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孙中山之爱将,是蒋介石之近臣,是达赖喇嘛坐床典礼之主持人,是“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之克星。他是谁?他是民国时期官不大,政不显的军事人物,他的名字叫吴忠信。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历史人物的人生事迹。
阅读本书,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到西藏、新疆的以往的历史,而且它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一个事实:今天我们与达赖集团之间的斗争,乃是昨天吴忠信斗争的继续;今天我们与新疆“东突”(或“东土”)恐怖分子之间的斗争,乃是昨天吴忠信斗争的继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吴忠信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丁剑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孙中山之爱将,是蒋介石之近臣,是达赖喇嘛坐床典礼之主持人,是“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之克星。他是谁?他是民国时期官不大,政不显的军事人物,他的名字叫吴忠信。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历史人物的人生事迹。 阅读本书,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到西藏、新疆的以往的历史,而且它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一个事实:今天我们与达赖集团之间的斗争,乃是昨天吴忠信斗争的继续;今天我们与新疆“东突”(或“东土”)恐怖分子之间的斗争,乃是昨天吴忠信斗争的继续。 内容推荐 本书传主不论是奉使入藏,赴新守疆,去台回望,都是我国现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研究选题,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人物铮铮,言之凿凿,处处洋溢着一股炽烈的爱国热情,展现出了一个真正国民党元老的风范——忠勇、爱国、爱民最真实的一面。读罢此书,受益匪浅。 目录 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 一首悲壮的战歌 第一章 投笔从戎 第一节 家乡合肥 第二节 吴氏家世 第三节 报考军校 第二章 参加辛亥革命 第一节 军旅磨砺 第二节 策反南京光复 第三节 宁、沪两地情未了 第三章 戮力讨袁赴国难 第一节 加入中华革命党 第二节 袁世凯要当皇帝 第三节 范鸿仙之死 第四节 肇和战役始末 第五节 陈其美遇害 第四章 孙中山之爱将 第一节 组建护法军政府 第二节 闽南捷报 第三节 征战两广 第五章 蒋介石之密友 第一节 结拜为“金兰兄弟” 第二节 为蒋看家抚子 第三节 帮助安置陈洁如 第六章 蒋介石之近臣 第一节 再次出山受舛 第二节 为蒋奔走说项 第三节 出任安徽地方长官 第四节 出任贵州地方长官 第七章 关注西藏问题 第一节 主持边政 第二节 大英帝国的侵略方针 第三节 晚清政府错误的民族政策 第四节 民国初期英帝国主义侵藏罪行 第五节 调整与西藏地方关系 第八章 寻访灵童 第一节 惊闻班禅圆寂 第二节 西藏地方政府来电 第三节 严防灵童秘密出走 第四节 “诚恳接受”中央意见 第五节 马步芳勒索钱财“三部曲” 第六节 中央代西藏地方付款 第九章 赴藏筹措 第一节 呈送“8·4报告” 第二节 英国刁难 第三节 筹措经费 第四节 组织行辕 第十章 向“圣城”——拉萨进行 第一节 殊途同归 第二节 出师不利 第三节 印度遇事 第四节 一路风尘走来 第五节 冠盖满山迎嘉宾 第十一章 “收拾人心” 第一节 巡视拉萨 第二节 熬茶布施 第三节 分赠礼品 第四节 册封热振 第十二章 主持达赖坐床大典 第一节 “三为一”之真相 第二节 热振请求免于掣签 第三节 察看风波 第四节 座位之争 第五节 主持坐床大典 第六节 向达赖喇嘛颁赠礼品 第十三章 梳理后续事 第一节 促成班禅灵榇回藏 第二节 成立驻藏办事处 第三节 交通问题受阻的背后 第四节 结识藏事故人 第五节 惜别拉萨 第六节 归途风光无限 第七节 情满《恕庵礼佛图》 第十四章 情系大西北 第一节 考察大西北 第二节 打通河西走廊 第三节 新疆之行 第十五章 主政新疆 第一节 受命之初并不乐观 第二节 治新方略 第三节 清理监狱 第四节 安抚地方 第五节 推进全省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六节 “双肩挑乱局” 第七节 张治中来新和平谈判 第八节 临别赠诗 第十六章 去台前的大亮相 第一节 聘为总统府资政 第二节 出任总统府秘书长 第三节 拉李宗仁“上轿” 第四节 南京政府垮台 第五节 劳燕分飞 第六节 蒋介石复任“总统” 第十七章 在水一方 第一节 一腔故国情 第二节 “八皖领袖” 第三节 他看到了西藏的春天 第四节 至死不忘边政事 主要参考书目 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投笔从戎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 就在吴忠信出生的前前后后,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都对准了中国,中国正面临着被侵略、被宰割、被瓜分、被蹂躏的危险境地。 但帝国主义越凶狠残暴,满清政府越反动无能,更加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仇恨与反抗,吴忠信当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 第一节 家乡合肥 1884年3月15日(清光绪十年二月十八日),吴忠信出生在合肥北乡吴店。 合肥,地处皖中。秦汉置县,初属九江郡。后汉置合肥侯国,建安中为扬州治。三国属魏,晋属淮南郡。东晋侨置汝阴郡。隋开皇初废汝阴郡,恢复合肥县。自隋至清,同为(庐)州、郡、路、府置所。1912年裁府为合肥县。1949年后又析合肥东乡为肥东县,西乡为肥西县,不久,又析北乡等为长丰县。城区三县并于合肥市,定为安徽省会。合肥,上下两千年,可谓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古邑。 相声逗趣说“两个胖子打架,为合肥”。实质因境内东淝河(古淝水)、南淝河(古施水)在此交汇,而称“合肥”。正因为有了这两条河流,才沟通了南面巢湖,北面瓦埠湖,连接了江淮水系,合肥便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古代商业都会。同时它“襟江带湖而通长淮,大蜀(山)浮槎(山)东西雄峙”,所以魏明帝曹睿曾指令扬州刺史满宠务必固守合肥:“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读史方舆纪要》称合肥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综观历史战例,自大江而北进者,得合肥则可西向申、蔡(豫地),北向徐、寿(淮北地区),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北矣。因此,历来“淮西有事,必争合肥”。从三国魏吴在此反复争夺,至近代人民解放战争,合肥一直战事绵绵,硝烟滚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合肥自古又是一个尚文习武、人文荟萃之邦,如果不计古代封建君主杨行密,以及包拯、龚鼎孳等一大批文臣武将外,仅近代一个淮军集团而言,就先后拼杀出总兵以上者多达1300多人,皖籍者700多人,其中合肥者150多人。李鸿章便是淮军领袖,洋务派首领,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张树声为两广总督,曾指挥军队抗日、抗法斗争;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的封疆大吏;叶志超便是甲午战争中朝鲜前线总指挥;周盛波、周盛传又是扼守津门的名将……随着这个集团的壮大、升迁,势力所及,有些人虽然不属皖籍或合肥人,也纷纷加人这个集团,如冯桂芬、王韬、盛宣怀、袁世凯等。他们或从政、或外交、或办实业、或兴教育,在整个19世纪下半叶中,在中国演绎出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并影响着20世纪初的中国政坛命运。 其后,风云变幻,合肥人物更是层见迭出,彪炳显赫,如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抗日名将卫立煌、杀汪(精卫)枪手王亚樵、“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辞章怪才徐南阳,书法大师沈石翁,围棋国手张之仁,国术高手唐殿卿,以及最早追随孙中山的烈士范鸿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吴呖谷、倪映典等等,皆为同辈合肥人,同铸国史辉煌。 合肥北乡,不仅是吴忠信的出生地,也是合肥的北大门。这里旧有护城驿、传递铺。昔日,驿道两侧高高地耸立着两垛土墩,形如闸门,一旦有事,就会“日升烟、夜举火”,很有古代关隘之雄风。其墩其铺今天虽然早已湮没,但仍留下一个“双墩”古旧地名。 双墩镇,近偎合肥城池,但这里却地处淮南阶地平原之南,江淮分水岭两侧,所以岗冲交错,垄畈相间。当地农民只能因地制宜,低种水稻,岗种杂粮,“藕塘菱池星罗棋布,芦莸蒲草丰茂盈天”。由于土质瘠薄,一般产量都不高,据新修《长丰县志》记载,从前,双墩镇一带,粮食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棉花亩产仅有5公斤多。清顺治进士李天馥(合肥人),历任工、刑、兵、吏四部尚书。偶尔至合肥北乡走马观花,曾作《北乡田家》诗:“农家贵力作,可以资吾身”,“北乡殊不然,草宅弛褪耘”,“儿女但嬉嬉,孰解豢鸡豚”。可见北乡不比合肥东乡、西乡,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相对比较落后、贫困。 第二节 吴氏家世 吴氏原籍江西瓦家坝,清初迁居合肥北乡罗家岗东小圩,因为祖上开设一爿盐、酒杂货铺,久而久之,此地便易名吴家店,或称吴店。 祖父吴永璧,字连城。昆仲四人,他为仲起。 清季咸丰年间,太平军屡攻合肥,兵荒马乱,社会动荡,民不安生,他应东乡李文安(李鸿章之父)倡议,亦联合乡民组织乡团自卫,而使“闾里获安”。后来李鸿章组建淮军东征,他却“避而未伙”。究其原因,一说“政见不同”,二说为其“数千亩地和家产”。 其父吴继隆,兄弟四人,他为长,为本乡一大望族,耕读施教,为人谦和。其母张太太,亦出名门,古今贤文亦能咏诵。生有五男:忠黼、忠黻(无后)、忠荩、忠昭、忠信。 忠黼后嗣:沛民、铁民、静吾、道叔、天干、静叔、淑华、襄叔。 忠荩后嗣:文叔。 忠昭后嗣:方叔。 忠信后嗣:驯叔(女)、申叔、庸叔、光叔。 至忠字一辈,嫡系仅5门,堂系就有10多门;至和(叔)字辈,已增30多门,上百口之众。可谓人丁兴旺,尽业有为,今天已足迹天涯,声名鹊起。 吴忠信,两岁丧父,七岁丧母,怙恃交失,常以兄嫂为依。合肥民间旧传包拯“以嫂为母”之说,吴忠信幼年亦有此情愫。 吴忠信读书较晚,大概十岁左右才进私塾起蒙。 开始写仿,练习写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子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经过一段时间,每天就这么横、竖、撇、捺,依葫芦画瓢,老师已看出他可能有些厌烦,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心猿意马,就悄悄来到他桌前看他写字,哪知他早已脱掉仿底,独自操笔默写,虽与仿底稍有出入,但运笔自如,颇有骨架,特别那“家”字最后的一捺,犹如一把快刀,十分有力,不觉心底一动。但又怕学生翘尾巴,不免又显示出几分师道尊严来,他板着面孑L严厉地说:“字是读书人的脸面,犹如人身上的长衫。你的字虽有长进,但还得练,一练字,二练性,三练功!”这位下巴留有山羊胡子的孙先生,据说是寿州(今寿县)城里有名的秀才,曾多次参加科举未中,最后才选择教书这一行当。一贯以严出名,动辄令学生面壁、敲戒尺。他教的学生不多,一般只有十来个。可能有碍于吴家的面子,但从禾叫吴忠信面壁过一次。 其后,又投附近岗集龚宗瑜为师。龚亦属寿州学派,但为人谦和,施教有方,对学生多阐其义,颇受学生尊敬。初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古籍。后来当读到《论语》中“言忠信,行笃敬”之句时若有所悟,并请教龚老师。老师向他详解其意,津津有味,一时师生情投意合,抚掌叫好,从此,止用“小五”乳名,正式命名为“忠信”,字以“礼卿”,作为他今后立身处世为人之准则。 龚宗瑜不仅教学有方,而且教子成材。其子龚镇洲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后来与妻徐文均为同盟会会员,成为辛亥革命中著名人物。龚镇洲两个女儿龚普生、龚澎及她们的夫婿章汉夫、乔冠华,则是后来知名的外交家夫妇。 …… P1-5 序言 一首悲壮的战歌 王鹤鸣 1944年,吴忠信已是花甲之年,在“坚辞不予”的情况下,还是奉命西行。 在他主政新疆之初,又逢伊犁、塔城、阿山“三区暴动”。革命乍起,泥沙俱下,从一开始就受到狭隘民族主义和反动宗教势力的影响,加上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渗透和介入,将本来的革命群众反对盛世才的暴政和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却别有用心地贴上分裂祖国的标签。同年11月7日,他们攻占伊宁,12日宣称“脱离中国”,成立了一个“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并大肆叫嚣“东突厥斯坦是我们的祖国”等谰言。随之在苏联飞机、大炮、坦克的支援下,不断向新疆全境发动攻势。 国家的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作为新疆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的大员和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的吴忠信,自然要奉命于中央,效命于全体中国人民、捍卫祖国每一寸土地。对于他们分裂祖国和脱离中央的行为,更不能容忍和迁就退让,于是双方展开一阵又一阵,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战斗。 尽管当时内外大军压境,四面楚歌,力量悬殊(当时国民党军队不足5万人,而三区民族军和游击队,竟有50万众),但他临危不惧,坚决抗战。当玛纳斯河失守,战火迫近迪化时,有人建议将省会迁至哈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辈受命中央,守土有责,即使殉职边陲,亦分所应当,且属光荣之事!”并“以死殉国”的精神,鼓舞着前线将士们英勇战斗。 炮火连天,血肉横飞,战争异常惨烈。经过数次战斗,几乎全军覆没,近5万人血洗沙场,壮烈牺牲(这大概是我国现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边境战事),最后连中央军校一个学生营在内,剩下不到6个营的兵力。即使如此,他们仍严阵以待,顽强战斗,用意志,用鲜血,谱写出一首悲壮的战歌,成为“东土”的劲敌与克星。 正是由于他们苦苦的战斗,终于为中央处理新疆问题赢得宝贵的时间,为保卫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赢得人们的爱戴与尊敬。 后来,张治中来新坚持不与“东土”代表见面和谈判的原则立场,这不仅是吴忠信不屈不挠战斗精神的继续,而且也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共同的心愿。 这种不妥协,不后退的战斗精神和威慑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三区暴动领导人内部的大分化、大改组,经过激烈的阵痛,使他们最终作出最理智的选择——彻底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反动的宗教势力下挣扎、解放出来——重新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怀抱。 回顾以上两地(西藏及新疆)两种不同形式(一文一武)的斗争,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国外侵略势力的煽动和支持下,一个妄图搞“西藏独立”,一个要成立什么“共和国”。而吴忠信与他们之间的斗争就是侵略与反侵略,分裂与反分裂,倒退与反倒退的斗争。原则是非,冰炭不容。在极其艰难险恶的条件下,吴忠信坚持这样做了,不愧为人民的功臣;为守卫祖国边疆而献身的将士们,不愧为大无畏的英雄。为使他们的英名长存,鲜血不致自流,其事可大书,其人可大颂矣! 今天,硝烟早已散去,祖国的天空一片晴朗。但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挡不住阴霾的吹来;天山南北再辽阔,也能听到“东突”磨牙的声音。而读《吴忠信传》,不仅使我们了解到西藏、新疆的以往的历史,而且它第一次向世人披露一个事实:今天我们与达赖集团之间的斗争,乃是昨天吴忠信斗争的继续;今天我们与新疆“东突”(或“东土”)恐怖分子之间的斗争,乃是昨天吴忠信斗争的继续。树欲静而风不止,故旧日的往事仍要续写下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09年12月16日,为国民党元老、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主持人——吴忠信逝世50周年,同时又是我国西藏实现民主改革50周年(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时逢今日,推出此书,别有纪念意义! 后记 一、丁剑先生从事地方志工作多年,后又被省政府聘为省政府参事,对安徽省情颇有研究,硕果累累。《安徽大辞典》可盖皖春秋。后来又把目光聚焦在吴忠信身上,动意为其作传。我与他曾共事多年,相知有素,并早有《王稼祥传》问世,故向我来“取经”,咨询意见。我听了他的介绍,认为吴忠信一生经历丰富,干了许多常人难遇,常人难书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书之彰显”,不论过去或现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只要做了对国家对民族有益有功的事,都可以列传。后来我又致书与他,提出一些具体意见,他均来电表示感谢。 二、据我所知,为之作传,早于2004年,而真正动笔应晚于2006年,当年6月1日他便有《政府参事建议》一文上书,从而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领导重视及省地方志办公室朱文根主任的支持和鼓励。从此一头扎了进去,并自掏腰包,自背行囊,远去新疆,近至长丰、凤阳,多次赴京、津、沪、宁、汉,查阅民国历史档案,走访吴氏亲友后裔。搜集到大量的历史资料,就为成稿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后不分春夏秋冬,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废寝忘食,笔耕不止。几经起草,数易其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曾有幸两度拜读初稿,感到成书远比我当初预料的还全面、丰富、精彩。既有背景资料介绍,又有生动的情节描写,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个活脱脱、潇洒洒、情浓浓的个性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出现——对边胞,他说经说法,大慈大悲;对敌人,他斗智斗勇,不屈不挠。其爱国之心和英雄气概跃然纸上,震撼人们的心灵。 三、人在天涯,隔海相望。吴忠信到台湾之后,不仅钟情于祖国的山山水水,潜心于史事的章章页页,而且以其声望和边政协会之名义,倡导、组织编写了一系列的边政要书及史志文稿。由此形成一股“回望祖国”的著述热潮和研究之风。千般倾情,万卷绝唱,这样就为蒋家父子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以及后来的“国统纲领”(全称“国家统一纲领”)形成,而奠定了坚强的信念和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了闹分裂、搞台独人的“紧箍咒”、“照妖镜”。其人其事,思绪深远,瞻前顾后,忧国忧民,读来真有一把辛酸泪,一腔故国情。 四、纵览全书,传主不论是奉使入藏,赴新守疆,去台回望,都是我国现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研究选题,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人物铮铮,言之凿凿,处处洋溢着一股炽烈的爱国热情,展现出了一个真正国民党元老的风范——忠勇、爱国、爱民最真实的一面。读罢此书,受益匪浅。 徐则浩 2009年9月于合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