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孔子的出生、西施芳魂归处、屈原投汨罗、秦始皇的身世、王羲之终老地、武则天无字碑、杨贵妃下落、郑和下西洋、孝庄下嫁、李自成死因、顺治帝出家、雍正帝猝死、郑成功暴亡等,每一个名人未解之谜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震烁古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疑案无不关涉着中华民族的气运与历史走向,但已因年代久远或史料缺乏等原因而湮没于往昔的沧桑岁月,其真相已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外衣,极富传奇与神秘色彩。直至今天,它们仍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的好奇的目光,并刺激着人们探究其庐山真面目以正本清源的强烈兴趣。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与研究中国名人。编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名人身世与血缘、名人命运、名人归宿、名人遗踪、名人死亡、名人动机与意图、名人名作关系、名人史事真伪等8个方面入手,对70多个中国名人未解之谜进行全面剖析,深入挖掘名人背后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及事件真相。
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与研究中国名人。编者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从名人身世与血缘、名人命运、名人归宿、名人遗踪、名人死亡、名人动机与意图、名人名作关系、名人史事真伪等8个方面入手,对70多个中国名人未解之谜进行全面剖析,深入挖掘名人背后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及事件真相。同时,本书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人们感兴趣的疑点与谜题全方位、立体地展现出来,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体验名人生存谋略与成功智慧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大诗人。历史上说他的长相特异,对月氏语十分精通,并且据说他的先世曾经流落到西域。那么他的家世如何?这是后人非常感兴趣的研究话题。一直有人在问:李白究竟是胡人还是汉人?
根据李白自述及其好友的述说,李白是唐玄宗的族祖,出身显赫。在李白自己的作品中,他曾经自述说:“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攻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以及“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梁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等。李白的叔父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据此,有人推断,李白应该是太宗李世民的曾侄孙。进而再推断,李白的曾祖父有可能是李世民的哥哥或弟弟中的某一个。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在天宝年间曾经下过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也就是说登记上皇族的户口。为什么李白一家没有去登记呢?李白后来进入了翰林院,有很多与皇帝接近的机会,为什么也从没有提起过?晚年的李白,处境很是艰难,求人推荐的心情也很是迫切,但是他仍然没有提起过自己的皇族身份。身为皇族后代是十分荣耀的事情,足以使他光耀门户,青年时代的李白纵然豪放飘逸认为这不值得一提,可是晚年困境中的他为什么仍旧死守?这难道不是有点奇怪吗?有人推测,这大概是因为既然李白的祖上是李世民兄弟中的一个,便可能牵涉到玄武门事变这样一场宫廷恩怨。此外,前文还提到,李白可能是李陵的后裔,因为李陵曾因罪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是很好的名声,故而李白生前只承认远祖李广,却否认李陵。因此,李白生前不愿意将自己的家世公诸于众。
后世对李白父子的了解则更显得模糊。前文提到,“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李白的一个好朋友也曾经写过:“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其父)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之林,不求禄仕。”通过这两段已有的关于李白之父经历和处境的材料,人们会提出疑问:李客为什么要“逃归于蜀”?为什么要“潜还广汉”?是国破家亡、流落异域,还是因为触犯刑律、流放边疆?无论是哪一种理由,在时隔百余年后,都构不成“逃归于蜀”和“潜还广汉”的可以讲得通的原因。那么,促使李客“逃归”、“潜还”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还会有什么更为严峻的理由使李客跑到偏僻的山中?李白父亲的“逃归”之谜,使人们对李白身世的了解更为迷离。
清朝人王琦分析认为,李客的逃很可能与任侠、避仇有关。他推测说李客或许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侠客,由于其行为触犯了当权者,所以只能是避到穷乡僻壤,隐姓埋名,终其一生。
如果上述推断得以成立,那么李白家世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就可以略见端倪了。李白父亲特殊的经历和处境,使李白能在诗文中对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都饱含深情,却唯独对自己的家世闪烁其词。他的亲友在提及李白的家世籍贯时也出自“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目的,不得不使用一些托词和曲笔。这样分析,李白这个皇族的后裔,他不敢将自己的家世形诸文字,更不能登记上皇族的户口,等等疑问,似乎也就有了答案。
又有人根据李白的长相及其对外语和外族礼节的精通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认为李白的出身并非如他自己所言,而是西域的胡人。持这种说法的人考证说,其一,碎叶、条支等地,在隋朝末年并不在中央政权的势力范围内。怎么可能成为窜谪罪人之地?这样推断,李白不是汉人而是胡人。其二,从李白之父的名字看,他们认为,其名字是在潜还蜀中后改的,其名为客,是因为西域人的名字与中原不一样,西域人往往被称为“胡客”,因此以“客”为名。其三,隋末,蜀中地区正是与西域胡人贸易往来的区域,李客也许以经商致富,入蜀后因富有渐成贵族。其四,从李白的相貌看,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相貌具有胡人的特征,又精通月氏语,对少数民族的礼节也十分精通。总之,所有证据都指向这一结论:李白根本就是一个胡人。
同时也有许多人对此予以驳斥。他们指出,“窜谪”一词的含义不应如此被限制。古时凡是由汉族居住区域移往外域,即是“窜谪”。何况,李白的先世移居西域并非因罪窜谪,并且谁说这一事件发生在隋末呢?再有,不仅仅西域人入中原被称为“客”,外地汉人入蜀不也可以被称为“客”吗?说李白精通月氏语和懂得夷礼,这也不足以说明李白就是胡人。在唐朝这样一个地域博大、民族融合广泛的帝国里,一个汉族人,如果他的家世与西域有关联,是完全可能精通夷礼夷语的。至于说李白貌似胡人,汉族人中不是也有具有胡人特征的人吗?进而指出,倘若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李客不姓李,是胡人,那么也就不能肯定李白的先人是胡人。这些人的驳斥使用了一系列诘问,可以说给认为李白是胡人的人以足够的挑战。
还有人认为,李白并不是李广的后代。他的先世应该是久居西域的汉人,“潜归蜀中”,后来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所以才更改了姓名,假冒是李暠的后代。
另外有一种看法较为折中,认为李白先世既非胡人也非汉人,而是汉胡两族的混血儿。他们查证古籍后,认为李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嫡孙李陵的后代。当年汉武帝时,李陵兵败投降,汉武帝盛怒之下将李陵在中原的妻儿老小全部杀死。李陵后来娶胡女为妻,他的后代也就随胡人俗。隋朝末年,其后裔又蒙难被流放到西域。李白的先世就属于这一支。这样,李白带有胡人的血统,那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分析,可以说折中了所有的观点,似乎也言之有理。
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因为关于李白家世的文字记载之隐约其词而有漏洞,李白自己的记述也使自己的身世扑朔迷离。这位号为“诗仙”的传奇大诗人李白,其身世之谜何时能够解开?
P13-17
中国历史每走到关键处,总会凸显几颗璀璨的辰星。他们或成就了惊天动地的盛世伟业,或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千古传奇,或咏叹了大千世界的悲欢离合,或展现了迷离人世的世态炎凉。因为他们的出现,中国的历史才被演绎得奇丽壮阔和丰富多彩。
诸如孔子的出生、西施芳魂归处、屈原投汨罗、秦始皇的身世、王羲之终老地、武则天无字碑、杨贵妃下落、郑和下西洋、孝庄下嫁、李自成死因、顺治帝出家、雍正帝猝死、郑成功暴亡等,每一个名人未解之谜背后无不隐藏着一个震烁古今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疑案无不关涉着中华民族的气运与历史走向,但已因年代久远或史料缺乏等原因而湮没于往昔的沧桑岁月,其真相已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外衣,极富传奇与神秘色彩。直至今天,它们仍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的好奇的目光,并刺激着人们探究其庐山真面目以正本清源的强烈兴趣。
《中国名人未解之谜》作为彩色图解未解之谜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择取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有研究价值和最被广泛关注的名人未解之谜,使读者从中国名人身上体验生存谋略与成功智慧,从名人光环背后挖掘成名成家的真正秘诀,不仅能获得知识上的收益,也可以得到愉快的精神体验。
本书针对各个名人的谜题,参考大量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索中国名人,所撷选的名人均为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并在此基础上不拘一格,无论宗教、哲学、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广有涉及。这样使读者有了从不同的人生价值、人生角度去体会和看待名人的可能。在写作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精确生动,对名人的表述更加人性化,将历史疑点与谜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叙述出来,注重知识性与可读性,以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最后,本书创造性的彩图版体例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更直观、更真实的阅读方式。300余幅图片包括记录名人音容笑貌的画像与旧照、经久流传的名人名作的书影、历代名人留下的珍贵墨迹、描绘名人生平的艺术作品、有关名人的最新考古资料、承载历史沧桑的文物照片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史学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简洁明朗的版式设计和文字有机融合,达到具象、直观的阅读效果,让读者更加立体真实地感受历史真相,缩短读者与名人的时空距离,在穿越历史峡谷、名人殿堂的过程中,沿途欣赏到美妙的历史风景,为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本书对未解之谜的探索,史料与实物证据并举,使众多富有色彩的名人未解之谜掀开神秘面纱,给人们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这种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不但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名人生平的丰富与变幻,同时让读者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不足之处,请学界专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