”的特点,即力求叙述的通俗生动和议论的简洁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读、喜欢读。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沉重记忆,博物馆走过的红色与灰色的岁月,收藏热与民间博物馆,博物馆讲述北京的故事。
北京博物馆的发展是迅捷而鲜活的,面对这样一种多彩的画卷,多有自恨“腕下有鬼”、笔不生花,而只用一种年经事纬编年体的记述方式,或会失之要约或会显得单薄。因此,本书在以时间为线索记录的同时,另设了几处审视视角,力图全角度、多方位昭示北京博物馆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