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组织力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倪健民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可以说,对于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一个有着7400万党员的大党来说,组织力的强弱,始终是决定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弱的关键所在,也是影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因素。本书着眼于国家、政府宏观的组织管理,同时兼及企业等微观层面的组织管理,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解析相结合的方式,来阐明加强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意义、追求目标和实现途径。

内容推荐

本书立意从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的高度,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阐明提高组织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作用,说明其实现途径和着力点。在行文中,力图既注重前沿理论阐述,又注重现实针对性,尽量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说明理论观点。在谋篇布局上,全书贯穿政治组织力的内涵,但前三章叙述以政治组织力为主,后几章则更多地是在贯穿政治组织力内涵的基础上侧重反映管理组织力。

目录

绪论:国家、民族与组织力

第一章 组织的精神力

 第一节 精神是立身之本、行动之柱

 第二节 坚定理想信念至关重要

 第三节 构建当代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章 组织的凝聚力

 第一节 群体凝聚力的分类和作用

 第二节 构建群体内部的和谐环境

 第三节 增强领导班子的整合功能

 第四节 一把手要真正成为领导核心

第三章 组织的领导力

 第一节 领导力的作用及其开发的主客观条件

 第二节 领导指挥力

 第三节 领导的科学决策力

 第四节 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

第四章 组织的结构力

 第一节 组织结构力的生成机制和环境

 第二节 提升组织结构力的着力点

第五章 组织的管理力

 第一节 组织管理的运营

 第二节 组织管理的类型

 第三节 组织管理力相关因素

 第四节 组织管理力的奥秘

第六章 组织的团队力

 第一节 组织团队力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 团队沟通

 第三节 团队冲突

 第四节 团队危机处理

 第五节 团队生命力

第七章 组织的绩效力

 第一节 组织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个体与组织行为

 第三节 群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第八章 组织的设计力

 第一节 组织设计的历史和要素

 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程序和权变

 第三节 完善组织设计力的着力点

第九章 组织的激励力

 第一节 激励的概念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

 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

第十章 组织的文化力

第一节 组织文化力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 组织文化与组织文化力

 第三节 建设先进组织文化,提升组织的文化力

第十一章 组织的变革力

 第一节 组织变革力的特性

 第二节 组织变革的动因与内容

 第三节 组织变革的阻力与配置条件

 第四节 提升组织变革力的着力点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组织的精神力

人类行为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其动力源于诸多因素,有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经济的,现实的、未来的,直接的、间接的,总括而言,即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动力,主要指通过一定分配方式、消费方式而获得的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所直接产生的力量;精神力量,主要指借助信念、价值、道德等形式而获得的坚持和追求所直接产生的力量。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精神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又互相转化、互相制约。要持久地推动人的行为,最充分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在重视社会或组织成员物质利益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和提升社会或组织的精神力。

第一节 精神是立身之本、行动之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没有时代精神的历史是苍白的历史,没有崇高精神。的时代是灰暗的时代。

一、要珍视和丰厚精神财富

实践是主体的一种能动性活动,但人怎样活动、采取何种方式,主要不是出于其自身的本能,而在很大程度上受精神意识的支配。马克思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是物质的,同时也是精神的。人并不是单纯依赖于物质生存的动物,还必须依靠精神来生存,两者的有机结合才可称之为生活。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相辅相成,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个论断,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干什么事,总要靠人去做;而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思想越高尚,精神越振作,事情就越有可能办好,办成功。倘若没有精神,人就不能称其为人;如果“精神贫困”,就必然庸碌无为。

千百年来,人们在营造自己物质家园的同时,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寻求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呕心沥血进行过不懈的努力,在不同价值观的指导下,他们描绘构筑了众多的精神家园的学说和理论,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使然。人类在积累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积累着精神财富。

精神财富同物质财富一样,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条件。精神财富所追求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物的规定性的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意义,也即精神富裕是以各种物质载体为媒介,使主体接受精神内容、增加主体内在素质的过程。物质财富决定精神财富的生发和积累,而精神财富的生发和积累又为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形成提供动力和智慧支持;物质财富无不凝结着精神的因子,精神因子无时不在促成着物质财富的创造。

伟大的精神方能造就伟大的人。古往今来,凡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后盾。伟大的精神造就伟大的事业。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社会也是如此。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兴盛到衰落,无不是从道德滑坡、精神委靡不振、信念失落开始的。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曾是何等的强大,但当它达到鼎盛之后,社会日益腐化奢靡,道德沦丧,就连著名的罗马军团也开始纪律涣散,安于享乐,逐渐丧失了战斗力,最终强大的古罗马帝国也没有逃脱分裂和崩溃的命运。同样,中国清王朝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的大同局面,但后来却失去了原有的进取心,不思革新,无所作为,甚至日益腐败迷乱,贪官污吏横行,整个社会丧失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不仅无力抵御外患,就连内部统治也难以维持,最后被辛亥革命的怒涛彻底淹没。历史同样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无不是以民族精神的觉醒和社会精神支柱的形成为先导的。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唤醒民众觉悟,追求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史。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新文化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开拓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中国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精神面貌为之一振。正反的历史事实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传承久远而不衰,兴旺发达而不败,无不需要一种能够兼蓄世界各民族优秀品质的健康向上、不懈进取的民族精神,无不需要一种能够包容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时代精神。

精神生产是一个历史过程,精神财富的积累创造是一种理性自觉行动。我们不仅要珍视拥有的精神财富,还要与时俱进,结合新的物质生产方式,不断培育和丰厚精神财富。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发展紧迫感,培育和丰厚我们的精神财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

丰厚精神财富,要继承优良传统,充实时代内容,不断升华创新。没有继承便不能创新,没有充实便不能升华。精神财富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实践而不断增长的,丰厚精神财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创新。我们必须珍视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和优良传统,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和谦逊的态度,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注意吸收蕴涵在人类现代文明成果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丰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涵,充实我们民族的精神宝库,使我们的精神财富品位更高,品质更强。

丰厚精神财富,要坚持教化养成,让优良精神渗透到每个公民心灵中去。精神财富需要教化传承,优良精神要靠渗透熏陶。丰厚我们的精神财富,就要把我们民族优良精神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特别是体现在学校的教学中,体现在公民的社会生活中。一切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积极传播优良精神财富,体现民族优良精神,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和行为规范,使优良精神渗透到每个公民的心灵中去,在公民的思想上生根,行动上开花。

丰厚精神财富,要从点滴做起,由全体公民共同培育。精神财富来自实践、服务实践,精神财富积于点滴,见于日常。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有条件为丰厚精神财富作贡献。每一个炎黄子孙,不论男女老幼、工农学商,都应当是精神财富的传播者和培育者。丰厚我们的精神财富,既表现为在民族存亡关头能舍生忘死,也表现为在他人有难时能扶危济困,更多是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岗敬业和勤勉工作。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为构建我们民族精神大厦增砖添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P19-22

后记

早在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就明确提出了组织力的概念,并把政治组织力的强弱作为决定中日两国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加以强调。在其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组织力建设,使我们国家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有政治优势,从而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举办奥运会这样的重要考验面前彰显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可以说,对于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一个有着7400万党员的大党来说,组织力的强弱,始终是决定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弱的关键所在,也是影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因素。本书着眼于国家、政府宏观的组织管理,同时兼及企业等微观层面的组织管理,通过理论阐述与案例解析相结合的方式,来阐明加强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意义、追求目标和实现途径。

本书各章执笔人如下:绪论,倪健民;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程文平;第四章、第八章,刘涛;第五章、第六章,吴宏亮;第七章,宋玮玮;第九章,尚英;第十章,魏书胜、林立公;第十一章,孙彩红。全书由倪健民统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