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成教授多年来从事癌症诊治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提出并实施的局部消融(冷冻、纳米刀)、靶向血管介入和旨在提高天生的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机制的联合治疗,让一些进展期癌症患者长期“与癌共存”,有的甚至几乎“治愈”。徐教授将日常临床工作中亲自治疗的病例,结合当今的治疗癌症新理念,撰写成一篇篇短文,汇编成《与癌共存》一书,是治癌新理念和指导临床的重要策略,这是十分可嘉的探索与实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癌共存 |
分类 | |
作者 | 徐克成 |
出版社 | 广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克成教授多年来从事癌症诊治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提出并实施的局部消融(冷冻、纳米刀)、靶向血管介入和旨在提高天生的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机制的联合治疗,让一些进展期癌症患者长期“与癌共存”,有的甚至几乎“治愈”。徐教授将日常临床工作中亲自治疗的病例,结合当今的治疗癌症新理念,撰写成一篇篇短文,汇编成《与癌共存》一书,是治癌新理念和指导临床的重要策略,这是十分可嘉的探索与实践。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徐克成教授剖析癌症真相和奥秘,联系自己癌症治疗实践和经验——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写成了《与癌共存》。书中一个个故事、一个个观点、一个个设想,旷达敏捷、生动晓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来不枯燥、不乏味。患者可以从中获得指引,健康者也可从中获得知识和教益。 目录 第一章 与癌共存 “与癌共存”:思路的历程 丹麦女士的故事 当你被诊断出癌症后 “循证”性免疫治疗 孔子75世孙患的“慢性病” 皇族夫人的故事 他开着汽车来看我 王教授的胆管细胞癌“原地不动”了 第二章 癌细胞是“坏孩子” 癌症是进化产物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每天看病时的郁闷 懊恼的风水师 第三章 抗癌大战 “抗癌大战”:喜、忧和期望 癌症病人需要吃营养品吗? 癌症治疗真的那么复杂吗? 困惑的“癌症文化” 让患者参加抗癌战斗 爱的接力 关于前列腺癌 老教授患上第四种“重复癌” 老厅长从美国回来 美国一本书引起的故事 生死之间 死亡时的尊严 万里求医的美国人 细菌抗癌:从一本书说起 一场创历史的拯救生命的手术 令我们自豪的一条微信 英国来的罕见病人 第四章 走出肝癌治疗的困境 非早期肝癌的治疗:困境和出路 肝癌治疗,关键在于“小” 对一位肝癌患者的内疚 肝癌“三兄弟” 我们都有梦 “禁区”内肝癌可以消融了 从柔佛三王子去世联想开来 第五章 呵护癌症 再遇皇族夫人 癌症“绿色”治疗 日本的“冷冻” 寄望于媒体 化疗的“反作用” 日本关于两位天皇的手术的争论 他为什么拥抱李教授? 长寿和癌症 治疗癌症的哲学思考 生命有限,爱情无限 情牵民都鲁 附录:媒体报道(选摘) 一名癌症医生的布道之路 徐克成:用生命谱写厚德行医之歌 徐克成:癌症克星 救命 试读章节 2014年中秋节的上午,我来到医院,看到病区祥和安静:值班医生忙着检查病人、写病历;护士对医嘱,给病人打针发药;“志愿者工作室”的沙发上,坐了几位病人和家属,正在聊天,看见我,纷纷表达节日祝贺。 我信步走到3区328室。A床是一位胰腺癌患者,73岁,是1965年从中山医学院毕业的老医生。她说:“我知道自己得了胰腺癌,这是癌王,但我要活下来!”我说:“你是医生,你看应该怎样战胜这种病?”她说:“我现在已接受了两次冷冻,只是右下腹还有些痛,你们好好研究一下。我有信心,因为我看到你们治疗的病人有的已活了6年了。” 这个房间B床是一位年仅30岁的女青年,她毕业于中国著名的交通大学。前几年被查出有乙状结肠癌,在其他医院接受了手术。一年后,肿瘤复发,转移到盆腔的卵巢、子宫以及腹膜、腹腔淋巴结。两周前,在我院接受了再次手术。外科专家李朝龙为她切除了转移灶,又给她做了腹腔转移灶冷冻、腹腔热化疗。她见到我十分开心,说要像我那样,乐观抗癌。她知道我应用一种特制疫苗做免疫治疗,成功地治疗了一些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说:“院长,我也要像他们那样,‘与癌共存’!”我掏出手机,让她看了一位82岁老人的照片和他的PET-CT片。老人的结肠癌已转移到肝、盆腔、腹腔和肺。6年前开始接受疫苗免疫治疗,现在每天骑自行车,乐此不疲。女青年十分开心地说:“我相信我会比这位老爷爷活得更好。” 这两位病人,一位是老医生,一位是大学毕业生,知识丰富,理解力强,对自己的癌症了如指掌。她们信心十足,没有被晚期癌症吓到,对生存充满期望。 癌症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是好是坏? 有人认为,向患者隐瞒真实病情,有利于保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良好心情。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向癌症患者隐瞒病情既不符合法理,也不符合大多数患者的主观愿望,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甚至给治疗带来负面影响。知情同意权是患者自身的权利,只有当患者不具有同意能力时,其亲属才能代理行使知情同意权。 知情同意权立法的理论基础是患者的自主权和自我决定权。任何有行为能力的患者都有权决定与自己身体健康相关的事项,不管这些决定是否会损害其健康。只有患者有权对自己的身体行使自主权,其他任何人,包括患者家属、所在单位、医生、医疗机构乃至政府,都没有权利行使该项权利。对有同意能力的患者而言,其享有的知情同意权不容任何人替代或剥夺。 美国1973年《患者权利法案》明确规定:患者对与疾病有关的诊断、治疗、预测及危险性等信息,享有知情权;对看护、治疗有接受权或拒绝权;在被充分告知后,有亲自判断利害得失之自我决定权。在医疗实践中,医护人员要第一时间将诊断情况和治疗方案通知患者本人,由患者自己决定如何治疗以及何时告知家人。 在中国,2010年通过的《侵权责任法》,也规定医疗关系中知情同意权的主体是患者。虽然该法律同时规定“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但这只适于当患者失去完全或部分行为能力时。在患者自身拥有同意能力时,亲属代理其行使知情同意权是不妥当的。 从患者自身的主观意愿来看,大多数癌症患者希望尽快得知自己病情的真相。在英国,2001年曾进行一项调查,87%被调查的癌症患者想知道尽可能多的关于病症的信息,高达98%的患者想知道他们的疾病是否是癌症;在日本,福冈大学的一项调查也显示,85.7%的被调查癌症患者希望获知自己的疾病信息;中国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曾对1023名中国癌症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90.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让早期癌症病人知道病情真相,60.5%认为应该让晚期癌症病人知道病情真相。 有人担心,告知患者癌症诊断和病情,会让患者感觉到绝望和无助,但这仅仅是暂时的。从长期效果来看,向患者隐瞒病情,无助于保持患者的生活质量,反而有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英国、印度、土耳其学者的多项实证研究都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在得知病情前后并无显著变化。日本一项实证研究也显示,给癌症患者关于病情的模糊解释,并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精神稳定性。2006年,一份对58位山西省癌症患者的研究表明,患者对其病情了解越全面,其抑郁程度越低。 对癌症患者隐瞒病情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猜疑、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调查显示,58.0%的癌症病人对医护人员隐瞒病情十分不满,45.1%的癌症病人会因为家属了解真实病情、自己不知道而气愤。英国德文郡一家医院的研究也显示,当患者已开始高度怀疑自己患恶性肿瘤但又得不到证实时,其焦虑高于已被告知的患者。 P63-65 序言 5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我可能比一般医生与癌症结缘更深。这倒不是我的学识有多丰富,而是因为:首先,我的母亲患肝癌早逝:其次,鼓励我创建肿瘤医院的陈敏章老部长,因为癌症过早离开我们:再者,到了花甲之年,我自己也患了癌症。幸运的是,我已“重生”10年了,成为意外的幸存者之一。 近几年,应马来西亚《光明日报》之邀,我每周为“良医”版撰写一篇文章,内容涉及癌症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多半是根据临床所见所闻所思随感而发,信手而写,并无系统,也无先后。2012年,《光明日报》曾将我写的近百篇文章汇编成《癌症专线》在马来西亚出版。这次,承蒙该报首肯,将近一年来撰写的60多篇文章,汇集成《与癌共存》在中国出版。在此,非常感谢《光明日报》总编辑、编辑的慷慨、无私,感谢统领《光明日报》的星洲报业集团的领导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正如在本书首篇《“与癌共存”:思路的历程》文中所说,我和我的复大团队奉行的“与癌共存”理念和由此制定的治疗策略,得到大师们的鼓励、支持、指导和修正。中国医学界三大泰斗——吴孟超院士、王振义院士和汤钊猷院士,长期以来十分关注我们。在本书出版之际,他们不顾年迈,不吝笔墨,写来热情、诚挚、中肯、感人的序言,给本书增色添彩,也为抗癌治疗指明方向,谨表示衷心感谢。 2010年,我曾编著《我对癌症患者讲实话》,该书先后被译成印尼文、英文、泰文、阿拉伯文,在国外发行;2013年,我又编著了《跟我去抗癌》,该书也被译成英文。2013年,台湾著名作家焦桐教授将这两本书的中文版合并,在台湾出版;稍后,该合订本又获马来西亚著名报人和作家萧依钊女士青睐,在马来西亚由《光明日报》出版。两本书均受到许多患者和关注癌症的人士赞赏,有的人拿着书来找我看病,我备受鼓舞,也甚感欣慰。此次出版的《与癌共存》是前两本书的补充、发挥和修正。 著名超声介入专家、清华大学和解放军总医院董宝玮教授几次建议我:“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应该坦坦白白写点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现在《与癌共存》就是一本“感想书”“随笔书”,主要记录我的临床实践,披露我的真实感受。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对这位老朋友建议的一个交代。 我要感谢广州出版社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作出的重要贡献;感谢我院策划部胡菁女士、林海燕女士在编排校对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伍锦华女士为本书设计了精美的封面。 医生看病是科学、知识、悟性和经验的结合,既有技术因素分析,又有人文和艺术因素的支持。本书肯定存在许多不足、错误,对治癌的观念、策略和方式,有不同看法和意见者肯定不少。我只希望能抛砖引玉,激起讨论、争论,求得批评和指正。不管怎样,如果这本汇集能给我们的病人——那些与我在同一战壕里抗击癌症的“癌友”,在选择治疗时一点启迪和参考,我就深感万幸了。 徐克成 2016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与癌共存”应该成为治癌新理念,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策略。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 我一直对徐教授临床治疗癌症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感兴趣,也替他高兴,本书应该向临床医生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 徐教授倡导的治疗策略和措施,是实践“与癌共存"理念的具有革新意义的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