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来教你读鲁迅(平民文学语境中的鲁迅精神指向图文典藏本)
分类
作者 吴伟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唤醒我们良知和怜悯的同时,鲁迅的作品更让我们由一个康复的患者蜕变为坚强的战士。使我们相信,斗争之所以成为斗争,是源自我们内心对生命的肯定和信任,我们才更愿意沿着他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进,而不是因个人的康复而停下脚步。因此,鲁迅的文学作品是一声孤单而激昂的号角,无论何时读来,必将热泪盈眶。

《我来教你读鲁迅》为您解读鲁迅先生最为人熟知的文学作品,深度发掘出蕴藏在”平民文学”语境中的自由精神与独立意志!

内容推荐

《我来教你读鲁迅》集中解读了鲁迅先生最为人熟知的文学作品,深度发掘出蕴藏在”平民文学”语境中的自由精神与独立意志,并充分肯定了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该书解读方式独特,语言生动活泼,有很高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童年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阿长与《山海经》

  3.五猖会

  4.故乡

第二编 流离

  1.琐记

  2.藤野先生

  3.范爱农

第三编 彷徨

  1.弟兄

  2.离婚

  3.孤独者

  4.在酒楼上

  5.伤逝——涓生的手记

第四编 呐喊

  1.狂人日记

  2.药

  3.阿Q正传

后记

试读章节

首先,鲁迅承认,自己在三味书屋的书没有读好,而他画画的蓝本则来自两本至今看来都极富叛逆精神的小说《荡寇志》和《西游记》。

不可否认,鲁迅这时的人生命题就是,什么是正统,为什么要反抗?

这两本小说则提供了最简单也最容易使当时那个年龄段的鲁迅迅速接受的力‘法。

至少,这时的鲁迅在不自觉中成了一个“局外人”,“田园诗”的变奏开始出现了。

 这时,我们需要指出的是,鲁迅从头到尾都对融入“真正的自然”抱有强烈的渴望,尤其到他满怀负罪感离开百草园后,他强烈希望,自己能够重新拥有一个更完美的“自然”。

因此,他事实上对读书是无限热爱的,这在以后的高等教育历程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而正是因为热爱,他阅读得似乎比别人更多,更丰富。

这样他就比别人更早厌恶“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这种所谓的文化洗礼,而进一步从多个方面来体会学习。

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所反映出的就是鲁迅对于自己“另类阅读时光”的肯定。

有钱的同窗最终完成了精英培训计划,成为了精英社会的一员,从而就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维护这个社会的坚固与权威,已经没有精力去思索这个圈子之外的问题了,因此,那“东西”没有了在这里肯定是必然的。

而没有钱的那些同窗呢?

鲁迅没有提到,似乎这不是一个什么重要的问题。

但,这些没有钱的同窗仍然在孜孜不倦追求进入精英社会,然后为这个社会进行鼓吹,对那“东西”是什么,显然没有任何兴趣。

这个事实就使我们相信,在完成自我人格确立的同时,鲁迅失去了几乎所有层面的社会力量的支持。

多年以后,两个层面对鲁迅的攻击具体表现出来。

传统家族式培训出来的精英们质疑,鲁迅凭什么成为思想家?

而草根出身的精英则关心,如果鲁迅活到共产主义胜利,在政治上会遭遇什么?

但,鲁迅显然不是任何一个阵营中的人,他只是提醒大众,要独立思考,而不是告诉他们正确的是什么。

因此说,事实上鲁迅是“卡夫卡式”而不是“卢梭式”的“文化自觉者”。

他要唤醒的是社会各个集体对整个社会的审视和思考,而不是任何一个集体权益的代言人。

这样我们也不难理解,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同时,鲁迅始终表现出的与传统文化决裂的态度。

他真正要反对的是,“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

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则展示出,在“沉默中爆发”之前,鲁迅是何等温和!

因此,在回顾这位文化巨人一生之前,最好请大家先拿捏住那缕少年样的哀愁,这样,我们就好像在落雨的黄昏因为邂逅旧日老友而意兴阑珊一这样,就可以轻轻地晃一下茶杯,让忧伤浅浅打开一个旋涡,而那片倔强的菊花的瓣,就是当年为自由而凋落下的青春,至今盘旋着不肯沉没。

不这样,怎么读鲁迅?

所以,综合说来,气质上非常人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反映的是,童年鲁迅对故步自封的“传统精英体系”的怀疑是如何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此彻底着手打碎这个乌托邦。

因此,这篇文章的基调是在尽情赞美自然,努力歌唱自由,同时,也感伤着成长,它的语言还不见战士的决然之气。

2.阿长与《山海经》

原文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P010-011

序言

如果“鲁迅”真的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那这个世界上,恐怕只有人文传统深厚的法国可以和中国一起称为“文化大国”了,因为这样至少表明,中国社会在极为普遍的程度上实现了“文学化”。

而如果“鲁迅”这个名词仅仅成为所谓的“精神贵族”的标识或所谓的“精英代言人”,至少是他的文学作品绝无任何意义可言。

综观鲁迅全部作品,其中越是惜言“爱”,他本人对“爱”之向往便越是炽热,正如此,他面对黑暗世界时发出的冷嘲热讽,才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如果,他的呐喊仅仅是一个蹒跚的侏儒不堪凄风冷雨而发出的呢哺,作为后人,我们何必由此坚信“独立思考”是人之所以为人最基本的精神追求?

如果没有“爱”的意识相激荡,1917年,在日本求学的鲁迅也不会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激奋的呐喊,只是,他从来没有把爱作为“私人之间“的给予与接受的礼物,他更愿意相信,“爱”可以在更大层面发挥作用,包括塑造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而这一点,在把鲁迅作品作为学生作业阅读时,至少是我,全然不觉。这样说来,“文化神童”就没有必要买这本书来读了,因为在读鲁迅之前,他们或许已完成了和鲁迅著作量相当的写作,回头反刍,实在多此一举。

所以说,《我来教你读鲁迅》实际上是一本带有启蒙色彩的“读书札记”,它试图通过对鲁迅生平创作的所谓“平民文学”地解构,提炼出“独立精神”的形成线索,至于,这条线索是否清晰或者说是否具有“励志”性,那就看读者如何把握了。

“人格”这种东西最好把握也最难形成,为了得到某种利益做承诺时,它通常首当其冲,成为给自己添加分量时最重要的一个砝码,而一旦得偿所愿,它却顿时一文不值,成为“成功者”对“失败者”加强伤害的有利武器,因此说,《我来教你读鲁迅》这样一个“大言不惭”的书名很可能引起上述的误会,但相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基本人格的话,大家应该觉得这个名字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真诚的味道,至于作者,他更希望的是,和更多的人一起从更多的角度去坚定对鲁迅这个“精神巨人”的维护与修缮,如果这一点为读者朋友所接受,则其心慰甚。

或者说,“鲁迅”这个概念真的会因为一次解读和凭吊而庸俗?如此,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太过弱不经风了。

“独立”的意义是什么?那就是为了“更大程度的宽容”,因此说,“独立”的精神指向,事实上是“自我反省”,而要“自我反省”则必须完成对既成偶像进行解构和重塑,这个工作能够一直继续,那么,真正的“独立思考”就一直会支撑到“理性”的形成,一旦我们都可以用理性的态度陈述“独立观点”,则更普遍意义上的精神就不难建立并为更多人接受。

这样说道理,真的很干瘪,因此,就需要一些生动的文本用以铺陈,由此,这个思考的过程自然就生动起来,幸好,鲁迅的小说仔细读来,还是很有趣的,因此,和书中那些“总结陈词”性的文字相呼应,就使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在小说的写作上,鲁迅还是偏重于“抒情”与“委婉”的,民国时期文艺作品独特的气质经他的文笔散发出来,不输于“鸳鸯蝴蝶”们,只是,“鸳鸯蝴蝶”在乎的是可见的花前和月下,而鲁迅先生则更象“风月”本身,高高在上,冷冷得俯视人间,如以此情通贯,则本书所选皆称醇美,这其实也是本书的真正看点。

我们当然希望越多的读者认同越好,但要实现“阅读时代”的回归,最好还是能够听到更激烈和更尖锐的批评为好,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取代“批评”对一个作者的促进作用,同样,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象批评那样,召唤更多的读者拿起书本。

所以说,“建设”的本身的确需要心血和努力,但“建设”的意义则更多体现在“摧毁”上,本书努力所建设的不外是茫茫旅途中的一顶帐篷,如果经此可以让大家走得更远,本书作者及所有为之付出心血的工作者的努力即有了一定的价值。

权以为序

作者

2008年11月26日改定于北京东郊寓所

后记

一直想写一本关于鲁迅的书。

这个愿望算来足有4年的时间了。

本来也没有准备写巨著,因此,四年前就想,一个月的时间总写出来了罢。

可是,远比我想的麻烦许多。

还没有动笔,费正清先生的几本书引起我的兴趣,于是就去读《剑桥中国史》、《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国和美国》,写作的计划因此搁置了下来。

过了大半年,又蠢蠢欲动,却赶上北京的朋友约我写《天安门广场断代史》,由于手边关于古代建筑方面的书很缺乏,于是就到处找资料,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于倬云的《中国宫殿建筑论文集》等书好找,一些专业性的书就很费周折。

这样一来,写作鲁迅的事情就又耽搁了。

接着,我和重庆双安公司的陈涌先生相约写一批稿子。

这时,我就决定,乘此机会来完成自己的愿望。

这已是2007年了。

交了提纲之后,甫一动笔,忽然觉得还是再组织一下资料,于是,就开始从《鲁迅全集》中重新筛选文章。

这样一来,真正写作时,已经是2008年的6月中旬了。

这时再写,已和自己的初衷有所违背。

但是,这样一来,我觉得写起来可能会更顺畅些,因此,就按照现在的想法来做提纲了。

我手里有三套《鲁迅全集》。

最全的也是最原始的是1956年的竖排版,是从网上下载来的,做的人很辛苦,都是原件扫描,而且是完全免费的,看来是鲁迅的积极推广者。

另一套还是在10年前,我的二姐夫送我的,是简体横排的,出版社标的是致公,而且,人家送我的原因大抵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便宜的版本,尽管这样,该全集排得却很认真,至少我和电子版的对校没有发现什么错漏的地方(当然,也可能我没有逐字句的互校)。

而我用以写作的是另一个网上的横排版本。

用它主要是方便粘贴,这样就节省了一些体力,至于其中的错漏处,我也尽量和自己手头的版本进行了对校,大概可以保证,引用的篇目和流行的版本是一致的。

别的参考书并不多,主要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北洋军阀史话》,还有就是收录篇目之外的鲁迅文章,这些文章散布在《且介亭杂文》(包括几个后编)、《坟》、《华盖集》几个集子里,还有一一些引文出自其他的集子,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总之这本书引用的文章做到了“原汁原味”。

这终究是一本小书,我也没有“立言”的意思,只是把一些自己日常读鲁迅作品的心得攒起来,和大家共享一下,如果值得读者们批评指正,那就是我辛苦工作最大的回报了。

吴伟

2008年7月3日凌晨二点零六分于京东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3: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