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明星研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张英进//(澳)胡敏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专门探讨华语电影明星的著作,张英进编著的《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既构成了与西方:明星研究的对话关系,也揭示了华语电影明星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与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中呈现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本书不仅适于从事华语电影研究、煤介和文化研究的专业读者,对普通电影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的新颖的视角也将使他们在欣赏、审视银幕偶像时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内容推荐

张英进编著的《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是第一部对华语电影明星进行个案研究的明星研究(Star Studies)著作。在本书中,15位来自美国、英国、澳人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分別分析了阮玲玉、黎莉莉、赵丹、张瑞芳、仲星火、凌波、周润发、林青霞、张国荣、李连杰等在华语电影的不同发展时段和区域广受瞩目的电影明星的形象特质和表演风格,考察了他们的明星形象得以建构和传播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背景;涉及了诸如明足表演、角色类型、媒体建构、政治宣传、网络话语、自传性叙述以及性別、类型、记忆和身份等等文化研究的广泛议题。

《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不仅适于从事华语电影研究、煤介和文化研究的专业读者,对普通电影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的新颖的视角也将使他们在欣赏、审视银幕偶像时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目录

第一章 序言:华语电影明星

 明星:奇特的影响力

 学术:影星的生产和接受

 各章:影星研究的四个部分

 结论:从影星到名人

第一部分 早期电影:跨越族裔与阶级的界限

第二章 黄柳霜:一个越界的“弱势影星”斡旋于

 多种媒体表演

 引言

 戏装的表演

 声音表演

 成为“少数”

第三章 阮玲玉:对一种个性表演的反思

 走近阮玲玉

 理解阮玲玉的生平和她的自杀

 阮玲玉的表演风格

第四章 黎莉莉:表演一种活泼、健美的类型

 影星话语和中国早期电影

 歌唱表演和早期电影

 独特的生平

 表演者的角色

 历史中的活泼、健美的类型

 黎莉莉后期角色的变化和持续性

 结论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电影:从电影明星到劳动模范

第五章 梅兰芳:戏曲片的面部造型和社会介入

 引言

 面部易妆和影星现象

 对手戏:明星与国家

 难忘的风采

第六章 赵丹:殉道者与明星之间的幽灵

 “我演我”

 殉道者:银幕上下的囚禁

 影星现象:自我表演的他者

 幽灵性:作为殉道者的影星现象和社会主义电影

第七章 张瑞芳:塑造社会主义的红色明星

 引言

 将“影星”问题化

 影星形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塑造红色明星

 结论

第八章 仲星火:共产主义电影工作者

 引言

 好莱坞影星和中国电影工作者

 在平凡中寻找伟大

 劳动和喜剧特征

第三部分 台湾电影:离散、易装和非职业性

第九章 凌波:孤儿与战后华语电影史

 活着的传奇

 孤儿一明星回到台湾的“家”

 类型漫游与性别扮演的情节剧

 结语

第十章 林青霞:20世纪末最后的东方明星

 引言

 一位明星的诞生

 转型的影星形象

 通向“东方不败”之路

 附记

第十一章 李康生:非职业明星

 一个另类的动作明星

 蔡明亮和李康生:相互发现

 走向非职业的表演

 与布莱松的联系:作为模特的非职业表演

 结论

第四部分 香港与跨国电影:动作、性别、情感

第十二章 李小龙之后的“李小龙”:猜臆中的生平

第十三章 成龙:疼与痛的明星工作

 我是成龙

 从功夫小子到龙

 醉仙

 结论

第十四章 周润发:香港的现代电视小生

 引言

 现代小生:浪漫英俊的年轻男子

 本地小生:香港成功的榜样

 结论

第十五章 张国荣:作为自我性欲的明星

 引言

 自我性欲

 孤独者

 死亡的镜中

第十六章 李连杰:网络上的明星建构与影迷话语

 引言

 明星形象的双重性

 人人可以接近李连杰:“李连杰官方网站”介绍

 我只是个普通人……

 害羞的男人与性感偶像

 非暴力与暴力

 结论

电影、电视片目

英文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按她自己的叙述,黄柳霜的表演始于一次“兴奋”的变脸经历。作为《红灯笼》(阿尔伯特·卡佩拉尼,1919)中的临时演员(这也是她的第一个角色),这个14岁的中国姑娘黄柳霜准备自己化妆。她将她母亲的干白粉抹在脸上,又用压岁钱的红封套涂了脸颊,再用黑色蜡笔画了眉毛。当然,这个“面具”很快就被化妆师按照“自己的口味”所做的化妆取代。有趣的是,黄柳霜的反应迅速从反感转到了“兴奋”(因为想到自己重要到足以有化妆师)。她回忆说,“我成为明星的孩提时的梦想开始具体化,我终于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A.wong 1933:6)。黄柳霜的“变脸”成了她此后一生将经历的种族化的误识与自我建构之间的张力的比喻。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显示了中国面具式化妆与好莱坞化妆传统之间的对立。黄柳霜从不满到兴奋的转折可以解释成她对好莱坞种族主义的服从。但这种理解没有考虑到一种双重视角,即:14岁的黄柳霜所经历的“变脸”和成年后黄柳霜对往事回忆。而这双重视角意味着显著的自我重构和协调。确实,黄柳霜正是因为完全了解到化妆师是根据“自己口味”来打造她的新面孔而感到兴奋。她完全意识到好莱坞不仅是一个梦,而且也是一个由整套刻板角色所组成的工厂。她愿意让自己被转变成一个刻板角色意味着她在积极地寻找一个“童年的明星梦”和好莱坞之梦之间的交汇点。所以,她的“兴奋”在于寻找到一个能使她变形的化妆师,从而促进她融合于好莱坞,并产生渐进的差异。

而且,这种变形并不意味着她的自我消除,因为她自己的化妆并不代表被好莱坞工业所压制的真正的中国性“自我”。相反,她“原初的”化妆不过是用家里可以找到的所有颜色所制成的“面具”,其简单的目的也只是要强调白皮肤,红脸颊和黑眉毛这些普遍特征罢了。这一“化妆”更多表明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想象的观众以脸为载体所作的试验,而不是对“本真性”的严肃考虑。事实是,她自己的化妆和她的新面孔同样强调外貌和表演,因此加强了个人欲望与好莱坞工业相融合的“兴奋”的可能性。这并不是说好莱坞的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东方主义没有影响到黄柳霜的职业和生活(相反,后者最终构成了她必须与之不断周旋的工作环境)。

P23-24

序言

夏衍先生曾为中国电影下过“先天不足”的论断,对于电影理论的探索比较滞后。新时期国门打开,我们出于“补课”心态,积极译介国外各种电影理论著述。时至今日,已经从初期的单向借鉴,进展到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影视理论。与此同时,我们仍有必要实行“拿来主义”,持续关注海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这便是策划《未名·明星研究丛书》的初衷,首批将集中推出欧美学者撰写的三本明星研究论著。

电影明星构成20世纪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明星效应从一开始就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由商业利益、大众审美、社会思潮等外部因素促成的文化现象。电影作为集体创作的艺术,最终唯有演员的形象直接留在拷贝上。当今高科技发展,电影胶片上的化学影像经数字技术刻录到光盘,电影便成了“永久不朽”的观赏文物。那么,每一位从事这门神圣职业的明星,以及有志于银屏演艺的新人,你打算在戏里戏外以什么样的形象传诸后世呢?

后记

我虽一直写小说,但多年来很多时间常常参与到与影视相关的事情中,而且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CSD)所做的硕士论文也是华语电影和城市文化,所以总觉得对电影挺熟悉。但这本集中研究中国电影明星的论文集仍让我耳目一新,翻译过程中颇觉获益匪浅,视野亦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因为这不仅仅是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或对某个导演的研究简单地转移到讨论演员及其塑造的角色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影星作为文本来探讨,这样的文本由影星的一生及其所有的作品集合而成,两者相互作用和渗透,可谓是后工业时代的奇观,而这些缤纷异彩的偶像身上无不蕴涵了不同地域和阶段错综复杂的文化符码。

可以说因为有了理查德·戴尔(他的前瞻性的思想回响在本书的各个章节),电影研究才有了影星研究这一新方向,影星本身也成了自成一体的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在流行文化甚嚣尘上的时代,每一个明星都是一个传奇或神话。但任何明星都不是腾云驾雾的天外来客,也不是纯粹由工业流水线打磨出来的产品。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去追溯神话最初生成时的背景和缘由,以及生产神话的系统如何去操控和协调观众的接受,还有演进中的媒介所起的作用。而那些最终脱颖而出的超级明星们,他们在被生产出来的过程中,永远伴随着顺应屈服和逆反出走,而且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使得影星现象本身更为复杂,其演变和效果也往往超出了预计。

本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华语电影最重要的影星们。通过对具体明星的研究,本书的作者们提供了具有穿透力的见解。比如阮玲玉的“非职业表演”令她入戏太深并最终走向悲剧,黎莉莉的“活泼、健美”形象紧密联系于如今的人们已很陌生的民国时期的某个阶段,凌波的“孤儿身世”则是战后东南亚地区华人离散的写照,张国荣的“自我性欲”渗透于他的作品也对他的自杀提供了解释,等等。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林青霞怎样从前期的一个玉女偶像,变成了中性的性别反串的典型,而代表了香港新一代人的“电视小生”周润发如何后来又在文艺片中出现,十分矛盾的明星则是结合银幕上的杀手和银幕下反暴力者形象的李连杰。另外,对几位社会主义时期著名演员的研究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部分。赵丹的影星经历无疑是最具悲剧意义的,他将自我想象成一个殉难者的形象,并不断融入到角色中,最后他自己也成了自我的殉难者,至死迷惘不解。有关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章节,则强调了电影对梅兰芳后阶段艺术生涯(作为影星的大师)的重要性。总之,几乎每篇文章都揭示了隐藏在每个影星现象深处的某些重要事实或玄机。

这本研究影星的著作的翻译,前后延续了半年多的时间。这正是我在ucsD的最后两个学期,同时进行的是我的硕士论文的修改和最后的答辩,顺利完成后把在圣地亚哥三年的所有书籍物品装上车晃晃悠悠地驶回洛杉矶;再之后是找房子、装修和搬家,落定下来继续译最后几篇文章。直到将书的目录整理完,此时已入深秋,朝院子里望去,枫树垂下的枝丫上满是绚丽的红色。

三年间,我每周往返于洛杉矶和圣地亚哥的拉霍亚(La Jolla)。曾经短暂地有过做研究当学者的宏愿,但很快明白很不现实。

书评(媒体评论)

《华语电影明星》一书可称一次突破。在学术思考与时尚之间、在电影工业与影片文本之间,在电影学与文化研究之间,迷人耀眼的影星形象常悄然失落在理论与学术的裂隙之间。而海外华语电影的学者们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影星研究之学术专题,穿行于历经百年、西岸三地的华语电影史,可谓一份惊喜。华语电影研究的旅程,由此又多了一处学术驿站。

——戴綿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华语电影明星》是继理查德·戴尔的《明星》之后引入中国内地的又一本重要的英语学界的明星研究著作。作为专门探讨华语电影明星的著作,本书既构成了与西方明星研究的对话关系,也揭示了华语电影明星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与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中呈现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5: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