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南派武技,从清代洪熙官红船授徒起,流传至今,薪火不息三百载。一代代身手矫健、技艺不凡的龙虎武师(武打演员)把苦练习得的南派武艺融汇入舞台表演中,使粤剧舞台凝聚出一股富个性魅力的清罡之气——龙虎武师历经三百年的传承,其中多少传奇,多少艰辛,尽皆记录于蔡孝本、叶建卫主编的这本《龙虎武师三百载》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虎武师三百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广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粤剧南派武技,从清代洪熙官红船授徒起,流传至今,薪火不息三百载。一代代身手矫健、技艺不凡的龙虎武师(武打演员)把苦练习得的南派武艺融汇入舞台表演中,使粤剧舞台凝聚出一股富个性魅力的清罡之气——龙虎武师历经三百年的传承,其中多少传奇,多少艰辛,尽皆记录于蔡孝本、叶建卫主编的这本《龙虎武师三百载》中。 内容推荐 蔡孝本、叶建卫主编的《龙虎武师三百载》运用生动谐趣的语言,把粤剧龙虎武师行当中数十位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成长、学艺故事向广大读者娓娓道来。他们当中有些改变了粤剧发展的走向,有些具有独特传奇的人生经历,有些拥有不可思议的表演绝技,不管他们是收获了成功还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命运总是与粤剧和他们所身处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本书用一个个小故事,让读者从中窥探粤剧龙虎武师行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脉络,对现今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目录 戏班南派祖师爷——洪熙官 “千古英雄足楷模”——李文茂 高佬忠轶事 “倒眼顺”掷戟演吕布 奇伶寸度亨——靓元亨 一招鲜吃遍天——声架罗 一代宗师——路凌云 武师班头——叶大富 铁铸小武——靓少佳 奇人奇艺——梁荫棠 绝技双人头——顾天吾 艺如其名猩猩仔 下四府小武王——黄泡养 粤剧之家的首领——朱振华 卢门三杰 义薄云天张飞暖——李图暖 跟斗王“乌嘴九”——李天祥 蛇翻拨扇 技惊武坛——陈德辉 “包勉仔”名扬下四府——杨镜波 经霜傲雪立高峰——卢启光 剧坛银幕 香江蛟龙——林蛟 精湛绝技 德艺双馨——陈醒棠 文武双全“铁线蛇”——冯小娟 绝技惊人——刘三仔 武坛多面手——杨燕生 七吊大翻“跟斗松”——梁少松 好戏之人——叶兆柏 开山劈石闯路人——陈志超 戏“迷”——何国耀 技祧南北 戏兼文武——何家耀 戴奀不奀——戴成焜 悲情跟斗王——潘玉麟 酒酹珠江祭父师——王四郎 唱做念打翻的掌门人——陈晓明 花枪舞出大导来——陈少梅 难能编导演——陈大卫 艺海扬帆五十秋——杨海城 无悔的弄潮儿——苏焕潮 武技绝学六点半——陈锡祺 打出来的文武生——许玉麟 “烂命”命不烂——李耀光 星湖三九——叶兆林 “大怪”马骝宪——余树宪 子承父业 青出于蓝——吴卓光 大翻女永攀高峰——危佩仪 舞台名角 班中国手——朱伯铨 通台老倌——温玉 技传东升——杨东升 武技耀凤城——谭若海 剧坛骄子——欧凯明 不待扬鞭自奋蹄——黎骏声 与时俱进的先行者——彭庆华 将门之子——林海涛 技压群芳称小敏——曾小敏 人小志高 翻转舞台——卢福贵 浩天一剑——吴浩剑 少年英豪——莫华敏 最年轻的“跟斗王”——陈华生 玩出来的大奖 失传绝技踩沙煲 后记 试读章节 别母离乡,他一路好不凄凉,辗转到了广州找到海幢寺,见到智慧禅师,便把遭遇诉说一番。或许与佛有缘吧,智慧禅师把他留下做了一个打杂的小沙弥。他每天抄写经文,认识了不少字,同时练拳习武。小雁秋长得清朗可爱,且老实勤快,深得寺中上下喜爱。 经过三年清修,有一天他独自上街,偶然看见一张当时志士班“采南歌”招收粤剧学生的广告,上面写着:“凡被录取者,免费提供食宿。”李雁秋感到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了。他想起当年从家乡坐船到广州途中,船经羚羊峡时,见到岸边泊着两艘红色的船,有些年轻小伙在船头练武,一问才知是戏班的红船,练功的都是演员。雁秋小时候在乡中也看过“做大戏”,非常羡慕戏棚上锦簇花团的艳丽,向往英雄救美的理想桥段,钦佩快意恩仇的侠行豪气。今日见此机会又怎会放过,于是毫不犹豫报了名。 但要当演员,除了要有决心,更需要有基本的条件和天分。如果缺乏表演天赋,光凭兴趣或是名利的驱使,那很容易变成“学戏不成三大害”,耽误光阴。所以采南歌就要报名者逐一面试。面试要试身手,李雁秋习武三载,反应灵活,弹跳出众,自然比其他考生高出一筹。但考到唱时,雁秋却一窍不通,只好选自己最熟的、日夕念诵的经文。考官一听,点头赞他吐字清晰,音色洪亮,是个演戏的好材料,采南歌即录取了他,当时他只有12岁。 在采南歌学艺,他勤学苦练,本来已有武功底子,习南派武技就驾轻就熟,起单脚稳如磐石,跟斗也不落后人。别人出外玩耍,他却加班复习,特别在闲暇时间,他手执两根筷子,在自己大腿上敲打练习,边打边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在学打锣鼓,这为他以后表演锣鼓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年多的时间很快就过去,采南歌童子班正式下乡演出。有一次,主演的演员突然生病不能演出,大家正在焦急之际,李雁秋挺身而出,主动表示愿意顶角。当时班主都有点担心,但救场如救火,只好再三叮嘱同场演员“执生”(见机行事)。岂料雁秋一出场,工架身段干净利索,每下都“食”正锣鼓,铲椅、车身等技巧动作做得比原来的演员还好,他卖力的演出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从此戏班就让他担纲主演。 为了演好戏,他用平时省下来的零用钱买“公仔书”(小人书)来看。通过看书他熟悉书中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吕布、罗成、周瑜、赵云等戏中角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表演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运用娴熟的武功技巧表现这些英雄形象。例如他主演《罗成写书》时,他按前辈教的传统表演起单脚写书,在十几分钟的唱段中纹丝不动。演到罗成马陷淤泥河时,他根据自己的条件,车身接着开一字马,三起三落,震慑全场。 随后,行内盛传采南歌出了个声、色、艺俱佳的小武。著名男花旦蛇王苏专门来看戏,发现雁秋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将他收为义子,并为雁秋改艺名为“靓元亨”。“靓元亨”这个响亮的名字从此红遍剧坛几十年。蛇王苏考虑到靓元亨是小武行当,在艺术上自己对他的帮助毕竟有限,于是就把他介绍给当时的“第一小武”周瑜利,请周瑜利收他为徒。在两大名师的培育下,靓元亨的表演艺术逐渐成熟。 采南歌后来因经营问题被解散,靓元亨就到师父周瑜利的戏班永华年做第三小武,他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师父的教诲和指导。特别他在观看周瑜利的演出后,受益匪浅。周瑜利当时独创了一种新的小武演唱方法,叫“平霸腔”(又称“玉带左”,即演唱时使用平喉与“霸腔”和“左撇”相结合的一种唱法),改变了小武用假嗓演唱的传统,受到观众的欢迎。靓元亨一板一腔、一字一句地学习,使自己唱腔达到吐字清晰、刚柔兼济、声情并茂的效果,很快就成为一位唱、做、打俱佳的小武,切实地改变了人们认定“十个小武,九个不会唱”的偏见。 靓元亨的表演技艺出自名门,更兼在永华年戏班时吸纳靓仙、东生、金山茂、鬼王标等名角和前辈的长处,汇成一家。由于他的表演程式十分规范和准确,故行内誉他为“寸度亨”,意指他的动作可以用尺寸来量度,分毫不差。 P15-17 序言 粤剧,作为我国一个极富特色的地方剧种,以其浓厚的广府文化色彩及全球性的影响,一直以来备受关注。2006年5月20日,粤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粤剧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粤剧当下已经从一种市井民俗娱乐形式,转型为一种承载着地域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粤剧的发展历程,无疑是窥探广府文化沿革和广府人价值观流变的一道重要窗户。然而,在全国戏曲同质化的大形势影响下,粤剧除了用粤语演出、唱腔以梆簧结构为主导外,其舞台呈现基本上很难体现剧种自身个性。而南派武技则是目前在舞台上最能展现粤剧艺术个性的元素。 粤剧南派武技从清代洪熙官红船授徒起,流传至今,薪火不息三百载。一代代身手矫健、技艺不凡的龙虎武师(武打演员)把苦练习得的南派武艺融汇入舞台表演中,使粤剧舞台凝聚出一股最富个性魅力的清罡之气。借助南派武技仿真性及象征性互融的特点,粤剧艺人在舞台上向观众展示的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雄壮激烈的战争场面……把传统戏曲的虚拟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粤剧武戏也由此在全国纷繁多姿的地方剧种中独树一帜。岁月流转,南派武技依然是粤剧传统的点睛之笔。然而,在粤剧式微的今天,南派武技也随之陷入低落的境地,舞台功能日渐缺失,正慢慢向一种纸上的文化概念过渡。 有鉴及此,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东粤剧銮舆堂联合出版《龙虎武师三百载》,通过文字记录粤剧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龙虎武师的艺术人生,对“如何传承粤剧传统技艺”“如何保持粤剧个性及承袭传统戏曲舞台虚拟特征”等问题进行思考。从他们在坎坷迂回的艺途上留下的艰辛履迹,观照出粤剧南派武技走过的悠悠三百载历程及粤剧艺人在南派武技的传承弘扬之路上执着无悔的精神。 作为一名忠实的粤剧爱好者,我诚邀各位一同跟随书中文字,走进粤剧龙虎武师的世界,与粤剧龙虎武师及南派武技同行一段回忆之路,收获一份别样的感动,用心感受粤剧文化的动人魅力。 后记 自清雍正年间,南少林弟子洪熙官红船传技起,伴随着粤剧发展的兴衰和曲折,南派武技一直活跃于粤剧舞台,至今已有三百多载。作为粤剧其中一种特点鲜明的表演艺术,它的传承、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粤剧龙虎武师的艰辛努力和付出。 由广州粤艺发展中心、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广东粤剧銮舆堂联合出品,广州粤艺发展中心资深粤剧编导蔡孝本及研究学者叶建卫等主编的《龙虎武师三百载》,在多方努力下,终于编撰成书。 该书经过多年的资料搜集、求证和整理,运用生动谐趣的语言,把粤剧龙虎武师行当中数十位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成长、学艺故事向广大读者娓娓道来。他们当中有些改变了粤剧发展的走向,有些具有独特传奇的人生经历,有些拥有不可思议的表演绝技,不管他们是收获了成功还是怀才不遇,他们的命运总是与粤剧和他们所身处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故事虽小,但却能从中窥探粤剧龙虎武师行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脉络,对现今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得以顺利推进。在编辑过程中,有幸得到一批资深龙虎武师前辈向本书提供真实宝贵的编写材料。另外,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粤剧研究部工作人员在本书撰写、修辑过程中辛勤付出,为此一并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还有部分行内公认的代表人物,编者在酝酿本书内容时,计划撰写而最终未能收录在本书中,原因有二:一是人物年代久远,考证难度大;二是尊重拟撰写对象的个人意愿。全书内容难免有不完善之处,诚望有关专家读者海涵指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