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蜈蚣和小蚂蚁
有一条巨型蜈蚣,身体有半米长,通体黑色,十分凶猛,是蜈蚣中的霸王。
这条蜈蚣经常去欺负周围的蚂蚁,把蚂蚁们吃到它的肚子里当点心,弄得蚂蚁们蚁心惶惶。
蚂蚁王说:“我们这么多蚂蚁,如果团结起来,一定能打败它。”于是蚂蚁们组织了几次对它的围攻,但都没有成功,因为它太凶猛,蚂蚁的任何包围圈都经不住它的冲击。
蚂蚁们对这条蜈蚣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
只有蚂蚁王十分镇定,它对蚂蚁们说:“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打败的,那要看我们是否能抓住最佳的克敌制胜时机。现在,我们别去惹它,但可以派出侦察兵去侦察它的行动,一旦有机可乘,我们便全线出击,这样就可以打败它了。”
根据侦察得来的情报显示,战胜巨型蜈蚣的机会来了,因为那条蜈蚣开始蜕皮了。只见那条巨型蜈蚣用头部前端顶着石壁,把自己的头板顶开,然后依靠它自身的伸缩运动逐节剥蜕。这时,蜈蚣是一点儿反抗能力都没有的,而且新皮还很鲜嫩可口。
蚂蚁王于是立即组织了一大群蚂蚁,浩浩荡荡地杀向了蜈蚣。蚂蚁们勇敢地爬到蜈蚣身上使劲撕咬、啃食,尽管蜈蚣苦苦挣扎,乱翻乱滚,也决不放弃。只一会儿工夫,那条巨无霸蜈蚣就被勇敢的蚂蚁们咬死并吃掉了。
强与弱是相对的,强者自有薄弱环节,弱者只要团结起来,其力量也是十分强大的。
蜈蚣是怎样的动物?
蜈蚣是蠕虫形的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有一对足,所以称多足动物,它们白天潜伏暗处,晚上活动,以蚯蚓、昆虫等为食,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且居其首。蜈蚣从卵孵化到长大,需经过数次蜕皮,成体一般一年蜕1次皮。蜈蚣蜕皮前,行动迟缓,不进食物,视力及触觉能力减退,经拨动不能迅速逃避,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易受蚂蚁叮咬。有些蜈蚣体型很大,如秘鲁巨型蜈蚣,体长可达40多厘米,是蜈蚣中的巨无霸。蜈蚣为常用药材,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
蚯蚓拾到了金首饰
一位游客到草原上去玩,她的一件心爱的金首饰掉在了草丛里。
过了好一会儿,一条蚯蚓路过,发现了那件闪闪发光的金首饰。
“喂,这是谁的首饰?”蚯蚓敞开嗓门喊起来,可喊了半天也没人答应。
“我不如先埋起来再说,怕被那些贪小便宜的家伙捡了去。”蚯蚓自言自语地说,它曾经见过乌鸦偷了别人发光的首饰。
蚯蚓于是翻了些土,将金首饰严严实实地埋了起来。它自己就躺卧在盖着金首饰的泥土上面,等待着游客来寻找她的宝贝。
等啊,等啊,太阳已经落山了,还不见游客的影子。
“不行,这样黑灯瞎火的,失主怎么寻得着呢?我还得想个办法才行。”蚯蚓想。
于是,蚯蚓从它的背孔中喷射出一种奇特的体液来,并把这些体液均匀地涂在身上。说来也怪,这时候的蚯蚓竞闪烁出美丽的磷光来,就像萤火虫的光一样。
游客终于来寻找她的金首饰了。
“哎呀,那不是我的金首饰吗?多美丽的亮光啊!”她错把蚯蚓当成了她的金首饰,远远地就惊呼起来。
她跑近了,一见是条蚯蚓,就丧气地说:“哎,我那宝贝恐怕是永远也找不到了!”
“喂,夫人,你是在找你的金首饰吗?”蚯蚓说。
“是呀,我正是在找我的金首饰哩,亲爱的小蚯蚓,你看见我的金首饰了吗?”那游客带着几分侥幸地问。
“你等等。”蚯蚓说完,就翻起泥土来,一会儿那金首饰就露出来了。
“啊,这正是我的宝贝。”游客捡起金首饰,兴奋地说,“小蚯蚓,谢谢您!”
游客走了。小蚯蚓打了个哈欠,钻进泥土睡觉去了。
蚯蚓真的能发光吗?
在日本、欧洲和北美都曾发现过一种“萤火虫虫丘蚓”,会在夜间发出微弱的绿色光。它会从身体中分泌出一种含有发光物质的液体,在黑暗处可以看得见。目前国外发现的发光蚯蚓有十几种,中国也发现了无锡微蠕蚓、赤子爱胜蚓和磷微蠕蚓三种。其中无锡微蠕蚓头尾透明,体态微微发红,长度在1~5厘米,喜生活在腐殖物丰富的土壤里;赤子爱胜蚓色泽较重,体态中等,一般在四厘米以上;磷微蠕蚓在草丛中较多见,体态很小,一般只有0.2厘米长。
P6-10
科技知识是古今中外的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总结出来的,而科普作家做的是以文学作品普及科技知识的工作。没有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科普作家便没有用武之地。“贴士”是英语“tips”的音译词,用作名词,是指“供参考的资料”或者“提醒、提示别人的信息”。所以,本书中“科学小贴士”的意思,便是供读者参考的百科知识,或是就本文中涉及的百科知识给读者一点儿提示。“科学小贴士”里的知识,来源广泛,无法一一注明,只能在此向总结和传播这些知识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本书中涉及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建议读者在使用时,应向相关权威辞典进行求证。
吕金华
2013年1月
成长需要科普童话
儿童阅读很重要,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但民间阅读推广人一般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推广从国外引进的图画书(绘本),而儿童文学界呢,大家也主要把注意力放在童话、小说和侦探冒险类作品的创作和出版上。其实,儿童读物包括很多方面,除了一般的儿童文学作品、图画书以外,还包括科幻小说、科普作品和寓言,以及一些儿童游戏益智类图书。
科普童话既属于科普读物,也是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品种。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普及,它着重于科学知识的传递,向社会各界传播科学知识,使之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所掌握。科普读物,就负载着科学知识普及和传播的功能;而科普童话,自然就是以童话的形式来向少儿读者传递科学知识,让他们通过阅读童话,了解科学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并提高科学创造力的儿童文学作品。科普读物非常有价值,特别有助于少儿成长,但科普读物长期得不到儿童文学界的重视,认为文学只是以审美为主旨的,科学普及会削弱文学性。而科幻文学界也有点瞧不起科普读物,认为科普缺乏幻想,只是机械地传播知识,把知识的准确性看得比想象力还重要。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科普读物也可以把文学的审美性和科学的想象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科普读物还可以兼顾知识读物的准确性和儿童文学的趣味性。
科普童话是科普读物的一部分,我也写过一些,它是很难写的,一方面需要作家会写童话,有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求作家要掌握专门的科学知识,能够引领读者走进知识世界。同时,科普童话还要求作家在感性之中有理性,既能灵活运用优美的语言,还能传递准确的知识,有智慧的头脑。科普童话的价值,我觉得至少有三点:第一,满足少儿读者的好奇心;第二,张扬少儿读者的想象力;第三,培养少儿读者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的思维,使他们热爱科学,探索世界。也正因为这些价值,科普童话虽然出版不多,但一经问世,总广受读者喜爱。
这套科普童话的作者,都是在儿童文学、寓言文学界很有抱负也很有成就的作家。董恒波、杨福久、吕金华、贺维芳、冰夫、代晓琴、孔稚娴、郭文峰、王荣飞这八位作家,有的早就认识,并推荐过其作品出版;有的神交已久,有书信来往;有的在微博见面,互相探讨过问题……他们都属于跨界写作,也一直努力为孩子写作。如董恒波,既写诗、散文和儿童小说,也写童话、幻想文学,还做编辑。如杨福久,他的寓言写得好,还写重话和儿童小说,对书法也很有研究。还有吕金华、贺维芳、冰夫等,都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我知道,郭文峰年龄很轻,是一位新生代作家,目前势头很猛,代晓琴、王荣飞和孔稚娴等也是我们这些出道早一些的作者不可小视的。
几年前,我在《人民日报》推荐过一套科普读物,现在,我也很乐意向少儿读者推荐这一套科普童话,也呼吁更多有眼光的出版人来关注科普读物,来扶持科普童话,来关注科普作家。
成长的生命需要科普读物,少儿读者喜爱科普童话!
(谭旭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已出版童诗集、童话集和散文集20部,2010年获得中国童书金奖,2010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谭旭东
2013年1月6日于北京西山之麓
吕金华所著的《贪吃香石头的鳄鱼(原创经典美绘版)》是从作者创作发表的童话、寓言作品中选出来的科普作品。第一辑(花亭鸟建新房)是关于鸟儿与虫子的科普童话;第二辑(掂量角蜥)是关于蛇、蜥等爬行类动物的科普童话;第三辑(闯鼠进行曲)是关于小型兽类的科普童话;第四辑(鲇鱼的诡计)是关于水簇类动物的科普童话;第五辑(天麻归家)是关于植物的科普童话;第六辑(月亮醉酒)是关于自然、天体等的科普童话。《贪吃香石头的鳄鱼(原创经典美绘版)》内容广泛,手法新奇而多样,作品中介绍的许多知识点神奇且鲜为人知。每篇童话后面还附有“阅读问号”和“百科贴士”两个板块,既为读者指明了阅读方向,也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参考知识,使这本书具有了百科全书的显明特点。
《贪吃香石头的鳄鱼(原创经典美绘版)》是从作者吕金华多年来创作的童话、寓言作品中选出来的童话科普作品。全书共分六辑,内容广泛,介绍的许多知识点神奇且鲜为人知。每篇童话后面还附有“阅读问号”和“百科贴士”两个板块,既为读者指明了阅读方向,也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参考知识,使这本书具有了百科全书的显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