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懿族。三国吴丞相陆凯的后代。笃好文籍,穷究象纬。早年弃家修道,好方外游,遍历云梦山、衡山、罗浮山、峨嵋山等名山胜地。元嘉末约(453年)“市药京邑(今南京)”。宋文帝闻其名,“慕其风”,命左仆射徐湛延请入宫讲道。不愿囿于束缚,固辞不就,“遂诉江南”,继续周游四方布道。大明五年(461年)来庐山,“爱匡阜之胜”,构筑精庐居处修道,是为太虚观。自此,以太虚观为大本营研经传道授徒长达7年之久,为庐山道教势力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作出了极大贡献。
王顺娣编著的《陆修静》透过对陆修静的身世与环境、行迹和作品的分析,勾画出他的思想发展,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陆修静》是“大家精要”丛书之一,由王顺娣编著。
陆修静(406~477),南朝宋道士。生于浙江湖州,谥号简寂先生。他生活在动乱的南朝刘宋时期。早年致力于天师道的研究,著成道书,整顿组织,改革天师。之后转向江南道家各派的研究,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建南方统一新道教。他高屋建瓴,把耗费毕生心血收集的1228卷经书分成洞真、洞玄和洞神三洞,并撰成《三洞经书目录》,这是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目录学专书,其三洞分类法为历代《道藏》的编撰所沿用,成为道教典籍影响深远的分类标准,他也被后人称为三洞道士。此外,他援儒入道,以很大的精力创制道教斋仪,使得道教斋醮仪范基本完备,为道教的成熟发展做出不可抹灭的重要功绩。宋徽宗时被敕封为丹元真人。
《陆修静》带大家走进陆修静的世界!
历游名山
道教最根本的教义,就是神仙崇拜。所谓神仙实际上是神和仙的总称。神是指先于天地而生的神灵,如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等,仙是指开天辟地之后,原有人身经过修真学道成为神通广大而长生不死的神灵,如张天师(张道陵)、许真君(许逊)、吕纯阳(吕洞宾)等。据牟钟鉴教授总结,神仙一般具有“永生、自由、神通”三项异乎常人的特征,他们长生不死,逍遥自在,吸风饮露,腾云驾雾,还能呼风唤雨,扶善惩恶,为人们消灾造福,因此,神仙为常人所向往、追求和崇拜。
作为一名道士,陆修静对神仙的向往、追求和崇拜的态度始终如一。早期神仙学说都认为求仙者应当远离人寰,入山修炼。“仙”原作“迁”,本义即为“迁入山也”。一则道人眼中的神仙或是居住在烟波飘渺、荒凉神秘的太虚仙境,如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提到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或是居住在秀丽迷人、人迹罕至的名岳山川;一则道人认为修炼方术必须在静寂无人的深山中进行,这样才不至受到不信道者的干扰,以免他们谤毁神药。陆修静在经过云梦山的短暂隐居之后,一方面他越来越适应山中的隐居修炼生活,另一方面却也感到庙小难修高道的尴尬,他开始走出云梦山,来到附近较大的仙都山(今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境内)修炼。他的高徒孙游岳后来在仙都山隐居,时间长达四十余年。之后陆修静又走出浙江,在中国南部各地的名岳山川四处游走。据史料载,陆修静游历的足迹南至湖南的衡山、湘江,西至四川的巫峡、峨眉山,几乎踏遍大半个中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明确留下陆修静行踪的会稽山、九嶷山、衡山和罗浮山。
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亩山,地处浙江省绍兴东南。它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也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都曾留下众多诗文佳作。会稽山的文化积淀异常深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不远千里,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上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两汉以后这里成为佛道圣地。传说葛洪之祖、素有“葛仙翁”之称的葛玄在此炼丹成仙,山中的阳明洞天为道教第十一洞天,香炉峰则为佛教圣地。现存遗址有巨石“飞来石”,因相传从安息飞来而得名。后因葛玄在此炼丹,又称“葛仙炼丹岩”。
九嶷山系千古名山,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南30公里,素以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自然风光、奇异的溶洞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著称于世,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舜帝的葬所,《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创始人。《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葬九疑使九嶷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九嶷山因此成为炎黄子孙向往的圣地。
衡山地处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又名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这里气候温和,风景秀丽,处处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故有“南岳独秀”的美称。衡山还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是道士修行的理想之地。道教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三小洞天。传说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魏夫人)治南岳山,留有黄庭观,为其修道处。唐末李仲昭《南岳小录》中所记的“前代九真人”,即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岳修道的九位著名道士,其中就包括居住上清宫、传播上清经的徐灵期真人。可以推定,陆修静当年游览南岳衡山时,与还健在的徐灵期真人有过交往和交流。
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博罗县西北部,与位于同省佛山市境内的西樵山是姐妹山。罗浮山的主峰是飞云峰,海拔1296米。其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被誉为“岭南第一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把它比作为“粤岳”。相传古时只有罗山,浮山从东海浮来,倚于罗山东北,由铁桥峰相连,故名。据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记载,罗浮山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山中有七十二石室、十八洞天、四百三十二峰峦、九百八十瀑布与飞泉,原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等道教与佛教宫观寺院点缀其间,许多神仙家都曾在此隐居修炼。秦汉时期安期生曾来到这里修习道术。东晋年间,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入于山中修道炼丹,采药济世,著书立说,创建九天观、黄龙观、冲虚观、酥醪观、白鹤观。葛洪居山积年,优游闲养,笔耕不辍,著述极丰,他继承并发展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炼丹术,总结了自己在研制金丹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撰写而成《抱朴子·内篇》一书,既确定了我国的神仙理论体系,又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从而使罗浮山逐渐成为岭南道教名山。陆修静之后,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等神仙也曾留过圣迹。
陆修静肯定是很喜欢山水的,有野史说他早年曾沉入自己家乡附近的水潭里,几个月之后方才出来,这个水潭为此有仙潭之称。在这样的山水云游中,陆修静欣然惬意、怡然自得,和隐居在山中的高道修炼、谈道,道行越来越高,最后终于感悟神灵,和神灵通交,获得真传,已然成为一名神仙道士了。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