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全集(第4卷)(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自上世纪20年代起笔耕不辍,毕生著述千万余字。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季羡林文集》,收录先生1929-1996年间各类著述,凡24卷。本套《季羡林全集》主要增补《文集》出版后至2008年间先生撰述的散文、杂文、序跋、讲话、日记、书评等。其中有先生自己编定的专集,如《牛棚杂忆》、《学海泛槎》,也有这次才得以汇总的各类单篇文章;有先生1996年以后的新作,也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文;有先生公开发表、出版的作品,也有少数未曾发表的文章。

本书为《季羡林全集》第四卷,收编作者撰写的部分回忆录及日记,包括《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中学时代》、《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清华园日记》、《高中国文教员一年》、《留德十年》及《二战心影》。为求脉络清晰,故按文章内容所反映的时代顺序排列。

内容推荐

本卷收编作者撰写的部分回忆录及日记,包括《我的小学和中学》、《我的中学时代》、《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清华园日记》、《高中国文教员一年》、《留德十年》及《二战心影》。为求脉络清晰,故按文章内容所反映的时代顺序排列。

《我的小学和中学》2002年在《文史哲》杂志发表时,曾被分割为两篇并分别冠题为《我的小学和中学》和《我的高中》,现在恢复原貌。

《清华园日记》是作者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曾分别出版过影印本与排印本(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排印本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日记内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请北京大学高鸿博士对一些重要的人名作了简要注释,对日记中出现的外文(主要是英语和德语)作了翻译。本卷基本以排印本为底本,对高鸿博士所作的注释仍予保留并略有增删,漏字在“<>”中补出。对属于汉字今昔使用习惯上不同的,在整理中一律照旧。繁体字按照简化字编排,不再另外标注。

《留德十年》记述了作者1935-1945年赴德求学的经过,原有若干种不同版本的单行本行世,这次则依据东方出版社1992年的初版排定。

目录

我的小学和中学

 小引

 回忆一师附小

 回忆新育小学

 回忆正谊中学

 回忆北园山大附中

 回忆济南高中

 结语

我的中学时代

 一 初中时期

 二 高中时代

记北大1930年入学考试

清华园日记

引言

 1930-1932年的简略回顾

 我的老师们

 自序

 日记 第一册

 日记 第二册(1932.10.29-1933.10.31)

 日记 第三册(1933.11.1-1934.11.23)

 高中国文教员一年

  一 校长

  二 教员

  三 上课

  四 我同学生的关系

  五 我同校长的关系

  六 我的苦闷

  七 我亲眼看到的一幕滑稽剧

  八 天赐良机

留德十年

 楔子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 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二一 我的老师们

 二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三 我的女房东

 二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五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二六 迈耶(Meyer)一家

 二七 纳粹的末日

 ——美国兵入城

 二八 盟国

 二九 优胜记略

 三十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一 别哥廷根

 三二 赴瑞士

 三三 在弗里堡(Fribourg)

 三四 同使馆的斗争

 三五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六 船上生活

 三七 西贡二月

 三八 从西贡到香港

 三九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二战心影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 抬眼望尽天涯路

三 柏林王气黯然收

试读章节

学习的一般情况

总之,一句话,我是不喜欢念正课的。对所有的正课,我都采取对付的办法。上课时,不是玩小动作,就是不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脑袋里不知道是想些什么,常常走神儿,斜眼看到教室窗外四时景色的变化,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柳成荫,秋天风卷落叶,冬天白雪皑皑。旧日有一首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迟迟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可以为我写照。当时写作文都用文言,语言障碍当然是有的,最困难的是不知道怎样起头。老师出的作文题写在黑板上,我立即在作文簿上写上“人生于世”四个字,下面就穷了词儿,仿佛永远要“生”下去似的。以后憋好久,才能憋出一篇文章。万没有想到,以后自己竟一辈子舞笔弄墨。我逐渐体会到,写文章是要讲究结构的,而开头与结尾最难,这现象在古代大作家笔下经常可见。然而,到了今天,知道这种情况的人似乎已不多了。也许有人竟认为这是怪论,是迂腐之谈,我真欲无言了。有一次作文,我不知从什么书里抄了一段话:“空气受热而上升,他处空气来补其缺,遂流动而成风。”句子通顺,受到了老师的赞扬。可我一想起来,心里就不是滋味,愧悔有加。在今天,这也可能算是文坛的腐败现象吧。可我只是十岁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文坛,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完全为了好玩儿。但自己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才悔愧,从那以后,一生中再没有剽窃过别人的文字。

小学也是每学期考试一次,每年两次,三年共有六次,我的名次总盘桓在甲等三四名和乙等前几名之间。甲等第一名被一个叫李玉和的同学包办。他比我大几岁,是一个拼命读书的学生。我从来也没有争第一名的念头,我对此事极不感兴趣。根据我后来的经验,小学考试的名次对一个学生一生的生命历程没有多少影响。家庭出身和机遇影响更大。我从前看过一幅丰子恺的漫画,标题是“小学的同学”,画着一副卖吃食的担子,旁边站着两个人,颇能引人深思。但是,我个人有一次经历,比丰老画得深刻多了。有一天晚上,我在济南院前大街雇洋车回佛山街,在黑暗中没有看清车夫是什么人。到了佛山街下车付钱的时候,蓦抬头,看到是我新育小学的同班同学!我又惊讶又尴尬,一时说不出话来。我如果是漫画家,画上一幅画,一辆人力车,两个人,一人掏钱,一人接钱。相信会比丰老的画更能令人深思。

我的性格

我一生自认为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一个上不得台盘的人。每次参加大会,在大庭广众中,浑身觉得不自在,总想找一个旮旯儿藏在那里,少与人打交道。“今天天气,哈,哈,哈”一类的话,我不愿意说;说出来也不地道。每每看到一些男女交际花,在人群中走来走去,如鱼得水,左边点头,右边哈腰,脸上作微笑状,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得意洋洋,顾盼自雄,我真是羡慕得要死,可我做不到。我现在之所以被人看作社会活动家,甚至国际活动家,完全是环境造成的。是时势造“英雄”,我是一只被赶上了架的鸭子。

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新育小学时期,性格好像不是这个样子,一点也不内向,外向得很。我喜欢打架,欺负人,也被人欺负。有一个男孩子,比我大几岁,个子比我高半头,总好欺负我。最初我有点怕他,他比我劲大。时间久了,我忍无可忍,同他干了一架。他个子高,打我的上身。我个子矮,打他的下身。后来搂抱住滚在双杠下面的沙土堆里,有时候他在上面,有时候我在上面,没有决出胜负。上课铃响了,各回自己的教室。从此他再也不敢欺负我,天下太平了。

我却反过头来又欺负别的孩子。被我欺负最厉害的是一个名叫刘志学的小学生,岁数可能比我小,个头差不多,但是懦弱无能,一眼被我看中,就欺负起他来。根据我的体会,小学生欺负人并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什么仇恨。只是个人有劲使不出,无处发泄,便寻求发泄的对象了。刘志学就是我寻求的对象,于是便开始欺负他,命令他跪在地下,不听就拳打脚踢。如果他鼓起勇气,抵抗一次,我也许就会停止,至少会收敛一些。然而他是个窝囊废,一丝抵抗的意思都没有。这当然更增加了我的气焰,欺负的次数和力度都增加了。刘志学家同婶母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他向家里告状,他父母便来我家告状。结果是我挨了婶母一阵数落,这一幕悲喜剧才告终。

P10-12

序言

季羡林先生出生于1911年8月,山东临清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1935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6年回国后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先后荣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南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亚非学会等多个学会的会长。先生一生致力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在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上颇多建树,成为我国当代学贯中西、声望卓著的大师。

季羡林先生自上世纪20年代起笔耕不辍,毕生著述千万余字。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季羡林文集》,收录先生1929-1996年间各类著述,凡24卷。2007年,季羡林先生正式授权我社出版《季羡林全集》。在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我社于2008年6月成立《季羡林全集》专家委员会和编辑出版委员会,并正式启动相关编纂工作。《全集》主要增补《文集》出版后至2008年间先生撰述的散文、杂文、序跋、讲话、日记、书评等。其中有先生自己编定的专集,如《牛棚杂忆》、《学海泛槎》,也有这次才得以汇总的各类单篇文章;有先生1996年以后的新作,也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文;有先生公开发表、出版的作品,也有少数未曾发表的文章。本次增补数百篇,约二百多万字。遵照先生嘱托,对目前尚未整理的信札、部分日记(如《北大日记》)不予收录。

在《全集》编纂和编辑过程中,我们力求既保持作品最初发表及修正定稿时的原貌,又注意根据现行语言文字规范要求订正少许文字与标点。某些字词(包括一些异形词)、标点的使用,根据作者“保留不同时期风貌”的意见,我们未作改动与统一。依据作品内容或体裁一一分类编排,是编纂中最难准确把握的问题,好在有作者自己的认定和“编委会数人定则定矣”的授权,也都尽力争取做到大致不差。以往收编于各书经某些编者摘录、节选、改换题目、改写的文章,一经查核落实,一律不再重复收录。由别人代拟的贺词、序跋、讲话稿及采访记录等,除作者亲自审订、改定并认可发表者外,一律收入附编以供查考。本书各卷前所附图片,均由作者及其亲属或专家委员会成员提供。

季羡林先生学问博大精深,著述勤勉恒久,作品丰赡多姿并涉及多种语言文字,虽然我们在编纂工作中尽力仔细校核,但限于学养和编辑经验不足,仍难免存有差错与遗憾,真诚期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全集》专家委员会和中华书局、江西教育出版社、季羡林研究所以及高鸿博士、段晴教授等对我们的编纂工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