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论法的精神导读/社科经典轻松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法)孟德斯鸠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统计表明:少年时期是否接触过经典,关系到人的一生。最好的礼物就是为孩子种下一棵知识树。

别怕,这本《论法的精神导读》是一读就懂的经典!该书由孟德斯鸠原著,闫文博导读,由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

本书第一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内容推荐

这本《论法的精神导读》由孟德斯鸠原著,闫文博导读。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这本《论法的精神导读》适合青少年阅读。

目录

一、孟德斯鸠是谁

 其人如湖水波澜不惊

 其书如石破惊世骇俗

 其思想如风流行不止

二、《论法的精神》的故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

 廿年怀胎终有成

 “暴风雨将向你的著作袭来”

 书味如禅彻底参

三、请品这瓶老酒

 第一卷导读

 第二卷导读

 第三卷导读

 第四卷导读

 第五卷导读

 第六卷导读

四、大家跟帖

五、拓展阅读

 知识链接

 好书读不完

试读章节

其思想如风流行不止

孟德斯鸠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他在当时提出的某些见解在当今社会看来亦是站在时代潮流前端的。

首先,孟德斯鸠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对专制制度进行了严厉的谴责和猛烈的抨击。在《波斯人信札》中,他敢于无情地暴露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大胆辛辣地隐喻和讽刺路易十四的专制暴戾、穷兵黩武、卖官鬻爵。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他又用罗马盛衰原因的对比分析,说明他对专制统治的痛恨。《论法的精神》更表达了他对专制政体的深恶痛绝,他用比喻说:“路易斯安那的野蛮人要果子的时候,便把树从根柢砍倒,采摘果实,这就是专制政体。”

其次,孟德斯鸠一生最有价值的贡献是他的政治法律思想。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资产阶级国家和法的学说,而且他的理论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确立及完善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孟德斯鸠明确地提出了政体的分类: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解释说:“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执政,不过遵照固定和确立了的法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孟德斯鸠还进一步指出,共和政体的原则是品德;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虽然,孟德斯鸠本人心目中的理想政体是以荣誉为原则的君主政体而不是共和政体,但这样的政体褒扬了好的政体,针砭了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政体,无疑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启发意义。

再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在当今时代也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孟德斯鸠发展了洛克在《政府论>中关于分权的理论,更为明确、周详地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他把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孟德斯鸠具体设计了掌握三种权力的机构和各自的职责。他说:“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并且主张实行代议制,使“人民必须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做一切他们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行政权应该掌握在国王手里;司法权必须独立。这三种权力和机构必须分立而又互相钳制,形成权力制衡。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都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构手里,如果司法权不同其他两种权力分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一切权力合而为一,虽然没有专制君主的外观,但人们却时时感到君主专制的存在”。由此可见,孟德斯鸠提出分权理论,是旨在向封建专制统治者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政治自由的需要,因为孟德斯鸠说得很清楚,“政治自由是通过三权的某种分“而建立的”。至于在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以后,把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作为资产阶级政体构成和国家机器三种权力互相制衡的理论依据,更说明了这一理论的影响深远。

孟德斯鸠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他的法律思想的基本点是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防止暴君专制独裁,保障自由。他十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没有法治,国家就会腐化堕落,法治是国家的灵魂。各国的法律和各自的地理环境、气候、国土面积、宗教、人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都有关系,而政体原则对法律的影响最大。孟德斯鸠把法分为两类,即自然法与人为法。孟德斯鸠强调,只有实施有效的法律,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指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我们可以有一种政制,不强迫任何人去做法律所不强制他做的事,也不禁止任何人去做法律所许可的事。”孟德斯鸠对自由的解释颇为深刻,在他看来,没有一个词比“自由”具有更多的含义,所以“自由”这个概念绝对不可滥用,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仅仅“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自由既受法律保障,也受法律约束,自由以守法为前提。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些提倡和鼓吹什么“绝对民主”和“绝对自由”的人,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

P11-14

序言

让经典成为通识

周国平

我一向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面向广大读者的经典导读系列图书,帮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经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为之作序。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前进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显示了改革的艰难。分析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最缺少、最需要的东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经济转型绝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决信仰和法治的问题,实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有信仰的民族,必须由精神素质优良的个体组成。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必须由具备公民觉悟的成员建立和维护。因此,归根到底,中国的前途将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谓提高素质,就是要使我们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属性——这就是“素质”的含义——得到健康生长。成为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人是凭借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按照通常的划分,精神属性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亦即理性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这三种精神能力。人类的这些精神能力在极其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学的基础,而后在相当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展现出来并得到发展。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一个个体的人通过种族的遗传即已具备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它们是人性中固有的禀赋。然而,它们尚处于种子的状态,唯有在人类文化的环境中,种子才会发芽,潜在的禀赋才能生长为现实的能力。

文化环境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环境,对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当下的一时一地。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个伟大的传统,这个传统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和民族,对于人类每一个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质的成员来说,它都是最广阔也最深刻的文化环境。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传统呢?我的回答是:到经典著作中去,因为经典著作正是这个传统的最重要载体。把人们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大家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有效的国民素质教育的途径了。

具体地说,与精神属性的三个方面相对应。国民素质教育也可分为智育、美育、德育三个方面,而在这三个方面,经典著作都是极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在这方面,经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样。他们首先是伟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见束缚,勇于开拓前人未至的新领域,敢于挑战众人皆信的旧学说。尤其在社科领域,权力、利益、习俗、舆论往往据有巨大的势力,阻挠着对真理的追求和认识,而他们能够不为所动,坚定地听从理性的指引。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识,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气、智性生活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在这方面,文学艺术作品诚然是基本的教育资源,但人文和社科经典著作也能给我们以美好的熏陶。我们会发现,凡大思想家决不是单面人和书呆子,他们从事研究的领域不同,性格各异,但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类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细致的体验。这一点也体现在文风上,许多经典作家是表达的大师,读他们的作品,只要真正读进去了,你绝不会觉得枯燥,只会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在这方面,经典作家尤能给我们良多启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在这个领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实证观察,更是价值定向和理想愿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怀提升人类向更好状态发展的愿望,一切思考最终都指向最基本的价值问题:怎样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样的社会是好的社会?虽然价值观正是最充满争议的领域,但是,通过阅读经典,自觉地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人有责。精神财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严格的标准挑选,社科经典的绝对数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个普通读者如何下手?怎样才能把经典中的理念变成社会多数成员的通识和基本教养?我认为,为了解决这个困难,本系列图书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是一项真正造福国人的事业。该丛书将选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类的经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为该丛书预定的特点是:绝对经典,轻松好读。按照我的理解,“绝对经典”就是要求选目精当,不够格的绝不选入,最够格的绝不遗漏,同时应适合于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轻松好读”则是要求选人得当,专家也必须是够格的,对于相关的著作确有研究,融会贯通,从而能够把导读做得既准确又深入浅出。这是很高的要求,愿我们共同努力。

2009年3月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