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中国式创新系列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杨晓冬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是作者杨晓冬于2015年2月出版的《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的姊妹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之间潜在的联系。

本书通过分析个人、团队以及组织三方面的辩证关系,重点说明和论证了中国式创新环境与主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创新者和创新团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设计师、作曲家、画家到服装设计师,从海尔到3M公司,通过挖掘创新背后的故事,论证了创造力先天形成和后天巩固的必然联系。着重围绕如何培养创新要素,打造创新环境,明确提出“中国式创新”要以人为本的核心观点,这是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基础。然后通过导入情商这个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进一步论证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更充分说明了个人创新能力发挥与团队创新价值创造的必要联系。

内容推荐

杨晓冬著的这本《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旨在探讨创新的主体,也就是个人、团队和组织,应该如何来实现创新。就个人而言,本书调研了近30位各个行业的代表人士、20对双胞胎和近150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个人,挖掘个人创新能力(创造力)的起源、维系和加强。就团队而言,本书调研了近80个创业团队和近400个海归创业者,力图识别出什么样的团队构成和管理有利于实现创新。同时,本书还深度访谈了任务型的参赛团队和不同类型的创业团队并分别为之撰写案例。就组织而言,本书调研了70家企业,深度访谈了具有代表性的国企、外企、民企、混合制和非企业的组织,并一一为其撰写了案例。

通过对幼儿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征的分析与描述,本书认为创新能力是人本能。如何将这样一个本能带入成人期,形成持续永健的创新?同时当个人组成团队,而团队构成组织之时,如何使得这样的本能没有削弱,甚至可以加强?为回应这些问题,本书深入探讨了成长环境、情商、高绩效团队、组织行为等主题,为创新能力在个人、团队和组织层面的形成提供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大量的实操工具。

本书将心理学、行为学和管理学的知识融于故事和案例中,并进行了大量的中外对比,趣味性和可读性强。适合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中高层管理者和创业者阅读,也可用作商学院MBA、EMBA和EDP的辅助读物。

目录

第1章 姊妹齐上阵

第2章 凝固的音乐

 2.1 浩瀚的精神

 2.2 活跃的想象

 2.3 勤奋的身心

 2.4 创新者的时间轴

 2.5 约束是创新的凝固剂

 2.6 图文解道

第3章 创新以人为本

 3.1 语言中的蛛丝马迹

 3.2 人之初,勤创造

 3.3 创意宝宝夭折记

 3.4 “创意宝宝”养成记

 3.5 英雄所见略同

第4章 持续永健的创新

 4.1 进军非意识

 4.2 和恐惧说“拜拜”

 4.3 李白斗酒诗百篇

 4.4 图文解道

第5章 双胞胎的故事

 5.1 大院和农村

 5.2 象牙塔和万花筒

 5.3 文科好还是理科好

 5.4 世上只有爸妈好

 5.5 图文解道

第6章 情商无敌

 6.1 情商模型

 6.2 情商与创新能力

 6.3 三思而后行

第7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

 7.1 团队的来龙去脉

 7.2 夏青好声音

 7.3 创业好团队

 7.4 图文解道

第8章 个人到团队到组织

 8.1 论团队的必要性

 8.2 论组织的必要性

第9章 创新靠组织

 9.1 国企VS民企VS外企

 9.2 女神的新衣

 9.3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9.4 跨国药企中国行

 9.5 开放的海尔

 9.6 木棉十年,聚散依依

 9.7 创新是个系统活儿

 9.8 创新的新起点

 9.9 图文解道

后记:马后王横

附录A 对蓝海战略和颠覆式创新的反思

 A.1 蓝海战略类别及启示

 A.2 颠覆式创新的演化

附录

 B.1 个人情商与创新能力

 B.2 高绩效团队调研

 B.3 组织情商与创新能力

试读章节

斯坦福大学泰斗级的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使用一种他称为“基于引导的精熟”(guided mastery)来治疗深度的恐惧症患者。Albert Bandura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治愈终身的恐惧症患者,他所使用的方法的核心就是“一次进步一点点”。在治疗恐蛇症患者时,Bandura首先会让患者通过一面单向玻璃在一个比较遥远的距离观察实验员和蛇互动。然后Bandura会让患者在一个房间内基于自身的舒适感和距离继续观察实验员与蛇互动。慢慢地,当患者的恐惧感下降之后,实验员会展示更多和蛇互动的方式,最终鼓励患者采用同样的方式和蛇互动。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患者的恐蛇症会被治愈。在对患者的后续跟进中,Bandura发现这些患者卸下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之后,他们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会有极大的提升。自我效能被Bandura定义为个人对其能够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的信念的广度和强度。具有更高自我效能的个人会更有勇气和信心迎接各种挑战,并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在前面3.3节讨论过导致创意宝宝夭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失败的恐惧。寻求创新的个体对于失败的恐惧就像恐蛇症患者对于蛇的恐惧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暗示和心理缺陷。只要创新者采取Bandura的方法,通过持续不断的小的实验和尝试,通过一次进步一点点,创新者完全可以克服对于失败的恐惧。而一旦这样的恐惧消除,创新者的自我效能就会被激发,就会更加自如地面对创新旅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也更有成功的可能。

只要创新者对于失败的恐惧消除了,创新者的自我效能会将他带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在治疗恐蛇症的时候,“基于引导的精熟”方法中的引导和精熟都服务一个清晰的目标:治好患者。心理学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动态调整整个引导方式,而实验员作为训蛇的专家,可以为患者展示多种已经被验证过的和蛇互动的模式,患者自己不用创作,照着做就行。但是,创新者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因为创新者在践行创新,做的是一件没有人做过的事,并没有谁可以给他们展示和他们所期望的完全一致的、已经验证过的模式和技术。即便如此,创业导师还是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给予创新创业者足够的支持,创新创业者虽然不能完全依靠创业导师来提供解决方案,但是合格的创业导师一定会对创业待解决的问题有所思考,并了解一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成败的原因,因此还是可以给予创新创业者很多的借鉴和启发。创业导师在创新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实验员在恐蛇症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类似,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一个极度重要的角色。位于美国硅谷的Compass所做的全球创新生态的研究中,创业导师体系的完备性是一个重要的指标。2012年,同为美国加州两个重要的创新生态系统,洛杉矶地区的创业导师数目比硅谷地区要少27%。

虽然创业导师不能为创新者提供现成的答案,但还是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知识和资源的支持,引导他们克服对于失败的恐惧。同时,创新者自身也需要善于借鉴、善于总结和反思、善于捕获成功的微弱信号。内外结合,可以构建出“基于引导的精熟”,支持创新者走过艰难的创新之路。创新者只有持续地践行“跨界和广泛的联系”“不停歇的实验和尝试”“持续性的思考和学习”等这些做法,才可以从其他领域成功过的模式和技术那里获得借鉴,也才可能“一次进步一点点”,不停地对自己的模式和技术进行修正,慢慢地获得信心,克服对于失败的恐惧。

“基于引导的精熟”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很难一次就学会,往往需要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创新)失败在硅谷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硅谷的文化甚至认为创业失败的次数就相当于创业者衣服上佩戴的勋章的个数。因为失败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掌握“基于引导的精熟”,下一次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P43-45

序言

我和作者杨晓冬老师相识于美国杜克大学。长期以来,他致力于中国式创新的研究工作,这本《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是作者于2015年2月出版的《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的姊妹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之间潜在的联系。

我的理解,杨老师通过分析个人、团队以及组织三方面的辩证关系,重点说明和论证了中国式创新环境与主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创新者和创新团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建筑设计师、作曲家、画家到服装设计师,从海尔到3M公司,通过挖掘创新背后的故事,论证了创造力先天形成和后天巩固的必然联系。着重围绕如何培养创新要素,打造创新环境,明确提出“中国式创新”要以人为本的核心观点,这是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基础。然后通过导入情商这个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进一步论证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更充分说明了个人创新能力发挥与团队创新价值创造的必要联系。

这本书涉及建筑设计师,也涉及我的同事,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关注。就我的理解而言,创新不仅局限于器物层面,更是一个涵盖了思想、行为和文化的完整系统。我们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驱动与内核,也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60年来,我们始终牢记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中华文化、打造中国设计、促进科技进步、引领行业发展,这是我们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创新的根基,更是文化体现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与力量。就治企而言,不存在任何现成的“最先进”“最好”“最科学”的管理模式可以照搬照抄,只有“最适合的管理”。不同行业背景和文化类型的企业,管理与创新的理念与措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要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和文化特点形成个人的独立思考,因地制宜,让个人、团队和组织才能在创新中找准定位,方能有所收获,真正发挥创新的价值,不辜负作者分享之意。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修龙

后记

马后王横

从开始动笔到现在,大半年过去了。《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的写作难度远远超过《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原因是其所展示的内容和需要调研的对象都非常多元化,这一方面考验我的人脉资源,另一方面也考验我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糅在一起的能力。除了管理学的一些知识,本书还涉及心理学、行为学和一点点历史、文学、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构建出一个整体,并实现跨学科的互相验证,我看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书籍,并力图和管理学的一些知识发生联系和验证。

基于这样的难度,对于书中所阐述的一些内容我也是抱着一种试探性的态度。希望我在这些方面所做的一些思考和准备工作,哪怕不是很成熟,还是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学界和商界对于这些方面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面世以后,普遍的反应是理论性太强,看着就想睡觉。为了不让大家睡觉,这次我很努力地提高《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的可读性,但是在大量数据的充斥之下,很难保持持续的趣味性,因此就会出现起起落落的理论性和可读性交织在一起的情况。我已经作了很多的修正和调整,但肯定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还请广大读者海涵。在未来的写作中,我会尝试着写一些比较易于理解、读起来轻松愉快的携带适度管理学知识的畅销书。

2016年下半年,我的工作状态和家庭都出现了一些变化。工作上要求我更加主动,做更多市场层面的推动,而不是两手一搭就守株待兔。家里添加了一个小宝宝,作为新手父母实在是状况百出,并且比较疲惫。家人给了我极大的支持,才能见缝插针把这本书的框架内容写完。在《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的后序中,我提到该书是我们家送给这个时代的礼物。《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同样也是,区别就是家里多了一位咿咿呀呀的小朋友。2016年下半年,我们卖了房,又买了房,经历了非常烦琐的交接手续,在多个部门之间疲于奔命,深刻体会到流程的烦琐真是要命。新房要装修,而我们的建筑材料基本都是自己搞定,得去建材市场买建材,还得去装修现场看工作进展状况。有一段时间真的就是白天搬砖建设自己的窝,晚上挑灯写书企图为中国组织的创新之路加一些指示牌,每天我都经历从劳工到知识工作者的转变。因为旧房的买主即将人住,新房装修完了年底之前要搬离旧家,收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琐碎和痛苦的过程,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物什。在美国读书期间,颠沛流离曾经搬过8次家,但那时一无所有,一辆轿车就拉完所有的东西。现在日子好过了,东西就多了,搬家收拾出无数个纸箱子,要丢的东西散落一地,家里实在是无立锥之地,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除了最后调研的几个组织还没有回馈,案例还没有写完之外,基本写完本书的第一稿。看着屋内逃难一般的凌乱,不禁唏嘘,几年前在这里写完了《中国式创新:流程、结构与文化》,现如今新书还没有面世,却已经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更有甚者,小区居然有一天停电,就点起两根蜡烛,一左一右,继续写,随着文字一个个飞人屏幕,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点着蜡烛上自习的中学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中,《中国式创新:个人、团队和组织》一点点成形了,小朋友一天天长大,新装修的家也一天天更像一个家了。

这次的写作过程中,调研了很多的创新者、团队和组织。对协助调研的各方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他们践行创新的孜孜不倦表示深刻的敬佩。我只是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纸上谈兵者,很多具体的实际工作都是靠这些个人、团队和组织去点点滴滴地实现。

创新之路注定不平坦,注定没有捷径,也注定是一条痛并快乐着的路。人类在探索、发现和发明的本能驱动下,一次次将不容易变成容易,一次次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从人类的始祖走出非洲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人类将在这条道路上不停地求索。虽然我们还不清楚前面到底是仙境还是险地,但是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已经“根本停不下来,,了。作为一个管理学者,我没有能力改变大趋势,只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让创新者有所借鉴,让他们尽量少走一些弯路,不管是个人、团队还是组织都可以更好地创新、更愉快地创新。

我的创意宝宝驱动我写了这样的一本书,亲爱的各位读者,您的创意宝宝也在召唤您。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创新吧!

杨晓冬

于云南昆明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华录集团而言,改变已经成为常态,创新日益成为日常的活动,不熟悉的产业领域投资不可回避。我们一般会尽量整合资源,对不熟悉的产业领域进行投资,必须具备领军人才和技术解决对策的充分准备。

——陈润生,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欧美同学会中有很多学长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欧美同学会也通过“海归创业学院”等举措推进留学报国事业。被普遍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海归如何在中国社会创造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对海归创新者和海归创业者所做的研究揭示了海归群体在“中国式创新”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许睢宁,中央统战部八局巡视员、欧美同学会前副秘书长、《留学生》杂志社前社长

将人的属性应用于组织是一种危险的论调,这往往会造成对组织复杂性的误解。但是,总有人运用类比的方式获得真正的、原创性的洞察力。杨晓冬关于组织情商和创新关系的见解是真实的。这个类比很出色,具有行动性的结论既令人惊讶,又令人信服。这是一组值得深入了解的思想。

——布莱尔·谢巴德(Blair Sheppard),普华永道全球首席领导力及战略官、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前院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7: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