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军主编的《一本书掌握国学常识》内容介绍:“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可以说,国学既是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陨落以后中华文明依然传承的内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本书掌握国学常识 |
分类 | |
作者 | 张燕军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燕军主编的《一本书掌握国学常识》内容介绍:“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可以说,国学既是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陨落以后中华文明依然传承的内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内容推荐 了解厚重精深的传统文化, 品赏精彩独特的中华国学。 张燕军主编的《一本书掌握国学常识》分典章规制、法律教育、民风民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天文历法、琴棋书画、文化典籍、成语谚语、中华医药、建筑园林11章介绍500余条国学常识,为你梳理浩瀚繁冗的国学知识,《一本书掌握国学常识》生动展示晦涩难懂的经史子集,轻松领略中华文明,感受先贤智慧。 目录 典章规制 法律教育 民风民俗 婚丧嫁娶 衣食住行 天文历法 琴棋书画 文化典籍 成语谚语 中华医药 建筑园林 试读章节 古代的官署为什么被称为“衙门"? 旧时称官署为衙门。现在也还这样叫,但其中已经隐隐含有贬义。 其实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牙门”一词是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战事频繁的时候,帝王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对军事将领特别器重。军事将领以此为荣,便将猛兽的爪、牙放在了办公处。之后嫌麻烦,就用木头刻画成的大型兽牙作为军营外大门的装饰,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此后营门便被形象地称为“牙门”。到了汉朝末年,“牙门”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这一名称逐渐移用于官府。《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衙门”一词在唐朝之后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这种情况在一些著作中得到体现,如《北齐书·宋世良传》“每日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明代马愈《马氏日抄·牌额》“正统间,京师营造衙门,其牌额皆程南云书。”清代李渔《玉搔头·奸图》“只指望讨几封荐书,往各衙门走走。”于是官署正式被称为“衙门”。 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是怎么回事? 我国古代的职官制度,是分为不同等级的,这种等级就叫做“品”。汉代对等级的区别,主要是根据禄石的多少。禄石在千石到六百石之间的,是县令;禄石二千石的,是九卿,或者刺史、太守。到三国时期,职官分成九品,从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时期,九品又分为正品和从品两种。从正四品开始,每品又分为上阶和下阶两种,这样一来,总共分出的级别达到了三十级之多。级别分得太多太细,就显得庞杂烦琐,所以明清时期,这种分级被加以简化,九品中的每一品都只分正品和从品两种,不再分阶,这样一来三十级减少为十八级。 隋朝时期,在政府中担任职务的官员被称为职事官,而没有担任职务的官员则被称为散官。到了唐朝,政府将这些散官的官号在整理和补充的基础上,对品级重新确立。于是用来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就称为“阶”。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文官阶在六品以下,称为郎,例如正六品上,称为朝议郎;正六品下,称为承议郎。以后历代都设有阶官,不过名称和品级与唐代相比较已经有所不同。 “勋”是隋唐时期在对前朝某些散官官号整理、补充的基础上,重新规定的官号。其主要作用是酬赏军功,被加勋的官员就叫做勋官。勋官一共分成十二级,有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轻车都尉、骁骑尉等。明朝的勋号分成文勋和武勋两种,武官的勋号变化不大,基本沿袭前代,文官的勋号则有所发展,除了“柱国”外,另外还增加了正治卿、资治尹等。到了清代,勋和爵就合二为一了。 “爵”产生的时期很早,周代时就有了.o据说周代封爵分为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汉朝的封爵,则是王、侯两等。汉代皇子封王,和先秦时的诸侯王相当,所以通称诸侯王。汉代初期对异姓也封王,但异姓封王就不称诸侯王,而是通称列侯。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境内有分封自己庶子为侯的权力,这种封侯也属于列侯性质,而被封侯的庶子,就叫做王子侯。三国以后,封爵制度减损补益,得到了不断发展。在这过程中既有变化较大的,也有和前代基本保持一致的。例如同姓封王基本保持一致,而异姓封王变化比较大。异姓封王的情况越来越少,朝廷对异姓通常都只封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再封为王。宋朝以后,朝廷在封侯时,有时会在爵号前面加上“开国”两个字,成为开国爵。爵号前面没有加“开国”两个字的,则叫做散爵,其实也是虚爵。 古代官员的工资为什么叫“俸禄"、“薪俸"? 古代官员发的工资称为“俸禄”或者“薪俸”。“禄”的本义是上天所赐,帝王是天子,代表上天的“儿子”,他们代表上天将土地、奴隶等物或者人赐给自己的臣子,这些事物就是“禄”。当时只有有爵位的人才有“禄”,所以“禄”是分封制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内部按等级对土地、民众的分配。“俸”是“奉”的引申字,是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发展的产物。“俸”在早期是按照臣子的贤能程度、功劳大小,以粮食的形式进行发放的,有时也会将粮食折合成银钱进行发放。可见,“俸”与“禄”最初的意思就是不同性质的物质财富分配。到了后来,“俸禄”常常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朝廷发给的银钱和粮食。P6-7 序言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称。可以说,国学既是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陨落以后中华文明依然传承的内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到了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西学大规模涌人,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强烈的冲击,一部分知识分子本着文化自觉和民族自尊情感,同时又借鉴日本处理东西方文化的策略,提出保存、发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口号。相对于西学,他们把中国文化叫做中学,后来为了突出民族色彩,就改称为“国学”。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兴起始于清末。当时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很多人痛定思痛,认为国学是我们落后的总根源,将传统文化作为造成中国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替罪羊,几欲弃之如敝屣。于是,国学走向衰落。可见,国学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现在,随着国力的上升、国人的自信心增强,国学的价值再度受到重视。于是“国学热”重新兴起。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个价值支撑点。国学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更是炎黄子孙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出自对经史子集的倾慕,还是对心灵归宿的渴求,“国学热”表现出的是人们对本国历史与经典的热爱和重视,同时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传统在当代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振兴国学,建设文化大国,是当下中国人的使命;不了解国学,数典忘祖,就会落后于这个时代。尤其在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今天,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价值和内蕴,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那么,学习国学有什么用呢?因为国学知识是全面增加文化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增长人生智慧的学问,有益于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完善。学国学,不是为了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点,而是为了“明理”。所以我们在第一部分介绍了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传统伦理道德。比如“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等,这些伦理规范至今尚在发挥影响,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一定要加以体会,认真学习,然后才能身体力行之。 还有,学习国学知识,有益于培养高雅、精致的生活情趣。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金石篆刻、唐诗宋词,何其灿烂,何其精致!古人在宴饮时要酬唱应答,观景时则吟诗作赋,生活何其诗意!而反观今天的我们,吃的是快餐,看的是卡通,把看报当阅读,把上网当学习,生活相比于古人是何其鄙陋。人们能否多花点时间啃一啃经典的书?能否练习一门艺术,使空余时间不致荒废?让优质的文化占据我们的头脑吧,而不是被商业社会的信息塞满。而且,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能够使人在为人处世上更加睿智,从而有助于人们从容应对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知道,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这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另外,学习国学知识,还能帮助人们澄清一些常识性错误,以免贻笑大方。比如“东厂、西厂”不是工业生产的厂子:而是明朝的特务机构;“弹冠相庆”是一个贬义词,乃小人得志之意,可不能乱用;“安土重迁”的意思是不愿意随便迁离故土,有人却偏偏理解成相反的意思。在国学文化常识方面,人们是应该好好地补一补课了。 本着这些思考,我们特意编纂了这本书,希望能够为国学的传播与发扬尽一份绵薄之力。这部书在内容上极其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礼仪民俗、琴棋书画、历史典故等,既提升了人们的国学修养,又丰富了国学知识的储备。我们希望此书可以激发您对国学的浓厚兴趣,为以后的深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者 2011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