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特风暴》中国大陆讲述推特的第一书,向您揭秘推特发展的全过程。看新一代社交网络如何从微弱鸟鸣发展到震惊世界,看商人、明星、团体如何利用推特打响新一轮的互联网之战。
在《推特风暴》中,作者王玉环在对大量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社会、心理、文化、政治和科技发展等多重角度对推特产品及其公司和主创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诠释与解读。作者以独到的观察视角,巧妙的行文结构,通过一个个经典事例和传奇故事,将推特团队激情澎湃的创业历程,产品服务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细腻地展现出来,生动地演绎出推特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一个正在将世界不断聚合的开放性的网络服务产品正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推特,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微博之一。自2006年诞生以来,以其独特高效的传播方式和不断完善的服务质量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如今,推特的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大关,其中活跃用户总数达到了1.4亿!
《推特风暴》是大陆出版的全面揭秘“推特”商业帝国缔造之谜的第一本中文书。从推特的初创、发展、坎坷、转机、崛起,全程详细剖析。
《推特风暴》作者王玉环尝试从社会、心理、文化、政治和科技发展等多重角度对推特产品及其公司的成功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的诠释与解读。通过政界、商界、文娱界、体育界以及社会生活中一个个经典事例和传奇故事,将推特团队激情澎湃的创业历程,产品服务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细腻地展现出来,生动地演绎出推特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政治团体、娱乐明星、公司企业……各路人马纷纷以各种形式入驻推特,利用推特,上演了一场场缤纷剧目……
印度经典电影《三个傻瓜》中有句台词,曾令无数影迷为之击节赞叹:“追求卓越,成功就会不期而至。”Twitter的创始人之一杰克·多西就是这么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他身上的这种特质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显露了。
Twitter的出现更多源于一种兴趣,一种分享和交流的愿望与需要。其实,每个人都不缺乏兴趣,缺乏的只是将自己的兴趣呵护成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勇气。比尔盖茨对半导体感兴趣,如今电脑成了生活的必需品;乔布斯对高品质的产品感兴趣,苹果成了当今时尚与品位的标签。Twitter的最早用户史提芬·凯文曾说:“发明这个软件的人一定是个天才。”他说的没错,Twitter的发明人的确是个天才,不过他的脑门上可没有刻着这两个字。
1976年,在美国西部的一个普通小城,多西夫妇拥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这是一个有着棕色头发和瞳孔,相貌清秀的男孩儿,夫妻俩经过商议给他取了一个简洁上口的名字——杰克·多西。还是在婴孩时代,小杰克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他常常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可以盯着一件玩具很久都不眨眼睛,并对所有新奇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一探究竟。多西夫妇对小杰克非常喜爱,他的聪明和专注令人惊喜。
杰克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主要从事医疗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这项工作的流动性很强,公司经常委派杰克的父亲到其他地方去参与促销或者安装调试设备。为了方便工作和照顾家庭,杰克的母亲决定带着孩子跟随丈夫随工作搬迁。于是,杰克·多西有了一个频繁辗转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童年。
为了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杰克的母亲不论搬迁到哪里都坚持要居住在城镇,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多西的支持。这样,杰克·多西从小便得以在不同的城市中生活,并对城市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各种风格迥异的城市布局让他深深为之着迷。每个城市都有相似的地方,却又有不同的设置和风格,城市的每条道路就像人体的血管,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将一个个区域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既松散又集中的整体,而穿行其中的各种交通工具更像血红细胞,源源不断地将人们输送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对于小杰克·多西来说,熙熙攘攘的人潮涌向的是未知的地方,他很想知道,那些遥远而未知的城市远方是个什么模样,但又有些本能的恐惧,毕竟陌生的环境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是神秘的,而迷失的可能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神秘和恐惧。杰克不懂得如何向父母清晰地表达出这种感受,而弟弟们的出世又使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有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
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结构,年幼的杰克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梳理清楚城市的每个区域、每条街道,因为只有这样,他和他的弟弟们才可以避免迷路的麻烦,顺利找到回家的路途。慢慢地,杰克发现,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熟悉城市的一个好途径。于是他开始尝试利用这种途径去了解城市,亲近城市。每当新到一个地方,杰克都会耐心地研究地图,搭乘当地的公共交通工具,跑遍整个地区,并且对行程做详细的记录。这样,他就可以尽快地了解和熟悉周围的环境,避免迷失的发生。多年以后,杰克形成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熟悉地形的习惯,而这也成为他迅速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
随着了解的不断加深,杰克·多西对城市和基础设施越来越着迷——城市的道路纷繁复杂,纵横交错,是什么使那些运行在道路上的公共交通工具能够井然有序地运转呢?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规划行进的路程,提高传输的效率,避免重复和浪费呢?如果有,应该怎么去计算这种路径呢?许许多多问题浮现在小杰克的头脑中,让他越想越着迷,简直欲罢不能。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道路运输情况,有时候还拉上年幼的弟弟丹尼跑到居住地附近的火车站,花很长的时间详细地记录经过的火车及铁路交通状况。那个时候,杰克·多西的房间中贴满了通过各种途径弄来的各式各样的地图,有的是加油站给的地图,有的是详细的城市交通图,还有从报刊杂志上弄来的精美的印刷地图。杰克经常站在这些地图面前静静地观察比较,有时候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在他的头脑中,一副关于描绘城市运转的庞大图景正在慢慢形成——贯穿其中纵横交错的线条代表了城市的各个街道,而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则简化为其中的小点,它们穿梭于各条道路之间,构成了城市交通路况。
用抽象的图景来模拟和描绘城市!对于这个想法杰克·多西感到很是兴奋,尽管一切还都比较模糊,他还是非常想将这个想法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但由于杰克天生是一个低调而腼腆的人,而长期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又使他缺乏与人沟通的经验,产生了轻度的语言障碍,本来已经在头脑中想好的东西,一旦开口就变了模样。没有办法让人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构想让杰克感到很苦恼,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准确地勾勒出头脑中的图景。
也许是上帝看到了他的苦恼,希望能够帮助这个聪明而敏感的孩子。杰克8岁那年的某一天,老多西突然带回来一个神秘的机器,这是IBM第一代个人电脑,型号是IBM PC Jr。看到它的第一眼,杰克就迷上了它。那个像电视一样的屏幕中闪烁的各种线条正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尽管当时杰克并不会用电脑,但直觉告诉他可以通过这台PC机实现自己的梦想——将自己对城市的理解和把握用特殊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描摹出来,并绘制成抽象的图景,模拟城市的运行。P3-6
从“推客”到总统
2007年4月29日,在美国刚开通不久的一个社交网站Twitter(推特)上又多了一名新用户,这个用户叫做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他随后更新了一个帖子,声称:“只要一个签名,我们就可以结束伊拉克这场战争了!”这条信息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联想到奥巴马当时正在积极促成布什总统尽快签署同意结束对伊战争的国会法案。当时美国反战情绪高涨,奥巴马的这条信息给很多人带来了鼓舞和力量,受到了和平主义者的高度赞扬。人们纷纷将这个帖子转发给自己的好友,并借此呼吁联合起来,为督促政府结束伊拉克战争贡献一份力量。
因为这个帖子,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奥巴马就成为了当红推客,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和粉丝。这对奥巴马和他的团队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奥巴马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感性地认识,并且随着追随者的不断传播,认识和希望认识奥巴马的人数将不断增加,而拥有足够的知名度、关注度和民意支持率是竞选总统所必备的基础。
一天之前,奥巴马还仅是一个普通美国政客,因为一条帖子,他成了美国人眼中可以扭转不利局面的救世主。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奥巴马团队积极把握住时机,在其后续竞选总统的过程中,着力将奥巴马现代的、民主的、果断的、强亲和力的公众形象一一向世人展示。他们持续地更新奥巴马的状态,Follower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位热爱和平、颇有见地、锐意进取的总统候选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尽管工作繁忙,奥巴马团队始终与追随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每当被关注,奥巴马会尽量进行回访,如果有人就奥巴马的政见提出疑问,很快便会得到有针对性的回答,对于追随者们的要求和提问,奥巴马也都尽快一一回复,使人们感觉就像是在和他面对面交流一样,而所有这些互动和回复又被关注者与追随者们不断转载和诠释。借由这种途径,奥巴马的形象与人格魅力变得具体可感,民意支持率持续上升。
奥巴马的成功让同样是总统竞选者的希拉里和她的团队看到了Twitter的强大人际传播效率和感染力。经过策划后,希拉里也在Twitter上注册了账户,并开始更新发帖。但遗憾的是,希拉里和她的团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Twitter社会网络的本质,他们只是简单地将Twitter视为一个网络发布平台,更新的内容也仅限于一些政见和活动内容安排。这种刻板的单边程式化信息发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看报纸和新闻一样,完全体现不出Twitter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平等精神,无法引起追随者们的兴趣,唤起其深层次的共鸣,因而很快被人们所冷落,与奥巴马风景这边独好相比,落差十分明显。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美国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位黑人总统。在这一创造历史的大事件中,小小的Twitter初显威力。
投向传统媒体的一把飞刀
尽管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TWitter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当前重要的信息平台,越来越受到传统媒体的重视与认可。来自。Twitte的挑战,就像一把飞刀,直刺传统媒体的软肋。尤其在2008年11月发生的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中,Twitter的卓越表现令世人刮目相看,并改变了传播的习惯,在传播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恐怖袭击发生后,孟买全城戒严,整个城市都陷入了封锁包围之中,与外界处于暂时的隔绝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媒体因为碍于空间的限制而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事件的最新进展报道出来,Twitter的作用立刻得以凸显。由于Twitter操作灵活、传播迅速等特点,一时间它几乎成为了外界获得城中信息的唯一来源,成为当时人们传递信息的首选。
一些现场的目击者和当事人通过Twitter将自己看到、了解到和经历过的事件最新进展发布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转载。甚至有人称自己是被歹徒扣押的人质,正在偷偷利用手机通过Twitter向人们求助。孟买当局也注意到了Twitter即时播报的快捷性,根据推客们发布的歹徒容貌装扮、攻击和逃跑路径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击和营救人质的行动,救护车则通过Twitter了解现场伤亡情况和路况,及时赶到现场开展救护。一些网友在Twitter上公布了政府的急救电话,希望在事发现场附近的人能及时帮助被困者,还有人发帖子刷新报告最新死亡人数,并呼吁人们前往医院给受伤的群众献血。甚至连恐怖分子们也实时关注着Twitter上的播报,试图通过推客们的帖子了解政府特警突击队员的警力分布及行动路线,以据此抵抗。Twitter又成为了敌对双方都在利用的信息平台。
事件的进展开放性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庞大的信息流汇织成一幅丰富的画面,将孟买恐怖袭击现场即时生动地展现给人们。
传统媒体在震惊和无措的同时,又不得不借助Twitter超越时空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通过对在Twitter上了解到的信息进行整合编辑,向世人播报恐怖袭击情况。几家印度本地新闻频道甚至干脆放弃了传统的播报习惯,在整个袭击案过程中直接选择用Twitter进行实况播报,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在这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大会战中,Twitter再次取得阶段性胜利。传统媒体一边在包扎伤口,一边将眼光更多地汇集到投向自己的这把飞刀上,面对对手无法超越的优势,只能留下一串酸溜溜的惊叹。
指尖上的“信息龙卷风”
北京时间2009年6月26日5点26分,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在洛杉矶家中突然发生心脏骤停,被火速送往医院抢救。尽管院方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没能留住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天才的生命,迈克尔·杰克逊走完了他灿烂辉煌而又饱受争议的一生,享年50岁。
几分钟后,一则关于迈克尔·杰克逊已经不治身亡的简讯出现在Twitter上,虽然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许多人关注和转载,很快这则消息蔓延开来。事后很多人回忆,他们是最先从Twitter上获知杰克逊死讯的。一位Twitter用户就这样描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当时,在曼哈顿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女人突然站了起来,离开座位,走到汽车前面,向着所有在场的乘客大声说道:“请大家注意!迈尔克·杰克逊离开我们了!他死了!”接下来的场面有些出人意料,听到这个爆炸性的新闻后,乘客们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不断询问或者窃窃私语,而是选择了沉默。他们不约而同地掏出自己携带的移动通讯工具,迅速地将这条消息编辑后在网络上发布出去。这是一幅奇妙的画面:一方面是听到杰克逊死讯后依然保持冷静和沉默的人群,另一方面人们通过指尖的编辑将消息传播后,在网络的另一端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喧嚣与追问,但暗潮涌动中却孕育着更为强大的影响力。 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就这样被众多人转述和编辑,并借由特殊的社会网络迅速扩散。在首次发布杰克逊逝世的消息仅仅一个多小时后Twitter上已经出现了高达65000条相关的评论,人们表现出超乎想象的高度关注,每秒钟对杰克逊逝世消息的评论量达到其他消息的两倍之多。据Twitter事后统计,在评论量达到最高峰的时候,网站每分钟甚至刷新了5000多条信息,用户在Twitter上发布包含迈克尔·杰克逊名字的消息甚至高达每小时100000条,导致Twitter的服务器一度崩溃!
人人成了信息的传播者,人人成了信息的制造者。人们按键上跳动的手指不觉间已经制造了一场“信息龙卷风”。
这种热情高涨的局面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因为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职业规范的约束,传统媒体在播报新闻时往往需要对得到的消息来源进行反复甄别核实,并考虑在播报过程中所要秉承的立场,这使得它们的反应不如Twitter等新兴媒体那么迅速,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滞后性。例如CNN在播报有关杰克逊病发的消息时,因为无法第一时间获知他的详情,居然爆出了杰克逊在到达医院前就已经康复的虚假新闻,引得人们嘘声一片。相比之下,《洛杉矶时报》在同行中反应相对迅速,他们在事情发生后,尽快地在网站上更新了了解到的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最新消息,多多少少为传统媒体挽回了一些面子,但这种更新速度与TMZ、Twitter等新媒体相比、,延时性非常明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TWitter等迅捷方便的新媒体显然更能体现新闻的即时性,也更利于实时追踪报道事件的进展。
一位Twitter用户在回忆时说:“我是最先通过我的黑莓手机得知迈克尔·杰克逊死亡的消息的。那个时候我正在外面,根本无法打开电脑去网页上浏览相关新闻,这个时候Twitter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成为我消息的主要来源。我一直待在Twitter上,跟踪相关的信息,以便得到更多消息。那个时候,我根本没有想到或者打算去看CNN,因为Twitter已经可以带给我足够的讯息,我很感谢它!”
在Twitter上,人们飞快地转述和传播着有关迈克尔·杰克逊逝世的爆炸性新闻,并且不断地上传和更新‘自己的感想,迫切渴望能与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与感受,引发了一波又一波跟随讨论的热潮。两个多小时以后,Twitter上最被推崇的主题中,排名前十的有九个与杰克逊的死讯有关。海量的用户信息导致网络拥堵,最高峰时Twitter的更新延迟甚至达到了五六分钟之久。
情真意切的留言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了心灵的震动,很快扩展成为一种文化效应,推客们沉浸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无法自拔。每个人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就杰克逊死亡的消息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评论,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共鸣,就连明星们也不例外——得知杰克逊死讯后,很多使用Twitter的明星们都进行了及时的更新,表达了自己的缅怀之情。
Fall Out Boy乐队的贝斯手Pete Wentz动情地说,这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震动。我一直都在以迈克尔·杰克逊为自己成长的榜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最后的传奇。
John Mayer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杰克逊的敬佩:月球漫步的天王、美国MTV大奖的得主杰克逊,他是令人如此着迷,是永不止步、无可征服的伟大歌手。他的离去对于我们这些小时候用录音机昕着《Thriller》长大的一代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对他的离去表示沉痛的哀悼,也为我们童年逝去的美好回忆而哀悼。 黛米·摩尔的老公Ashton Kutcher也发表了自,已的看法,希望媒体能够保护迈克尔·杰克逊的家人,尊重其子女不曝光的愿望,也希望杰克逊的家庭和孩子们能够拥有爱和光明。
著名演员阿诺·施瓦辛格表示,作为一个伟大的娱乐明星,迈克尔·杰克逊的离去,让我们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流行偶像。此刻,我非常关心他的家人、朋友还有粉丝们,我为他们祈祷。
女星斯坦·琼斯说,虽然人都有一死,但拥有伟大成就的人会让世人永远铭记。迈克尔·杰克逊曾经并且一直都是公认的最伟大的娱乐明星,祝愿他得到安息!
迈克尔·杰克逊死讯的播报再次让Twitter站到了_聚光灯前,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它在新闻和观点散播方面所表现出的超高能量令世人瞩目。
自媒体时代已来临
Twitter以其独特而高效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Facebook等新兴网络服务一起成为挑战传统、改变旧有生活方式的新力量。很多评论认为,Twittei的出现使信息传递发生了质的变革,进一步强化了个体的网络力量,开创了信息开放的新纪元。社会学家将Twitter以及在Twitter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新兴媒体力量称作“自媒体”。所谓自媒体就是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自媒体的诞生使普通大众拥有了展示自我、喊出自己声音的窗口。自媒体具有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特征,可以说,Twitter的诞生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真正来临。
Twitter对中国的影响就是引爆了“微博”这一概念,Twitter诞生之后,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功能和性质与之相似的网站,据统计,自Twitter诞生的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这一年时间内,全世界共有一百多个同类网站出现。中国也先后出现了饭否网、随心微博、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微博网站。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仅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即从之前的631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两倍,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2011年7月中旬,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并且预测,2012到2013年,中国微博用户将出现爆发性增长。届时,中国将进入全民传播时代。
作为微博的先驱和至今仍然最受关注的微博网站,Twitter对大多数中国当今的微博控来说依然有种云遮雾罩的感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Twitter的真实面目和Twitter产生与发展的背后故事。
Twitter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可以在众多网络服务中脱颖而出,拥有如此巨大的甚至让传统媒体为之瞩目的社会效应?是什么使这个仅仅诞生6年的产品具有如此迅捷的传播力量?其创始团队是秉承怎样的思想与原则开创这样一款令上亿人着迷的平台,让他们将登录Twitter作为每天的必修课?作为一个仍在不断发展的新型服务,Twitter在创新和管理中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在发展的紧要关头,Twitter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和改变?
层层神秘面纱之下,有人看到的是微博发展的完整历程,有人看到的是创业智慧,有人看到的是网络改变社会的魔法真相。我们只告诉你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