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岁月里轮回
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莫过于母亲对子女的爱。母亲用她那双温柔、灵巧的手把我们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抚养成人。任由岁月这个神偷夺去了她最美好的年华。让她蓦然回首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所幸,岁月纵无情,人间总有爱,昔日手中儿,如今已成人,侍奉母床前,但愿留住夕阳不西斜,瞬间顿悟此乃爱的轮回也。
我儿时记忆中的母亲,她在医院上班,我幼儿园下课后,大人们带我走二百米远来医院,在这里等她下班,则可以坐母亲的自行车回家。这是一天中较愉快的时候,看着药房一层层的格子里放着这么多中药觉得挺好玩,而且一群医院里的孩子们老惦记着格子里放的中药,其中有一格是甘草、一格是桂圆,大人们高兴时会掏钱买,给我们每人发一片,此时可是最开心的瞬间了。但母亲经常加班而延迟下班又让我很纠结,一方面有自行车可以坐,另一方面又要等一段时间,还真挺考验你的耐心。我的童年时光就这样在母亲的自行车上飞快地穿梭着。
犹记得儿时的自己最怕穿太多衣服了,因为要套在头上往下拉,眼前一片漆黑,特别不愿意,而且脱衣服的时候又把衣服反过来了,穿的时候还要逐件翻,觉得特别麻烦。当母亲知道这个情况后,教我反过来的圆领衣服不用翻过来,找到前面这边直接放在胸前翻过去就行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怕穿衣服的麻烦了。
转眼间母亲已到了白发苍苍的老年,因为同住在一起的缘故,人生的巧合又在我们之间重演,只不过故事中的角色对换了。如今居然也出现我儿时的现象,母亲怕穿太多毛衣脱掉后不方便,又要翻过来,所以经常宁愿受寒,也不愿及时加穿毛衣。看到这个情景既熟悉又好笑,变成我要像当年母亲教我时那样对她施不要怕麻烦就少穿毛衣。并且反复强调让她穿多点衣服,可以用她当年教我的这个办法解决。
人生就是这样巧合,又回到从前的那一幕。让你无时不感受到光阴似箭,时间无情,一天一天就在你弹指间消失了。但是现在要说服一把年纪的母亲却并不容易,你要重复说,并且反复演示,她才会慢慢接受些。有时说到不耐烦了就说怎么这么顽固?每当这时,她也会不客气地顶回一句:这还不是我教你的?我怎么不知道?只不过没有这么多时间而已,我要赶紧看电视。让人哭笑不得。
母亲是天生的乐观派。退休后特别喜欢看电视和报纸,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状态。说她痴迷是因为几乎会因为看电视或报纸偶尔忘记吃药的事,直到身体出现不舒服时才会想起忘记吃药了。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继续发生,我就买r个药盒,按每月四周来划分药物,再按每周七天早午晚分开吃药来划分。大脑记忆力的衰退,与小孩子不懂事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交流起来不太方便。儿时母亲给我吃药,说是为了可以不打针这么疼;现在给母亲分药是怕吃错药,或者忘记了吃药。虽然出发点不同,但是情景却相似。
最有趣韵是母亲喜欢吃水果,但是却因有糖尿病而不能或者要少吃水果。这成为我们母子俩经常发生矛盾的焦点,一方不给吃,一方是不吃不行,非要坚持吃,经常把我气得脸红耳赤,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顶多也就我在场时不吃或少吃,只要我不在场照吃不误。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反复后,有位医生朋友建议我,让我母亲一天测几次血糖,特别是在吃了水果后马上测,通过数据来说明指标是否正常。就这样三四年下来,终于慢慢养成测血糖的习惯了,终于不用长年累月地反复叮嘱禁吃水果的意义了。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儿时被父母管教,父母晚年被子女管理,角色互换;儿时,父母为子女烹饪食物,父母晚年却又未必是子女为父母烹饪食物;角色既有转换但又未必全是,重复着同样的情景,却又赋予了不同的生活内涵。人生,就是这样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P3-5
所有从心里走过的声音(代序)
白岚
在四季丝毫不分明的广州,任时光荏苒.也很难找到鲜明的参照物,树木永远青葱,花朵四季盛放,如果时光如自然般不事雕琢,恍惚间我们似乎也能停留在某一种最舒服的状态里,即使相信前世今生,也会任这一生在不羁中飞奔,而全然不去留意此生有此在的意味。
博尔赫斯说,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也许,我们不必如此悲伤,作为一个坚定的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我从不跟时间作无谓的抵抗。但是,总有些什么,也该有些什么,注视着就会蜇伤我们的目光或者灵魂。由此才让我们的此生有着不可替代的光芒和不可追回的遗憾。
喧嚣纷扰的生活常常让我们自以为是地选择某种更为简单和容易的方式去活着,仅仅是活着。而此时,有的人注视某些在现实表象下的真正的生活,以思想或者灵性,述说。
钟优西的随笔写作正是如此,他注视着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注视着城市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事物,注视着那些变化带来的爱与痛。在貌似观察者的冷静中深沉地述说,理性地述说。
优西在生活中至情至性,是一位谦谦儒雅的君子。而他多年对于写作的痴迷,始于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却始终贴着生活的皮肤,温热、至诚、真实。
记得他最早跟我说起想写专栏的事,是聊到他对于孝道的理解和做法。孝敬长辈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尤其在中国。但是我们今天所做的孝敬的诸多行为,是不是真的在回馈父母亲人?他们需要的又是什么?这些事情,如果不是听优西说到种种细节,我也真是惭愧有加。当然,我们的孝顺不是要回归到原生家庭的状态,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尽孝应该是我们最基本的为人品质。
优西对父母的孝敬,体贴细致到了令我惊讶的程度,有时我会想,也只有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才会那么入微吧,这是令我感慨颇多的地方。他会仔细观察和研究老年人的生活起居特点,他敏感地注意到老人们其实真正需要的是晚辈的情感陪护,而我们需要付出的其实是时间和贴身真切的交流。正是在对自己和周围的人的生活观察中,优西发现孝道常常被忽视被曲解,他觉得这些正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于是他问我,写这些可以吗?于是他的专栏一开始就从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角度进入,直白、朴素,直指人心。
随笔的写作也可归入散文的大类,但是总归不能过于漂浮和随性。钟优西的写作选择以散文随笔为主,他的文本最吸引人的也许不是跳跃的辞藻,而是每一个话题都切中生活的神经,由不得你不思考不动容。
写作功能之一种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并善待生活,与世界和解始终都是困扰人类的终极难题,而贴着地面的写作给了写作者和读者这样一种可能,钟优西的写作有意无意之中介入了这个可能。
优西的本职工作非常忙碌,我也常常惊异于他精力的充沛,他说,他把业余能够用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了,写作于他是种本能,他写什么完全出于本心的流露,他只倾昕那些走过内心的声音,于是就有了书里的“悟情”“察世”“观人”。
钟优西对于世情时事也有自己许多的观察和思考,他敏锐善感,除了关注人情人生,他还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各种变化。他像媒体人一样敏锐,他对世事的关注总是从情出发,从理切入,不发空洞之声,只做务实之本。
作家的写作格局有大有小,无谓高下。但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写作灵感和体验,各有精彩。好的写作一定是能够安抚人心、宽慰灵魂、具有思辨力量的。钟优西的写作亦是如此。
《珍惜是时间最好的解药(精)》是钟优西最新散文结集,由“悟情”“关于父亲的回忆”“观人”“察世”四章构成。作者以敏锐的观察、节制的笔触、饱满的情感,叙写了生命的真谛与深沉,时代的变迁与伤痛。特别是书中作者多年来对“孝道”的实践与贯彻,读之尤为动人。他把孝从亲情之爱辐射到对社会的责任,确立了家作为伦理行为的起始所在,是家教会了他修己待人之道,读罢才明白,这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所在。
钟优西的写作选择以散文随笔为主,他的文本最吸引人的也许不是跳跃的辞藻,而是每一个话题都切中生活的神经,由不得你不思考不动容。
《珍惜是时间最好的解药(精)》是作者对于世情时事的观察和思考,他敏锐善感,除了关注人情人生,他还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各种变化。他从理切入,不发空洞之声,只做务实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