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华为16年--转身也是一种涅槃
分类
作者 宋暾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在华为16年--转身也是一种涅槃》由宋暾所著,他,一个放弃了民航铁饭碗进入华为的技术男;一个从普通华为员工奋斗到大区CFO的16年;一个在华为“功成名就”却选择在巅峰时刻为了家庭转身作别的男人,为你亲证:有一种成功叫不可复制,有一些经历注定成为经典。你渴望了解的华为真相,你期待豁然开朗的职场之道,听华为高管为你讲述——我在华为16年。

内容推荐

华为高管现身说法,首次披露华为真相。华为作为一个成功企业的符号,一直备受关注,但关于它的各种信息很多出于旁敲侧击或道听途说,作者作为一名资深华为人,他的现身说法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16年励志经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典。作者充满酸甜苦辣咸的16年职场奋斗经历,极具励志性,能让读者在引人入胜的职场故事中感受其中的正能量。

事业高峰毅然隐退,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我在华为16年--转身也是一种涅槃》除了教你如何在职场积极进取,还提醒你如何兼顾家庭、事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如何在家庭和事业中取舍。

《我在华为16年--转身也是一种涅槃》由宋暾所著,本书不是关于华为发展和管理的泛泛之谈,而是围绕华为感人至深的职场、家庭、人生故事,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目录

1 初到华为

010 一、金饭碗PK新饭碗,华为完胜

013 二、狼性?垫子?No!我心里的华为文化

018 三、“匆”到一线

018 被逼到死角的瞬间

023 如果你没疯,恭喜你,你算初步成功

024 跑步上岗——自己给自己定位

026 男怕入错行——部门选择相当于“二次就业”

028 资源配备——好牌需要不断申请

030 行政管理还是技术专家,面临选择性困难

033 四、也说华为的内部股

034 华为内部股,“天上掉馅饼”还是金手铐

037 “释放”并非解除“金手铐”那么简单

043 五、转战西安

043 从执行到决策——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员工

048 免费服务要收钱——打前站我负责

054 六、执行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2 进驻总部

060 一、前战结束后的深入服务

061 试水呼叫中心管理

064 服务Marketing——拓宽服务视野

070 拆分组建新部门——因岗定人

074 二、大型客户活动——“以人为本”

074 维护专家组和用户协会——后进入者的武器

079 一举多得的全国维护人员联合表彰大会

083 三、华为考评——严苛不足以形容

083 客户满意度调查——制订考核指标的参数

087 追求极致的考核全过程

092 360度透视,在问题中发展的考评

097 四、从国内到海外的高层客户维系

097 运维高层客户维系——技术之外的核心竞争力

099 跨国外派——海外服务策略如何落地

3 二次征战——从中国到世界的发展路线

105 一、建立中国区雏形

105 是做一个英雄还是做一个好的管理者

112 问题总要有人承担

118 大刀阔斧的华为管理者

121 二、工作向来无愧于心,家庭角色未曾合格

121 怀念父亲——失落的记忆

126 华为人的纠结——最难的是平衡家庭与工作

131 三、华为的人力资源困惑

131 “选、育、用、留”——基本人力资源策略

136 考核导向与重点问题跟进——人力资源的保障

139 组织内部激励——人员与组织管理的平衡

142 四、欧洲市场的思考

148 五、敲开欧洲市场的大门

149 从谷底崛起的信心——再差也差不到哪里

155 不敢苟同的全盘本地化策略

161 逆流而动——告别法兰西的五味岁月

4 犹疑与彷徨——转身之痛

164 一、接手财务——全新项目挑战

166 预算管理“开局”——利用自身优势抓主要矛盾

172 二、构建中国区财经体系

172 人员招聘与部门成立,一切从零开始

175 部门合并——包袱有时候也能成为发展契机

179 三、CFO是如何炼成的

179 我的CFO经历——南京代表处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185 建立CFO组织——东区的经营管理与队伍建设

190 四、说说华为的CFO体系

197 五、最后的挥手

197 身体抱恙——萌生去意的瞬间

202 离别缘起——家庭的召唤

205 六、从全球化到多元化,华为必经之路

206 接班人——华为已经无法回避的问题

209 多元化——可选择的腾飞之路

216 后记 再见了,华为

试读章节

1997年,我做了个很大的决定:离开民航这个保险箱,舍弃很有面子的金饭碗,走进华为。说实话,刚开始选择去华为时,我并没有背水一战之勇,而是想着还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一我请了一个月假,从东北直奔深圳。那时我刚刚研究生毕业,根本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对我的未来会有多大的影响。

刚下飞机,一辆接待车便把我从机场送到了华为之行的第一站——华为之家。它位于深圳大学校园,4人间的宿舍,舍友都是离校不久的年轻人,吃在华为餐厅,住在华为之家,大家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第二天,我和其他新人一起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在那里,人力资源部的人带着我们这些新人做完体检、办好常规手续后,便把我们发往位于西乡的生产中心——俗称“西点军校”。

这期间有三个小插曲值得一提:

1.关于车。我从科技园(华为总部当时所在地)跟随上班的人流一起乘坐班车赶往西乡。当班车缓缓驶来时,人群蜂拥而上,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我拖着大箱子被挤了几个趔趄。当我反应过来准备上车时,车子已经一溜烟远去,我气喘吁吁也没追上。

我气愤地拖着大箱子径直找到车管科,投诉了班车司机。结果,行政部门的受理人看到我的大箱子,二话不说,直接为我安排了一辆林肯……

2.关于房。到了“西点军校”,我被安排在一个6人间。当时我有些神经衰弱,身处人多嘈杂的6人间,睡眠成了一个大问题。本着上次要车的经验,我直奔行政科说明了困难。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我被换到了两人间。这两次经验告诉我:在华为,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然而,那时候也不会想到,这个经验给我后来的成功和失败都埋下了伏笔。

3.关于西乡。西乡离市区很远,靠近机场,交通非常不便;周围设施一般,街边小贩缺斤短两更是家常便饭;加之频繁加班,各种单调无聊的情绪渐上心头。我开始萌生了重返民航的念头。然而,父亲的一句话却将我这个念头扼杀在了萌芽期:“既然决定了,就不要这么快放弃,你了解这个公司了么?”是啊,连这个公司都还没有正式了解就轻言放弃,还谈什么奋斗、理想呢?于是,我不太情愿地坚持留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16年。

接待部负责人简单介绍公司后,就通知我们这批人是用服中心(现在的全球技术服务部)招聘的人马。在正式入职之前,所有新人需要先去生产中心实习。实习方向有两个:第一,尽快完成实习上一线;第二,扎实学习,积累沉淀。没搞清楚状况的我选了后者,于是被分配到已经频临淘汰的A型机作业岛。而要求尽快去一线的新人则被直接安排去了接入网事业部。

在作业岛的一个月期间,我完成了历时4个晚上的引导培训。引导培训的价值与其说让我们认识华为,不如说是使我们对华为产生了一种依赖或敬仰。但不管怎么说,至少坚定了我留下来的信心。

一个月之后考核,岛长李勇给我的评价是A,因为考核优秀,我接到通知去用服中心接受培训,对原本计划扎根作业岛一年半载的我而言,这是个毫无预料的转折。所以,对于华为的基层员工而言,考核优秀是你在这里生存的最实用的武器。

用服中心两周的培训乏善可陈,让我备感压力的是培训内容——因为讲的都是C型机、B型机、接入网的知识,对毫无此类知识背景的我来说,无疑是个大难题。

培训结束,领导通知我被分配到了贵阳办事处,这让我感到很窝火,不仅因为贵阳办事处是小办事处,更多的是因为最初分配到贵阳的新人借口身体不好,要和原本分到西安的我交换驻地。如果是今天的我,可能也就背起行囊一笑而过,但当时年轻气盛,没搂住火,我找到负责新人分配的辛晓波(辛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辛总跟我讨论了两次之后,最终将我派驻长沙,开始了用服工程师的生涯。班车、宿舍和分配这几件事给我一个理念:在华为,要敢于说出并坚持自己的想法。

二 狼性?垫子?No!我心里的华为文化

在众多的江湖传言中,华为文化就是“六亲不认”的铁腕政策,适者生存、不适者走人的狼性文化。但这都只是对华为的片面评价——所谓的被“名词化的企业文化”。

在华为的发展史中,出现过很多归纳短期文化的名词,且多数被人津津乐道。例如床垫文化、狼文化、狼狈计划等,都是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表现形式,但都无法概括华为文化的全貌。

 举例来讲,垫子文化——研发进入高度紧张期时,很多工程师为了加快进度,就在机房铺个垫子,累了躺垫子上眯一会儿,醒了接着干。后来发展成为“午休垫子”——到午休时间,很多员工铺个垫子直接休息。艰苦奋斗之状可见一斑!

再如“狼性文化”,要求员工具备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和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以及群体奋斗的团队精神。这也是狼为了让自己活下去所必须具备的三大特性,华为的引用体现的是那种“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团队合作以及勇于冲锋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从土狼到狮子》一文中定性,也成了华为文化在某个时期的代名词。

后来的狼狈计划,是任正非(任总)“狼文化”之后的升级。狼性还有一点就是时刻具备危机意识,而任总不满足于只像狼,还要求华为每个部门都要有一个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实际上,这些名词都只是华为文化在某个阶段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我初到华为时,她不像现在这样妇孺皆知,因为面向大众的产品只有电话机,其他产品都是面向运营商的,而且缺少广告宣传。那时,很多企业包括华为都对品牌还没有足够的认知,因此,这个年收入10多个亿的企业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一家之言,华为的成功特别是早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企业文化。而华为的企业文化大多来自创始人任正非,换言之,任总的个体性格以及经历是早期造就企业文化的基石。在华为,任总的传闻随处可闻,当过兵,还是技术兵种;受家庭影响,尽管在部队表现突出,依然长时间没能入党;离开部队之际他已经是一个军官且前景乐观,但依然在20世纪80年代转业到一家企业任职采购,被骗,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被迫辞职。败走麦城的任正非直接南下,在刚刚被“一个老人划了一个圈”的深圳开始创业。在早期的深意(位于深圳蛇口)附近,任总及几个合伙人草创公司时,很多人都目睹过任总手拿大茶缸、身着大短裤去租书摊位租书的情景。

这种经历造就的人会有什么性格?无法全面分析,但是某种程度上,那种深入到骨子里的不服输、敢于一拼到底应该是必须的吧。而这些性格因素必然会对他的处事风格、待人接物甚至是对身边人产生影响。如果这个人影响力很大的话,那么可能会改变身边人的生活,进而形成一个圈子。任总,恰好是这样的人。

刚到华为,我感知到的企业文化是那种团结向上、乐观豁达、敢于拼搏的工作氛围。当时深圳的主流人群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这部分人经历过一些苦难,刚刚获得一些成就,也有很多如我一样抛弃了当时非常保险的铁饭碗的人。吃苦耐劳、珍借眼前、惶惑不安……各种情绪纠结、弥漫,但是由于年轻。每个人又都充满着希望、热情和斗志。

当时,华为给予员工的是信任,员工给予华为的是回报。大家的目标空前一致。

那时华为刚刚经历了一次失败:自行开发的公网端局产品JK1000神速被时分交换机全面取代。如何迅速拿出新产品去抢占市场成为当务之急。华为投入巨大,很快开发了A型机(最大2048端口——只能作为端局,无法完成汇接)和数字用户机EAST8000。同时,基于此开发的服务平台(114、112等)也迅速完成。华为的这次华丽转身将自己从低谷中解救了出来。

P10-14

序言

不知不觉,离开华为已经三个月了。三个月,和我在华为工作的16年相比,是真正的弹指一挥间。但是,这段时间里,我前所未有地转身凝视自己在华为的16年,从来没有这样大把的时间,让我整理并品味自己在华为期间的这种复杂情感。

离开华为的那一瞬间,我对自己说,割舍了,转身了,就是一种涅檗!华为于我,曾经是一艘在大海中搏风击浪承载了梦想和希望的航船;我为华为,几乎凝结了半生的精力和情感。

总以为离开后不会再提及华为,因为觉得已经为它掏空了自己的所有。这三个月,妻子、孩子的陪伴让我逐渐适应了一个彻底休闲的角色;母亲和弟弟也每天打几个电话,担心我出现“提前退休综合症”。一帮朋友:任翔大姐、樊浩伟、王绅琦、白凯、刘明波、粱洁、李春燕、孙文飞、张书杨,甚至还有海外回来的张勇、张彦超,他们常找我小聚,我才发现聊天的话题还是离不开华为。华为,在当前,也许未来,都依然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哪怕只是回忆……

1997年,我在未进华为之前,已经毕业分配到了东北的民航工作。在一众亲友眼中,那是个金饭碗——既体面又高收入。唯一让我觉得待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几十年后自己的样子都能够一眼看穿,毫无悬念。我动了离开的念头,所有人都说我疯了,除了老父亲。知道我要去华为,去深圳,他很波澜不惊地说,去看看吧,不试试怎么知道天外有天。

父亲的这句话,支撑了我在华为充满酸甜苦辣咸的16年。这16年,我亲历了华为的成长和文化变迁,从一个毕业一年的研究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社会人;这16年,我突破了事业上的一个个堡垒,取得了众人称羡的业绩,却也接收了身体发出的一个个红灯信号;这16年,我辗转国内外,见证了华为拓展的各种令人欣喜的场面,却也遗憾地错过了父亲离去、孩子出世的重要时刻……

我和华为,华为于我,不是三言两语的故事,而是千丝万缕的回忆。如今,我已离开华为半年有余,但华为的人、事、物却早已深入我的骨髓,萦绕不去……那些伴随着记忆升腾起的一张张亲切面孔,那些挥之不去的历历往事,那些永不褪色的情感,在记忆的长河里此起彼伏。这一切的情感,都还在么?这一切的人,都还好么?这一切的事情,都还记得么?

十六载岁月茫茫 淡思量 难相忘 千里挥别 拱手升凄凉

愿再相逢能相识喜满面鬓染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 软调测 硬安装 昼醒无言 抱枕泪两行

辞去多年沥血处 长揖谢 叹无常

唯有笔尖能记录一二——伴我走过了16载岁月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感。

宋暾

2013.10

后记

离开华为,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毕竟16年的岁月已经彻底将我与华为连接到了一起。这么多年来,因为有华为的行政平台,我对很多行政事务几近白痴;对华为企业文化的认知让我对社会中的很多现象无法认同;在华为超额的工作时间,导致我在社会的朋友圈子中已经属于失踪人员;许久以来的谈话总是围绕华为,我对社会热议的很多内容都已脱节……总之一句话:我几乎已经不适应这个社会了。

但是,无论怎样,我还需要再次走向社会。毕竟华为不是家,不可能让我在这里度过一辈子。很多人劝我,再挺4年吧,那个时候就能退休了——华为按照退休前两年最高职级保留股票,保留的股票可以参与之后每年的分红和增值,这意味着离开了仍然能够享受华为的成长红利。是的,我很羡慕很多挺到了45岁的同事,他们终于修成了正果。但是,我已经无能为力。如同请辞报告中写的:

后进者尝闻圣人言: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无逾矩。恍兮,余已不惑,每思己身困顿不已,徒呼奈何。

恰得隙静思,忽有所得。窃以为:少必进学,得闻世间事;长需立功,益于天地间;成乃常思,明己身心念;衰则退隐,盖合天之道。

自顾吾身,少则致于学,忽焉十又八载。未尝明事理之源,仅得其枝叶。每思之,惟面赤气短尔。长欲立功于世,乃入华为,恍然十六载。常省自身,虽有微功于乡党,未及于世也。乃改立功为立工,心稍安。

今,岁已成而思殆,甚惶恐。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何以解惑,惟省身而改之。

故,特请去华为而觅净室,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证焉,常思以改己身。惟此,以期得解不惑。

余不忍去,盖因此处多同好,戚戚再难得。余不愿去,盖因此处多心血,割舍两相难。余不能去,盖因此处多古旧,过隙再难寻。

奈何消渴症、胆石症、高血尿酸症……百症缠身,实难以弱躯奉华为,此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收拾诸多不忍、不愿、不能之心,凄凄然长揖别华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余今求去,愿华为蒸蒸日上,得慰余十六载之呕心沥血。陌上开花矣。诚盼诸先达者准余所请,感激涕零。

写这份请辞报告的时候,真的心如乱麻,不知所云。不过,这份算是泣血的请辞报告交上去后,得到区域财经管理部总裁的批准,我终于要告别华为了……

离开华为三个月以后,我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发了一条留言: “这几天反复思量,放弃了一年百万的净收益,寻找这种闲适是否值得。但看看恢复正常的血糖,逐渐标准的体重,觉得值了。人在很多时候,取舍二字最难把握。毕竟,舍弃了之后,那条路上的风景已然不属于你,这样多少会有遗憾。但,人长大以后,取舍已经是最无可避免之事。”这条消息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赞”和相当多的支持。

人不能生活在过去,也不能生活在未来,只能活在此时此刻。人不能生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也不能生活在自己的记忆里,只能活在此情此景。因此,自己的生活只属于自己。于是我仍然继续着这闲看云起、醉卧花荫的闲暇时光,直到终于忍不住开始记录这些文字……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家庭,希望能够弥补过去的时光。但是却发现,自己距离家庭仍然遥远,因为孩子都已经9岁了,我才回来……但无论怎样,家庭是一个人永远的避风港,因为她会陪着你一起成长、衰老。

但是,事业不会给你衰老的机会,事业永远需要你蒸蒸日上。人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发展自己,因为任何情况下都会有极限的存在。人不能总去挑战极限,因为你不是生活在小说里,你不会是那个战无不胜、好运连连、洪福齐天的主角。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选择就是对的,但是人生总要做出选择。如果选择永远地随波逐流,那是活在别人的选择里,也许会更加无趣。虽然,现在的我仍然没有找到下一步的方向,但是我已经让自己的身体状况从红灯转为黄灯并在逐步变成绿灯,这样才会有走好下一步的基础,无论怎样,我已经走在另一条路上。回首再看看华为,将会感觉香远益清吧。

停笔之际,16年来熟悉的面孔又一一浮现在眼前。我无法列举出所有人的名字,但他们是一路陪我在华为前行的好师长、好同事、好兄弟、好战友……我在心中由衷地感谢他们,在记忆中深情地凝视他们。从深圳到长沙,到西安,到北京,到法国,再回深圳,再返北京,终止于廊坊,一路上风风雨雨,我有幸结识了这些可以放心相托的兄弟们。再一次感谢你们的一路陪伴,衷心祝愿你们:平安、喜乐以及最重要的——健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