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人们在追寻为人之道的同时,也在提炼说话之道的精髓与真谛。
掌握好说话之道,大致上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第二步要及时根据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与语言方式,进行快速思考;第三步,是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与对方沟通情感、交流信息,或者化解对方的发难、质问或者讥讽。
想要走好这三步吗?请翻开这本书,让《中国式说话之道》(作者苏木禄)为你解惑答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式说话之道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苏木禄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人们在追寻为人之道的同时,也在提炼说话之道的精髓与真谛。 掌握好说话之道,大致上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第二步要及时根据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与语言方式,进行快速思考;第三步,是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与对方沟通情感、交流信息,或者化解对方的发难、质问或者讥讽。 想要走好这三步吗?请翻开这本书,让《中国式说话之道》(作者苏木禄)为你解惑答疑。 内容推荐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的说话之道,以修身立德为基础,追求语言的张弛有度,讲究语言之美,认为要善用语言能够征服人们的心灵。 《中国式说话之道》的宗旨就引导大家善用语言,增进相互交流,打破桎梏,利己利人,悦己悦人。 《中国式说话之道》(作者苏木禄)分为雄辩是银,沉默是金;言有轻重,事有缓急;好言暖浯,善意良行等十章内容。 目录 第一章 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沉默还是开口,这是一门学问 看一看场合环境 瞧一瞧谈话对象 审一审各自立场 想一想时机好坏 此时无声胜有声 雄辩之前练听力 要察言观色,言多必有失 要听出他人错漏 要昕得进刺耳的话 要听出弦外之音 倾听他人的内心 该开口时当开口 第二章 言有轻重,事有缓急 如何说清好事、坏事与要事 讲究说话的次序 控制好说话的节奏 提纲挈领,讲明重点 旧话新说,妙语奇言 如何求人办事达到目的 阐明利益,巧于谈判 委婉贴切,缩短距离 温文有礼,讲究分寸 摸清底细,有的放矢 巧发牢骚,攻其软肋 投其所好,适当迎合 情理并茂,软化对方 第三章 好言暖浯,善意良行 如何安慰他人 善用幽默的语言 对症下药,给予安慰 因人而异,变换方法 和对方一起正视伤口 如何称赞他人 埋下精致的伏笔 夸赞贵在不经意 真心诚意,实话实说 亦褒亦贬,顺情讨巧 知己知彼,迈人心坎 第四章 迂回而至,批驳有道 怎么驳斥与批评他人 正话反说,隐晦讥讽 巧语释疑,斜入主题 旁敲侧击,含沙射影 插科打诨,巧舌如簧 引申他人标准 怎么劝导与说服他人 以赞止怒,扬抑并用 倒行逆施,明褒暗贬 谐音混意,曲折表意 抛砖引玉,讽喻生辉 善用技巧,庄话谐说 变中明理,见风使舵 第五章 开口成金,一言九鼎 说话切勿脱离实际 一口唾沫一个钉 承诺不是口头禅 当拒绝时须拒绝 吹牛切勿吹破天 怎样说话能不贻人口实 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 不撒不必要的谎 诚实是最保险的说话方式 狡辩不如道歉 第六章 君子如兰,口齿生香 如何提高语言素质 嘴下留德,不说恶言 不贬损挑剔他人 善用佳词好句 说话文明不粗俗 多以请教的姿态与人交流 怎样说话可使人如沐春风 说话不要过于直白 照顾听众的理解能力 引发他人共鸣 把话说到人的心里去 善于使用得体的言辞 第七章 大智若愚,半疯半傻 如何抵御他人的攻击 装傻充愣,故意示弱 含蓄回应,闪烁其词 能够突破僵局 戴高帽,灌迷汤 回避问题的实质 怎样运用语言打击“敌人”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圆满周延,曲径通幽 笑里藏刀,暗藏讥讽 指桑骂槐,诱敌深入 第八章 随机应变,口舌生花 如何避免言语过失 婉转得体,巧于分类 说话不要太绝对 照顾好他人的颜面 低调谦虚,故卖破绽 迎合他人的利益 怎样说话能化险为夷 转移话题,死话活说 避重就轻,偷换概念 将计就计,自圆其说 坦荡应对,以退为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动之以情,以泪煽情 第九章 言之有理,言之有礼 怎样的谈吐使人信服 不触及他人的忌讳与短处 开口不伤人自尊 不自以为是,不问敏感话题 言之有据,合情合理 以德服人,将心比心 怎样说话不会引发误解 不要太过热情 不乱用称谓 不拽文,不掉书袋 善于化解文化与习俗差异 第十章 神情兼备,言如其人 如何说话使人气度非凡 正确使用各种语调语气 敢于创新,自成一派 必得真才实学,才可言之有物 宽容大度,言语真挚 怎样将高深言语融于自然 提高自己的修辞水平 在生活中提炼语言艺术 将深奥的话题浅显化 巧用隐点,收放自如 试读章节 杨修是东汉末年灵巧机智的谋士,他很能揣测曹操的心思,但可惜他的嘴太快,该沉默的时候不懂得沉默,结果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被曹操杀死。 有一次曹操命人建造了一座花园,落成之时,曹操带着人前去观看,在园中走了一圈,对建造花园的工匠什么话也没说,只叫人拿来笔墨,在庭院的门上提了一个“活”字。工匠们看了,不知其意,又害怕曲解了他的意思,就派人去请教杨修。杨修听了这件事,便笑了,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不正是一个‘阔’字吗?丞相是觉得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啊。” 工匠们顿时了然,立刻重新造了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看。曹操连带喜色地问他们:“你们之中,是谁明白了我的意思?”工匠们回答:“是杨主簿呀!” 曹操这时对杨修已然有了忌讳。 后来有一天,曹操收到了一盒精美的酥。他尝了一口,眼珠一转,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命人将这一盒酥送给文武大臣。文武大臣看到这盒酥,又看看这三个字,想了半天,没人知道何意。有人想起来杨修,便拿着这盒酥请教。杨修看了一眼就明白了,说让大家分着吃了。其他人不敢吃,都问他:“这是别人送给魏王的礼物,我们如何能吃?” 杨修笑答:“一合酥,不就是一人一口酥嘛!” 文臣武将顿时恍然大悟,拍案叫绝。曹操知道了这件事后,表面上称赞杨修,心头却更加妒忌杨修了。 关键点2:他人不愿被人所知的心事 曹操生性多疑,做梦时都怕人暗中谋害自己,因此警告侍从说,自己梦中好杀人,当他睡觉时,任何人都切勿近前!这天晚上,曹操在帐中沉睡,故意将被子踢到地上,一位近侍看到了,连忙捡起被子给他盖上,岂料曹操跳起来一剑把他杀了。他佯装仍在梦中,上床继续睡觉,起来后大惊,问:“是何人大胆,竟杀了我的近侍?” 曹操知道事实后顿时痛哭,演得跟真的一样。这下,没人不信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看透了这一切,在近侍尸体旁边叹惜道:“丞相不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啊!” 曹操听到了,对杨修更为忌惮。 到了曹操出兵汉中攻打刘备之时,曹军被困在了斜谷界口,遇到了马超,进退两难。曹操想着要收兵回朝,又碍于面子,害怕就此退兵会被蜀兵耻笑,因此犹豫不决。这时,厨师正好端着鸡汤进来给他。曹操看到汤中有鸡肋,因此生出了感慨。夏侯□来问夜间口号是什么,曹操就随口说了句:“鸡肋!鸡肋!” 夏侯□便将这个口号传了下去,当杨修听到时,胸有成竹地笑了笑,让跟在身边的军士赶紧收拾行装。夏侯悼知道后马上将他请去,问:“先生何意现在收拾行装啊?” 杨修答:“魏王不日就将退兵了呀。你看,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如今形势如此,如若前进可能胜不了,后退又恐怕遭人耻笑。魏王这是在犹豫,但其实已经想好要班师回朝了,因此我让人先收拾行装,免得到时慌乱。” 夏侯悖也命属下收拾行装,这一下军中诸将都知道曹操有心撤退了。曹操听闻这件事后,大为不悦,怒道:“你胡言乱语,乱我军心!来人,推出去斩了!” 杨修终而被杀。 关键点3:以自我为中心的自说自话 在文坛上,曾出现了一位农民作者,他依照老辈人口中的传说故事,写了几篇乡村题材的小说,由于各方面都较为出色,发表在了一份地方刊物上。虽然只是发表在杂志上,但在当地算是了不得的事情。很快这位农民作家受到了很多业余文学爱好者的夸赞,大伙都向他请教写作技巧,对他奉承有加。 谁知这一捧,农民作家的架子越来越大。只要是他在的场合,无肉不欢,无酒不饮。他觉得自己说话的时候,别人就该洗耳恭听。发展到后来,他总是找人请他吃饭喝酒,酒足饭饱之后,就开始口若悬河,也不管别人爱不爱听,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更夸张的是,他还对当下不少作者发表议论,说哪个作品太差,哪个作家不值一提,弄得听众苦不堪言。 如此久而久之,他引起了大家的反感,没人再愿意和他来往了。 倾听是一门学问,人们在说话之前,应学会听出他人言语中的错漏,或者利用对方语言中的不严密的部分来占据主动。与人对话时,千万不要迷失了方向,仔细听出他人错漏能保证我们思路的清晰,并让对方乖乖地跟着你的思路走,从而达到目的。 关键点1:找出对方逻辑上的错误 在某个禁止学生穿拖鞋的中学里,有个学生今天违反了校规。 老师看见同学A穿着一双拖鞋走进教室,他生气地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斥责道:“校规上说得明很清楚,禁止穿拖鞋上学,你怎么还穿拖鞋?” 同学A挺起胸膛回答:“老师,我没穿拖鞋啊,这明明是凉鞋!” 老师一听这话,又看了他的鞋子一眼。这时,全班同学也都在看他的鞋子。这双看起来像拖鞋的鞋子,仔细一看,还真就是一双普通的塑料凉鞋,只是鞋后跟全被剪掉了。在功能上,就是拖鞋一双了。 老师有些恼火道:“你把凉鞋的鞋后跟全剪掉了,那不就成了拖鞋?” 同学A不以为然地反驳道:“它当然还是凉鞋啊!老师,你说说看,如果一个人的腿断了,难道他就不是人了?” 其他同学都大笑起来。老师一愣,知道他在狡辩,想了想,镇定地回答他说:“凉鞋和拖鞋是有区别的,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凉鞋有鞋后跟,而拖鞋没有。我们所说的人,和动物也是有区别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人有头脑能够思考问题,而动物不行,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头脑,你还算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吗?” 同学A一听这话,顿时羞惭地红了脸,承认了自己的错误。P19-22 序言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人们在追寻为人之道的同时,也在提炼说话之道的精髓与真谛。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的说话之道,以修身立德为基础,追求语言的张弛有度,讲究语言之美,认为要善用语言能够征服人们的心灵。 本书的宗旨就引导大家善用语言,增进相互交流,打破桎梏,利己利人,悦己悦人。 而让语言为我们所用,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好语言的运用尺度,语言能使人快乐。也能使人忧愁;好的语言令人如沐春风,恶的语言令人心生荆棘。只有善加使用,才能发挥语言应有的作用。 一个善于使用语言的人,一个掌握了说话之道的人,能使周围的人受益,不但可使听众增长见识,还能给他人带来欢声笑语。 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例如:学习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不同的谈话场合,锻炼随机应变的语言技巧,掌握得体的词汇用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服他人,在对他人提出建议之前察言观色……在日常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将自己的真知灼见用众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此,你不一定需要妙语连珠,就能在任何场合吸引住他人的目光。 一旦你能够一开口就引起听众的兴趣,那么你距离拥有深邃精辟、睿智灵巧的好口才就不远了。但我们使用技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他人进行心灵的对话,真诚的沟通才是我们使用语言的“道”之本质。以语言行使仁义道德,是最纯粹的说话目的。 精通辩论,将人驳倒,只是某些时候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春秋战国时期的辩论名士,能够利用语言的不严密性来偷换概念,能够洞悉辩论者言语中的逻辑疏漏,使对方陷于混乱。如今,我们也可以将他们的辩论技巧拿来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令人尊敬的处世之道,将他们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纳于浩瀚胸怀之中,做到人如其言。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说话时不仅仅嘴巴的反应能力要快,行为性应变、心理性应变也要快。只有使这三种应变能力相辅相成了,才能促进人们整体说话水平的提高。 掌握好说话之道,大致上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聆听对方的讲话;第二步要及时根据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与语言方式,进行快速思考;第三步,是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与对方沟通情感、交流信息,或者化解对方的发难、质问或者讥讽。 想要走好这三步吗?请翻开这本书,让《中国式说话之道》为你解惑答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